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苦,唯有自渡,自渡者有天渡,人不自渡,天也难护。


  意思是人不自救,天也难佑,与其等待天来渡我,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人的福气不是天定的,而是靠自己去积累德行,努力修来的,厚德载物。


  学会“顺应万变”


  人越是面临困境,越是要寻求改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界在变,万事在变,身边的人也在变。


  细细想来,真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就是一个自己爬着,自己走着,自己扶着的过程吗!不论是处于人生的低谷还是已经爬到人生的巅峰,没有人能代替你经历所有。浮浮沉沉人海间,起起落落悲欢处,没有谁的人生是一成不变的,越是往下走,越能迸发向上攀爬的决心。与其苦苦等待天来渡,倒不如扎个筏做自己的“摆渡人”。


  人生,只有自己做自己的摆渡人,才能做到顺境不喜,逆境不忧;面对大得大失,大起大落,都能从容面对,内心不会起一丝的波澜。


  自渡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境界。这个世界上,能够治愈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谁家的房顶不落雨,谁家的锅底没有灰。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烦躁的时候不要说话,也不要做任何决定,安静的呆会。


  要学会自我消化,想开,看开,放开,不要为难自己,不要盲目较劲,努力之后就顺其自然吧。


  自渡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活着就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


  自渡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缝缝补补再放回去,第二天又能够面带笑容,信心百倍。


  试着放弃你的执着


  放弃你的执着,这是释迦牟尼佛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他鼓励人们对一切都不要执着,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


  佛不渡人人自渡


  人生的苦恼,多半就在于众生执着所求而不可得,不管是生老病死还是爱别离、怨憎会,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求不得上面来,因为所欲不可得偿,也就生出了烦恼和苦闷。


  放下,不是说从此就要清心寡欲,把对事物的喜爱之心都给抛却,而是要放下你的执着心,得之可,不得亦可,顺遂缘法,这才是放下的真谛。


  佛陀对众生是有慈悲心的,不然也不会因为眼见众生疾苦而生出寻求解脱于生死轮转之法的念头。有情才是众生,世尊也不会否认众生之情,而是要懂得不执着,也就是放下,唯有放下了,才能明悟到觉者的境界。


  人生是否能过得平安喜乐,也就在于懂得放下,因为你放下了,也就不再对过往种种生出执着,也就能活在眼前此刻,过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不执着其实就是顺应生命的流转,不论悲伤还是喜悦,都要当成是生命的造化来接受,就像庄子面对妻子的离世,选择鼓盆而歌,庆祝她归于天地大有之中。


  对于庄子来说,生命的首尾都是值得喜乐的事情,不会因为皮相的变化而磨损他对天地自然的喜乐之情。


  人生之中,不如意的事情实在是不可胜数,要是无不执着于心,苦恼也就没个尽头。我们学会放下,其实也是一个与世界和解的过程,不再所见皆求,懂得知足常乐,执着心其实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散一空了。


  放下了,其实也就悟到了,佛陀本就说过众生不能证得,原因就在于“执着妄想”,而既然放下,不再执着,也就领悟到了自身的佛性,得了真如。


  强者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语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的特点是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要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自己不自强,靠谁都没用,品德与财富不配位,必有灾殃。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提出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芮小丹问丁元英:“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回答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遵循强势文化的就是强者,强者自强不息,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切靠自己争取、奋斗。


  弱势文化是弱者信奉的文化,就是“期待救世主”的文化,一味地在那等、靠、要。


  强者是石灰,别人越是泼冷水越是沸腾。


  而弱者没有抵抗力,别人一泼冷水就“感冒”,一病不起。


  活着的意义不是衣食无忧,而是拿出勇气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去尝试未曾尝试过的人生。


  有了丰富的阅历,你才有故事讲给别人听。


  历尽沧桑欲何求,只为余生不低头。


本文标题:万般皆苦唯有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