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是什么意思
十三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晚清的十三行地区为何“有令不行”
关于晚清的世风,曾国藩有个评价叫“敷衍”“苟且”。敷衍,就是说话行事马虎,表面上应付;苟且,则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它们虽然有词义上的细微区别,但在不认真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晚清官员办事的“敷衍”“苟且”,我们只要从他们对十三行地区外商之管理上即可看出来。
对外商的经营活动与日常行为,清政府有许多规定。比如商船不得在伶仃停泊,必须停泊在港口或回国;外商不得走私;不允许外商个人呈送禀帖;外商一个月只能外出三次,并且不准离开翻译单独行动;每一个商馆雇佣的中国人不得超过8人。
清国的规定如此严格,实际执行得如何呢?商船停泊在伶仃的比比皆是,用侨居清国四十年的威廉·亨特的话说就是“这些趸船……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外商给前台的海关官员一点小回扣,走私货便畅行无阻;外商个人有什么要求,可以堂而皇之地前往政府衙门递交禀帖,看守城门的侍卫保护其不受人群的侵扰,官员很快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一边温和地训斥说:“任性妄为,实在有悖天子圣意”,一边欣然接受外商的请愿书,同外商交谈,给他们沏茶递水,接受他们的雪茄。外商想外出,随时都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呆多久就呆多久,并且鲜有翻译相陪。外国商馆需要雇佣清国人,需要多少雇多少,从未有人查问。威廉·亨特如此总结:“我们……顺利而又轻松地违背着一些我们原本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毫不在意地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来处理生活中种种事宜,打理着我们的生意”。
应当承认,清政府给外商立下的规矩中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东西,比如对外商每月外出次数与雇工的限制即是例子。但一个主权国家制订的针对外国人的规定,不合理的可以修改,修改之前还得按照原规定执行。在晚清的十三行地区,外国人随意违反清国的规定,当地负有管理之责的官员不但不认真查处,有时还予以纵容,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乱象。
十三行地区外商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腐败,某些事原本不可以做,少数官员得了好处,对外国人的违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商疯狂的走私即属于此类。二是恐洋。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清国人谈洋色变,生怕洋人去上级那儿告自己,于是与洋人打交道总有点卑躬屈膝的味道。最根本的原因是苟且。在皇权时代,某些读书人做官,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和借权力发财,至于官位需要承担的责任,他们想都不想,处理内政如此,处理洋务亦如此。
在中华文化中,读书人与官员一向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一个时代,精英只忙着谋取一己之利,而忘记国家所赋予的责任,丧失应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政权自然会很快走向自己的黄昏。
十三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广州十三行:朝廷与洋人打交道的“中间人”
文|向衡
成书于清代的《粤海关志》有这样一句话,“自海禁既开,帆樯鳞集,瞻星戴斗,咸望虎门而来。”只言片语之间,彼时广州口岸的盛况跃然纸上。两百多年前,来自欧美诸国的洋商纷至沓来,在广州成就了“十三行”的传奇……
向来清朝被诟病为“闭关锁国”,不过即便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外贸易也并未断绝。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曾经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今江苏、上海及安徽)四省设立海关,准许通商。一时间,中外贸易发展很快。利之所趋,洋商自然得陇望蜀,多次违反清廷禁令,俨然出现“移市入浙”的趋势,企图直接打开中国丝、茶产区的市场。这当然是紫禁城不允许的——“浙民风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三令五申无果之后,朝廷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关闭了四海关里的三个,而只保留了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从此直至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广东省城(广州)就成为西方国家从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史称“一口通商”。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一口通商”时代,羊城不啻为大清帝国闭锁国门上的一扇窗户。每当一年贸易季(一般是夏天)开始的时候,一条条外国商船便接踵而来,涌至广州黄埔港。对于当时的洋商而言,要实现这一点并不轻松。远涉重洋从欧、美各地来到珠江三角洲外海的艰辛航程自不待言,森严的“天朝法度”才是舶来者的最大梦魇:首先,他们需要先来到中华帝国准许“西夷”居住的唯一地方——(葡萄牙人盘踞的)澳门——雇佣一名航路引水员、一名通事,以及一名买办。
“航路引水员”(“引水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珠江主干道上的浅滩有时候只在水下18英尺(5.5米),而到了19世纪前期,西方船只的载重量已经超过1400吨,船只的吃水也随之上升到了23—24英尺。只有在领取了执照的澳门引水人的引导下,不谙航路的洋船才能安然通过珠江中的那些浅滩,顺利抵达黄埔港——当然,遵照朝廷的旨意,洋人的护货兵舰不得驶入海口而须停泊在外洋。
《广东十三行商馆》
“通事”相当于现代的“译员”。按照19世纪前期的行情,每一艘停泊在黄埔的外国船,需交250元的通事费。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翻译在当时不可或缺的地位,并非纯粹由于汉语与西欧语言的巨大差异造成。其实洋商很愿意克服语言障碍,但为了防止洋人学会汉语之后与内地的“奸民”勾结作乱,清廷严厉禁止国人私自向其教授汉语。两广总督李侍尧在1759年上奏乾隆皇帝的奏折就很能代表清廷的态度:“教授夷人读书……将无在不可以勾结教诱,实于地方大有关系。”虽然这样的禁令无法彻底执行(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就偷偷学会了中文,还把《圣经》译成中文),但在保证了通事们坐拥高薪的同时,反而也令“洋泾浜英语”成了广州外贸界的通行语言——毕竟,“通事”无法包办贸易过程中的所有口头交际。“外国人与当地中国佬之间所进行巨额贸易的十分之九,都是通过这一古里古怪的‘洋泾浜英语’去完成的,离了它,您还真是玩不转”。
至于三者之中的“买办”,则是最具有“十三行”贸易时代特色的一种身份。当时清朝官府视“买办”为替外商服役的仆役头目——至于日后的“买办”在鸦片战争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恐怕也是早先所始料未及的。
十三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想了解广州十三行的历史背景?看这一篇图文解说就够了
广州是如何成为清廷时期对外贸易的国际型港口城市的?
广州十三行是指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家?还是西方人的洋行?
广州十三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18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沿海对外城市有澳门、广州、香港。
鸦片战争前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所有的国际贸易几乎都在这里进行,对彼时的中国来说广州是最初最伟大的国际港口城市。
广州唯一的对外国际贸易的地方,就是十三行。
广州19世纪中叶平面图
广州外销画想了解广州十三行,就不得不提及当时风靡海外的欧式画风的广州外销画。
何为“外销画”?
18和19世纪时期,作于广州且仅用于外销的画作,就像当时远销海外的“瓷器”和“家具”,它对于到访中国的洋商和船长来说是精致的纪念品。
实质上西方的写实绘画方式并没有受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关注与重视,在坚守传统与精神的中国画家眼里,西方的绘画“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不能入画品”,完全和艺术不搭边,只是存粹的商品。
清朝初期广州城图
欧洲的绘画,从晚明时期就已经有西方传教士带进中国宫廷,而西画东渐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差不多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画工和画家的绘画技法和风格接近欧洲画家的鼎盛时期是19世纪上半叶。
最有代表性的欧洲画家是有着传奇经历的英国人钱纳利,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广东地区沿海城市的风俗、人物和风景画。
所有的这些外销画,在1839年实用照相术诞生前,成了广州尤其是广州十三行的历史绘画记录。本文的影像图片,亦均来自外销画。
广州城全景
清廷国际贸易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间,广州珠江口岸的这一小片土地是清廷允许西方人贸易的唯一口岸,而实际通商的时间更早可追溯至17世纪末后被迫结束。
清廷法令规定,外商船只不能直接驶入广州城,且外商只能居住在位于广州城墙外西郊的一小片从中国租赁的土地上,想居留广州(非广州城内)只能在冬季贸易区。
远航回国的周期对于洋商耗时太长,广州冬季贸易季结束后,洋商一般会选择在澳门度过剩下的日子。自16世纪中叶起,经过中国当局许可的洋商可以在澳门半岛居留。
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清廷对广州的规定和限制条例也很多,除以上滞留时间限制外,西方妇女亦被禁止前往十三行,所有洋行内是清一色的男性。
西方人驻留广州期间,其活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在广州城西郊的十三行那一小片土地上活动。
双边的贸易规定与中国的国际贸易,只能与中国一部分固定的朝庭指派的“公行”也就是商家做交易。
西方对中国的贸易亦是受到东印度公司所垄断,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和中国贸易的,西方人要想和中国贸易必须通过东印度公司。
纵然有诸多限制,但当时西方市场对中国茶叶、瓷器、丝绸以及漆器等需求的持续爆增,仍然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广州十三行早期
广州十三行洋商在中国进行贸易的第一步,必然是在当地设立办事处,这也是洋行的由来。
西方人或者中国人自己设立在对外港口的贸易机构都可以称为“商馆”亦或者“洋行”,它不是制造基地或者工厂,除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广州的洋行不生产任何商品。
广州十三行,是由清廷挑选的中国商人所组成,这批商人被称为“行商”,他们在广州城西郊筑起国际贸易所需的商馆建筑,是商馆的真正拥有者,并将其租赁给西方洋行作为其办事处,并大致允许洋商对商馆内部进行改造。
这些建筑包含庭院、账房、客厅、卧室、大厅、仓库以及银库等,内部设施和基本的吃喝游玩场所一应俱全。
广州十三行是有多重含义
可以指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行商;
也可以指清廷对外贸易的一个特定区域;
还可以指在广州城西郊十三行区域内做国际贸易的外商;
中国行商因为对外贸易是有暴富机会的,但同时他们还需要向广州官府承担要保证洋商行为合乎法规的重大责任。
180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海王星号”船员与沿岸的居民爆发冲突,烧毁了一座海关楼,并导致一名村民在冲突中重伤不治死亡,中英双方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西公审大会。
虽然最后并没有找出有主要犯罪行为的嫌疑人,但是作为“海王星号”担保人的中国行商“茂官”仍是上缴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罚款。此后的中外冲突,也少有像此次大公审式那样相对和平地解决过。
公审大会
18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西方人的商馆还是中式的风格的建筑,而后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和对商馆改造的允许,欧式建筑和装修等开始出现。
在1743年,有一场由西边而来的大火和因干旱而发生的大火席卷了十三行,许多商馆被烧毁,这也是十三行商馆建筑西化的原因之一。此后的几十年间,十三行历经了数次大火,多次被毁于一旦而后又被重建,直到1856年十三行彻底毁灭。
十八世纪的法国商馆
广州十三行地理位置广州十三行东靠广州城西城墙,由西城墙趟过的“小溪河”分割;西靠一条商铺林立的称之为新豆兰街(猪巷)的小巷。
占地由宽约300米,纵深230米的长方形地块组成。每个大商馆宽度在15-30米之间不等,纵深150米左右,高约2-3层楼,内部被庭院分割成5-8个单元不等。
面朝珠江的房间租金通常高昂, 当中宽敞的建筑依江而建,迎合了西方人的品味。
十三行中的八家是依据早期入驻广州的国家命名的,包括丹麦行、西班牙行、法兰西行、美洲行、帝国行、瑞典行、英国行以及荷兰行,其他五家是小溪行、丰泰行(啾啾行)、隆顺行(老英国行)、宝顺行、章官行(明官行)。
英国行总是十三行中最豪华最气派的。
十三行的居住人口绝大多数来自欧洲、印度和北美洲。十三行外国人人口普查显示,1826年,人数最多的是多达45人的英国籍商人,散商占比一半还多;其次是美籍商人19位,其余国家人数均只有个位数。1837年,英国籍商人数达158位,美国籍商人44人。
广州十三行
西方人行船和活动范围西方商船到中国南岸通商,抵达的第一站是澳门,而后在澳门引水后一路往上至宽阔的珠江入海口行驶到虎门。
虎门是广州城第一道抵御外敌的军事防线,海峡两边均筑有炮台等防御工事。过虎门海峡后,洋商船只需在广州城下游约12英里处的黄埔下锚,卸货到更小的“官印船”运送至广州。
黄埔到广州水域多礁石、浅滩等,通行尤其是大型船只诸多不便,加之此处锚地众多给走私船提供了诸多便利,鸦片就是其中之一。
普通的洋商船员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黄埔锚地度过,偶尔有一两日可以去广州十三行游玩,洋商上岸的活动均受到监管。
十三行楼顶远眺图
当然,广州西方人的活动范围并非完全局限于其租赁的商馆和商馆前的广场,还可以出入将十三行纵向分割的几条狭窄街道。这些街道两头都有坚固的大门,一到晚上就会被锁上。
分割十三行的中国街巷
最出名的就是新中国街、老中国街和新豆兰街(猪巷),这里店主的主要顾客就是西方人,经营也是持有特殊许可证的,经营范围涵盖衣、食、行、画廊等。
鸦片战争前的1839年,广州十三行的中国街区入口都被封锁,大部分商店也都关闭。
如下是广州十三行中的同文街入口
广州十三行同文街入口
广州十三行洋商的变迁1822年广州十三行发生特大火灾,席卷了广州城西郊大部分地区,成千上万得中国商店和行商仓库毁于一旦,据称导致5w人流离失所。
因十三行被毁,彼时在十三行的英国散商借机发展壮大,数量和野心日益增加。
何为散商?
就是指那些绕过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定的垄断权而私下与中国人进行贸易的商人。
绕过东印度公司管辖得方法就是冒充某些并未进驻广州小国得领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理所当然的害怕散商会损害公司在中国沿海的垄断贸易利益。
1780年时,东印度公司总裁还给广州的代表下达了驱逐非公司正式成员的命令。
英国作为十三行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洋行,他们的散商往往也是人脉资源丰富、富有且在本国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的商人。慢慢的他们强大到敢于挑战东印度公司和清朝政府权威的地步,与东印度公司的关系也从顺从变成了竞争。
因为当时的国际和英国国内的局势问题,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近200年与中国的贸易在1834年丧失,散商取代了东印度公司的商人。
相对于东印度公司,散商对中国的态度更加傲慢和咄咄逼人,其中英国商人自恃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且一贯在世界各地称霸惯了,不断挑衅清政府的法令,并试图扩大十三行或者说贸易范围和规模。
再加之西方工业革命后,蒸汽船的发明,可以说是对清廷与外国人贸易最直接的威胁,也标志着西方经济和军事力量与中国对比的彻底转变。
广州十三行西方蒸汽船
19世纪20年代,英国和美国的湖泊和江河开始普遍使用蒸汽船。
1830年,驶入中国人视野的第一艘蒸汽船就是短暂停靠在广州黄埔的“福布斯号”,中国称之为“明轮船”。
不过此时的蒸汽船还是少有钢制的,但其吨位、吃水深度、航行速度和舰载的火器数对比中国的军事,仍优势明显。
散商的崛起、鸦片贸易的迅猛发展以及中西军事实力差距肉眼可见的增加,使得鸦片贸易到19世纪越发的猖狂和公开,西方人利用十三行对中国的倾销致使中国的硬通货白银大量流失,经济不断受到破坏,迫使清朝政府不断加大对鸦片的打击力度。
广州十三行花园和教堂
1839年林则徐奉皇帝口谕赴广州销烟,为中止鸦片交易和让西方人交出所有的剩余鸦片,切断了黄埔和广州的交通,并在十三行集结了官兵封锁了所有出入口,广场前的珠江上也集结了大量的中国战船防止西方人走水路逃走,时间达两个月之久。
最后英国人屈服,交出了20283箱鸦片,直到十三行交齐了规定数量的鸦片后封锁才解除。
1839年6月3日起,虎门销烟开始了,林则徐以每天1000箱左右的速度销毁鸦片,时间持续了整整3周。期间鸦片先是被机器捣碎,再与盐和石灰一起冲入挖好的沟渠,最后将鸦片废渣冲入珠江,而后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
鸦片战争后清廷式微,广州亦不再是从前的广州,十三行面积被不断扩大,建筑也因为战争和大火重建,西方人此时已经可以在门前广场建起面积庞大的西式花园和教堂了。
广州十三行美国行花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广州沦陷,西方人占领并控制了广州城,与清廷的傀儡巡抚一起管理着广州城。十三行、河南岛以及沙面岛成了西方人殖民新拓展的“租界”。
至此广州十三行彻底毁灭,失去了它原本的风采,成为了泛黄纸张上永远的历史。
[推荐书籍]
[英] 孔佩特.[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商务印书馆,2014年09月
公号 | 七日看书
编辑 | 七日看书
十三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商业文化史:何为广州十三行?从清宫档案探讨“十三行”的含义
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沿海经常受到海盗与倭寇的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实施禁海,虽然这一政令由于郑和航海曾取消,但由于倭寇猖獗,仍然再次恢复,直到清朝康熙盛世,才彻底取消了这一禁令,转而实行开海通商政策。随着这一政策的实行,一个特殊的机构——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1757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一口通商”的政策,即禁止除广州外的沿海各关对外贸易,因此广州十三行成为了当时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和世界的交易往来全部汇集与此。那么,十三行究竟有何含义,又为何能得到如此之特殊的待遇?我们来从清宫档案中一探究竟。
一、一直以来,对于广州“十三行”这个名称的由来,人们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都认为,“十三行”仅仅是因为该行商在成立之初时恰好只有十三家行商,因此得名“十三行”而已,日本学者根岸佶就是持这种观点;但也有观点认为“十三行”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明朝已有,清朝只是沿用而已。这个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记载的《广州竹枝词》一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因此可以就此确定至少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前即《广东新语》出世之前,广州十三行的名称就已存在。另外在清朝《粤海关志》中还有记载:“国朝设关之初.....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 行。”这又进一步佐证了十三行名称是从明代沿袭下来的。但由于现在仍未发现有记载十三行的明代文献,这个观点仍然是饱受争议。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十三行”名称的含义也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因为洋货行的产生而随之出现的一个由习俗和给以特有命名而定的用于区别其他行口的名称,也就是仅仅是对广州专营对外贸易的洋货行的另一俗称。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支持这个观点的代表学者彭泽益先生人文此书比《粤海关志》早九十多年,距离洋货行建立时间较近,且记载的大多为亲历亲闻,所以更加有可信度,这也是支撑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还有第四种观点认为以上的三种观点都缺乏足够说服力的证据。以第一种观点为例,在十三行商的全盛时期,其数量其实不止13家。雍正时甚至达到了四五十家,到乾隆时虽然减少了些许,但仍有26家之多。
后来,数量也一直在变化,最少时只有四家,而正好是十三家的时间反而很少。因此,认为十三行的名称与行数并无关系。至于第二种沿袭明朝的观点,证据也不够充分,因为明代商业行商只有“三十六行”,并没有“十三行”的名称。
上述几种观点支持的人都不在少数,每家都各抒己见而且能自圆其说,很难说清楚到底哪个观点更加接近事实,其真相还在等着我们不断去挖掘。
二、 含义由于“十三行”的有多种观点,其含义也有了多种理解。
1984年6月3日,《广州日》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十三行得名新考》,对于十三行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凡研究十三行的人,都熟悉上文提到过的清代广东一著名诗人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首词描写的是洋行十三行的繁华景象,但是新考认为,诗人写这首诗时,粤海关还未设立,那是广州也也没有洋行。诗中的“十三行”并不是指哪个清代外贸机构。据档案记载:“粤海关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此后才陆续设有洋行”。
而《广州竹枝词》虽然没有明确的写作年代,但里面第一首描绘了当年广州降雪的情形。一般而言,广州降雪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百年一遇的。在诗人屈大均一生中,只有在公元1684年广州才降过雪。因此可以得知,《广州竹枝词》写于1684年,比粤海关的设立还要早上一两年,所以那是广州还没有洋行,因此,诗中的“十三行”,就不是指之后几年才出现的洋行。那么诗中的十三行究竟指什么?我们可以在《广东新语》中发现一丝端倪。
《广东新语》十五“黩货”条说:“东粤之货,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琼州者曰琼货,亦曰十三行货……”明代广东共十郡,九郡指除琼州以外各郡。琼州府共领十三个州县,各州县均设推销琼货的行栈于此。所以琼货亦称十三行货,此地也就被称为十三行。那么就此推测的结果而言,十三行的得名,是于琼州府的十三个州县在广州设立的十三个琼货栈,这也就是十三行的原始含义。
后来由于粤海关设立,准许洋商进口洋货,由于十三行濒临江 边,便于卸货,清政府也就在这里设立洋行,这样,十三行也就变成了清代洋行的名称。这只是对于十三行含义的一种理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清朝洋行行商数量一直在变化,并非一直十三家,但清朝是有限制行商数量为十三这种规定的,所以认为十三行名称的含义与行商数量无关,而是指规定的行商数量为13家这种制度。
三、 结语十三行因其在清代对外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引起了后来许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对于十三行名称的由来以及含义,直到今天也得不出来一个确定的结论,但也正是如此,才更加增添了十三行的神秘色彩,让人们能够有更大的兴趣去继续探究,我想,这也就是研究历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广州“十三行”从何得名》林华轩
【2】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的考究与利用[J].热带地理,2013,33(06):737-747
【3】章荣玲.从清宫档案探讨“十三行”名称的含义[J].岭南文史,2018(03):56-60+67.
十三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清朝的“广州十三行”到底是干啥的?说出来你别不信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中西方的交往仅仅局限于通商贸易,但是这种关系并非正式的外交关系,因此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时有时无的。
在公元1757年间,乾隆皇帝颁布“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的诏令,将清朝的对外贸易局限在了广州一口,并设立“十三行”为贸易中介,负责管理外商、经营进出口贸易和办理交涉事宜,以此来防止外国商人与国内民间或官方的直接接触。
而在中西方贸易往来中,中国出口的商品以茶叶、生丝和土布为大宗,西方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则以英国的毛织品和英属印度的棉花为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正常的对外贸易中始终保持着出超的优势。
根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的记载,在公元1781年到1790年之间,中国销往英国的诸多商品中,仅茶叶一项就高达9600万元;而在1781年到1793年间,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商品仅为1600万元,只是茶叶销量的六分之一。直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年均出超额仍在200万到300万元以上。
当然了,此时的中国在海上贸易中占据如此大的优势,自然会让英国等西方国家感到眼红,因此,它们以英国为首等殖民国家开始利用鸦片来进行非法走私,从中牟取暴利,以弥补在正当贸易往来中的“损失”。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但是在清代的中西方贸易中,广州“十三行”确确实实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之角色,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不仅弥补了在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贸易的空白,丰盈天子国库,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十三行”,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十三行”的形成实际上也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在前文也略有说明,下面我们再来仔细地说一下。
我们知道,在管理对外贸易上,清廷废止了自唐宋以来的“市舶司”,改设“粤海关”,由粤海关监督负责征收对外贸易的税饷,并同时与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等地方官员一同管理对外贸易。
但朝廷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及海关与外商发生联系,于是便规定一切事物都须通过各个“洋行”的行商居中办理。此后不久,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各洋行于1720年组织成立带有行会性质的“公行”,而公行中的洋行就称为“十三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十三行”并非是某个洋行的别称,更不代表洋行的具体数目。
比如在公行成立之初,就有十六家洋行,在其鼎盛时期就有高达二十六家洋行,最少则只有四家。其洋行具体数目并不固定,时多时少,当然,这主要跟国家的发展,以及中西贸易的盛衰有关。
而在实际运作中,公行作为十三行的代表机构,是清政府、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的联系中介,当然也兼有商业、政治和外交职能。至于其具体处理的事务,归结下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承销和代购外国商人所需的进出口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具体价格;
二、照管外商的生活,并监督其行动;
三、代为转达清政府的命令和相关公文,或传递外商的意见和禀帖等;
广州十三行从形成到消亡,一共历经了二百多年,在这两个多世纪以来,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来往日趋频繁,也不仅仅局限于广州一口,而那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十三行也已经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
如今的十三行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路,是广州的一个大型服装批发中心,虽然名字和性质已经变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十三行”。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每天进出货物高达数千吨,人流量高达数十万人次,服装远销海内外。因此,这也算是原来的“十三行”经历的一次转型升级吧!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高宗实录》、《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十三行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十三行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