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大别山山区,“大别山”座落于中国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三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脉,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号称八百里大别山。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 。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上海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在武汉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违背孙中山总理遗愿,大肆屠杀我党人士,一时间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血流成河,许多同志倒在了反革命的屠刀和枪口下。1927年8月7日我党在湖北武汉召开“八七会议”,毛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党中央组织派出党代表到群众基础好,工农武装基础好的湘、鄂、赣、粤等地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秋收起义”。
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有三场武装起义,分别是河南“商南起义”,安徽省“六霍起义”,湖北省“黄麻起义”。三场起义诞生了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红11军,红11军后来改编为红1军,红1军和红15军合并后改编红4军,红4军和红25军合并后改编为“红四方面军”,中央派出了张国焘领导这支队伍,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
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同志于1927年8月在湘鄂边的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组织了“鄂南暴动”,又叫“通县起义”,起义武装迅速夺取了县城。通县农民起义军在潘忠汝、戴季英、符向一、罗荣桓等领导下发展到三百多人的队伍,后来被国民党军反扑下,起义失败了。罗荣桓带领一部分人去了湖南,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11月湖北省书记罗亦农同志派潘忠汝去大别山区组织黄安县和麻城县的“黄麻起义”了,黄安县地处鄂豫皖根据地湖北一侧,黄安县48万人口有18万参加了革命,有姓名的烈士达8万多人。从黄安县走出来了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和250多将军。黄麻起义部队在潘忠汝、戴季英、吴光浩、符向一、刘振一、戴克敏、徐海东、王树生、王宏坤等领导下队伍不断壮大。队伍聚集在黄安县七里坪镇,后来被国民党部队进行围剿,部队剩下七十多人在戴季英、陈再道领导下被迫撤退到黄陂县木兰山开展打游击,部队由“鄂东起义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1928年7月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
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河南省商南县“商南起义”又称为“立夏起义”,起义军在师长周维炯、政委徐子清、党代表徐其虚、李悌云、戴亢君、沈池云、肖方等领导下开展了农民武装起义。1929年5月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
大别山区鄂豫皖根据地安徽省“六霍起义”是安徽六安县、霍县等几个县组织的农民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在方英、舒川贤、鲍益三、徐百川、姜镜堂等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在1929年1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3师。
1930年3月中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改编为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郭述申任党代表。
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全军1.25万人。1931年11月7日,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的欢乐声中,红4军与皖西新组建的红25军合并组建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全军兵力近3万人,成为仅次于井冈山中央红军的第二支主力红军。
红四方面军后来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到达川西高原的时候张国焘搞分裂,另立中央。这时候林育英(张浩)从苏联回国后到达延安,在延安张浩和毛主席谈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张浩找到张国焘,向他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张国焘才带上队伍来到延安。后来红四方面军北上中俄交界的地方,接收苏联援助中国红军物资,部队称为“西路军”。西路军在穿越河西走廊,被西北军阀马家军部队围追堵截,大部分人员壮烈牺牲,只有少部分人员突围出去,回到延安。
2018年秋季出差湖北,来到鄂豫皖根据地红安县七里坪,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那段革命岁月。
黄埔军校部分学员参与了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鄂豫皖根据地七里坪镇“列宁公社”
红安县七里坪镇——鄂豫皖根据地
鄂豫皖根据地“中西医药局”
七里坪工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传习所
本文标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