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现代作家吗推荐文章1:老舍120岁诞辰 来看他“笔下的人物及街市”

  【文艺星青年按】: 有一位文学大师,你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呼吸到浓浓的京味,弥漫到空气中,散开到胡同里;你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人生百态,悲欢离合……他笔下坚韧老实的骆驼祥子,嫉恶如仇的程疯子,谨言慎行的王利发,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他热情平和,笔下生趣,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就是老舍先生。


  在老舍先生120周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老舍纪念馆等单位承办的系列纪念活动拉开帷幕。以“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为主题的画展、讲座,及以老舍先生作品改编的北京曲剧《龙须沟》《正红旗下》等演出,将轮番与观众见面。


  老舍先生长女舒济与展览作品合影(图片:国家文物局网站)


  1月13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老舍纪念馆等单位承办的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画展


  “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展览,展出76幅国画、油画、素描等作品,展览将展至3月20日。为使更多人能欣赏到老舍笔下的北京传统风情,此次临展展品已汇编成画册。


  本次《老舍笔下的人物与街市》展览集中展示了以老舍先生笔下人物和市井民情为灵感创作的艺术作品,将经过层层筛选的七十幅左右国画、油画、素描等作品进行展出,画作中包括已故蒋兆和先生的老舍像、盛锡珊先生的北京市井风情系列作品,其中著名漫画家李滨声,李苦禅之子、著名国画家李燕先生,北京人艺已故老艺术家牛星丽先生等众多老艺术家的作品都是首次集中呈现。此外,还有80后艺术家以更为创新实验的形式表达对老舍精神的理解和纪念。为使观展人与作品进行更好互动,还根据老舍作品创作布置了3D画。


  本次参展画家年龄跨度大,既有20多岁的青年画家,也包括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跨年龄段的创作令本次展览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使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品鉴老舍笔下的北京传统风情,此次临展展品已汇编成画册。


  “老舍先生与北京的春节”讲座


  主题:老舍先生与北京的春节


  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多功能厅


  主讲人:


  内容介绍:


  北京是老舍先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对北京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大量文学作品都以北京为题材和北京,尤其他对下层北京人生活的生动描写,成为了解北京文化的重要参考。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老舍先生,从他的笔下去感受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


  “老舍在北京的足迹”展览


  纪念老舍诞辰北京曲剧展演活动


  曲剧《龙须沟》剧照


  北京曲剧是老舍先生命名的,北京地域的唯一地方戏,京味文化的代表。北京市曲剧团改编排演了老舍先生9部作品(北京曲剧8部、话剧1部)。为配合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曲剧团在首都博物馆同时进行老舍作品演出。


  通过北京唯一地方戏北京曲剧演出老舍相关作品改编剧目,使广大群众更加形象具体地认知和了解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和北京文化。


  《龙须沟》改编自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同名作品,以京腔京韵的表现方式讲述了解放前后“龙须沟”大杂院居民的生活变化,是一部歌颂党和人民政府的现实主义作品。


  解放前的北京龙须沟,是有名的“臭沟沿”。河的两岸,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的劳动人民。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少亭(程疯子),原卖艺为生,因遭恶霸地皮黑旋风毒打,逃到龙须沟居住,依靠程娘子摆摊卖香烟过活。不料小恶霸冯狗子又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三轮车工人丁四受到恶霸欺凌,继之女儿小妞子又掉到龙须沟被活活淹死。解放后,人民政府惩办了恶霸黑旋风和他的爪牙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劳动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舍其人


  你不知道的老舍


  老舍与夫人胡絜青


  他们眼中的老舍


  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季羡林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朱光潜


  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


  ——胡风


  虽然我没有赶上受他的教导,但我和老舍的关系,是在师友之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到后来,成为亲密的朋友,尊师之感全没有了。


  ——臧克家


  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舒乙


  温柔敦厚,和蔼可亲


  ——吴祖光


  老舍的人生经


  老舍是现代作家吗推荐文章2:老舍的世界与世界的老舍

  部分老舍作品外文译本


  2014年,老舍《四世同堂》英文原译稿在美国被发现,小说第三部分《饥荒》中遗失的部分被回译为中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等相继推出《四世同堂》完整版,再次引发人们对老舍作品海外传播与研究的关注。


  老舍不仅在英国、新加坡、美国、苏联、日本等国留下了亲切而富有影响力的足迹,其作品也因鲜明的民族性、现代性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20世纪30-40年代:


  走进英美世界


  老舍是较早走出国门的作家。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他用小说《二马》告诉中国读者英国人和伦敦的形象,伦敦也因这位中国作家的到来而永远记住了他:2003年,英国遗产委员会为老舍位于伦敦圣詹姆斯花园路的故居镶上陶瓷制成的蓝牌子,上面写着“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作为永久的纪念。


  在伦敦期间,老舍帮助艾支顿翻译《金瓶梅》,在东方学院做“唐代的爱情小说”讲演,编写了一套在世界上广为流行的汉语教材《言语声片》……伦敦于1946年出版了伊文·金英译本《骆驼祥子》,开始了老舍作品在英国传播的历程。


  老舍在海外的传播以英国为起始,但在英国并未兴起“老舍热”。世界“老舍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39年,翻译家高克毅首次把老舍介绍到美国文学界。1944年,翻译家王际真首次把老舍小说翻译到美国。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老舍赴美国讲学,提高了其人其作在美国的知名度。他与浦爱德合作翻译《四世同堂》第3部《饥荒》,与郭镜秋合译《鼓书艺人》,这些译本和《离婚》英译本等一道,让美国读者得以熟知这位中国作家。尤其是伊·文金翻译的英译本《骆驼祥子》1945年在美国出版后,次年即再版,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畅销书。《骆驼祥子》在美国的轰动,也带动了其他西方国家对老舍的关注,瑞典、法国、捷克、波兰、匈牙利、苏联、德国等国也纷纷推出译本。


  20世纪50-70年代:


  在日本苏联形成热潮


  第二次世界“老舍热”以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苏联为主体。日本是世界传播老舍作品最早的国家之一,1939年就有《大悲寺外》的日译本问世,上世纪40年代陆续翻译出版了《小坡的生日》《赵子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同期还有十余篇介绍评论老舍与《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的文章发表。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老舍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形成热潮:《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离婚》《龙须沟》等一大批小说、戏剧作品被译成日文出版,并有《老舍论》《老舍年谱》等一批高质量论著问世。


  在苏联,上世纪50年代老舍的三次访问,使他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短短几年,苏联共出版了近30部老舍作品,包括1953年的《中国作家短篇小说选》,1956年的《老舍短篇小说、剧本、散文选》,1957年的两卷本《老舍文集》。大批翻译成果带来了丰厚的研究。据统计,仅1953年至上世纪80年代末的30多年间,苏联共发表、出版了老舍研究论文、论著约120篇(部)。


  世界第三次“老舍热”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兴起的。1960年至1979年,在各类刊发表的有关老舍的文章约80余篇,显示出“老舍热”的特点:一是对老舍人格精神的赞赏和对老舍的悼念;二是对老舍文学思想、创作道路的综合研究以及对《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的评论。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广泛传播 大放异彩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兴起了第四次世界“老舍热”,此次“老舍热”的特点,一是老舍作品翻译传播范围广,涉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骆驼祥子》为例,形成了多达20余种不同的文字译本,仅日文译本就有10种以上。1981年至1983年,日本学研社出版了《老舍小说全集》(共10卷本);1984年,全日本老舍研究会成立。在美国,至1981年,《骆驼祥子》又有3个译本面世;在韩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仅《骆驼祥子》译本就有5种;泰国也有《骆驼祥子》泰文版本。


  二是老舍研究深入展开,研究队伍扩大,成果丰富多彩。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发表有关老舍的论文、小传、年表、访谈等文章400余篇,出版老舍年谱10余种。日本老舍研究资深专家伊藤敬一还首倡“老舍学”。日本学者中山时子主编的百科全书式的《老舍事典》、柴坦芳太郎的《老舍与中日战争》、伊藤敬一发表的15篇有关老舍小说、戏剧的系列论文等研究,显示了日本学派重实证、求精细的研究特点。在苏俄,安季波夫斯基的《老舍的早期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博洛京娜的《老舍战争年代的创作(1937-1949)》、司格林的《伟大的幽默大师》、谢曼诺夫的《论老舍的话剧》、罗季奥诺夫的《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国民性》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老舍研究系列,凸现出苏俄学派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老舍的宏观大气。在美国,有王德威的博士论文《现实主义叙述的可能性——茅盾和老舍的早期小说研究》、陶普义的专著《老舍:中国讲故事大师》、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对老舍早期小说艺术成就的独特审视、李欧梵的《老舍〈黑白李〉的心理结构解读》等,显示出美国学派老舍研究方法多样、视角新颖、注重从审美入手的特点。德国的凯茜对老舍作品女性形象的研究、格哈德·罗德对《茶馆》的论述,法国的保罗·巴迪对老舍小说的文化史、风俗史的探讨,波兰汉学家斯乌普斯基的《老舍小说分析》,匈牙利冒寿福的博士论文《〈骆驼祥子〉中所运用的语言》,新加坡王润华的《老舍小说新论》等,是海外老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以来:


  戏剧演出带火老舍作品


  新世纪以来的世界“老舍热”呈现了老舍作品改编与演出的新景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即将《骆驼祥子》改编成名为《一个名叫骆驼的人》的广播剧在东京电台广播,使得祥子、小福子的名字家喻户晓。2002年11月,京剧《骆驼祥子》在日本演出7场,场场爆满;2015年9月,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意大利巡演,受到意大利广大观众热烈好评。


  尤其是话剧《茶馆》的演出,创造了世界级的“《茶馆》热”。1980年,《茶馆》赴西德、法国、瑞士进行了为期50天,巡回15个城市的访问演出,掀起了欧洲“《茶馆》热”,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1983年,《茶馆》在日本演出,掀起了日本第三次“老舍热”。1986年4月《茶馆》在加拿大演出12场,6月在新加坡演出6场。


  新世纪以来,《茶馆》的魅力在欧美国家经久不衰。2005年8月,《茶馆》在美国华盛顿、旧金山、休斯顿、洛杉矶、纽约5座城市的16场演出,再次掀起美国的“老舍热”。2016年,《茶馆》又一次在加拿大演出。除了经典版的《茶馆》外,孟京辉执导的先锋戏剧《茶馆》自2018年10月在乌镇首演后,开启了德国、法国、北美等地的世界巡回演出,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可见,《茶馆》在国外演出,不仅掀起了老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研究热潮,更将老舍的戏剧融入世界三大演剧体系中,凸显了老舍戏剧无限的艺术魅力。


  从走出国门开始,老舍的海外传播与研究历经近百年历史,历久弥新,凸显了老舍及其创作长久的生命力。


  (系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谢昭新。图片由老舍之女舒济提供。)


  《 人民日海外版 》( 2021年01月14日 第 07 版)


  : 人民日海外版


  老舍是现代作家吗推荐文章3:中国二十世纪作家之老舍

  老舍书法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的母亲》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


  ——《四世同堂》


  老舍是现代作家吗推荐文章4:用照片还原一个真实的老舍

  摄影是对即逝瞬间的见证,也是一种历史的书写,在现当代史研究中,老照片帮助人们解决了许多难以破解的历史谜团和瞬间,由此还诞生了图像考古学这一学科分支。在作家的研究领域,除了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其生平经历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许多对现当代作家的研究,也开始转入对其生平的挖掘和生活场景再现,作家生前的影像资料在今天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作用。


  今年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诞辰120周年,对老舍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也涌现出大批优秀学术成果,但对这位新中国第一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本人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在这其中,通过照片还原老舍的生活与习惯,就是目前较少人关注和涉足的领域。上周末,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青年学者史宁在角楼图书馆,用影像资料还原了老舍生平的重要时刻,以及老舍的着装习惯和生活习惯,重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老舍,一个被影像定格在一个个历史瞬间的老舍。


  青年学者史宁,现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老舍研究与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并致力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与北京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多次走入中小学校园带领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安也摄于2019年2月24日。


  1966年,老舍去世,终年67岁。因为种种原因,老舍生前的很多照片和书信资料,大都已经损毁或者遗失,留下了许多空白。好在据史宁介绍,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老舍生前的照片资料,已经拥有较为客观的数量,“我们到今天为止,搜集了三百多张,基本已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老舍先生生活的点滴。”


  老舍早年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


  从一张照片上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史宁用一张1965年,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的照片开始了他的讲座。在这张照片中,老舍身着西装,戴眼镜,抽着香烟,脖子上还戴着一条小碎花围巾——这条围巾,成为了史宁关注的焦点。据史宁介绍,那个时代的国际出访,出于礼节考虑,穿西装并不少见,但碎花围巾极为少见,这条碎花围巾,正是老舍早年受欧美等西方文化和西式生活影响极深的一个明证,“这是一个非常点睛的装饰。”


  1965年春摄于日本。吸烟沉思是老舍生活中常见的状态。照片由史宁提供。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老舍极爱喝茶,他的生活也离不开茶,被视为他一生的爱好,他将喝茶视为一门艺术,还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边饮茶、边写作更是他生前的一大习惯。但史宁说,不为大家所知的是,老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其实是喝一杯现煮的咖啡。从英国回国以后,老舍就保持了这个习惯,吃完早饭以后才开始喝茶,“这是他家人告诉我的。”显然,在史宁看来,这也是老舍受西方生活影响很深的一个明证,“他觉得咖啡要比茶更加提神,所以他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喝很浓的咖啡,把脑子给叫醒。”


  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老舍最早的一张照片,来自于1917年4月,这是一张北京师范学校校友会成立大会时的师生合影。因为人太多,照片也很模糊,在里边找出老舍并不容易,经过他的家人辨认,才知道第四排右起第七人为老舍。这一年老舍18岁,第二年老舍就毕业了。“这说明老舍18岁以前没有一张照片留下来,这其实很可惜。在那个时候,照相其实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而据史宁说,现存照片中老舍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自1966年1月,是一张老舍在家中和孙女舒乐的一张合影,“老舍先生很喜欢小朋友,总能和小朋友玩到一块。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张照片,很有一些纪念意义。”


  1917年4月,北京师范学校校友会成立时的合影。


  老照片留存老舍生平重要时刻


  根据照片影像资料,史宁推断,老舍大约在1927年前后开始佩戴眼镜。在这一期间,老舍正在英国,他在英国期间的照片留存也很少。在一张不久前发现的照片中,照片一侧的文字显示,这张照片拍摄于1927年,地点是伦敦的中国大使馆,照片中的其他人是谁,与老舍有什么关系,暂时尚需进一步挖掘。史宁发现,在另一张同样摄于伦敦,且年份相近


  (可能摄于1928年)


  的照片中,老舍并没有佩戴眼镜,可见在1927年前后,老舍对佩戴眼镜这件事还没有形成习惯,“但我们能够判断出,在1927年前后,因为他读书写字特别多,视力开始下降,变成了近视眼,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戴眼镜。”


  1927年摄于英国伦敦中国使馆,后排右一为老舍,这应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张老舍佩戴眼镜的照片。照片由史宁提供。


  1931年,老舍送给夫人胡絜青的定情照片同样珍贵。老舍资料中损毁或者遗失的大量书信资料,也包括了老舍和其夫人相互间表达情意的一百多封往来书信,殊为可惜。因此,这张定情照片也更加珍贵,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证。


  据史宁介绍,老舍与胡絜青经过朋友介绍相识。当时老舍在齐鲁大学教书,寒假回到北京时结识了胡絜青,寒假结束后,老舍回到山东,两人开始书信交流。这张定情照片,就是老舍寄给胡絜青的第一张照片。照片上写有“絜青爱存”的字样,这里边有一个信息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落款时间,写的是日月和年,这是西方人的纪年方式,和中国人的年月日不同。史宁认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对老舍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1931年2月20日摄于济南,赠胡絜青,是老舍与胡絜青确定恋爱关系后所赠第一张照片。写有“絜青爱存”字样,是舒胡二人爱情的有力见证。落款标注的日期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照片由史宁提供。


  与老舍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鲜少有留下结婚照的,但老舍是个例外,而且他留下的是一张婚纱照。史宁认为,这可能跟大部分作家属于封建包办式婚姻有很大关系。这张照片之所以特别珍贵,是因为它是二人结婚以后送给媒人的照片,老舍和夫人并没有留存。照片的拍摄地点是西单子胡同的聚贤堂,他们在那里举办了婚礼,在大厅中拍下了这张照片。


  1931年7月摄于北平西单聚贤堂,老舍和胡絜青结婚照片,在五四作家中尤为少见。照片由史宁提供。


  南新街58号院,是老舍在济南时的旧居。结婚以后,老舍回到了济南,在这里,他租下了一个小房子,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1933年,这个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老舍的大女儿舒济出生了。1934年,一家三口在自己小院里拍下了一张全家福,老舍当时的心情是极为高兴的,生活也感到非常幸福,他在照片背后写下了一首打油诗: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猫球是指他们家里养的一只小白猫。


  1934年,老舍夫妇与长女舒济,摄于济南。


  抗战爆发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从1930年到1937年这七年时间,老舍基本都是在山东度过的。前四年在山东济南,是齐鲁大学的教授,然后在青岛,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1936年老舍辞职,专门以写作为生。史宁认为,整个山东时期是老舍的黄金时代,他年富力强,处在一个生活富足、家庭幸福的状态之中,照片上也都带着笑容。


  1938年,在武汉的新闻人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作家组织,一起从事抗战写作。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当时留下了一个合照,这个照片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体合照,一个是局部放大版。史宁说,这张照片在老舍的文章中也有提及,因此可以肯定老舍在照片之中,但在模糊不清且人物极小的照片中找出老舍破费了一番周折,最终终于在舒乙的辨认下于最后一排找到。研究了多幅合照之后,史宁发现,老舍在合影时,一般都会选择靠后一排,这也符合他一贯低调的做人原则。


  根据文字记载配合照片印证,这是史宁在讲座一开始就提到的图文互证。史宁说,在史料考据中,图文互证是非常重要的证伪手法,因为历史照片也会作假。最为典型的就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张伪造照片:康有为、光绪帝和梁启超的合照。根据历史考据,光绪帝仅在1898年6月16日于颐和园接见过一次康有为,并没有安排拍照。


  图中三人中间为光绪帝,左右两侧分别为康有为、梁启超。照片首次公开于1930年,刊载于《北晨画刊》。实为伪造照片。


  抗战爆发以后,老舍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之后的照片,老舍的表情大都非常严肃、凝重,鲜少露出笑容。从武汉离开以后,1938年8月,老舍来到重庆,除住在主城区,后来迁至北碚蔡锷路24号。


  1938年摄于武汉,老舍赠赵清阁照片。抗战爆发之后,老舍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但生活作息依然保持规律,写作时依然全情投入。照片由史宁提供。


  老舍曾经创作过一首《北碚辞岁》,他在诗里写道:“雾里梅花江上烟,小三峡里又一年。病中逢酒仍须醉,家在卢沟桥北边。”史宁说,这段时期是老舍一生中最为困顿的时期,因为当时大后方的重庆生活非常艰苦,物价很高。因为营养不良,老舍患上了很多疾病。1943年秋天,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来到重庆北碚,老舍才结束了孤身一人的漂泊生活。“我们今天在阅读《四世同堂》这部作品时,应该对抱有一定的敬意,因为他是在一个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作的这部小说。”史宁说。


  1938年摄于重庆。抗战之后的老舍全心投入抗战救亡宣传工作,发挥文学的宣教功能,放弃了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创作。此后的生活水准较抗战之前大为下降,老舍在抗战期间更多流露出严肃而凝重的表情。照片由史宁提供。


  1946年,抗战取得胜利,老舍意外接到美国政府的邀请,与曹禺一同赴美讲学,当时芝加哥的一家杂志还为他做了一期人物专访。


  1946年,老舍和曹禺摄于美国。当时二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为期一年。在美国人眼中,老舍和曹禺代表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和戏剧家。照片由史宁提供。


  生活中的老舍烟与扇不离手


  (口/身)


  在老舍的照片中,经常可以看到烟盒,或者手上


  (口中)


  的香烟,史宁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吸烟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习惯。有一张来自著名摄影师蒋齐生的获奖照片,拍摄于1963年元旦,照片中,老舍面带笑容,指间夹着香烟,烟雾缭绕中,老舍正在与人进行忘我的交谈,这张照片极好地传达了老舍的神韵。


  据史宁考据,老舍抽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老舍当劝学员期间。后来,到英国以后,老舍开始创作小说,他认为抽烟有助于文思,将香烟称为“文学的助产士”,吸烟这个习惯也就一直保持下来。“老舍生活的年代,抽烟好像不妨碍公事……退回几十年去,抽烟几乎是老舍的符号。”不过,进入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抽烟的危害,在重要公众场合,抽烟这一现象也几乎绝迹。


  拿吸烟说吧,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都吸着烟。图书馆里不准吸烟,干脆就不去。书里告诉我,吸烟有害,于是想烟,可是想完了,照样点上一支。医院里陈列着“烟肺”也看见过,颇觉恐慌,我也是有肺动物啊!这点嗜好都去不掉,连肺也对不起呀,怎能成为英雄呢?!思想很高伟了;乃至吃过饭,高伟的思想又随着蓝烟上了天。有的时候确是坚决,半天儿不动些小白纸卷儿,而且自号为理智的人——对面是习惯的人。后来也不是怎么一股劲,连吸三支,合着并未吃亏。肺也许又黑了许多,可是心还跳着,大概一时还不至于死,这很足自慰。什么都这样。


  ——《习惯》


  1958年7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藏照片。北京人艺后台,老舍与梅兰芳、苏联戏剧家彼得罗夫就自己的新戏《茶馆》交谈。《茶馆》的问世,从一开始就具有民族性和国际化视野,也因而能够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老舍手指上夹着香烟。照片由史宁提供。


  折扇也经常出现在老舍的照片中,不是在他手里,就是在桌上。史宁认为,这可能跟三个原因有关:一是文人习尚;二是个人雅好;三是旗人俗尚。在1960年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会议期间,一张与毛主席的合照中,老舍依然扇不离手,证明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生活习惯体现。


  1960年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会议间歇,时任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接见老舍等人,这也是老舍唯一一张与最高领袖的合影。照片由史宁提供。


  史宁还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老舍虽然扇不离手、不离身,但这些折扇却大都是闭拢的,很少有打开的时候,即便是在炎热的盛夏时节,大家都穿着短袖短裤,老舍的扇子依然没有打开,可见降温功能被老舍排在了后面,“它更多的是一个手里把玩的玩物。”在史宁看来,扇子更多地被老舍归为收藏品和爱好——他的一大癖好就是收藏扇子。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老舍收藏了一百多位戏曲名伶的扇子。资料显示,老舍收藏有王瑶卿、汪桂芬、陈德霖、奚啸伯、裘盛戎、叶盛兰、钱金福、姜妙香、俞振飞、侯喜瑞、李桂春、金仲仁、韩世昌、红豆馆主等人绘制的扇面。


  “他觉得扇子是一个艺术品,里边既有诗词、书法,又有绘画、雕刻。”史宁提到,在收藏之外,老舍自己也会题写扇面用来赠送朋友,他的夫人胡絜青是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夫妻二人也会一同创作,一人画花,一人题诗,制成高雅的艺术品馈赠给亲朋好友,其中有一幅被赠送给了周总理。


  老舍穿衣偏爱西装,


  平日喜欢养花养猫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老舍穿衣风格更加偏于西式,即使是在


  (上个世纪)


  六十年代,依然可以看到在很多照片中,他都穿着西装,而且经常是西装马甲配领带,非常正式。史宁说,中山装和西装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交替出现的两种老舍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他的西装非常讲究,甚至洋范儿,只有佩戴的帽子是中式的,“这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穿着打扮。”


  史宁注意到,除了上面说的两种装束之外,老舍的照片中还经常出现一种装束,那就是满族服饰里的皮马褂。“这种冬天穿的皮马褂,他只在自己家里穿。”史宁提到,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平房的保暖设施也并不是很好,因此,老舍在冬天的时候,会在家里穿着传统旗人所穿的皮马褂,“这套服装是他找人特制的,水獭皮的,据说特别暖和,所以他穿这件衣服的照片很多,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年。”


  1959年冬,老舍夫妇与三个女儿摄于家中院内。老舍冬天在家中所穿的常服是传统旗人所穿的皮马褂,老舍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在着装上可见一斑。照片由史宁提供。


  在史宁看来,老舍所穿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衣服,折射出的是其背后三种不同的文化:西装代表西方文化,中山装代表中国文化,旗装代表民族文化。而这三种文化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老舍,他的思想、他的行为模式都来自于不同文化的集合和影响,而这些都通过他的服装体现出来。


  业余生活中,养花是老舍的第一大爱好,被他视为写作中间很好的调剂活动。老舍的养花深受传统北京旗人和西方文化影响,在老舍的家中,有数百盆花,品种也很多,最为出名的是菊花。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养花》


  1952年秋,老舍家丹柿小院菊花盛开,这是他和夫人一起精心培育的菊花,每年秋季菊花开放时,老舍常会邀请一众朋友来家中做客赏花。照片由史宁提供。


  史宁考据了许多老照片,发现老舍家并不像很多传统北京四合院那样,特别空旷宽敞,相反,院子里的空间基本都被花占满了。在老舍所作的《养花》一文中,他提到下雨时需要把几百盆花搬到屋中,还提到一次暴雨,邻居家的墙倒了,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菊秧。


  摄于1964年,在家中侍弄花草的老舍。照片由史宁提供。


  除此之外,唱戏,养猫等都是老舍的爱好,特别是猫,他喜爱猫这种复杂的动物,据史宁结合图文考据,老舍养猫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十年代初的山东时期。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


  ——《猫》


  1954年老舍在家中和猫咪合影,养猫也是老舍的业余爱好之一。照片由史宁提供。


  :新京记者 何安安


  编辑:西西


  校对:薛京宁


  老舍是现代作家吗推荐文章5:在传统与现代间徘徊的老舍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一生在小说、话剧、散文、戏曲、古体诗方面皆有丰硕成果,其长篇小说代表了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他以幽默的北京白话形成了特有的语言风格,写尽了北京市民的悲欢离合,是现代京味文学最富代表性、成果最为卓著的作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舍(图片来自网络)


  

  老舍不是从“政治文化中心”这个角度来理解北京的,而是以本地居民的视角来叙写生活日常,这其中有他对乡土的眷恋,也有对北京市民文化正面与负面价值的展现与反思。老舍是现代北京中下层守秩序市民的代言人,他刻画了这一阶层形形色色的各种人,车夫、巡警、教师、学生、科员、主妇等,其中车夫与巡警是老舍笔下最具代表性、也是其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很少关注的人物。他们一般都是苦人而不是恶人,老实勤勉却不得善终。老舍对乱世中北京市民悲剧命运的叙写,不仅是历史的佐证,也抒发了自我的生命悲感与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渴求。


  

  电影《茶馆》剧照(1982年,由谢添导演,于是之、蓝天野、英若诚等饰演)


  

  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物,老舍的写作带有鲜明的新旧交替时代的特点。在长篇小说《二马》中,老舍把北京马氏父子置于伦敦这样的异域商业竞争场景,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的闲适文化。他没有像古典诗人那样去批判商业世界的功利庸俗,而是让老马在闲适无为中面临坐吃山空的危机,以幽默的态度讽刺他在商业工作中的审美化追求,展现其对生存所造成的危害;从无力承担个体与民族生存,及缺乏民族自尊心与操守的角度,反思了中国闲适文化传统的价值缺憾。


  但老舍同时肯定了这种态度超越生存功利的审美与人性关怀价值,赋予其多重意味。在救亡图存与吸收异族文化长处方面,老舍关注民生,看重商业能力,而非晚清维新人士所关注的军事力量,亦非“五四”流行一时的美育等力量,呈现出重实干、商业与知识,但轻视民主自治精神的价值倾向。


  《二马》话剧


  

  另一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它1937年连载于《宇宙风》杂志,讲述的是洋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老实,规矩,要强”的祥子经受一系列致命的打击之后,变成一具懒惰、挑刺、甚至不惜出卖人命以换取金钱的行尸走肉。如果说鲁迅关注的是人权,痛心人对自己被奴役的生存环境缺少审视、没有平等做人的主体与自尊意识的话,老舍关注的则是社会为什么没有给一个老实人基本的生存空间,为什么要把祥子这么一个本分人赶尽杀绝?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呈现的是社会批判的立场,他把祥子的堕落完全归因于社会,虽然对祥子的堕落痛心疾首,但并没有开启人面对苦难应该承担怎样责任的问题,不去追问祥子对自己的灵魂应该负什么责任。


  电影《骆驼祥子》(1982)剧照


  1933年初版的长篇小说《离婚》,讲述了北平两位财政所科员的人生故事。老李对眼下的庸常人生很不满意,不满包办婚姻,向往生命诗意。张大哥是典型的北京热心市民,一生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就是“做媒和反对离婚”,总想把老李拉回到现实人生轨道上。张大哥“每根毫毛都是合着社会的意思长的”,是一种文化“匿名统治”的象征。


  作品在生命哲学的层面批评张大哥的生活方式,以“常识”、“日用百科全书”来形容他缺乏诗意的精神特质,认为“他的生命就是瞎热闹一回,热闹而没有任何意义。”老舍关注的不是秩序是否合理,而是人的存在问题,因为哪怕再合理的法则也会规训个体的灵魂,而现实总是平庸的。最终追求诗意者难脱“无地彷徨”的命运,徒留关于反抗和逃离只是徒劳的生命悲感。


  电视剧《离婚》(1992)剧照


  

  而小说中老李的这段宣言,早已超脱了时代与角色本身的局限,成为人类共同困境的表达:


   “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我要追求的是点――诗意。家庭,社会,国家,世界,都是脚踏实地的,都没有诗意。大多数的妇女――已婚的未婚的都算在内――是平凡的,或者比男人们更平凡一些;我要――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象一首诗,愉快象一些乐音,贞纯象个天使。我大概是有点疯狂,这点疯狂是,假如我能认识自己,不敢浪漫而愿有个梦想,看社会黑暗而希望马上太平,知道人生的宿命而想象一个永生的乐园,不许自己迷信而愿有些神秘,我的疯狂是这些个不好形容的东西组合成的;你或者以为这全是废话?”


  

  电影《骆驼祥子》(1982)剧照


  

  而微观层面恋爱婚姻关系的描写,则与性别意识紧密相关。老舍写了许多男女关系,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其中透露出对男女关系、对女性的理解,以及对男性自我的理解。他经常从男性中心的家庭观念出发去认可无知无识又温驯贤惠的传统女性,但一旦写到深层的爱情体验,又往往深味与传统女性的婚姻中无爱的痛苦。


  他受到现代个性主义与平等理念的启蒙,从男性立场上追求爱情幸福,张扬个性主义,批判奴役女性的封建文化,同情女性受男权伤害的生命苦难;但有时又为了整合民族意识的需要盲目赞美女性传统品格,放弃对男女深层爱情体验的关照;会在对传统女性的歌颂或批评中陷入男性中心立场,压抑女性主体性;悲悯男性精神痛苦,否定女性的合理需求,在道德评价上也失之公允。他对娇小、纯真、灵动女性有一种无边的父爱,但对强势女性却充满恐惧与厌憎,因为她们颠覆了传统两性间的权力关系。这些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男性作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固守男权立场与坚持平等的人的立场之间徘徊的复杂矛盾心态。


  

  那么,


  老舍小说中有哪些活色生香的人物?


  北京文化有哪些正面和负面价值?


  老舍语言的魅力在哪里?


  他的作品呈现了哪些深层的意识与人性?


  

  上述内容,以及更多关于老舍作品的介绍与分析,你都可以在《老舍的传统与现代:京味书写中的人生哲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跟随李玲老师一起,进入到老舍的世界。


  

  试听:老舍与北京现代文化来自三联生活周刊00:0009:49


  点击试听小课


  《老舍的传统与现代:京味书写中的人生哲学》


   小课主讲人


  李玲,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冰心研究会副会长。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书生邓拓》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学术讲座《想象女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和《作家笔下的婚姻生活》,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学术讲座《冰心与中国现代文化》。


  ? 订阅课程你将收获什么?


  

  ◎ 老舍作品概貌;


  ◎ 文化思考;


  ◎ 人生启迪。


  ? 课程目录


  【老舍与北京现代文化】


  01 对乡土北京的眷恋之情


  老舍是如何描写北京的?他的视角与别人有何不同?


  02 对北京市民悲剧命运的书写


  老舍写了哪些人?蕴含着他的什么情感意念?


  03 北京市民文化的正面价值都有哪些?


  04 北京市民文化的负面价值是什么?作了什么样的反思?


  05 卓越的京味语言艺术老舍的语言好在哪?


  【《二马》:中国闲适文化传统与民族主体性问题】


  06 《二马》(一):传统闲适文化缺乏生存意识


  闲适无为的态度是怎样的?


  07 《二马》(二):关于民族主体性


  反思与建构了哪些?


  【《骆驼祥子》的启蒙思想与人道情怀】


  08 《骆驼祥子》(一):奋斗与堕落


  祥子经历了什么?


  09 《骆驼祥子》(二):控诉社会不给老实人基本的生存空间


  老舍的价值立场是什么?


  【《离婚》中的存在追问与人生悲感】


  10 《离婚》(一):张大哥的庸常生活状态


  老李与张大哥有哪些不同?


  11 《离婚》(二):诗意的生存境界


  追求什么?被什么所压抑?


  12 《离婚》(三):人生虚无与苦中作乐


  为什么感到悲凉?


  【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


  13 张扬男性个性主义


  对传统女性是什么态度?


  14 压制女性主体性


  男性霸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15 钟爱娇小、秀美、纯洁的女性投射了什么意识?


  16 父性之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17 厌憎强势女性


  讨厌泼妇时是在讨厌什么?


  18 双标的道德观


  矛盾的原因?


  19 彩蛋:老舍有声书及阅读参考书目


 

本文标题:老舍是现代作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