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部反射区分布规律


  足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基本是与人体大体解剖部位相一致。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将双足并拢可以想象看到的足是个屈腿盘坐并向前腑状的投影人形(见图1)。其足拇趾及各趾相当于人的头、颈、面部反射区,内有大脑、小脑、垂体、三叉神经及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反射区,足底上部相当于胸腔,内有肺脏、气管、心脏、甲状腺、甲状旁腺、斜方肌等反向区;足底中部相当于上腹部,内有大肠、小肠、膀胱、生殖器官(女为卵巢、子宫,男为前列腺、睾丸)等反射区;两足内侧相当于脊椎部分,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有颈、胸、腰、骶椎及尾骨各部分反射区(见图2);足外侧相当四肢部分,足底内有肩、腰、肘、髋、股、膝关节等反射区。


  图1 足部反射区与人体脊椎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2 足部反射区分布规律示意图


  二、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


  足部骨骼


  人有双足,每足有骨骼26块,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见图3)


  1、跗骨 每足有跗骨7块,分近侧与远侧两排。足跗骨较粗大且砌合紧密。


  近侧列跗骨包括跟骨、距骨和足舟骨。远侧列跗骨由内侧向外依次为内侧楔骨(第一楔骨)、中间楔骨(第二楔骨)、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


  2、跖骨 每足有跖骨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构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跖骨分近端、远端、足背跖和掌跖面。跖骨分头、体、底3部,第五跖骨底外侧分突向后,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每足有趾骨14块,趾骨分近端、远端。拇趾为远节和近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分远节、中节、近节。


  足部关节


  距骨与下肢小腿部的胫骨、腓骨下端构成踝关节,胫骨侧(内侧)为内踝,腓骨侧(外侧)为外踝。跖骨与趾内间构成跖趾关节。第一跖骨与第一趾骨近节趾骨的近端构成第一跖趾关节。第二趾第一节趾骨和第二节趾骨间构成第一趾间关节,第二和第三节趾骨间构成第二趾间关节(或称远侧趾间关节)(见图3)。


  足底面 足背面


  图3 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示意图


  三、足部反射区


  1、大脑


  部位 位于双足大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处。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4)。


  功能 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舒经通络。


  主治 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2、额窦


  部位 位于双足的五趾靠尖端约1cm的范围内。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5)。


  功能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 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


  手法 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3次。


  3、小脑、脑干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见下图6)。


  功能 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的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综合症。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4、垂体


  部位 位于足底双拇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一点(在脑反射区深处)(见下图7)。


  功能 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内分泌失调的疾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等,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手法 由上向下深入定点按压3~5次。


本文标题:足部骨骼图解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