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试验和gm试验
G试验/GM试验
2024年11月30日
临床上引起播散性真菌病的三种主要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隐球菌。G试验、GM试验是侵袭性真菌病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G试验
1,3-β-D-葡聚糖是许多真菌的细胞壁成分,能激活反应主剂中的G因子、凝固酶原等,发生酶的级联反应从而引起吸光度值的变化,根据检测其溶液吸光度变化对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测定,因而称为G试验。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都不含这种成分。
β-D-葡聚糖对曲霉菌的检测不具有特异性;
多种其他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也可为阳性,包括假丝酵母菌病和耶氏肺孢子菌(PJP)感染,PJP感染的β-D-葡聚糖水平可高于检测上限;
毛霉菌病或隐球菌病中通常呈阴性;
可检测菌种:念珠菌、镰刀菌、曲霉、青霉/拟青霉、毛孢子菌。
β-D-葡聚糖检测可用于在未出现明显临床表现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阶段。由于敏感性有限,β-D-葡聚糖检测不可用于排除侵袭性真菌感染,尤其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因为该人群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病率较高。
隐球菌细胞壁外荚膜较厚,(1,3)-β-D-葡聚糖难以释放入血;
接合菌细胞壁中(1,3)-β-D-葡聚糖含量低;
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时,血清G试验可呈阴性,G试验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犁头霉、毛霉菌和根霉菌等)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血清中含量不增高;
某些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例如卡泊芬净可非竞争性抑制(1,3)-β-D-葡聚糖的合成。
美国目前市售血清检测试剂盒的结果基于分光光度计读数,之后将OD转换为β-D-葡聚糖浓度,并按以下标准解读结果:
β-D-葡聚糖浓度<60pg/mL,阴性;
β-D-葡聚糖浓度为60-79pg/mL,不确定;
β-D-葡聚糖浓度>80pg/mL,阳性。
假阳性因素
?纤维素膜血液透析
?静脉制剂如IVIG、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可激活G因子途径
?使用纤维素过滤器静脉给药
?术中棉拭子、纱布填塞浆膜面
?静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磺胺类
?某些含细胞β-葡聚糖的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链球菌,机体内易产生许多炎症因子,该炎症因子可参与试验过程
?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裂褶菌多糖
?蘑菇类食物
?放化疗后引起黏膜炎症,导致黏膜损伤,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血液
2019EORCT/MSGERC发布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指南推荐至少2次血清G试验阳性(≥80ng/L),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作为侵袭性念珠菌病和肺孢子菌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GM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特有的多聚糖成分,随着菌丝生长,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出来,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其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若同时使用具有霉菌治疗活性的抗真菌药物,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的敏感性会降低。
假阳性因素
?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含半乳甘露聚糖(或交叉反应抗原),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天后检测,结果仍呈假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曲松等;
?与其他真菌有交叉反应,包括丝状子囊菌,如镰刀菌,青霉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肤芽生菌等真菌的细胞壁含有半乳甘露聚糖(或含呋喃半乳糖残基的多糖),可能呈假阳性;
?肠黏膜完整性受损时,食物中的半乳甘露聚糖或具交叉反应表位的细菌可能会跨肠黏膜易位,出现假阳性;
?食物被曲霉菌或亲缘关系很接近的真菌(如青霉菌)污染;
?接受了白蛋白、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治疗;
?血液透析,与纤维素透析膜中多糖结构类似物有关;
?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免疫性疾病;
?新生儿和儿童肠道中存在高浓度的双歧杆菌,引起交叉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
假阴性因素
半乳甘露聚糖被分解或被抗体中和;
释放入血的半乳甘露聚糖不持续,很快被清除;
抗真菌药物的使用;
局部感染,如慢性肉芽肿,菌丝量少,侵入血管性弱。
2019EORCT/MSGERC发布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指南推荐
血清、血浆、BALF、CSF单份>1.0为阳性;
同时检测血清和BALF时,血清>0.7,BALF>0.8。
G试验/GM试验不一致
G试验与GM试验检测标志物不同,G试验是泛真菌检测,而GM试验为曲霉菌特异性抗原检测;另外,2种标志物的释放时间和释放量的不同也可能导致二者结果不一致,例如1,3-β-D葡聚糖只有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才被释放出来,而GM是表达在曲霉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多糖成分,在曲霉菌繁殖生长时由菌丝释放出来。因此,在感染早期,曲霉菌的生长分泌强于死亡消化裂解,可出现GM试验阳性,而G试验未达到阳性水平;粒细胞缺乏患者,不能将1,3-β-D葡聚糖从真菌中释放出来,也可导致二者检测结果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血液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02):134-141.
[2]Donnelly JP, Chen SC, Kauffman CA, et al. Revision and Update of the Consensus Definitions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From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the Mycoses Study Group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onsortium. Clin Infect Dis. 2020;71(6):1367-1376.
[3]Marty FM, Koo S. Role of (1-->3)-beta-D-glucan i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Med Mycol. 2009;47 Suppl 1:S233-40.
[4]Pickering JW, Sant HW, Bowles CA, Roberts WL, Woods GL. Evaluation of a (1->3)-beta-D-glucan assay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J Clin Microbiol. 2005 Dec;43(12):5957-62.
[5]Mennink-Kersten MA, Ruegebrink D, Verweij P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s a cause of 1,3-beta-D-glucan assay reactivity. Clin Infect Dis. 2008 Jun 15;46(12):1930-1.
[6]Marr KA, Laverdiere M, Gugel A, Leisenring W. Antifungal therapy decreases sensitivity of the Aspergillus galactomannan enzyme immunoassay. Clin Infect Dis. 2005 Jun 15;40(12):1762-9.
[7]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检验医学研究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业委员会,全国真菌病监测网侵袭性霉菌感染监测项目组. 侵袭性霉菌感染实验室诊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4,47(06):597-609.
本文标题:g试验和gm试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