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1
唐代:韩愈
燕赵2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3。董生举进士4,屡不得志于有司5,怀抱利器6,郁郁适兹土7。吾知其必有合8也。董生勉乎9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10,苟慕义强11仁者皆爱惜焉。矧12燕赵之士出乎其性13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6。董生勉乎哉17!
吾因子有所感18矣。为我吊望诸君19之墓,而观于20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21乎?为我谢22曰:“明天子在上23,可以出而仕24矣!”
注释
1.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河北,指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
2.燕、赵:借指河北一带。
3.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4.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举:考中的意思。
5.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6.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7.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8.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9.乎:语气词,啊。
10.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11.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12.矧(shěn):何况。
13.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14.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5.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邪,同“耶”。
1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7.勉:勉励,鼓励,努力做的意思。乎:语气词,可解释为“啊”。
18.感:感想,觉出。
19.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20.于:介词,在。
21.屠狗者:泛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民间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22.谢:告诉。
23.天子:皇帝,此指唐宪宗李纯。
24.出而仕:出来做官。
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考中进士之后,屡次向主管官员请求分配职位都没有结果,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遇到赏识你的人并得到任用。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考察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因您而有所感想啊!请您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送董邵南序》鉴赏
周振甫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在散文创作上有杰出的成就。他主张“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就是写文章要有创造,要写得文从字顺。他还主张文章要写得“气盛言宜”,也就是气势旺盛了语言恰当。他还注意文章要有深厚的内容,像树那样根深叶茂。他的散文创作贯彻了这些理论,这篇《送董邵南序》就是一个例证。
这是一篇“赠序”。赠序就是临别赠言朋友要走了,说一番话送他。韩愈这篇赠序是写给一个名叫董邵南的朋友的,所以就叫做《送董邵南序》。
董邵南当时正要离开京城,去投奔河北藩镇。在一般情况下,临别的时候,总要说一些勉励和祝福的话,表示惜别的感情。这样的题目不容易写得好,又怎么能写出有创造性的文章来呢?可是韩愈这篇赠序就写得与众不同,不仅内容深刻,有创造性,而且有高度的技巧
这篇文章很短,只有一百多字,可以分成两段。前一段勉励朋友这次出去要好好努力,后一段说出自己送别时候的感想。照表面上看,这好像和一般赠序的写法差不多,可是就具体内容来看,却完全不同。
先看第一段。韩愈开头是说:古代的燕、赵,是个慷慨悲歌侠义的人很多的地方。接着就说:董邵南考中了进士,屡次向主管官员请求分配职位都没有结果,很不得志。他具有做一番事业的本领,带着被压抑的、郁郁的苦闷心情,要到这样的地方去。我知道他一定会和那里的人合得来的。韩愈还对董邵南说:凭着你的才干,在这时候没有碰到赏识的人,假使有羡慕义气,努力上进的人,看到了你,都会爱惜的。何况燕赵地方的人士,他们的侠义是从本性发出的呢!说到这里,韩愈又把笔锋一转说:然而我曾经听说一个地方的风俗会跟着政治教化改变,我怎么知道燕赵现在的风俗,不是同古代所说的不一样了呢,姑且凭你这次去考察一下罢。在这一段话里,韩愈的主要意思是说:风俗会跟着时代变化。董邵南这一次去,会看到当时的河北和古代的燕赵不同,因而就不一定合得来了。
再看后一段。韩愈对董邵南说:请你替我到望诸君坟上去凭吊一下,井且观察那里的市集上,还有像古代杀狗的侠义的人吗?替我告诉他们,就说现在在朝廷上有英明的天子,可以到朝廷里来做官了。这段话从表面上看,好像韩愈是由于董邵南要到河北去,因而想起了古代河北的人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韩愈这段话的真正意思,却是暗示董邵南不该到河北去。要是当时的河北还有像古代杀狗的侠义的人,也该劝他到朝廷里来做官。那么本来在京的董邵南,不是就更不该到河北去了吗?韩愈为什么要反对董邵南到河北去呢?因为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各地掌握了军政大权的节度使,都成为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当时的朝廷,对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这种封建割据是破坏了唐朝的统一,违反了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的。韩愈反对封建割据,在当时是进步的。他既然反对封建割据。自然要反对董邵南到河北去帮助这些封建小王朝。这个“反对”就含着这样深刻的意思。
这篇文章的结构很紧密。开头的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是跟第二段里的“望诸君”和“屠狗者“互相呼应的,“望诸君”就是乐毅,他是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当时燕国受到齐国的侵略,燕昭王为了报仇雪耻,就在都城修筑了一个黄金台来招募天下人才,乐毅被聘请了去,后来为燕昭王合五国诸侯之兵打败了齐国。“屠狗者”指的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荆轲刺秦王以前,在燕国常跟他在一起喝酒唱歌。他们正是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第一段里还说到风俗的变化,今古可能不同,第二段就承接这种不同来发挥。由于风俗不同了,侠义之士在那里也合不来了,所以要劝"屠狗者”出来做官。全篇就这样紧密呼应,互相衔接。
韩愈在这篇文章里,把自己的意思分成三层来说:第一层先说从古代的河北看来,董邵南这次去一定是合得来的,这是临别赠言的一般说法,也是一种陪衬;接着语气一转,转在风俗教化古和今不一定相同上去,于是董邵南这次去河北,合不合得来也就不一定了,这是第二层,逐渐在转出作者的真正意思了,可是真正的意思还是没有透露;第三层要董邵南去吊乐毅的坟,劝“屠狗者”出来做官,这才进一步说出自己的真意。用意一层深一层,一转再转,可见韩愈多么善于运用转折的手法。在一个短篇里,写得这样转折,就显得文章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
这篇文章还善于用含蓄的手法。比如,韩愈本意要贬低河北的藩镇割据,可是他欲抑先扬,先赞美那里古时“多感慨悲歌之士”,然后才说风俗会随着政治教化而改变,含蓄地贬低了当时的河北藩镇。河北地方在安禄山做节度使的时候,就使用了大批的胡人。他们的落后的风俗习惯,对河北民间的风俗习惯是有影响的,韩愈说的“风俗与化移易”,并不是一句空话,正是针对着这种情况说的。这句话表面上好像是在说明一种道理,实际上是在贬低当时的河北藩镇,是含蓄的说法。文章最后,不说反对董邵南到河北去,却希望董邵南去吊乐毅的坟,劝“屠狗者"到京里来做官,这也是一种含蓄的说法。他为什么要董邵南去吊乐毅坟呢?这可以同劝“屠狗者”来京城做官的话联系起来看。乐毅的才干远远超出于“屠狗者”,还要劝“屠狗者"到京城里来做官,那么要是乐毅在唐代,自然就更应该劝他到京城里来做官啦!因此在“吊望诸君之墓”这句话里含有感叹乐毅生不逢辰,要是生在唐代,他的才干就可以得到更大发挥的意思;也含有人才应该为朝廷出力,不应该去帮助藩镇的用意。
韩愈之所以用了这样含蓄的手法来写,原因是在临别赠言里不便说反对朋友前去的话,但如果只是一般地说说祝福的话,又不能表达出作者的真正意思。韩愈不愿意说违心之论,这时候,他就巧妙地运用了含蓄的表达方式,把他的真正意思含蓄地透露出来。这样既说出了心里的真话,又说得同送别的情景相合,这里就显示出文章写作的技巧的作用来了。在这篇文章里,还显示了韩愈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手法。一篇篇幅不长的短文,要是写得一览无余,就不耐人看。所以一定要写得错综变化,加强它的艺术技巧。在这篇文章里,韩愈巧妙地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写,就显得有变化。先讲古:河北是古之燕赵,在那里,古代“多感慨悲歌之士”。因此从古看,董邵南去是合得来的。再看今:人们无从知道今是否不异于古。那么,由于今天的河北不同古代的河北,所以合不合就不一定了。最后联系到乐毅和“屠狗者",在古代,他们只能局处在燕国,要是他们生在今天,就可以到京城里来发挥才能。在全篇文章的这三层意思中,就这样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说得十分变化。这种错综变化的写法,就和反复唱叹相结合,使这篇散文更具有反复唱叹的音节之美。在这个短篇里,含有这样深刻的意思和高度的技巧,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韩愈散文杰出成就的一斑。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名家点评
南宋李耆卿《文章精义》曾云:“文章短而转折多,气长者,韩退之《送董邵南序》、王介甫《读孟尝君传》是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韩文多转折多层次的艺术构筑,无疑增强了作品的意味,给作品增加了厚重感。
清代过商侯在《古文评注》:“唐文惟韩奇”的话,继而又说《送序》为“韩中之奇”。
清代刘大櫆:“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古文辞类纂》)
清代过珙:“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文为韩中之奇。”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本文标题: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