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悼念王永珍遭质疑,其同事严峰教授作解释
伯夷叔齐
引子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出处《论语·述而》)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主任朱刚的悼念文章,为何引起网络关注和热议?为啥有人觉得文中的“求仁得仁”用法不妥?
截图
一、为何有人质疑朱刚?
有人发文质疑,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的悼念文章,到底是悼念还是讽刺?
还有律师网友说,中文系的主任昨天跑出来这样丢人现眼,很不合适!看着都不太像学中文的!还来了一句“求仁得仁”,可谓不知所云。
有网友直言,即便从求仁得仁的本义来讲,这个词语也是指类似伯夷叔齐为了心中的道自愿饿死,是自己选择悲壮的结局,无所怨念,这和王的情况没什么相似处?
甚至有人发文称,朱刚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我们觉得,网友提出质疑可以理解,但是讽刺挖苦就不好理解了——正确的态度是有问题说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我们这样理解朱刚的意思
王永珍遇害已经10天了,复旦大学对这一事件已有说明,这是为了保证事实被正确理解。
这件事发生时很突然,姜文华行凶的时候并没有目击的人。死了的人已经死了,凶手被警方刑拘。我们也没办法从姜文华口中问出实情啊!
在这种情况下,谣言四起,诽谤王永珍的现象一天比一天多,有人发布长篇大论,就像事前构思好的,且态度凶猛嚣张,以至于影响了全网(舆情)。
面对谣言,只有复旦大学的师生不受谣言的影响。
这难道是复旦大学师生热爱学校心情迫切,从而不顾事实吗?(事情不是这样),而是王永珍人品好口碑好,他在周围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屹立不倒。
孟子说“君子之泽(泽,雨露、恩泽、恩惠),五世而斩(断)”,而这件事发生也不过才10天,哪里值得一提?
仁爱的人不长寿,这是我辈之所以悲痛大哭的原因,而王永珍求仁德便得到仁德,那就安息吧!
三、至少有两处不妥
结合上述内容看,朱刚原文的不妥处应该是——他将“君子之泽,五世不斩”中的五写成了“三”。
而其文中将遇害者说成“求仁得仁”也似乎不妥当。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与求仁与否关系不大。
四、严峰教授作出解释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看到,朱刚的同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在今日头条发文这样解释:
从“求仁得仁”的原意看,朱刚这样用是没有问题的。外界争议的原因,在于今天这个词的用法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特别是“求锤得锤”这个网络流行语,让大家感觉“求仁得仁”有一种活该的负面意味。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对逝者有一种不敬的感觉了。
四、需要注意网络语境了
原来如此!一个短语“求仁得仁”的语义,居然受到了网络流行短语“求锤得锤”的影响,这恐怕是我们能感受到却没有意识到的事情。
语境是大家熟悉的词语。语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家庭成员之间说话时的语言环境,社会成员之间交往时说话的语言环境,公共场合发表讲话、演讲时的特殊语言环境,纸上阅读时文字本身提供或者营造的特定的阅读环境……
网络语境
网络语境指的是网络作为话语活动的场域和环境。
我们需要注意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网民交往的虚拟语境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一句话不妥,很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
注:网络资料显示,朱刚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969年6月6日,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系任教,后来担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系主任。
本文标题: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悼念王永珍遭质疑,其同事严峰教授作解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