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甲骨文怎么写推荐文章1:解读甲骨文石和大,根本造字原理不是具象的象形,而是抽象的象德

  

解读甲骨文“石”,领略甲骨文造字的“象德”原理

  甲骨文不是具象的象形文字,而是抽象的象德文字,在甲骨文“石”字上更能体现这一点。请看图一和图二,“石”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符号,然后或加口,或不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基本就是牵强附会地瞎扯。在甲骨文和整个汉字中,口就是指嘴,或与嘴相关的语言,从未指代过其他东西,更未象形过石头。


  从甲骨文字形看,石的核心结构就是直角三角形符号,而且直角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然后,可以加口,也可以不加。后来的厂,就是直角三角形符号的简化。也就是说,案甲骨文的造字法,单独一个厂,不加口,也可以表示石。许慎的“口象形”就成无源之水。


  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构,究竟是指什么?


  仔细研究整个甲骨文系统可知,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构,是甲骨文系统的重要基本字形结构之一,在其他很多字形结构中都存在。参见图3。我在前面已经指出,甲骨文是一套逻辑严密的体系,这种严密就表现在,甲骨文是由一些重要的基本字形结构所组成,而这些结构在所有的字例中,含义都是相同的、一致的。因此,石中的直角三角形符号,其含义和所有其他字例中的是相同的。


  那么解读石字,就必须和所有包含这种结构的字例一起解读。同时,其他的包含这一结构的字例中,也包含着帮助解读这一结构的重要信息。


  通过系统的研究,我的结论是,这种直角三角形符号,是源自一对书契,其完整的状态是甲骨文丙字。


  结绳和书契是上古中国的契约,结绳是打着绳结的绳子,书契则是刻着契齿和契齿文的木片。对一般的双方契约,结绳就是一对绳子,书契则是一对木片。


  在作为双人契约的书契中,在签订契约时,就把两片书契(木片)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在其中心文字,刻画横线(契齿文)。这些横线实际就是数字符号,指代数字,表示标的财产的数量。


  刻写完成后,将两片书契分开,交给左右双方,一般左方是债务方,持左契,右方是债权方,持有右契。这样完成的契齿文,就被分为两半,左右契各一半。这样,右契实际上就是借据,有责求权、求偿权。到期后,债权人需持有右契去找债务人要账,债务人将右契和自己的左契放在一起,检查契齿文是否完全契合,组成完成的契齿文。


  这是正确理解先秦经典中出现的左契、右契,左券、右券这些词汇的基本背景。


  甲骨文丙,如果去掉两根斜线,实际描述的就是一对并排放置的书契的上半部分,加两根斜线的目的是区分左右契,就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状。每个三角形就表示书契的一方,直角向左的是左契,直角向右的是右契。


  甲骨文石中的三角形,实际就是书契的一方,左右契都有,但金文后就基本全部是左契了。为何用书契的义片可以表达石?这不是从石头的外形来考虑的,而是从石头的基本属性来考虑的。石头基本属性是什么?是坚固。那么契约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也是坚固!石头的坚固是物理属性的坚固,而契约的坚固则是信用上的坚固。


  契约双方是根据相互信任、信用才签订的契约,尤其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用、债权人自身的信用。


  上古中国是一个“结绳而治”、“契约而治”的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持、人与人合作的达成基本都是靠契约,而此时契约则是基于共识和诚信的。因此,那时对诚信高度重视。《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甲骨文造字师,直接用代表契约之一方的符号去表示石,说明,当时思维最重的不是外形,而是外形下的本质属性,而是德,用人之德,去象物之德,然后去表达物。


  为何甲骨文石,可加口,可不加。口这时用来表示语言,但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表达契约条款语言。因为结绳和书契,作为契约,其信息记录能力有限,更多契约条款信息还要通过语言,这些语言附着在结绳和书契上。也就是说,在结绳和书契式契约中,是结绳加语言,书契加语言一起才构成完成的契约信息。


  从信息记录的角度而言,结绳和书契更主要的功能不是记录信息,而是作为一个凭信符号,更多信息要通过口耳相传的语言来记录,有了这个凭信,被转述的语言才可信。


  因此,在先秦经典中,凡是说凭信、符节、瑞信的,其实都是指契约。


  这样,用书契可以指代契约,但是更完整的契约则是书契加语言。用符号表达,单独的直角三角形符号可以指代书契,而直角三角形符号加口也可以,当然更完整。因此,加不加口皆可。


  总之,石头不应象形字,不是根据石头的外形来造此字,而是根据石头的内在属性,内在的“德”,就是坚固。而人的诚信也应该坚固,契约的基石在诚信,因此契约符号可以指代诚信,指代诚信式的坚固,然后用契约符号指代石头。


  因此,甲骨文石,不是象形文字,而是象德文字。


  

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而是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以大为例

  从今天开始,每天给诸位介绍一点甲骨文。我的体会是,甲骨文象一部X光机和时光穿越机,弄懂甲骨文,就能让我们看穿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表层,直达其深层的义理内核,就能将我们拉回到几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中国历史场景中去,身临其境体验上古中国,体验文明之初的“结绳而治”时代。


  现在对汉字最大的误解是,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和什么古两河、古埃及的文字一样,但是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固然的确有一些字例是象形的,但是这些字例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边缘,而更多的、更核心的字例则不是象形的,而是“象德”、“象义”的,根据人的品德和义理来造字,而品德和义理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人类文明中最高级别的抽象。


  因此,甲骨文根本上来说,是“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象义”文字。这些看法都是我研究甲骨文的独创性的体会和收获,在其他地方看不到,所以很难理解。下面我就以貌似很简单的甲骨文“大”,以及以大为结构的其他甲骨文字例来说明这一点。


  甲骨文大的字形和现代字形差不多,只是更生动地象一个站立的人形。如果甲骨文是象形的,那么“大”应该是“人”而非大。象人形而是大,说明甲骨文“大”的造字原理不是象形。


  大小的大,是一个抽象概念,没有直接的形象与其对应。要表现大,就必须用某一种具备大的属性的东西来表示。显然,甲骨文大字选择了人之大,人具备大的属性。不过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看来,人最重要的大,不在其外形,而在其品德,是德之大,大德。


  因此,象人形的大,是取自人的德性之大。也就是说,大的原始含义是德之大、大德。


  何谓大德?其实就是指达到和实现心性的成熟,具备成熟而独立的心性能力。何谓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就是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包括判断选择能力,以及基于这种判断和选择的行动能力。何谓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就是能够合乎义理地去判断选择,就是合理地思考,合理地判断和选择。


  而义理又是人所生而有之的,是孟子说的“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也是“义内”的。“义内”是说义理天然存在于人心之内,是人心的固有属性。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直接将义理和人心、心性等价,“心即理”、“性即理”。


  因此,合乎义理地思考,就是合乎固有本心本性的思考。德、心性的本质就是思考能力。大德的大,就是让自身所固有的思考能力达到和实现独立和成熟。


  实际上,在中国古人看来,真正的人就是实现心性独立和成熟的人,具体就是懂义、懂礼的人,达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人。


  也就是说,人之为人,不在其形,而在其德。单有人之形,并不足以称之为人,还要有人之德才行。甲骨文大本身就包含这一层含义。“大”是人形,但却实为德之大。这意味着在甲骨文的造字者看来,只有具备大德的,只有拥有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所以,《诗经·鄘风·相鼠》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里的“仪”就是礼、义之义,人不知礼义,其实就是无德,就是缺失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还不如去死。


  因此,中国古代也把人分为君子、大人和小人。君子就是大人,与小人相对。君子大人就是独立成熟心性能力、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有德之人、德大之人,而小人则是不具备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的人,也是德小、无德之人。


  大人、君子和小人,在外形上都是人,但是小人心性不成熟、无德无义,不是真正的人,唯有君子、大人才是真正的人。


  人应该以成德为目标,以让自己的心性能力实现成熟和独立为目标,即以成为君子、大人为目标。这个目标是通过学习而实现,学习的目的就是达到心性成熟,成为君子、大人,乃至圣人。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甲骨文大的原始含义是人的德性之大,是大人之大,也可指大人。


  再次强调一下,甲骨文大象人形,取的是德之大,可以指人,但并非指所有的具备人形的人,而是具备大德的大人、君子。遗憾的是,现代的文字学家,包块甲骨文专家却对此一无所知,因为甲骨文大象人形,就认为可以指代所有具备人形的人,这样就无法准确理解那些以大为基本结构的其他甲骨文字例。


  大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甲骨文,还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结构,形成其他很多甲骨文字例。在这些字例中,大字结构的含义或者指大人,或者指由大人所承载的义理本身。


  在古代,大人、君子的很重要的一个社会功能就是有资格为其他人评理,包括解决契约纠纷,充当契约中介,因为他们是大德之人,义理水平很高的人。大为结构的甲骨文中,大的含义一般是充当评理人、契约中介的大人。


  譬如法的甲骨文就是大下一个口,即大人的话。其含义是,纠纷的双方找大人去评理,而大人的话就是评理结果,双方愿意遵守和执行。这样大人的话就是法。逆的甲骨文就是走之加一个倒过来的大,意思不遵从大人或大人所代表的义理,是反大人、反义理。


  因此,甲骨文不是具象的象形文字,而是抽象的“象德文字”,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


  大的甲骨文怎么写推荐文章2:甲骨文中的震撼义理:己、纪为何同字,夷为何时“大”加“己”

  说“己”是结绳文字,是比较好接受的,因为其字形与一根绳子的确很象,从甲骨文到现在,一直未变。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新字:纪,这是从己中孳乳出来。纪的义项本来是己的,当纪字出现后,己的一部分义项被纪分有了。纪出现之后,己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大大缩小了。这意味着,尽管纪字出现后,己依然保留了原来的字形,但是从内涵上看,己与纪字出现之前的己已经不是一个字了。


  这是汉字演变、孳乳的一个基本事实。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甲骨文和金文更是“字母”,即字之母,而非字。


  甲骨文己字所描述的,是一对结绳在比对时的摆放形态,用来指代结绳符号,由此也就包含结绳符号所具备的全部内涵。


  结绳不是普通的绳子,而是契约,最原始形态的契约。因此,己的首要义项就是纪律。这个纪律就是约定,契约双方的约定。通过这个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文明中,纪律就是契约、约定。


  事实上法律也是,“法”和“律”也都是契约文字,法是基于大人符号的,律是基于书契符号的。这两个字我已经都多次解释过。


  总之,在中国文明中,纪律、法律都是源自契约的,都是约定,契约是法律之母。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一。


  在西方文明中,恰恰相反,不是法律源自契约,而是契约源自法律。不是契约是法律之母,而是法律是契约之母。那么西方的法律又是来自哪里?来自神,是神的意志。12世纪的经院哲学时期,又衍生一个自然法的概念,也是先验存在的。总之,西方的法律被虚构成超越性的实体存在,他们无法想象法律源自契约。


  结绳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记录信息,因此包含“记录”的义项。同样,“记”这个字,春秋之后才出现,由“己”所孳乳。


  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己”会有自己这个义项,用在指代自己。


  其实,用来指代称为的甲骨文字形,基本上都是从结绳和书契符号中所诞生,也就是说,称谓实际上是在契约场景中出现的,都有契约含义。


  在契约关系中,以借出方为尊,以借入方为卑。同时,在契约机制中,即在结绳和书契机制中,借入借出方又和左右对应,和西东对应,即以右方、东方为借出方,以左方、西方为借入方。古代的中国人是谦卑的,往往用卑的基于契约左方的称呼来支撑自己,指称我,用基于契约右方的称呼来指称对方,指称你。


  譬如,用“自、己、我、弟”,这些字来指称自己,这些字都是基于契约左方的,都是基于债务人的。用“女、汝、子、兄”等字来指称对方,这些字都是基于债权人的。这一点我在此前的文章里有过论述。


  本来己是一对结绳,为什么己有特指左绳,而代表借入方、债务人。这源于己的纪律这个义项。契约条款就是系双方共同约定,一旦生效就对双方就被约束力,成为应该双方遵守的纪律。


  但是,对契约纪律来说,谁更应在去遵守?是左方、债务人、借入者。契约到期,是左方应该还钱或转移资产给右方,因此,纪律的约束对象主要是针对左方的。因此,就用己来指称契约的左方。然后,再之指称自己。


  这么做的目的,也是提醒左方,要遵守约定,遵守纪律,在契约到期时,积极主动地执行契约,向右方转移资产。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也意味着,中国古人认为,每一个自己都应该是一个纪律主体、法律主体。不仅是法律的遵从主体,也是法律的制定主体、立法主体。每一个自己都是一个纪律、法律主动遵守者,而纪律和法律本身也不过是由自己所参与的约定。自己遵守纪律和法律并非是外在的强权,而是对自己意志和承诺的尊重、遵守。遵守纪律和法律是自尊,而非尊他。


  下面解释一下,几个包含着“己”字结构的甲骨文字形的含义:“弟、弗、夷”。


  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后来,“己”经常被与“弓”混同。在现代字形中,很多“弓”应该是“己”,“弟、弗、夷”均如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混同,原因很简单,甲骨文“弓”,与用来表示结绳的甲骨文字形很接近。


  表示结绳的甲骨文出了“己”外,还有“卩”、“女”等,这个两个字都是基于结绳之右绳的。结绳是一对绳子所组成,为借出方所持有的叫右绳,为借入方所持有的是左绳。右绳就是最早的借据、债券、有价凭证,也是最早的信用工具、金融工具。“卩”、“女”中那条很像跪着的人的曲线就是结绳的右绳,这条曲线与甲骨文“弓”也非常接近。


  非常有意思的是,后来又专门构造了一个字,来表示结绳与弓之间的相似,就是“弯”。“弯”的字形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出现很很晚,不会早于战国,甚至是西汉的事。


  弯的字形结构为上面一个中间夹着“言”的“丝”,下面一个弓。“丝”的字形就是两条绳子,本义就是结绳。“言”与结绳相配套的语言性的契约条款,与结绳一起,构成完整的契约。因此,“弯”的上部是结绳,下部是弓,然后其字形含义是弯,意思是说,象结绳和弓一样形状的弯。这也意味着,结绳和弓的弯曲形状很接近。河道的弯与将结绳和弓的弯也非常类似,因此弯加水为湾,即河道弯曲的地方。


  “弟”的甲骨字形不是“己”加“必”。“必”的字源是一对书契,也是契约。“第”的字形含义是,契约关系中的“己”方、左方、借入方,因此应该谦卑,守纪。因此,“弟”和“己”都可以又来称呼自己,也都是谦称。


  “弗”的甲骨字形与“第”非常接近,也是书契加己,只是“弗”中的书契是打开的,变成了两根竖线。“弗”的字形含义是,帮助书契双方形成统一的纪律,让其达成共识,能够建立亲密联系的契约。因此,“弗”是针对契约双方之间的中间人来说的,意思是辅佐、辅助。


  按照结绳和书契机制,契约双方一般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大人,用甲骨文中的“大”来表示。大人符号也是重要的契约符号,有30个左右,我也做了列表。大人作用就是凭借道德、道义威望,义务地为契约双方提供评理服务,帮助其消除分歧、纠纷,达成共识。因此,大人都是德高望重,知识水平很高的人,就是古代社会中的精英群体。


  后来出现字形是“弼”,与“弗”同义,而且,在辅助的义项上,“弼”行而“弗”废,“弗”的主要义项则变成不要、不。


  “弼”的字形为两个弓加以个百,两个弓,其实是两根绳子、结绳,指代契约关系的双方,与“弟”中的“必”,“弗”中的两根竖线是一样的。而“百”则是“因”的异变,因的甲骨文字形为“衣”内包裹着一个“大”,意思是依据大人、遵循大人。


  那么“弗”又为什么有不的含义,这依然源于“弗”的字形结构。“己”实际上是联结用竖线表示的契约双方的,是共识性的纪律,这个需要大人来帮忙。是大人作用是为契约双方提供公平性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有自己的私见的,那样将制造不公,即大人不应该有“己”,这时“己”变成了自己的己。不、不要的义项就是由此而起。


  最后解释一下“夷”,甲骨文字形为“矢”加“己”,后来金文出现了“大”加“己”。其实“矢”是“大”的变体,是典型的“象德”文字,箭是直的,象大人之德。大人的德也是直的。因此,用“大”来表示箭,稍微做了一个变形成了“矢”。


  “大”是大人,“矢”也是大人,“己”是自己,即大人整天想着自己,这意味着大人就不再是大人了,而是小人了。 “夷”,就是蛮夷,就是指没有大人的地方、民族、文化。大人是以公平、道义为本,不会考虑自己的私利。只有华夏、中国有大人,蛮夷地区是没有大人的。


  因此在这一点上,“弗”和“夷”是相通的,“弗”就是针对“夷”的,就是对“夷”说不。


  大的甲骨文怎么写推荐文章3:

  大的甲骨文怎么写推荐文章4:陕西方言探究之“大(dá)”和“多(duò)人”

  ●写在前面的话


   我自参加工作近四十年来,一直热衷于陕西方言特别是关中渭北方言的搜集与整理,涉及方言辞条、方言、方言谚语及民间方言等诸多方面,虽有些小成就,但难成大气候。今偶读朋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礼泉籍季志平教授关于陕西方言之系列探究,才真正晓得什么叫“井底之蛙”?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专业的不服不行,今摘录其一二,以飨广大读者。


  (全文略有删改)


   关中人把父亲叫“大【dá】”(二声),与大小的“大【dà】”(四声)发音不同。父母在世的时候统称“多【duò\tuò】人”(四声),与多少的“多【duō】(一声)”的发音不同,渭南一代人发音为“多【tuò】人”。把离世的父母及祖辈统称“先人”,这不难理解,先于自己的亲人,大多数地方也如此称呼。


  这些称谓现在越来越少,但农村仍然存在。如果深究“大”的字源和本意,你肯定觉得把父亲称“大【dà】”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似人形。”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及小篆都是张开两臂,叉开两腿的大人形状(见文后附图)。古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故以大表意,而且“大”与“太”通用,“太”实际上是站立的男人,更形象。“士大夫、大人”都是古人对有地位有身份人的称呼。


  相比之下,现在的称谓“爸爸”就失色不少。“爸”其实只是一个形声字,上部的“父”表意,下面的“巴”注音。显然,没有把父亲高大、威严的形象、在家中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儿女对父亲的敬爱表现出来,失去了“大”的文化内涵和真意。


   关中人把岳父叫“叔【shǔ】”,以表示比自己父亲小的意思,十分讲究。我岳父兄弟四人,岳父排行老二,老大和老四在外地工作,老三在家。我按照老家传统就称岳父为“叔”,称岳母为“姨”,我妻子叫她父亲“大”,叫三叔“三大”,刚结婚的时候,我就随妻子称三叔为“三大”,后来我一细想,这个称呼不恰当,就改成“三叔”,原因是我岳父比你大,我都叫“叔”,怎么能叫你“大”。三叔是个教师,我这么一改,三叔并没有觉得不对,反而觉得我懂礼数。


   “多人”这个称呼几乎已经消失,关中年轻人都不怎么用了,只有老一辈人还偶尔使用。“多”这个字的字源来自于祭祀,表达“多”多重数量的贡品,包涵了高尚、尊崇的意思。所以尊称自己父母和长辈为“多人”具有时代沧桑感和关中人尊老爱老的精神。再看看有些地方的称呼“爹”,父字下面一个多字,其实也包涵有“多人”之意。


  “先人”是对已经离世的父母及祖辈的称谓,大多数地方也有这样的称呼,但现在都不常见了。“先”字本义是走在前面的意思。“先人” 当然指先自己一步的人。虽然不常用了,但说出来人们都能理会。关中人骂人"羞先人"、"漆先人脸",意思是你丢了祖宗的脸。


  一旦这些称呼都消失了,那么,赋予这些称呼的所有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也将消失殆尽了!


  大的甲骨文怎么写推荐文章5:每日古文字‖甲骨文“大”字解读

  “大”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基础字形,其甲骨文的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人的造字智慧,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甲骨文“大”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先民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以及汉字演变的独特轨迹。


  “大”字的甲骨文形态像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上身挺直,双臂展开,双膝微弯,双脚张开。


  这个形象直观地表现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顶天立地,突出了人的伟大与重要。


  《说文解字》中提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古人认为,天和地是广阔无垠的,而人作为万物之灵,与天地齐名,因此用人的形象来表示“大”的概念。


  在甲骨文时期,“大”字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表示体积、重量、容量上的大,如“大山”、“大河”、“大杯”,还表示强度、程度上的大,如“大风”、“大雨”、“大难”。


  此外,“大”字还用于表示年龄的长幼和尊敬的意义,如“大人”、“大爷”、“大师”。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大”字在古代还具有“太”的意义。


  古音中,“大”读作“太”,如“太守”、“太上”、“太后”等词语中的“太”原本写作“大”。


  直到六朝以后,才逐渐区分开来,形成了今天的“太”字。


  从文化角度来看,“大”字体现了古人对人的重视和赞美。


  在远古时代,体格出众的人往往被视为能力出众,因此能医病、能治邦的人被称为“大(念dài)夫”。


  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能力和贡献的认可。


  此外,“大”字还蕴含着哲学上的思考。《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三”字可以理解为天地人三才,而“大”字作为人的象征,正是连接天地的桥梁。


  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和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大”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逐渐失去了手形,演变为今天的楷书形态。


  尽管字形发生了变化,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却一直传承下来。


  通过对甲骨文“大”字的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汉字演变的历程,更深入地感受到了古代先民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传承。


  “大”字不仅是汉字中的一个基础字形,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古人对人的重视、对宇宙的理解以及对伟大事物的追求。


  今天,我们在使用“大”字时,不仅是在表达一种体积或程度上的概念,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精神。


  大的甲骨文怎么写推荐搜索词:

  

  1.小的甲骨文怎么写

  

  2.太的甲骨文怎么写

  

  3.大的甲骨文怎么写图片

  

本文标题:大的甲骨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