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博主报价40万元推荐文章1:60岁正是闯的年纪,老年人在短视频里做网红“顶流”
最近刷短视频的时候总是被一群所谓的"90后顶流"刷屏,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点进去一看,天哪,是90岁的爷爷奶奶!特别是福建那个"梅英阿嬷",简直太离谱了,一天的行程满到让我这个二十多岁的人看了都觉得累。
早上六点多就起来给花草浇水,然后开始做早饭,接着准备午饭,腌酸菜,晾衣服,熬中药...她的视频里一小时能干100件事,我一小时可能就刷了100个视频。更夸张的是凌晨一点她还在发面蒸馒头,这哪是人啊,简直是永动机。那个视频下面评论区真实,全是"二旬老人看完热血沸腾"、"年过两旬的老太太躺在床上虚弱得举起手机"这种自嘲。
说真的,我很好奇这些老年网红是怎么火起来的。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代人对长辈的一种特殊情感吧。现在很多年轻人平时跟父母爷爷奶奶相处时间都很少,看到这些精神矍铄的老人家,会有种亲切感,好像在看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特别是那些在视频里跟年轻人互动的老人,反差感太强了,让人忍不住点赞关注。

我查了下资料,好像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经达到1.57亿人了,真的是互联网深入老年群体了。这些银发网红大概分几种类型吧:有像梅英阿嬷这种展示"超高能量"日常的,有那种特别时尚潮流的老人家(像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还有学者型的(戴建业老师),厨艺高超的,以及特别幽默的(田姥姥那种)。
不过说实话,我觉得有点矛盾。一方面觉得这些老年人真的很厉害,年纪这么大了还能拥抱新事物,在短视频平台上表达自己,甚至比很多年轻人还会玩。但另一方面又感觉有点怪怪的,就是这些内容真的是老年人想表达的吗?还是被平台和流量裹挟了?有些视频看着明显是被包装过的,尤其是那些特别高能的老人家,让我不禁怀疑这样的生活节奏对他们的身体是否真的好。

有趣的是,这些老人的粉丝主要不是老年群体,而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数据显示梅英阿嬷的粉丝主要是24-30岁的年轻人,占了34.9%。我猜可能是因为反差感太强了吧。毕竟我们这些年轻人刚起床就觉得累,而90多岁的老人家一天能干那么多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我输了"的感觉。
之前我妈给我看过一段视频,说是她特别喜欢的一个老年博主,我看了几眼,是个80多岁的奶奶在做美食,手法特别熟练。我才发现原来不止我们年轻人,连中年人都吃这一套。可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老人家的视频给了大家一种温暖和踏实感。
不过我还在想,这些老人家参与短视频是为了什么呢?有些可能是子女帮着运营的,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有些可能是退休后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还有些可能就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生活经验。但是当这些账号火了之后,当商业价值显现,会不会改变初衷呢?

看了一些资料,这些老年博主的确在赚钱,主要通过直播带货和广告。据说"梅英阿嬷"的单条视频广告报价已经到了4.5万,比同级别的60%达人都高。虽然还不是顶级网红的水平,但对于一个90岁的老人来说,这收入也太可观了吧。
不过老年博主也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比如身体状况不稳定,万一生病了就没法坚持更新,会掉粉掉权重。像全网有上千万粉丝的"潘姥姥"就曾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停更一段时间。这让我想起来,网络世界虽然快速变化,但人的生理极限是真实存在的。
我有时候会想,当这些老人被塑造成一种"高能""不服老"的形象时,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符号和流量密码?大家看到的是他们真实的样子吗?很多视频都是经过剪辑和包装的,背后可能有团队在操作,选择性地展示老人最积极阳光的一面。当然了,看到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是好事,但如果这成了一种表演,又有多少真实性呢?
可能我想多了吧,但确实每次看到那些"二旬老人躺在床上看90岁阿嬷高能日常"的评论,心里就有点怪怪的。我们这代人是不是把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投射到了这些老人身上?同时又在用赞叹和自嘲来掩饰自己的焦虑?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一方面确实是老年人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又感觉有点商业化过度了。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时代,谁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被流量和资本影响着呢?可能对老年人来说,能通过新媒体获得关注和表达自己,本身就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吧。
不管怎样,希望这些老年网红们能够健康快乐,不要被流量所累。也希望我们年轻人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躺在床上感叹"我输了"。人生有长有短,但精彩与否,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老年博主报价40万元推荐文章2:
老年博主报价40万元推荐文章3:# 90岁成新顶流!老年博主为何让年轻人“破防”?
【现象级爆发】
福建90岁阿嬷凌晨蒸馒头、浇花腌菜的硬核日常,4个月吸粉超百万;上海汪奶奶踩着高跟鞋教美妆,单条视频播放破千万;北大教授化身“网红爷爷”讲诗词,弹幕刷屏“爷爷再讲一遍”……当年轻人还在为流量内卷时,一群银发族正以黑马之姿横扫短视频赛道。数据显示,抖音60岁以上创作者同比增长83%,其中头部博主广告报价已达单条5万元。

抖音周大爷不服老,视频截图
**代际破圈三大法则**
### 一、反差美学:岁月与活力的化学反应
90岁老人用2倍速完成全天家务的视觉冲击,恰似一场“时间行为艺术”——梅英阿嬷19小时超长待机的日常,与年轻人“躺平八小时,充电一整天”形成戏剧性对照。这种年龄与能量的极致反差,精准戳中Z世代“自嘲式共鸣”,评论区满屏“二旬老人前来军训”的背后,是算法时代对生命韧性的集体致敬。

抖音梅英阿嬷,视频截图
### 二、情感代偿:赛博祖孙的治愈经济学
调查显示,关注老年博主的用户中,25-35岁群体占比超四成。年轻人在“潘姥姥的辣白菜教程”里咀嚼童年味道,在“济公爷爷”的智慧语录中寻找人生答案,甚至通过@外婆的厨房弥补现实中的亲情缺失。当线下代际交流陷入“吃饭了吗”的尬聊循环,短视频成了跨年龄层的情绪接口。

抖音潘姥姥视频截屏
### 三、内容降维:非职业选手的流量奇袭
银发博主自带三重Buff:
1. **真实滤镜**——皱纹比美颜更有说服力
2. **技能碾压**——腌菜针线等传统技艺成稀缺资源
3. **反套路叙事**——没有刻意运镜,反而成就“电子解压神器”
@八零徐姥姥用柴火灶炖酸菜的视频,因收音时混入的烧火声意外走红,网友称其为“ASMR届的满汉全席”。
## **银发赛道的冰与火**
尽管商业价值凸显,老年内容创作面临独特挑战:
- **健康风险**:90+高龄博主日均工作超10小时,多家MCN配备随行医护
- **代际代沟**:70岁爷爷因不理解“yyds”梗遭恶意剪辑
- **变现困境**:知识类博主广告转化率仅为美妆类的1/3
某文化学者账号被迫转型带货老花镜,粉丝直言“滤镜碎了”。
## **老龄化社会的数字突围**
这场跨代际的流量革命,撕开了传统养老认知的裂缝——中国3.2亿老年人正在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文化生产者”。政策层面,《智慧助老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培育万名银发主播;市场端,适老化直播支架、大字版提词器等细分赛道悄然兴起。当72岁的“骑行爷爷”用运动相机记录环中国行时,他镜头里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群体在数字时代的价值宣言:白发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可能的起点。
**#互动话题**
你关注过哪些宝藏老年博主?欢迎在评论区安利“你的电子爷爷奶奶”
#谢谢你年轻人#?#银发经济#?#银发#?#银发族#?
[本文标题]:老年博主报价4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