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如果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依然就会逐渐突出,急需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必须用生态殡葬作为一种回归自然,节约资源的新型殡葬模式,推进殡葬改革。


  生态殡葬知易行难


  生态殡葬也称绿色殡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它将亲人骨灰和着鲜花瓣与泥土葬于树根四周、草坪之中。绿色安葬象征着生命长绿、精神永存,也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生态殡葬具体又可分为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形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殡葬观念的更新,绿色殡葬时下成为引领殡葬发展趋势的新风尚。


  相对于传统殡葬模式,生态殡葬更加节地和环保。它不占土地或者占地极少,有时还会为城市营造新的大片绿地,改善周边环境。近年来,生态殡葬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许多地方推出了花葬、树葬、草坪葬、海葬等生态殡葬项目。但是由于生态殡葬没有墓碑、坟墓,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这是对先人的不敬,还不能坦然接受。


  推行生态殡葬模式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阻力。但是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大背景下,这却是未来殡葬事业发展的方向。殡葬改革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没有“暂停键”,只有“快进键”。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民众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迎接“绿色殡葬”时代的来临。


  政策“温度”逐渐提升


  殡葬改革是一场任务艰巨的风俗革命。到2020年,全县要达到火化率100%的目标任务,这是县委、政府向市里立下的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既然军令状已立下,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打赢这场硬仗。


  县委书记胡全顺同志在全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和殡葬改革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结合我县实际,着重强调的四点:


  (一)宣传造势是前提。大家务必高度重视,通过反复召开各级会议,强化宣传手段,将殡葬改革有关政策宣传覆盖到每一个村、每一个组,把县委、政府的决策传达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的引领作用,坚决破除厚葬薄养观念和土葬旧俗,引导群众支持、参与殡葬改革,形成不可阻挡的必胜态势。


  (二)拆除“三房”是关键。要充分利用拆“三房”这个难得的契机,快速掀起殡葬改革的热潮。


  (三)整体推进是基础。整体推进有利于造声势、造气势、造氛围,有利于形成摧枯拉朽的工作态势。因此,各乡镇(街道)要充分借鉴潭埠、高城两个先行示范乡镇的实践经验,疏堵并举,顺势而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过硬的工作举措,整体推进殡葬改革,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四)墓地选址建设是保障。墓地选址建设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要立足于“快”。只有快速规划建设,才能让群众没有顾虑,才能确保不出现无序抢葬、乱葬等现象。我想,原则上各乡镇都要选建一个乡镇级公墓,并自主决定是以自然村还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村级公墓,不简单地搞“一刀切”。要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切实加快公墓建设步伐。同时,墓地不选在主要通道两侧的可视范围内,对在通道沿线的祖坟山要进行绿化、遮挡。


  ◆ ◆ ◆ ◆ ◆


  具体内容有哪些?我们邀你一起来看看。


  殡葬改革在农村有这些要求


  把握两个问题:


  根据需要,统筹规划和建设殡仪服务站等集中治丧场所,合理设置祭扫专门区域,引导群众文明治丧、低碳祭扫。


  (一)要妥善管理殡葬礼仪中的一些“特殊人员”。这些“特殊人员”主要指棺木制造者、道士、祭司、吹手、风水先生等,各乡镇(街道)要立即开展调查摸底,对这些人登记造册,及时组织开展培训教育,引导他们从事其他行业。要坚决避免葬礼活动“大操大办”,尽快实现移风易俗。


  (二)要加强棺木收缴与管控。各乡镇(街道)要加快棺木收缴工作,原则上采取现金补偿的方式,确保做到“三无”,即棺木无存放、棺木无销售、棺木无加工;要科学回收利用废弃棺木,积极探索“分解—拍卖—再利用”的安全环保模式,决不能简单的“一烧了事”,否则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环境。同时,各乡镇(街道)要重点加强棺木制售环节的管控,要第一时间到各销售点进行政策宣传和摸底登记,对现有棺木快速收缴,其他未予登记的一律不得补偿。


  图文部分来自:中国乡村之声


本文标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