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舆论场上,有关中印边界冲突的消息已经不多了,这个话题淡了下来。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普通国人对我们的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守护国门的能力和意志高度信任,感受不到印度会对中国造成多大的实际威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普通中国人对印度具备的一种心理优势。



  但在印度,它反而变得越来越热,连日来,印度举国上下都在为此激烈争吵,执政党和反对党争吵,强硬派和温和派争吵,媒体之间争吵……显然,这被很多印度人视为一次新的屈辱,而究竟该如何回应或者说反制,印度人并没有形成共识。印度人对这件事的表达笼罩着强烈的情绪。本来1962年就是印度人多年不解的心结,这次的边境冲突,又在这个结上加了一道扣。


  综合各种因素判断,印度这次不会善罢甘休。现在这个氛围之下,没有印度政客敢在这个问题上放低姿态,对华示强在印度快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尽管这非但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反而会造成不小的损害。印度的党派政治,以及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生态,都会不断刺激情绪化的政治,让印度的情绪长期处在一个比较激动的状态之下。为了让这个情绪软着落,印度当局除了一些强硬表态之外,很可能会有一些具体动作,类似之前的增兵,部署导弹,授予一线部队“开枪权”等等。



  这些动作中,有些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对国内情绪有一个交代。但不排除会有一些实际意义的动作,比如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在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机场等等,以提高印度军队的机动性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等。在行政设置上,也可能进一步加强对争议地区的行政地位等。这无疑会增加中印边界争端的复杂性。对此,我们应该做好各方面包括军事和政治上的准备。



  但是,在华强硬的方向上,印度不会走得太远。为什么?一句话——实力不允许。中印的实力悬殊明显,印度人不会不清楚。印度人虽然容易激动,但还不算是一个走极端的民族。印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属于印度特色的智慧和战略清醒。虽然中印边界有争议,但印巴之间的历史恩怨要深刻得多。印度和它的周边国家关系都处得不好,内部也存在各种结构性难题,通俗地说,小辫子一抓一大把,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不具备和中国撕裂的实力。



  印度确实有着巨大的潜力,人口10亿级别以上,而且相对比较年轻。但印度的潜力长期就停留在潜力层面,转化成实际发展力面临诸多难以打破的瓶颈。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所谓龙象之争,更多是西方别有用心的标签,以及印度人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印度对中国构成的战略牵制力是有限的。



  这次中印边境冲突之后,有一种声音冒了出来,就是说不要把印度逼得太紧,否则可能把它推向美国的怀抱。这种声音引起不少人的担心。在我看来,这纯属杞人忧天,其实也是把印度看扁了。首先,我们坚持维护自己正当的国家利益,本来就不存在“逼”印度的情况,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对谁都是这个态度。不可能因为担心把印度推向美国怀抱,就会对印度的过分行为妥协。其次,印度也不可能投入美国的怀抱,印度人自尊心很强,怎么会允许自己成为美国怀抱中的筹码。而且,印度那么大,就算印度人愿意,美国抱得动吗?印度的综合禀赋决定了印度只能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这又决定了印度在处理对华关系上,不会甘心跟着华盛顿的指挥棒起舞。


  虽然综合实力有明显差距,但中印毫无疑问是两个巨人,两个巨人之间的相处,需要讲究相处的技巧。这方面,中印正在磨合中探索。


本文标题:为何说印度人不会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