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是谁写的
在小说中,不论是名门正派明争暗斗,还是天涯过客诡计狡诈,皆为《辟邪剑谱》和《葵花宝典》痴狂,于是阴谋、算计、仇杀占据了江湖的主流。所谓的“名门正派”大多背地里却是阴险狡诈之徒;而被正派所鄙夷的“魔教”却不乏仁人志士之士。江湖纷争不断、恩怨不止,人浮于江湖,命若悬丝。 《笑傲江湖》也许是金庸对儒家正统文化的最后一次批判性审视。此时英雄主义已随着大英雄大豪杰萧峰的自杀而日薄西山,但金庸仍试图为他笔下的英雄探讨一条可能的出路。在《笑傲江湖》中,金庸放弃了其重要小说一贯采用的虚实相生的叙事模式,取消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意在展示文化、人性和政治中某些永恒的东西。东方不败与任我行、左冷禅与岳不群之间的转换暗示了一种历史的循环,儒家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理念,在专制制度的框架中,或者演变为不择手段追求权力的贪欲,或者萎缩成理想消逝但求自保的处世哲学。 令狐冲是作品中唯的一亮点,他本可以成为超乎正邪之外的孤胆英雄,但是,文化失败主义的阴影已经给此时金庸的英雄创造设置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令狐冲再也无法承担起像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那样的恢复江湖秩序使命。他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表面上看,令狐冲的选择是个性使然,但其中也潜隐着作者对儒家文化深刻的失望与悲观。令狐冲身上兼具儒家的英风侠骨和道家的仙风道骨。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道家从来都是作为儒家的对立补充面,从而获得存在的合法性。这两种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双重人格。金庸后期的小说中,悲观主义日益浓重,令狐冲的自我放逐已不再是培养大侠的精神途径,而是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对江湖世界血雨腥风的永远告别,是道德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全面退却和溃败。尽管令狐冲最终获得了真挚的爱情,但这温馨的一笔,依然未能改变整部小说的苍凉和凝重。
本文标题:笑傲江湖是谁写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