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幕后推手推荐文章1全国罕见大风、暴雨……幕后推手是它

  2025年4月12日,河南郑州,二七区淮河东路,大风将几棵大树连根拔起,造成停留在路边的车辆不同程度受损。吴贤德|视觉中国|图


  人间四月天的周末,由北至南,异常天气正影响全国不少地区。


  2025年4月11日,大风+强对流+暴雪+沙尘暴+暴雨,中央气象台五预警齐发。


  4月10日,北京发布近10年来首个大风橙色预警,12日,15条轨道交通地面高架线路区段停运;4月11日晚,上海雷电大风预警高挂;4月11日6时至12日6时,河南郑州、洛阳、信阳、驻马店等地40个国家站最大风速达到或突破4月历史同期极值;漫天黄沙吹起,不只影响内蒙古,甚至影响到四川。


  这些跨区域的异常天气,背后有一个共同推手——东北冷涡。


  相较于“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等耳熟能详的天气系统,冷涡的知名度没那么高,可理解为在高空旋转的冷空气“漩涡”。


  东北冷涡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或其附近的高空,坐镇东北,却能“搅动”华北地区乃至江浙等地区的天气。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得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许多极端天气背后都有东北冷涡的影子。”


  东北冷涡具有多变的情绪,一年四季都能发作——易诱发暴雨、冰雹、雷暴、短时大风甚至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还可能引发沙尘、强降雪等灾害性天气。


  随着气候变化,气象学家们发现,东北冷涡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可捉摸”。为了攻关东北冷涡的预难题,2019年,依托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的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成立;2021年,中国气象局开始像台风一样,为东北冷涡编号。


为何风力最大时段在午后?

  4月12日早晨,不少“等风来”的北京居民打开窗户,发现风平浪静,鸟语花香。临近中午,风力开始加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员马学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风力如此大的原因是:此次冷空气势力较强,而此前华北地区气温明显上升,冷暖气团交接的锋面气压梯度大,形成地面的强风。而风力最大的时段往往发生在白天特别是午后,因为这一时段热力条件较好,空气上下层交换较剧烈,会将高空大风的动量下传到地面,进一步加强风力。


  虽然华北春天刮大风不是新鲜事,但如此强烈的大风仍不多见。马学款说,在春季强冷空气来袭时,华北地区经常会出现10级的阵风,但出现12级以上阵风的情况非常少见。


  破坏性超强的极端大风不会普遍出现,往往发生在山区山口、楼宇之间等容易产生“狭管效应”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冷涡致灾机理及预关键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肖子牛介绍,本次影响全国大范围的冷涡就是常说的“东北冷涡”。


  “春季出现冷涡并不罕见,但像此次这样强度大、位置偏南的冷涡比较少见,属于近年来偏强的一次冷涡过程。”肖子牛说。


  肖子牛解释,这次东北冷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高空大气环流发生了强烈扰动。4月以来,东北地区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上空一直有一个强大的高压带,就像一堵“空气墙”一样稳稳伫立。这堵“墙”向北延伸到极地,把极地涡旋推向位于北冰洋的新地岛,并在东欧平原上空剧烈地制造波动环流,这种波动的能量一路向东传播,影响到西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使高空的“脊”和“槽”系统(相当于气压的起伏)迅速发展。在这些高压的“围堵”和上游强劲能量的共同作用下,东北地区上空就形成了这次非常强的冷涡。


  东北冷涡通常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尤其是春末到夏季最为活跃。冷涡中心大多出现在蒙古高原背风坡的大兴安岭和东北平原。根据冷涡中心的地理位置,气象专家把东北冷涡细分为南涡、中涡和北涡三种。


  马学款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东北冷涡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移动。当冷涡形成后,移动速度会变慢,位于冷涡西侧的偏北气流不断引导冷空气补充进入,冷涡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时间也会因此延长。这正是为何北京等华北地区的大风将从11日夜间持续至13日。


  除了持续时间长,大风的极端性也很强。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员雷蕾称,北京市部分站点可能会接近或突破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4月的大风极值。11日晚,北京门头沟监测到13级阵风。这样级别的大风,可以吹倒直径30cm左右的树木、广告牌、简易搭建物等。


  北京通惠河东三环辅路边,被大风刮倒的车辆。南方周末记者冯飞|摄


东北冷涡的异常变化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东北冷涡除了影响东北和华北地区,华中、华东等地的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也有它的“贡献”。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得勤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东北冷涡会和其他天气系统联合,影响华中、华东等地。东北冷涡可以与欧亚中高纬度阻塞高压、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配合,共同影响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影响我国夏季的主雨带分布和移动。例如,长江流域梅雨降水量背后就有东北冷涡的影子。


  东北冷涡对农业、交通、电力等都有威胁。肖子牛介绍,冷涡会导致大范围的降温和低温冷害,在春季可能影响农作物出苗,在夏季如果冷涡活动频繁,还可能影响粮食作物的灌浆期,出现“哑巴灾”——外表看不出异常,但产量会大幅下降。


  2025年4月12日,重庆出现浮尘和扬沙天气。原峥|视觉中国|图


  历史上的极端天气,有的正是受到冷涡影响。


  2019年,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遭遇历史罕见龙卷风天气,最大强度达到“超强”级别的四级。四级龙卷风的阵风风速达17级以上,破坏力巨大,能够夷平房屋、扭曲铁塔,甚至将重型物体卷入高空。此次灾害造成7人死亡,190余人受伤。


  东北冷涡还能与多种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导致更极端的天气。李得勤称,东北冷涡通过与西风带、副热带、热带系统相互作用,对我国主雨带的位置和强度均有影响。例如,当东北冷涡遇到近年来增多的北上台风,一冷一热两股天气系统相遇,带来持续更久、强度更大的极端降水,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东北、华北产生很大威胁。


  虽然东北冷涡的破坏力强大,但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


  “东北冷涡的异常变化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肖子牛说,关于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冷涡多尺度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气象学家们仍然不完全清楚。


  李得勤介绍,1960年代,东北冷涡带来年降水量平均约为45mm,约占初夏总降水量的61%;2001年以来上升到63mm左右,约占初夏总降水量的70%。2021-2022年,由于东北冷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东北地区初夏降水量甚至超过了近年来汛期的平均降水量。


  “只要有东北冷涡出现‘搅局’,各类天气预的准确率都会明显下降。”肖子牛称。目前东北冷涡的预准确率并不稳定,在东北冷涡致灾天气发生的位置、强度演变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冷涡的活动范围、活跃的时间和演变规律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增加了预的难度。


  “尽管我国气象工对东北冷涡已经有了长期的研究,但是由于受大气、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活动范围、频次、强度和生命周期十分复杂。”肖子牛表示,东北冷涡活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加之常常与多种天气产生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其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其中的科学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究。


  如今,科学家们对东北冷涡的研究正不断深入。


  肖子牛介绍,为突破东北冷涡影响下预准确率不高的瓶颈,在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下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已经初步揭示了一些东北冷涡演变的规律,并将数值预模式发展和AI技术应用相结合,形成了一批对东北冷涡导致的灾害的预预警新技术。这些科研进展还在不断充实和完善,需要在未来预实践中检验和改进。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舒雨


  责编 汪韬


推荐文章2极端天气为何“扎堆”?

  新闻分析:本轮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极端天气为何“扎堆”?


  中央气象台14日18时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大风强度进一步减弱。此前,中央气象台已先后解除暴雨蓝色预警、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和沙尘暴蓝色预警。这意味着本轮冷空气带来的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


  本轮天气过程有多“极端”?极端天气为何“扎堆”出现?多种特殊天气带来哪些影响?新华社记者进行了采访。


  6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


  4月1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暴雨蓝色预警、沙尘暴蓝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11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极端大风天气过程。


  “此次大风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辽宁、吉林等地的雨雪天气强度也为常年同期少见,沙尘天气更是今春以来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员张芳华说。


  监测结果显示,此次大风过程8级以上阵风影响了超过3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影响超过6.1亿人;23个省份出现12级以上阵风,32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大阵风突破4月历史极值,6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


  受大风影响,沙尘弥漫于4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最远传输至海南北部。其中,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局地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


  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兴安盟、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白山等地降暴雪或大暴雪,暴雪区域新增积雪深度10厘米至34厘米。


  黄淮南部、江淮、江汉、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齐发。


  特殊天气为何“扎堆”?


  本轮天气过程,多种特殊天气“扎堆”,大风、暴雪、暴雨、沙尘暴和强对流齐至。


  这些特殊天气为何“扎堆”出现?张芳华和饶晓琴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员分析:


  ——极端大风。由非常强的冷高压和温带气旋共同作用造成,同时高空伴有强大的东北冷涡,其后部的强北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动量下传,加剧了地面大风。换句话说,相当于“居高临下”的冷空气“一泻千里”。


  ——暴雪。冷涡和气旋还为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等地的雨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动力抬升及低温条件,使得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或雨夹雪,局地大暴雪。


  ——沙尘。极端大风导致沙尘天气强度大,达到强沙尘暴等级,在上游沙源区的起沙量非常可观;传输高度高,在高空强风作用下,沙尘气团移动速度快,沿偏北路径长驱直入传输到南方。


  ——雷暴。南方地区受南下冷空气和不稳定暖湿气流影响,11日至12日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如何降低极端天气影响?


  张芳华表示,本轮大风过程突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东部地区交通和农业生产两个方面。


  据交通运输及相关部门消息,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等高铁线路上下行列车采取限速运行措施,北京、成都等地机场取消航班超800架次,河北张家口、石家庄、保定地区高速关闭辖区所有站口……


  “此次极端大风过程对经济林果、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导致部分设施大棚棚膜和育苗地膜破裂、温棚棚架折断、畜禽圈舍垮塌、彩钢瓦民房(棚)和光伏板等设施损毁,部分果园果树叶片、花苞、树枝受损。”中央气象台首席预员宋迎波说,伴随的低温天气导致部分棚内作物和牲畜受冻、处于盛花期的梨、杏等经济林果花蕊遭受冻害,影响坐果率,南方水产养殖出现死鱼现象。


  宋迎波建议,东北地区要及时清除田间和大棚积雪,防止压垮设施加剧低温冻害,土壤偏湿地区要做好排涝散墒。南方地区应抓住降水时机做好田间储水和库塘蓄水,降水过后及时移栽早稻,地势较低的油菜、蔬菜等田块及茶园、果园要加强清沟排水,减轻农田渍害和病虫害。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3天,中东部地区的气温将快速回升,西安、郑州等城市最高气温将接近35℃。未来10天,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3℃,其中江南西部、四川盆地等地显著偏高。同时,16日之后南方地区多降雨天气。19日起,将有冷空气自新疆开始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张芳华说,近期需重点关注气温显著回升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森林草原火险升高,贵州东部、江南、华南等地局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强化递进式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转自|新华视点


  : 河北日


推荐文章3极端大风幕后推手竟是它!

  目前


  一场范围广、强度高的大风天气


  正在影响我国


  今明两天(4月12-13日)


  强风将影响我国半数以上省份


  部分地区风力致灾性和极端性强


  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消息


  11日8时至12日6时


  全国超1900个地面站出现10级以上大风


  超过14级的地面站有5个


  今天大风影响还在持续


  动图看10级大风何时到你家


  ↓↓↓


上图中橙色区域即为10级阵风出没区域北方遭遇的极端大风、暴雪、沙尘南方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除了冷暖空气强势以外还有什么天气系统造成如此极端复杂的天气?温带气旋快速演变机制,了解一下↓这周末,南北方的极端天气都和温带气旋脱不了关系

  冬春季节


  当强冷空气撞上实力不俗的暖湿气流


  它俩一言不合就能逆时针扭打旋转起来


  温带气旋就此诞生


  它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天气陀螺


  若恰逢其他天气形势相助


  就好似被无形的鞭子持续抽打


  陀螺越转越快


  短时间内威力急剧增强


  温带气旋


  短时间威力急剧增强


  最先发难的就是狂风


  最强时风力不亚于台风


  冷暖激烈对决还会引发


  暴雪、暴雨、冻雨


  甚至沙尘、龙卷等灾害天气


丨丨综合新华社、央视网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冯宇强 刘杰丨编辑丨张红玉

本文标题:极端天气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