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白的准确位置图
隐白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 寸 (指寸)。《灵枢·本输》 上说:“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隐白穴特别小,所以不太好找,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也可用指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首穴,“隐”,是隐秘、隐藏的意思;“白”,是指肺之色、气。隐白穴之名,意指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体表经脉。《黄帝内经》 认为,隐白穴内的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而得名。
隐白穴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对各种出血症状都能有效地缓解。特别是对妇女血崩症,月经不调,产后血晕等有疗效。此外对于腹胀、癫狂、梦魇、惊风等病证也有保健作用。因为,隐白穴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脾为统血之脏,刺激此处有健脾统血之效,故而该穴乃历代医家治疗血崩症的常用穴。
崩漏是中医的名称,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本病以青春期女性、更年期妇女多见。凡功能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肿瘤等妇科疾病均可出现这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持续数十天出血不止,常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和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严重的贫血症状。
《黄帝内经》 认为,崩漏的主要原因是冲任两脉不固,脏腑失调。因此在治疗上应着重补肝健脾益肾,调养冲任,其中又以健脾最为重要。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按照经络学说的原理,刺激隐白穴有健脾统血、补中益气的功效。
治疗崩漏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如果应用不当往往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有人选择艾灸隐白穴治疗崩漏,这种方法既简便易行,效果又明显。治疗时取艾条一根将其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止。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 天,使疗效更为巩固。灸时患者常常会感到小腹部原有的绷紧拘急感或空虚感消失,心情也随之开朗,经量往往于灸后不久即明显减少。
艾灸隐白穴治疗崩漏虽然疗效显著,但当患者出血量较大,病情危急时,还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如何对隐白穴进行按摩?日常按摩隐白穴,可缓解腹痛、便秘、失眠多梦等情况。
准确定位隐白穴,用大拇指指甲垂直掐按穴位,每次1~3分钟,早晚各按1次,
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防止损伤皮肤。如果隐白穴局部皮肤有破损,则禁止按摩。
在医生指导下艾灸隐白穴,可缓解腹痛、便秘等病症。
采用温和灸法。手持已点燃的艾条,使燃着的一端位于穴位垂直正上方2~3厘米处,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侧穴位各灸10~15分钟左右,灸至穴位皮肤潮红为度。
艾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痛,可将艾条稍抬起或向旁边移动,待局部灼热缓解后,再继续回位进行施灸。若遇到隐白穴局部知觉减退者,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注意施灸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容易起泡。若局部出现水疱,小疱不要擦拭,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艾灸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若燃烧后的灰烬较多时,应及时清理,避免灰烬掉落引起皮肤烫伤或引发火灾。
艾灸后可饮用适量温水。艾灸的穴位处半日内不宜沾冷水。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艾灸恐惧者,应谨慎施灸。
如何对隐白穴进行刮痧?在医生指导下刮痧隐白穴,可缓解腹痛、便秘等病症。
在隐白穴处可进行刮痧治疗。选择角刮法,将刮痧板的角部着力于隐白穴,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刮拭动作,操作2分钟。
注意力度适宜,不可强力重刮,刮痧后3~4小时内忌洗浴。
本文标题:隐白的准确位置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