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北京城城墙遗迹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遗存包括东便门段、西便门段和左安门值房三部分。明代北京城墙分别建于明洪武元年、明永乐十八年和明嘉靖三十二年,清代沿用明城墙,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城城墙相继被全部拆除,仅余局部遗存。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大部分城楼、箭楼、角楼拆除,如今只存正阳门城楼、箭楼和东南角楼,进入新世纪复建了永定门城楼和左安门角楼
明城墙遗址公园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25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
北京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正统四年(1439)完工,历代均有修缮。角楼建于明代内城的东城墙和南城墙的结合处,是明清两代北京城的重要军事防御建筑
楼体外侧辟有4层144个箭窗,即射孔。楼内立两排金柱20根,每根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镶八棱木心拼接而成
东便门,从这里进去可上箭楼参观
马道已改造成台阶
楼体内侧(背面)随主楼各抱厦,亦相连成转角房,辟二门,一西向,一北向,门上设直棂窗
角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起,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 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楼体外侧向东、向南两阔面和向西、向北两侧 面,均辟箭窗,亦称射孔
墙外八国联军在墙上留下的俄文刻字,这是1900年侵略者在墙上留下的罪证
箭楼内部楼内立金柱20根,支撑梁架,设射孔,铺设楼板三层。整座楼的建筑面积有701.3平方米
城墙高约11米,顶宽约15米,基宽约18米,故城墙上下形成明显的收分。1950至60年代,城墙大部分被拆除,今仅余两段,其中崇文门至东南角楼段全长约1500米,为现存最长的明城墙遗址
旗杆石 角楼的城墙上陈列着当年守城部队用于固定正蓝旗旗杆的石板和使用的铁炮。城墙上建有两栋铺舍,是明、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值勤用房
铺舍,为明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值勤用房。旧时,城墙墩台上常建有铺舍和储火药房。东南角楼附设的两间铺舍,是1988年参照史料复建的
未修复的城墙顶部
从城墙的横断面不难看出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的城墙为夯土墙,正统元年(1436)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时,墙体加固包砌了砖石,形成了现在的城墙
嘉靖三十年城砖
在城墙东南角楼的北侧脚下,可看到北京站,京哈铁路正繁忙着……
城墙外侧己辟为公园
墩台,亦称“马面”,城垣外壁每隔大约80米就建有一座,用于增强防御能力,以消灭进入逞强死角内的敌人。墩台平面基本呈正方形,边长大致与城墙厚度相等,少数较大的墩台长度可达30米,明城墙遗址中有一处墩台长39米(见下图),可谓京城之最。
崇文门至角楼这一有墩台12座,城垣外壁每座间隔大约80m长。
西便门明城墙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西便门明代北京城城墙残段,位于复兴门南大街,为明北京城内城西墙南端,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全长约300米,包括三座马面,只留存少数地面残迹和长约200米、残高约6米的墙体
侯仁之先生撰写的《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刘炳森书丹。对西便门城墙的历史、维修过程与现状有详尽介绍
1988年对这一段残墙进行了修复,在原来的夯土墙外包了城墙砖,但保留了七处断面遗迹
城墙内外壁为下石上砖,内为土心。墙基厚18.08米,墙体高10.72米,城顶宽15.2米,雉堞高约1.8米。
城垣外侧围筑“马面”,上建城垛,城垣内沿筑宇墙
城墙断面遗迹
皇城根遗址公园,建在明清北京城的第二重城垣之“东皇城根”遗址上,西邻南北河沿大街,东依晨光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全长2.4公里
从元代起,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外城三个部分组成,最里面的是紫禁城,即现在的故宫,最外面的是外城,即现在的二环路一线,中间为皇城
皇城在元大都时形成的,元时叫“萧墙”,对皇宫起拱卫作用,封建王朝时期皇城内只设衙署,不住居民
皇城的城墙与内外城的城墙不同,实际是高一丈八尺、下广六尺、上宽五尺二寸的一堵墙壁,全部用砖砌筑,中间填有少量碎砖石,墙体涂红垩,顶端覆黄琉璃瓦
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皇城墙被陆续拆毁,至今只留下南面的一段,即天安门城楼东侧至南河沿大街路口、西侧至府右街路口一线矗立着的“天安门红墙”,其他三面的皇城墙和三个门都已无存
皇城根内有大运河澄清下闸遗址
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 德胜门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
德胜门箭楼坐南朝北,通高31.9米,由城台和楼体两部分组成。城台东西宽39.5米,高12.6米,楼体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前楼后厦,重檐歇山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顶,高19.3米。楼内,金柱与梁架相互连接,将内部空间分为四层,每层外侧都开设箭孔,共82个,其中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作为守城时向外射击的孔。底层南侧三座过梁式大门,直通城台
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
1993年改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
德胜门箭楼是北京城仅存的两座箭楼之一,另一座是天安门广场南侧的正阳门箭楼
德胜门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明朝经历了北京保卫战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箭头入口
钟楼
鼓楼
御碑
马道
箭楼内建筑
底层南侧三座过梁式大门,直通城台
城墙
德胜门军事城防文化展设在德胜门箭楼一层,展览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德胜门的建设历程、建筑结构、军事防务、及其在北京城防的重要地位,再现了在哪龙争虎斗、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里曾经固若金汤的明清北京城。
明北京城概况
九门走九车
德胜门模型
称称城砖的重量
弩的发射
2012年北京文物局提出复建左安门角楼,这样在京城就能与明城墙角楼、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环绕天坛,成为一坛居中,四门环绕的著名景观
新的左安门角楼位置在南二环护城河内侧,东南拐角处河道岸坡处
左安门东南角楼外护城河
角楼内图书馆
左安门值房位于东城区左安门桥头,坐东朝西,建筑面积一百四十八点三五平方米
本文标题:明北京城城墙遗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