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一种蔷薇科草莓属浆果,其外形美观,色艳汁多,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草莓又称洋莓、红莓、地莓、地果。香港地区将其直接音译为“士多啤梨”,让人不明所以。


  “草莓”之名,实际上是由英文“strawberry”翻译过来的,“straw”意为稻草、麦秆,而“berry”指浆果、莓果。草莓属草本植物,无主茎干,匍匐地面生长,与生长在树上的树莓(覆盆子)相比,其“草”性明显,因此叫“草莓”名正言顺。


  “莓”为形声字,从“艹”,从“每”,“每”亦声。“每”意为“一种有机体自发产生并覆盖表面的细丝状物”。“艹”与“每”合起来表示“苔藓”。唐代杜甫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云:“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唐代诗人胡令能作有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七言绝句《小儿垂钓》,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两首诗里的“莓苔”就是指茂盛的青苔或苔藓。


  “莓”字也指蔓生草本植物。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莓草,实亦可食。”由此可知,草莓的“莓”使用的是其本义基础上的引申义,用来翻译英文的“berry”一词,泛指浆果,如树莓(raspberry)、蓝莓(blueberry)、黑莓(blackberry)等。


本文标题:草莓为什么叫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