因为某大使的言论,《阿拉木图宣言》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可是我在网上看到的相关专家对《阿拉木图宣言》的解读,几乎没有一个客观的。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简单,因为外交也有“圈子”,要注意影响和人际关系。


  咱作为草根,不用担心得罪圈子里的人,所以可以相对客观全面地给大家解读一下《阿拉木图宣言》。


  假如我们把苏联比喻为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苏联的领导人就是家主,那么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就是家族的15条主要分支(15房子弟)。随着家主对家族整体的掌控力弱化,家族的15房出于各自的利益就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分家”。


  而在这15房中,最激进的就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其他12房总还顾及点家主的颜面,而这3房在没有征得家主和其他12房同意的背景下就自行宣布分家独过了……


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990年3月11日“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苏联开始解体),实际上产生了“破窗效应”,客观上推动苏联加速解体。接下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特别是俄罗斯的独立态度事实上标志着苏联已彻底名存实亡。


  但各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与苏联、加盟共和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仍需要梳理和确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确保独立行为的合法性和各加盟共和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家需要有一个正式的方式和文件来确认独立的合法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首先提出举行一个加盟共和国首脑会议,讨论未来合作关系和一些实际问题,这成为阿拉木图宣言的雏形。


  作为加盟共和国当时的权力中心,俄罗斯支持哈萨克斯坦的提议,同意召开加盟共和国首脑会议。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意识到有必要就加盟共和国未来关系达成一定共识,以确保俄罗斯在地区的影响力。


  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对召开首脑会议持支持态度,这有利于在独立后加强合作,确保政治经济稳定。而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则持观望态度。


  于是,1991年12月,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聚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就加盟共和国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磋商,并最终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确立各国独立的同时,也将在经济等多个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阿拉木图宣言》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阿拉木图宣言》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宣布各签署国脱离苏联获得独立国家地位。这是宣言的核心内容,标志着苏联解体进程的重大推进。


  2. 确立各国之间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等原则。这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各国将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发展民主、互利的关系。这显示各国希望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与俄罗斯等保持合作。


  4. 各国将继续作为独立国家在现有的联盟——独联体内开展合作。这体现各国仍将在独联体框架下与俄罗斯等保持密切合作。


  5. 各国将共同努力在政治、经济、环境保护、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互动。这显示各国有意在广泛领域与俄罗斯等继续保持关联。


  6. 各国将致力于民族统一体内的和谐与互利合作。这意味着各国在某种程度上仍视自己与俄罗斯为有共同历史文化和利益的“同胞”。


  7. 宣言重申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体现各国希望获得联合国等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承认。


  《阿拉木图宣言》不仅宣示各国正式独立,同时也设定了独立后与俄罗斯等继续保持密切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愿景。这有助于满足各国实现独立的同时维持稳定的现实需求。这种安排也使俄罗斯能在加盟共和国独立后继续发挥重要影响,维持其地区大国地位。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也从法律层面间接宣布了苏联的全面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波罗的海三国没有参与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的原因(格鲁吉亚也没签署,乌克兰2014年因俄罗斯抢占克里米亚而启动退出,2018年正式退出)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和乌克兰(2014年后来退出)没有参与签署《阿拉木图宣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这三国立场较为强硬,坚持完全独立,而阿拉木图宣言仍然默认与俄罗斯维持一定联系(重点是上文第4条和第6条),这与四国的立场不符。


  2. 担心签署后会陷入围绕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势力范围,无法真正独立。四国希望彻底脱离苏联及俄罗斯的影响和控制。


  3. 西方国家支持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完全独立,四国期望获得西方政治经济支持。而西方对阿拉木图宣言持怀疑态度,四国担心签署会影响西方支持。


  4. 担心阿拉木图宣言过于突然,会加速联邦解体,引发地区混乱。四国希望在稳定环境中独立。


  5. 四国也意识到应与其他新独立国家一道行动,而非仅依靠阿拉木图宣言。它们后来加入的“北欧理事会和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更符合四国的利益诉求。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所以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没有参与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波罗的海三国没有参与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对其主权和领土确认的影响

  波罗的海三国没有参与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这对其主权和领土的确认产生了一定影响:


  1. 正面影响:由于没有签署宣言,三国避免了过于依赖俄罗斯或陷入其势力范围,这有利于三国争取更完全的主权和独立。三国后来成功走向西方,加入北约和欧盟,巩固了主权地位。


  2. 负面影响:由于没有参与该重要宣言,三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国际社会对其独立地位和领土的质疑,特别是来自俄罗斯方面。比如在加入北约问题上,俄罗斯就一直持有异议。


  3. 三国实现主权和领土完整仍面临一定障碍。例如,俄罗斯仍单方面保留了在立陶宛等国设立军事基地的权利。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划界上也存在一定的纠纷。


  (1993年,俄罗斯国会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俄罗斯联邦管辖,这引发乌方抗议。1997年,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协议,同意尊重边界现状,但俄方并未明确承认克里米亚属乌克兰。)


中国对波罗的海三国及乌克兰主权和领土的承认立场问题

  在苏联宣布承认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的第二天,1991年9月7日,时任外长钱其琛即致电三国外长,通知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三天之后,中国政府代表田曾佩副外长就抵达这些国家的首都,与对方进行建交谈判,并很快签署建交公。


  1991年12月27日,钱其琛外长致电原苏联各国外长,告知中国政府决定承认其独立,并准备进行建交谈判。1992年1月4日,中国与乌克兰正式建交。特别要强调,我们是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领土的。


  近期我们某位大使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言语不慎,引来了重大的外交风波,在此问题上我写过两篇短文进行分析,在此我可以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


  1、如果小伙伴们认真看了我上面的文章应该就清楚,《阿拉木图宣言》只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内部的“分家协议”,事实上与第三国无关,当然也就与我们无关。从这一点上讲,某大使以《阿拉木图宣言》为切入点谈波罗的海三国与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问题,是非常不恰当的(这相当于质疑了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主权和领土的合法性问题)。


  2、当下以立陶宛为代表的个别国家在我们的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发表不恰当的言论,我们当然是可以回击的。我们与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建交的基础之一是对对方领土完整的尊重和承认,涉及到我国就是“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有哪个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态度模糊了,就是破坏了两国的建交基础,我们当然也就可以在其与他国的领土纠纷中重新确认立场。


  3、而某大使错就错在,第一,不应该拿《阿拉木图宣言》说事;第二,到目前为止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都还是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相关国家的官方立场没有变;第三,对他们的有争议领土重新确认立场,不代表否认其主权的合法性,在这一点上某大使表态明显有问题。


  4、当下我们的整体外交战略是“欧洲要稳住,亚洲可以吵,中东下手攻,美国冷处理”,此大使的言论实际上扰乱了我们的全球外交部署。


  PS: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标题:搞清楚《阿拉木图宣言》的始末,才能对某大使的言论进行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