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世界十大教堂之圣瓦西里教堂
莫斯科圣母大教堂,也叫圣瓦西里大教堂。位于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墙外,红场与莫斯科河之间,号称世界八大奇景之一,通常视之为俄罗斯横跨欧洲及亚洲独特位置的象征。1555-1561年为纪念喀山公国和阿斯特拉罕合并于俄罗斯而建造的。它由9座教堂组成,中央教堂高47米,上部是一座富有民族风格的帐篷顶,顶端装饰着一个小穹顶,四周的8座教堂也都冠有一座葱头状的穹顶,有螺旋型、菱形等形状,花纹凹凸不同,颜色各异,以金色和绿色为主,杂以黄色和红色,仿佛一簇升腾跳跃的火焰。教堂内的平顶天花板上,饰有17-18世纪造型生动的壁画。教堂现为历史博物馆分馆。
这座教堂是受伊凡四世的委托,为纪念其对喀山汗国的征服而建造的。1588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沙皇在该建筑中一位俄罗斯东正教圣人圣瓦西里之墓东上方添置了一个小型多穹顶教堂。此后,该教堂就被人们普遍称为"圣瓦西里教堂"。圣瓦西里主教座堂位于红场东南部,对面则是克林姆林宫的斯巴斯卡亚塔。教堂虽不巨大,却在一个地基上集合了九间礼堂。该教堂的设计跟随了同时代的穹顶教堂风格,尤其是科洛缅斯科耶的耶稣升天教堂(1530年)和季亚科沃的施洗约翰斩首教堂(1547年)。
圣瓦西里主教座堂前的小花园中有一座铜雕塑,用来纪念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俄国空位时期集结志愿军("第二民军")抵御波兰侵略军的爱国者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扎尔斯基和库兹马·米宁。这座雕塑是1818年由著名雕塑家И.П.马尔托斯完成的,最初被放置在红场中央,苏联政府认为该雕塑阻碍了阅兵仪式上军队的行进,于1936年将其移至教堂前。圣瓦西里主教座堂最初的设想是建造一群小礼堂,每一个礼堂代表一个圣人,寓意每到一个圣人的节日,沙皇就打赢一场战斗。但中间的一个单独的塔将所有空间整合成了一个教堂。传说伊凡四世对这所教堂如此满意,以至他命人将该教堂的建筑师波斯特克·雅科夫列夫弄瞎,以阻止他为其他人设计出同样美丽的建筑。有人推测撒马尔罕的帖木儿纪念碑或喀山的科沙里夫清真寺的一些元素被运用于圣瓦西里教堂。因为这座清真寺是喀山汗国的主要象征,然而最初这座清真寺的形态无人知晓。
传说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帮助,战争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纪念这8位圣人才修建了这座教堂,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教堂建造完备后,为了保证不再出现同样教堂,伊凡大帝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负了“恐怖沙皇”的罪名。伊凡雷帝;威如雷霆,于是得了个"雷帝"的称谓。他于1547年正式登基,便采用古罗马"凯撒"的崇高称号,宣布自己是"沙皇"。执政早年,便在行政、法律、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巩固沙皇专制的中央集权。到了1565年,为了摧毁领主的分立主义势力,他雷厉风行地推行了皇帝直辖制。一时,直辖风暴席卷京城,五个显赫贵族被斩首,遭贬黜镇压者多达万人。对外,则打开通往东西方的道路。为夺取波罗的海出口,进行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为控制伏尔加河流域,征服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另外,他还使诺盖汗国、西伯利亚汗国臣服莫斯科,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并于俄国。伊凡雷帝是俄国历史最残暴的皇帝之一,他嗜杀成性,连身边的大臣也不得不每天提心吊担,生怕惹怒了这位暴君。然而,这位暴君却活了54岁,于1584年去世,关于他的死,还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圣瓦西里大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因此从任何一个门进去都可遍览教堂内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外部:整个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17世纪的壁画。殿堂分作上下两层。16世纪俄罗斯军队攻克当时最坚固的城堡之一喀山时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在这里展出;陈列在喀山被围景况模型旁边的是一份攻占计划,俄罗斯士兵的阵容和行动地点在这份16世纪的作战计划中展示得非常详细和可信。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过大量官款,陈列着16~17世纪的文物。与中心教堂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极大,其中东南塔内面积只有12平方米。
该教堂的建造者是巴尔马和波斯特尼克,据说他们是两个民间工匠。从外观看,整个教堂由九个塔楼有机和谐地组合为一体,而奇妙的是,从红场上特定的角度看过去,九个圆拱顶尖都可以看到。教堂底座高大而坚实,主教堂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周围是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丰满的副祭坛的塔尖(按照伊凡四世建教堂的旨意,每个教堂当代表在远征喀山期间度过的一个宗教节日),八个塔楼高低错落有致:东南西北各为较大的塔楼,八角棱柱体塔身;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则是四个小塔楼,建筑装饰简洁紧凑,借助斗拱与大塔楼相连。教堂外面四周有回廊和阶梯环绕,这种设计使人在宗教上有投身上帝怀抱,从世俗上讲有回归俄罗斯大家庭之感,同时,站在回廊和塔楼之间,不由使人产生置身于童话世界的美感。九个塔楼顶端全部是俄罗斯特有的洋葱头式的圆顶,中心塔的圆顶是金黄色,棱柱体的塔身上刻有鱼鳞状的深龛;其余八个在规格大小、图案彩绘上各不相同。从远处看去,这些绚丽多彩的圆顶,有人说它们像含苞欲放的花蕾,有人说它们仿佛标志权力的战槌。
总之,整个教堂造型之丰满、姿态之优美给人带来富于激情的想象,它用民间建筑艺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摆脱外族统治之后的喜庆心情,以其形式中包含的昂扬的内在激情感召民众,使他们不要忘记“俄罗斯国土、自由和荣誉”。整个教堂宛如一件艺术品。教堂哪面是正门并不明显,再加上它的殿堂面积不大,内部装修简朴,这些都突出显示出它作为一个纪念碑的性质。进入教堂可以看到,除了在过道和各殿堂墙壁上绘有16-17 世纪的宗教题材的壁画以外,别无其他宗教设施。殿堂分上下两层,下层现在主要作为展览厅使用。其中几个展厅以图片和模型介绍教堂建筑历史。有一个展厅陈列着16世纪俄罗斯军队攻克当时最坚固的城堡之一——喀山时所用的武器。在喀山被围景况模型边,是一份作战计划图,详细说明了俄罗斯士兵的阵容、驻扎地点及行动路线。大教堂的地下层几乎是一个暗室,只有尖拱型细小的缝隙供通风用。暗室在1595年以前曾存放大量国库官款,现陈列古代文物。与中心塔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很小,其中东南堂面积仅为12平方米。
显然,教堂设计者的着眼点和建筑才华并非侧重于它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建筑结构的非同凡响,除了它的象征意蕴之外,更追求它的观赏价值。事实效果正是如此,瓦西里升天教堂外观上极具节日喜庆色彩的花纹,形式上的慷慨、繁复,这种华美风格后来成了俄国颇有影响的一种审美理想模式。俄国在十月革命以前一直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东正教会在推行沙皇的政治主张方面不遗余力,沙皇在抵御周边国家例如立陶宛、波兰天主教国家,土耳其、伊朗伊斯兰教国家和蒙古等异教国家的侵扰,以及后来的对外扩张中也都是以东正教为旗帜,征服喀山亦是如此。
在此之后,同样是打着东正教的旗号,俄国又攻占阿斯特拉罕,远征西伯利亚,进行了一系列兼并活动。因此可以说,征服喀山,既是政治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宗教上的胜利。瓦西里升天教堂的建立,标志着莫斯科成为俄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它是俄罗斯民族摆脱外族统治、完成统一大业,继而逐渐走向强大、直至建立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里程碑。
2024年7月23日星期二
于润园
本文标题: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