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这句话出自《论语》,要想真正的明白它的含义,还要结合原文去看。
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就用很短的一句话概括总结了他的一生。
子曰:吾十而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四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首先说“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
是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的原则。孔子说了,从十五岁开始就开始立志于求学经过十五年的学习,终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坚定不变了,做人有了自己的原则,有了自己的志向,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判断,不会再为外界所动摇了,这是三十而立。
那“四十不惑”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十年之后,他已经深刻理解圣先教导的内涵,经略其中的精髓了,这才真正没有什么疑惑了,处理起事情来,才可以善理方便,游刃有余了。
世事人情可复杂的多了,你虽然很有原则,但你看的可未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是光有原则就可以应付的了的,那还需要有很深的阅历和智慧,才能看清事实真相。
所以孔子这两句话,确实是人生经验之谈,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本文标题: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