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即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简称陆军官校,系据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指示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物。创立时,校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当时也是中国国民党党校。1927年,迁往民国首都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西迁成都。1946年,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陆军官校3000余官兵起义。
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倡议创立广东西学馆,并以8万两白银买下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的船坞用做馆址。1882年,广东西学馆易名广东实学馆。1884年,张之洞由山西巡抚调升两广总督后,将广东实学馆易名为广东博学馆。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在广东博学馆原址创建广东水陆师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8月,孙中山给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写信,表示要加强与苏联的联系、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人员)陪同下抵达桂林与孙中山会面。马林建议:①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农民及劳工大众联合;②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基础;③谋求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孙中山未予实施。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孙中山逃亡到上海。在上海期间,孙中山多次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商谈,与苏联政府特使越飞会谈,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列宁派人帮助建党、建军。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2年底,孙中山接收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
1923年2月,孙中山在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之前,邀请苏联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协助建军,提议委派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学习苏联办军事学校经验,谈判军事援助等事项。孙中山与马林、张太雷、蒋介石、汪精卫、张继、林业明等商谈后,决定派“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代表团由4人组成:蒋介石(负责人)、张太雷(共产党员兼任俄文翻译)、沈定一(共产党员)、王宗山(蒋介石英文秘书)。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遣蒋中正率团访问苏联。在苏联逗留3个月时间,受到苏联领导人加里宁、加米涅夫、卢那察尔斯基、托洛斯基等接见。1923年10月6日,苏联派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10月18日,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着手改组国民党,帮助起草国民党组织法及党纲党章。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党军。1月24日,孙中山指派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筹备委员7人:王柏龄、李济深(由邓演达代理)、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
1月28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立陆军军官学校。长洲岛有丰富的军校办学历史,清朝广东水陆师学堂、陆军小学以及民初广东海军学校皆建校于此。2月21日,蒋中正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交辞呈,表示“自惟愚陋,不克胜任”,将筹备处交给廖仲恺。当日,孙中山接到蒋中正辞呈,即指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924年1月,苏联派遣以弗·波里亚克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军事顾问小组成员有:切列潘诺夫、雅·捷尔曼、尼·捷列沙托夫、斯莫连采夫、波良克等10余人。鲍罗廷将苏联军事顾问小组成员介绍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当时学制(如保定军官学校),培养一名初级军事指挥员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时间。苏联军事顾问小组根据苏联红军经验,确定每期学员半年学制,根据修业期限详细安排了各项军事课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具体进度,针对各科具体内容及特点拟定实施办法。 2月23日,孙中山复蒋中正:“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孙中山派戴季陶前往浙江奉化,转达“准许蒋不预闻党政,专办军校之要求相约”。
受孙中山嘱托,鲍罗廷于1924年4月与加拉罕联名给莫斯科发电报请求派遣教官。1924年5月,苏军军长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化名高和罗夫)到达广州,受聘孙中山首席军事顾问、黄埔军校军事总顾问兼军事顾问团团长。5月2日,孙中山特任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5月9日,任命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并筹集军校经费。随后,委任李济深和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和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和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骏彦和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张家瑞和王登云为中、英文秘书。另有多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获任教官及其它工作,包括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恽代英、夏曦、熊雄、萧楚女、张秋人、高语罕、杨其纲、王逸常、洪剑雄、卢德铭等。
1924年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通过《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案》,分配各省区招考学生名额,拟招324名、备取50名,因当年各省多在军阀掌握之下,不易公开招生,故委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3月1日,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与简作祯等人为试验委员。3月27日起三天,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入学考试,共计考生1200余人。4月28日张榜,录取350人、备取120人,加上保举共499人,组成学生总队,编成4个队(每队编3个区队)。第一队队长吕梦熊,第二队队长茅延祯,第三队队长金佛庄,第四队队长李伟章。湖南考生蒋先云(共产党员)为第一名,其它学生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青年。
1924年5月5日,首批学生入学。6月16日为开学日,孙中山大元帅到校主持。当日6时,孙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头戴“拿破仑”式白帽,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由大本营出发,江汉舰随同侧卫。抵达时,校长蒋中正与妻子陈洁如以及军校师生排队奉迎。孙中山接见了主要干部。9时20分,在礼堂发表“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演说。孙中山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1时30分,在操场举行开学式,孙中山讲话:之所以择定陈炯明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胡汉民总参议宣读总理书面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7月8日,总军事顾问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给苏联政府发电报,请求立即援助孙中山政府急需的武器装备。同时,巴甫洛夫建议孙中山成立国防委员会,将广州地区分散的地方军阀部队改编为革命军队,以便集中指挥。7月1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接纳巴甫洛夫建议,成立军事委员会,聘请巴甫洛夫为该委员会军事顾问。
1924年7月18日,巴甫洛夫在增城考察前线情况时失足落水溺亡。8月4日,黄埔军校举行追悼大会,孙中山与宋庆龄由大本营乘江固舰亲往参加,称他为“俄国为中国自由而捐躯的第一位先烈”,并手书“急邻之难”条幅以志哀悼。
为宣传革命思想,黄埔军校出版《黄埔潮》《黄埔日刊》等期刊,有的发行量达5万份之多,行销国内外。
1924年8月10日至10月16日,黄埔一期学生首次参与军事行动,处理广东省商团私运军械,将私运军械的挪威船舰押到黄埔,停泊于校门外,平定广州商团事变。
1924年10月8日,苏联军舰沃罗夫斯基号通信指挥舰抵达黄埔码头,运来8000支莫辛纳甘步枪、400万发子弹,以继任军事总顾问加伦为首的40多位苏联军事专家同时到达,包括罗加乔夫(第二次东征军事顾问)、别夏斯特诺夫、吉列夫(炮兵顾问)、波洛(机枪顾问)、格米拉、泽涅克、齐利别尔特、马米伊利克等。这些装备与专家立即投入到镇压广州商团事变中。1925年5月,苏联政府向黄埔军校派来200人的教官团。知名苏联顾问和教官有:
西米诺夫,1924年10月被聘为大本营直辖海军局局长,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海军局时被解聘。
李糜,1924年10月被大元帅府聘为航空局顾问,代理航空处处长兼航空学校校长,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航空局时被解聘。
尼古拉·古比雪夫,1925年6月来华负责顾问团工作,1926年2月27日请辞。
伊文诺斯基,被聘为大元帅府军事顾问,1926年4月14日,随被解聘10余人归国。
沙菲,铁甲车队顾问,军事教练顾问长。
契列帕诺夫,政治顾问。
格拉觉夫,步兵顾问兼顾问长。
白礼别列夫,炮兵顾问。
嘉列里,工兵顾问。
瓦林,炮兵教练官。
梁道夫,通讯顾问。
科丘别耶夫,后方勤务顾问。
罗戈夫,战术教官。
1924年11月30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
1925年2月,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
192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3月,更改校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北伐革命军攻取武汉后,国民政府于1926年10月27日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立政治训练班。后来,政治训练班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将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全部调至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就读。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国民政府将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兵、工兵科学员调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就读。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正式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黄埔时期,陆军军官学校自1924年到1927年共招训学生五期,即黄埔一期至五期。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内各派系先后于广州、武汉、南京建立各自的“黄埔军校”。3月22日,武汉陆军官校扩建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随即展开讨伐共产党行动。不久,改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迫令正在就读的第五期学员退学。之后,被迫退学的学员成了镇压南昌起义和广州暴动的主力。至此,武汉陆军官校正式停办。
1927年底,(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蒋中正自行成立,并要求全体所有学员宣誓反共。1928年3月,蒋中正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改校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广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仍然继续授课。1928年5月,副校长李济深将校名改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将校名改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广州陆官学校正式停办。
黄埔军校历次迁徙(设立分校)有: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抗战后迁汉中)、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南昌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武当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计13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南京迁至成都。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1946年校名改为“陆军军官学校”原称。1947年10月,蒋中正退位改任名誉校长,由黄埔一期毕业生关麟征担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奉命在台湾训练新军,选定高雄县凤山镇具有军事历史背景的前日本台湾军基地作为训练新军的基地,将基地命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是隶属于成都陆军官校的分校。
自1947年起,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陆军军官学校开始筹备迁校。
1948年6、7月间,陆军官校在大陆最后一期——第二十三期招生,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12月1日,第二十三期学生入学成都陆军官校。1949年12月,提前毕业。毕业典礼由蒋中正主持。当时,四川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毕业学生留在学校待命。9月中旬,77名台湾籍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被送到台湾。1949年9月8日,成都陆军官校教育处处长李永中少将、总队长萧平波少将及萧步鹏少将等3人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拟于1949年11月初蒋中正第二次来校时扣押蒋,但因萧步鹏告知蒋中正致蒋逃脱。之后,李永中以迁校行军总指挥名义安排迁校事宜。11月中旬,全校开始行军。为使解放军顺利接收军校,一个多月时间来回游动在川西平原。12月20日,李永中、萧平波召集队长和学生代表,讲清形势和解放军的政策,愿跟共产党、跟国民党或回家的均可自便,大多学生愿意投奔共产党。12月25日,李永中在郫县率3000余人宣布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陆军官校大陆时期终告结束,迈入“台湾时代”。如今,黄埔时期、南京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西部战区空军机关驻地。
本文标题: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