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会见印总理莫迪推荐文章1万斯刚到访印度,莫迪就配合美国对我们动手了,中国一定奉陪到底

  就在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期间,莫迪政府马上就对中国出手了,突然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印度财政部4月21日发布的这项关税政策,从宣布到实施几乎没有任何缓冲期,在玩"即日生效"的套路。谁都知道,我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2024年出口钢铁1.11亿吨,其中对印出口约300万吨,仅占总量的2.7%。印度这种针对特定商品的精准打击,显然具有超出经济考量的政治象征意义。


  从时机选择来看,万斯副总统此次访印,就两国贸易协定进行关键谈判。印度此举明显意在向美方递交"投名状"展示其"配合度",试图在谈判中换取更多筹码。


  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此前曾明确警告:"在美国的霸凌和霸权面前,妥协和退让没有出路。"但印度政府仍选择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这种决策背后,暴露出印度对自身国际定位的认知偏差。


  从经济层面看,印度钢铁产业长期面临产能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2023年印度粗钢产量1.2亿吨,而消费量达1.36亿吨,存在明显供需缺口。征收关税虽然短期内可以保护本土企业,但将推高汽车、建筑等下游行业成本,最终由印度消费者买单。近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美国宣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后,欧盟也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在这种背景下,印度选择加入对华贸易限制阵营,反映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但值得警惕的是,印度自身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2023年,美国取消对印度普惠制待遇,对印度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印度若盲目追随美国政策,恐将陷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困境。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印度此次决策与其"东进政策"形成明显悖离。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东盟钢铁出口同比增长15%,而印度与东盟贸易额却出现下滑。这种反差说明,单边保护主义政策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未达到莫迪政府提出的25%目标。过度依赖贸易壁垒而非产业升级,将使印度错失发展机遇。印度政策制定者需要清醒认识到:首先,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是结构性矛盾,第三方介入的空间有限;其次,印度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存度被严重高估;最后,破坏多边贸易体系最终将损害印度自身发展利益。


  当前,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重组。特斯拉近期宣布暂停印度建厂计划,转而扩大在印尼投资,这一案例生动说明:政治操弄难以替代营商环境改善。印度若不能建立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所谓"取代中国制造"的愿景终将落空。印度此次关税政策看似精明,实则暴露出其战略短视。历史经验表明,任何经济体若将外交博弈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各国更应坚持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对印度而言,与其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不如脚踏实地改善营商环境,这才是实现"印度制造"愿景的正道。


推荐文章2推荐文章3中国这几天尽力了,对印度苦口相劝,没挡住莫迪“一跪到底”

  文|懂点历史赵富贵


  编辑|懂点历史赵富贵


  2025年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一则题为《不跪!》的双语视频,以虎门销烟、抗美援朝、华为鸿蒙系统突破等历史与现实场景,高调宣示“妥协退缩只会让霸凌者得寸进尺”的立场。


  视频发布当日,#中国不跪#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不愿打贸易战,但若美方执意侵害权益,必将奉陪到底。”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副总统万斯结束了对印度的四天访问。


  印度总理莫迪在会谈中承诺“削减超过一半对美产品关税”,并计划取消乙烷和液化石油气进口关税。这一系列动作,被外界视为印度向美国“屈膝”的标志性事件2。


  4月29日发布的《不跪!》视频,通过对比1840年鸦片战争与2025年华为技术突围的画面,将美国对华关税战定性为“新世纪的霸权挑战”。


  视频特别强调,中国已具备“以实力赢得尊严”的能力,例如北斗卫星系统覆盖全球、RCEP贸易网络降低对美依赖至12%。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当日记者会上直言:“美方以关税为武器的霸权逻辑,只会让全球贸易规则崩坏。”


  就在中国发布视频的8天前(4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携印度裔妻子乌莎抵达新德里。


  此次访问被印媒称为“关键谈判前哨战”——美国此前对印度商品加征的26%关税虽暂缓90天,但10%的“基准关税”仍悬而未决。


  为争取豁免,印度主动提出削减418亿美元美国商品关税,并承诺采购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等军备。


  一名印度商务部官员透露,莫迪政府内部评估认为,若无法在7月底前达成协议,印度农业、汽车零部件和医疗设备出口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一判断直接推动了印度在谈判中的让步。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4月28日接受彭博社采访时透露,印度被列入“首批15-18个重点谈判对象”。


  美方核心诉求包括: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印度加入对华关税联盟、深化防务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万斯访印期间,美方未承诺取消关税,反而要求印度“展示更多诚意”。


  2024年美印贸易顺差达457亿美元,而特朗普政府宣称“印度是关税滥用者”。印度若全面接受美方条件,其农业补贴政策可能被迫调整,直接影响2.6亿农业人口生计。


  4月21日,全印度农民协会(AIKS)发起全国抗议,标语直指“莫迪在出卖农民”。


  中国在关税战中采取“反制与开放并重”策略:对美加征125%关税的同时,召开美资企业圆桌会议,承诺保障特斯拉等企业权益。


  而印度选择“单方面妥协”——不仅放弃反制关税,还主动取消乙烷等关键商品进口税。一名印度智库研究员评价:“这相当于将谈判主动权完全交给美国。”


  2025年4月7日,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当日,印度商务部却声明“不会采取复措施”。这种反差被国际观察家解读为“发展中国家应对霸权时的路线分歧”。


  中国在视频中高调展示的鸿蒙系统、5G码头等科技成果,与其“芯片自给率提升至35%”“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突破20%”等数据形成呼应。


  相比之下,印度在半导体等领域仍依赖美国技术转移。莫迪虽试图吸引特斯拉投资,但马斯克仅承诺“今年晚些时候访印”,凸显印度产业链的被动性。


  《不跪!》视频结尾展示了联合国大会多国支持中国的画面,与G7峰会空荡座位形成对比。


  阿拉伯国家联盟外长理事会公开称“中国是南南合作最可靠伙伴”,而印度对美妥协则引发东盟国家担忧。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部长4月28日表示:“小国若效仿印度,将丧失谈判筹码。”


  4月30日,中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对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8%,而对美贸易依赖度降至9.7%。


  与此同时,印度对美出口订单因关税不确定性骤降23%。这场博弈中,中国以“斗争留窗口”的策略平衡反制与开放,印度则押注“短期利益换安全”。


  当《不跪!》视频中王毅外长说出“今日之中国,有能力说不”时,新德里街头的抗议农民正焚烧莫迪画像。


  两个亚洲大国的不同选择,或许将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对抗霸权的路径——是坚守底线换取长远空间,还是妥协退让陷入慢性失血?


  答案,已写在2025年春天的关税数据与街头标语中。


  信息:


  外交部发布《不跪!》双语视频:希望帮助各方更好理解中方立场——中国青年2025-04-29 18:07


本文标题:万斯会见印总理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