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吸毒伪造癌症病历推荐文章1:男子唆使妹妹、妻子大量收集癌症病人信息,竟是为了……
交友不慎
张柳程深陷毒网
(注: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由于国内打击贩卖毒品的力度很大
吸贩毒人员很难获得传统毒品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精神麻醉类药品
张柳程了解到
癌症病人可以从医院获得
一定数量的强阿片类镇痛药
比如杜冷丁
于是便唆使妹妹和老婆
去各大筹款平台收集癌症病人信息
再虚构患者的委托书
以病人“近亲属”的身份骗购杜冷丁
以此自用
多余的再以百倍的差价卖出去
近日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法院
以贩卖毒品罪对8名被告人
分别处以3到15年有期徒刑
…………
端掉毒品贩卖链条
2021年10月11日23时,禁毒民警在陕西省西安市某酒店房间里抓获正在吸食毒品的姜仁心和张惠敏,二人系男女朋友关系。民警在现场查获盐酸哌替啶片200片、锡纸及吸食工具若干。
张惠敏、姜仁心的尿液检测结果均呈盐酸哌替啶阳性,两人承认吸食了盐酸哌替啶片。
盐酸哌替啶,属于强阿片类镇痛药,是国家管控类麻醉药品,我们习惯称之为“杜冷丁”。从药理作用、成瘾性、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法律规定等层面来看,一旦流入非法市场,盐酸哌替啶就会变为毒品。吸食、贩卖盐酸哌替啶的行为属于吸食、贩卖毒品的行为。
2021年10月15日21时,民警又在隔壁市区一家网吧的巷道里将张柳程、张伶俐夫妻二人抓获,并现场查获盐酸哌替啶片470片,张柳程的尿检为阳性。
顺着线索,很快,民警抓捕4人的若干同伙,这条由张惠敏、张柳程、张伶俐、姜仁心等人组成的涉及陕西省偏远县市的杜冷丁贩卖链条逐渐清晰。

伪造病历骗购药片
张柳程是一名装修工人,一次交友不慎,他深陷毒网,成为吸毒人员。由于近年来国内打击贩卖毒品的力度加大,吸贩毒人员很难获得传统毒品,于是他把目光投向精神麻醉类药品。
张柳程了解到,癌症病人可以从医院获得一定数量的强阿片类镇痛药,比如盐酸哌替啶,但是癌症病人的信息,从医院里肯定是拿不到的,这属于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要想大量获得癌症病人的信息,还需要另想办法。
经过打探,张柳程发现在某些大病筹款平台上,平台为了保证筹款人的信息真实性,将病患的真实身份证件信息、某些病历信息进行公开发布。这一做法被有心的张柳程发现并利用。
张柳程开始有计划地从一些大病筹款平台上的公开信息处收集癌症病人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制作假身份证和假病历,虚构患者的委托书,证明自己作为病人的“近亲属”获得了病人的授权,有权利替病人本人购买盐酸哌替啶药片。
从2020年5月开始,张柳程使用伪造的证件和文书,假冒癌症病人家属,到多家县级医院,骗购盐酸哌替啶。
张柳程买到这些药片,除了自己食用,多余的就会加价卖掉,以贩养吸,售卖的药他会用黑色包装盒重新包装一下。盐酸哌替啶片,购买价每片是四五角,一盒20片,是八九元,他一般以每盒800至1000元的价格卖出去,利润非常大。
为了扩大“业务”,张柳程需要“扩充队伍”,他的妹妹张惠敏原本不愿意跟张柳程一起贩卖盐酸哌替啶片,但经不住“百倍差价”的诱惑,最终参与这起“生意”。
从2020年6月5日开始,张惠敏使用数个假身份证,按照哥哥教的方法,假扮病人家属,骗领了大量盐酸哌替啶片。
张柳程不仅将妹妹拉下水,2020年7月,张柳程的妻子张伶俐也在丈夫的指使下,骗领了几次盐酸哌替啶片。
“贩药”的生意越做越猛
做这种贩卖生意没多久,姜仁心和张惠敏吃上这种药,很快就上了瘾,两人每两三天便要吸食一次盐酸哌替啶,每次2到6片,“贩药”的生意也越做越猛,两人开始以贩养吸。
虽然姜仁心骗领和贩卖盐酸哌替啶片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他作为毒品买卖双方的串联者在这个团伙中起到不小的作用。他曾将岳友军、云鹏等买毒人员、下线介绍给张惠敏。
岳友军之前就曾贩卖毒品,也有自己独立的贩卖来源,但为了扩大货源,他还是通过姜仁心联系上张惠敏。
岳友军和张惠敏从未见过面,两人仅通过网络联系,甚至逐渐联手控制了当地的杜冷丁贩卖市场。
嫌疑人徐锦城和窦兴文一开始都是从岳友军和张惠敏处购买药品自己吸食,后来为了以贩养吸,成为岳友军和张惠敏的下线,也成为贩毒者。货运车司机徐锦城是开长途货车的,有时候实在疲惫,于是向朋友打听“提神工具”,有人向他推荐了盐酸哌替啶片。徐锦城开始服用,后慢慢上瘾,因为花费巨大,走上了以贩养吸的道路。
陕西省破获的首例贩卖杜冷丁毒品案
2021年11月,民警在抓捕嫌疑人徐锦城时,他家里只有一名七八岁的孩子在出租屋里。为了吸食毒品,他把家里的唯一房产卖了,除小部分用于还外债,其他近百万元全部被他用于购买盐酸哌替啶片。
为此,妻子与其离婚,孩子也无人照看。徐锦城从一个误入歧途的吸毒人变成一个什么都不顾的毒贩子。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予立案追诉。2021年10月到11月,这批贩毒团伙成员因涉嫌贩卖毒品罪先后被西安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此案是陕西省首次破获贩卖杜冷丁毒品案。因为这起案件发生在陕西省内多个城市,陕西省检察院将此案指定由西安市莲湖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2021年11月到12月,张柳程、张惠敏、张伶俐、姜仁心、窦兴文、徐锦城等8人被西安市检察院批准逮捕。2022年8月22日,莲湖区检察院向西安市莲湖区法院提起公诉。
2023年9月,莲湖区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8名被告人十五年至三年不等的刑期,并处没收违法所得、罚金等刑罚。
为吸毒伪造癌症病历推荐文章2:陕西首例贩卖毒品杜冷丁案告破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伪造患者购药证明材料,从多家医院骗取杜冷丁片(医学名盐酸哌替啶),再通过某跑腿平台对外售卖……
近期,陕西首例贩卖毒品杜冷丁案告破。6月10日,西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通报了该案。上游新闻记者从西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获悉,该案共抓获吸贩毒人员38人,查实杜冷丁16245片,涉案金额约244万元。

民警查获涉案杜冷丁。/西安市公安局供图
1、伪造病历从医院骗取杜冷丁,跑腿平台贩卖
2021年7月3日,西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接到群众举报线索称,有一伙人在西安贩卖毒品。同年7月6日,警方正式立案侦查,并成立“7·6贩卖毒品案”专案组。
6月10日,上游新闻记者从西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获悉,经过3个月侦查,专案组查实了以张某成、张某会、张某妹、姜某等9人组成贩毒团伙的犯罪事实。
2021年10月,警方对该案嫌疑人进行收网。禁毒支队民警通过分析研判、跟踪守候,在西安市莲湖区太奥广场某酒店1009房间抓获正在吸食盐酸哌替啶的犯罪嫌疑人张某会、姜某,现场查获盐酸哌替啶片200片、锡纸及吸食工具若干。
经对张某会、姜某进行尿液检测,二人检测结果均呈哌替啶阳性,张某会、姜某均对其吸食盐酸哌替啶片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经侦查,张某会、姜某一部分毒品来源,是通过从癌症病人手中购买病历信息并伪造自己的虚假身份证件,虚构患者委托书、村委会证明,从渭南、宝鸡、咸阳、商洛等地医院骗取盐酸哌替啶,之后,他们通过某跑腿贩运方式向吸毒人员贩卖毒品。
2021年10月15日晚,禁毒支队民警在兴平市槐里路广电网络对面巷内三号抓获另外两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获盐酸哌替啶470片。两名嫌疑人对贩卖盐酸哌替啶并组织人员使用虚假身份信息在相关医院骗取盐酸哌替啶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随后,民警先后前往渭南市中医医院、华州区人民医院、蒲城县医院等8家医院调取相关嫌疑人骗取杜冷丁片的记录。经侦查,该团伙在渭南市8家医院共计骗取杜冷丁片16245片,非法牟利200多万元。
“医院平均每片0.4元钱的杜冷丁片,到达吸食者手里高达140元一片,是原价的350倍。”民警说,8家医院共4万份病历需要辨认,3位民警为此用了6天时间。

民警抓获涉案嫌疑人。/西安市公安局供图
2、嫌疑人儿子:把爸带走吧,我不想见到他
本案中的一个细节令人唏嘘。民警介绍,在抓捕一名嫌疑人时,民警得知,为了吸食毒品,嫌疑人把家里的房子卖了140万元,除小部分用于还外债,其他近百万元全部购买了杜冷丁片。为此,妻子与其离婚,孩子也无人照看。“我们去他家,七八岁的孩子独自在屋里,他家孩子说,‘把爸带走吧,我不想见到他’。可见毒品对一个家庭的伤害是多么大。”
据了解,这是陕西省首次破获贩卖杜冷丁毒品案。
办案民警介绍,近年来,因国内打击贩卖毒品力度大,吸贩毒人员很难获得传统毒品,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精神麻醉类药品等新型替代毒品。杜冷丁,即盐酸哌替啶,属于强阿片类镇痛药,是国家管控类麻醉药品,从药理作用、成瘾性、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法律规定等层面来看,杜冷丁一旦流入非医疗用途的非法市场就是一种毒品。
目前,该案涉及的8名主要嫌疑人已全部移送起诉,案件正进一步调查中。
针对该案中陕西部分医院精神麻醉类药品被不法人员购取的问题,禁毒部门已加强信息沟通和专业指导,最大限度消除涉毒安全风险隐患。
来源: 上游新闻
为吸毒伪造癌症病历推荐文章3:“假癌症”,“真吸毒”!一纸假病历,捅破医疗两大黑洞!
重庆女子谷某,为了满足自己吸毒(杜冷丁成瘾)的需求,想了个歪招:伪造了一份“晚期胰腺癌”的假病历。拿着这份假病历,她在四川、重庆等地的好几家医院流窜,装成癌症晚期病人痛苦难忍的样子,哀求医生给她打强力止痛针——杜冷丁。她专挑不同的医院,打一针换一个地方(“打一枪换一地”),利用医院对癌症病人的同情心和药品管理上的松懈,成功骗到了药。直到2025年6月初,四川射洪的几家医院发现她行为太可疑(老要打杜冷丁),报了警。6月5号,警察把她抓了,搜出了假病历和偷来的手机。最后,她因为骗药(诈骗)、吸毒、偷东西这几项,被关进了拘留所(行政拘留)。

这案子最让人揪心的,不是一个人的堕落,而是她轻易就钻通了医疗系统的两大防线:病历真伪核查和 管制药品管理。这暴露了不小的漏洞:
谷某的假病历看着很“真”。现在的造假技术太高,普通医生光凭肉眼或者简单询问,很难快速分辨一张纸是真是假。骗子就靠这个蒙混过关。

谷某能在不同城市、不同医院反复行骗成功,关键就在于医院之间病历信息不互通。她一个医院骗完,拍拍屁股走人,另一个医院对她一无所知,她又可以装可怜再来一遍。医院像一个个孤岛,骗子就像流窜作案的“江洋大盗”,畅通无阻。
对于拿着外院病历来看病,尤其是要求强效管制药的病人,部分医院可能只是简单看看病历格式对不对,或者听病人自己说说,没有花大力气去核实病历来源的真实性(比如打电话给开病历的医院确认?)。骗子就是利用了这种“信任”或“怕麻烦”的心理。
杜冷丁这类强效止痛药,国家管得非常严,普通情况根本开不出来。但遇到自称是“晚期癌症剧痛难忍”的病人,医生护士的同情心很容易被激发。为了尽快缓解病人的“痛苦”,一些必要的核查流程(比如仔细核对身份、反复确认病情)可能就被简化或忽略了。谷某正是死死抓住了这一点,用“癌症晚期”当挡箭牌。
虽然开杜冷丁需要登记(像身份证、用量、处方医生等),但这个登记主要是在单个医院内部有效。谷某在不同医院用不同信息(或者即使同名同姓,医院间也不共享记录),登记系统就失效了。无法发现她是个“惯犯”。
对于管制药品,理论上需要医生和药房药师双重把关。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或者繁忙时段,这个环节可能流于形式,或者沟通不到位,让骗子有机可乘。
骗子轻松骗到毒品,毒瘾越来越深。而真正饱受癌痛折磨的病人,可能因为医院怕被骗而收紧开药政策,手续变得更繁琐,拿药更困难!骗子在偷走药品的同时,也偷走了真病人的便利和尊严。
像谷某这样的,骗药是为了自己吸。但更可怕的是,有些人骗药是为了卖!前面提到的陕西张某骗了1.6万片杜冷丁去贩卖,云南还有医生收钱帮毒贩开药。这些药最终都流向了社会,危害巨大。
这种事多了,医生对病人的基本信任会动摇,看病时可能变得“疑神疑鬼”,这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像谷某这样,骗毒、吸毒、偷东西,几项加起来才拘留几天,代价太小了!而毒贩卖杜冷丁可能判十几年。这让骗子觉得“骗药”风险低、收益高(满足毒瘾),容易铤而走险。
该怎么办?必须打破医院间的“信息孤岛”。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信息平台(或者至少是区域/省级联网),实现**患者就医记录、诊断信息(特别是重大疾病诊断)、麻醉药品使用记录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医生开管制药前,刷一下病人身份证/医保卡,就能看到他在其他医院的看病记录、开药情况。骗子想换个医院再骗?门都没有!系统直接预警“此人近期多次索要杜冷丁”。
对于要求开具管制药品的患者,特别是持外院“重大疾病”(如癌症晚期)诊断的:必须通过平台核实诊断来源医院和医生的真实性(比如系统内置验证功能或强制致电原诊断机构关键部门核实)。其次,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识别可疑行为和伪造文书的技巧(比如格式、印章、医生签名等细节的破绽)。分享类似骗局案例,提高警惕。还有,未来方向是使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和区块链技术记录关键诊断,从源头上杜绝伪造。

药品的管理,对于每一张管制药品(尤其是杜冷丁等阿片类)处方,必须严格执行处方医师 + 调剂药师双人、同时、在场核验制度。不能“你先签,我回头签”,必须面对面确认。核验内容要清晰:患者身份证明(必须人证合一)、病情诊断依据(联网系统查证)、处方合理性、用药剂量、处方医师资质。缺一不可。双人核验的过程和结果要有详细、不可篡改的记录(电子系统记录最佳)。
同情心不能代替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对癌痛患者的同情和人道关怀是必须的,但这绝不能成为绕过安全核查制度的理由。要让大家明白,严格执行制度,恰恰是为了保护真正的患者资源不被骗子侵占,也是为了保护医护人员自身不因疏忽而担责甚至涉法(像云南那个主任)。
在堵漏洞的同时,要保障真正癌症患者的止痛需求。对经核实确需长期使用强效镇痛药的患者,探索建立规范的“疼痛管理档案”和便捷的续药流程(比如指定医生、简化后续手续),避免他们因为管理收紧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不能“一人得病,全家吃药”,让骗子连累真病人。
谷某的案件不是个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医疗系统在病历管理和管制药品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信息不共享(病历不通) 和 执行不到位(核验松懈) 是两大命门。只有把这些窟窿一个个堵结实了,才能既不让骗子钻空子祸害社会,又能让真正需要的病人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治疗,守护好宝贵的医疗资源和社会的安全底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区留言。
[本文标题]:为吸毒伪造癌症病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