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距今3800-3500年,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王国都城遗址。1959年考古发掘以来,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具有明确规划的宫殿建筑群、 青铜冶作坊、绿松石器制作作坊、多等级墓葬、祭祀遗址、“井”字形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绿松石龙形器、乳钉纹铜爵、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网格纹铜鼎等珍贵文物。二里头遗址因为其一系列重要发现,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中国目前唯一可确认的夏王朝都城遗址。
镇馆之宝乳钉纹铜爵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七孔玉刀
让孩子自己动手
顾颉刚(1893-1980) ,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昊县人,现代古史辨派的开创者。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925年,《估史辦》第一册出版,标志着“咕史辨”派的确立,在学术界引起革命性震荡,为20世纪中国史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以民俗资料印证古史传说。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贡学会。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
我知道要建设真实的古史,只有从实物上着手的一条路是大路,我现在的研究仅仅在破坏伪古史的系统上面致力罢了。我很愿意向这一方面做些工作,使得破坏之后得有新建设,同时也可以用了建设的材料做破坏的工具.....从此以后,我的心头永远顿着一笔债,觉得在考古学方面必须好好读几部书。--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徐旭生老师是二里头遗址发现者
据古代传说,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近几十年来虽说一部分的疑古派学者对于夏禹个人的人格问题发出若干疑问,可是对于夏代的存在问题并没有人怀疑过。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还是一个空白点,这岂是应该有的现象?
徐旭生在古史传说、考古学、教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城著述頗丰,造诣很高。代表著作有《徐旭生西游日记》《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略谈研究夏文化的问題》《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及译莙《欧洲哲学史》《你往何处去》(合译)等。
夏鼐先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主要奠基人。
二里头文化同较晚的文化相比较,是直接与二里冈文化,间接与小屯殷代文化,都有前后承继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至少它的晚期是够得上称为文明,而又有中国文明的一些特征。....二里头文化如果不是中国文明的开始,也是接近于开始点了。-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心区的主干道路和其两侧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区域网格,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二里头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这与“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完全符合,表明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社会统治格局井然有序。
2019年以来,二里头工作队先后发掘点位20余处,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宫城区的西南角作为这一阶段首次发掘的地点,它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在这里先后发现了“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宫城南墙西段、西墙南段、作坊区围墙西北角。还发现了宫城以西区域的南侧围墙、东墙南段以及东南拐角,由此确定除了宫殿区和作坊区外侧有围
墙之外,其他区域外围也存在围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起源发展多元一体,在文明肇始阶段,中国大地上分布着众多文明,星光熠熠。一百年来,中国考占人从发现仰韶文化开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上;一百年来,儿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探寻出早期中国文明从“满天星斗”走向了“月明星稀”的演进之路。今天,我们怀着无限敬意,憧憬中国考古走向下一个百年。
本文标题: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