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曾经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建成80周年。为重温历史、缅怀先烈,2018年12月20日至27日走吧网联合悟空租车从全国各地招募了90多位自驾爱好者共同踏上了“荣耀之路。”

我与另外三位朋友欣然报名参加了为期8天的活动。

21日上午,全队29辆车在杭瑞高速读书铺服务区整队出发。今天的目的地是保山。

滇西30万人民建设的中国抗战输血管、生命线——滇缅公路,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全长1100多公里,于1938年8月建成通车。

于1942年12月至1945年1月期间建成的史迪威公路也在滇西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下的语境中,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常常被混合使用。一方面,史迪威公路进入云南后,借道滇缅公路,云南境内的这一段无论哪个称呼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在公路的功用上,二者都是从缅甸向中国补给的重要血脉,地位上可以相提并论,都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茶马古道上著名的驿站——云南驿

为了吸引游客的到来,云南驿古镇正在加紧建设。值得称道的是,古镇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古旧原料,虽是重建但仍透出古色古香。

尚在筹建中的马帮文化博物馆

相比于这寥寥几件陈列品

这些雕刻精美的木门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云南驿是著名的“飞虎队”机场所在地。昔日的机场已消失在广阔的田野中,只有几个大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机库所在地之一。

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尚在筹建中。

驼峰航线曾经是陆路交通中断期间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这条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开始,至中国昆明的空中转运通道,要飞越几乎是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每向国内运送1吨物资,就要消耗1吨燃油。

这是一条异常悲壮的补给通道,在滇缅公路中断的时间里,有1500架以上的飞机坠毁在这条航线上,那时雪山上常常可见坠毁飞机的碎铝片闪烁。

云南驿机场示意图

飞虎队员

抢修云南驿机场

相比于博物馆中的图片,我们午餐所在的马锅头饭店旁边陈列的这些石碾子更让人有触摸历史的感觉,据说这些都是当年修建飞机场时所用过的。

午餐后不久,我们就驶上了老旧的滇缅公路(队友拍摄)。

图中红线为滇缅公路示意图

今天走过的滇缅公路部分,长约40多公里(见下图)。随着杭瑞高速的修通,这段路虽已疏于维修,但仍作为乡道使用,行进途中不时可见载重车驶过。只是部分路面损坏严重,坑洼不平。行驶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弹石路上(先挖出毛路,再铺上砂石碾压而成),道路崎岖难行、视野有限。遥想当年战争年代,为躲避日军轰炸,运输车辆只能选择在黑暗中行进并且还不能开车灯(据说为了行驶安全,各车之间用白布相连),更体验到抗日战争的艰苦,倍加珍惜今日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

队友拍摄的当年修建滇缅公路时用的石碾子和路边的纪念雕塑(因这段路我在开车,没能留下照片)。

当我们终于驶出这段老旧的滇缅公路时,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由于未能跟上前方的车队,按照领航车给出的定位行至永平县城后我们一度失去了方向。这时,驾驶领航车的悟空租车的方总及时调头找到我们,带领我们几部车赶到今晚的住地龙马花园酒店。22号早饭时很遗憾的得知,中国远征军后人,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唐致诚老先生,因服务区卫生间湿滑不慎摔倒骨折入院,不能继续跟大家一起完成这次行程了。

鉴于昨日,我驾驶的12号车在弹石路上与前车拉开了太长的距离,方总特意安排我们在后续的行程中紧跟在他的领航车后,排在了1号车之前。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用再担心被落下了。


22号,保山到芒市。

出发后不久,我们来到了施甸县著名的七零七纪念碑。七零七得名于滇缅公路自昆明至此为707公里,曾经是战时来往车辆的重要的休息补给地之一。

大山头炮兵阵地观景台。据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业從盛老师介绍,惠通桥选址巧妙,沿怒江峡谷而来的日军战机想要轰炸惠通桥就必须先闯过大山头炮兵阵地的火力封锁,然后转向从东北向西南飞行才能到达惠通桥上空。因此,实施对惠通桥的轰炸相当困难。

下方怒江之上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着红旗桥(在用公路桥)、惠通桥(已废弃)和正在建设中的大瑞铁路怒江特大桥。

之后我们驱车约17公里从山顶下到怒江边上,下车后步行至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的惠通桥。

从纪念碑到惠通桥的路上,由中美老兵共同种下的纪念树已枝繁叶茂。

惠通桥-滇缅路二战纪念馆已在建设中。

战火纷飞之中,从1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至1942年5月为阻击日军于怒江西岸我方主动炸毁惠通桥,除英国曾封锁滇缅公路的3个月以外,尽管日军曾出动飞机400架次,16次轰炸功果桥、6次轰炸惠通桥,但滇缅公路无法通车的时间,总共只有13天10小时又15分钟!


为保护惠通桥的原始风貌,大桥现在已封闭管理。

为祭奠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先辈们,我们特地在此举行了纪念仪式,在业先生充满深情的诵读完祭文后,全体队员缓缓走过惠通桥并将手中的黄色菊花投入江水之中,以告慰英灵。

来到怒江西岸,回望对面山上我们刚刚走过的盘山公路,右上角转过去的位置即为大山头炮兵阵地。

远观修建中的大瑞铁路怒江大桥。

云南松山系高黎贡山山脉,雄踞怒江西岸,海拔2200米。山势起伏,地形复杂,主峰濒临怒江峡谷,十分险峻。

午后,我们来到了龙陵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龙陵松山大战是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据记载当时我方是以8倍于日方的死亡为代价收复了松山,这也是中国收复的第一块国土。是8千多烈士的鲜血养育了这方土地。

这棵百年古树身上布满了枪伤和弹痕,它见证了当年的那场战争。当时由于战火猛烈,整个山头成了一片焦土。光秃秃的山头只剩下这棵古树和一棵小叶榕树……

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前默哀、向先烈致敬……

在雕塑群中,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由21座小兵雕像组成的娃娃兵方阵。当年这些只有10岁左右的孩童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勇敢地走向了抗击敌寇的战场。不少队友闻听讲解员的介绍,潸然流下了热泪……

炮兵方阵

跪射兵方阵

老兵方阵以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远征军老兵为原型塑造,代表了2013年9月3日前还健在的所有中国远征军老兵。

离22晚我们入住的芒市宾馆不远处有一个神奇的景观——树包塔(由于事先未做功课,我们未能前往观看,深感遗憾。此图为队友拍摄)


据傣文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一场胜利的战争而修建了此塔,距今两百多年。此塔系砖石砌成,高约十余米,呈八角形,神龛内竖着佛像。砖砌的塔身天长日久出现了裂缝,缝中渐渐积满了尘土,一粒榕树种子被风或鸟带到了塔缝中,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于是古塔就渐渐被榕树包了起来,形成树包塔奇观。 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塔包着树,树包着塔,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摘自百度百科

23日早餐后我们来到了芒市著名的勐焕大金塔。


勐焕大金塔座落在芒市东南部海拔一千零七十九点六米的雷牙让山顶。传说“释加牟尼”生前转世为金鸡[阿鸾]时曾生活于此地,佛涅槃后数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罗汉]为传播佛祖教义亲临此山修炼,为“召罕大”有个修练的好环境,野草和荆棘全部让开,故称为雷牙让山,意为野草让开的地方,尔后在此山建一佛塔,自古以来是人们公认的佛教圣地之一。勐焕大金塔整座塔高76米,塔底基座直径50米,造型为八角四门空心佛塔,下3层为空心大厅。第一层大殿面积2000平方米,中心方柱东西南北塑有4座佛像。第二第三层外平台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群塔,塔亭内有16尊汉白玉佛像。塔身主体为钟型大塔,第二、三层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戴有重达2.3吨的大金顶。

——摘自百度百科

午餐后我们驱车来到了滇缅公路中国段的起点畹町。

徒步至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滇缅公路修筑之后,由于国内缺乏司机,在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3000多名在东南亚工作的华侨,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奔赴祖国,义无反顾。由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归国后,主要从事滇缅公路的运输和汽车维修等工作。


3200名南侨机工在1939-1945年间,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冒着战火、出生入死抢运了多达50万吨国内急需的物资,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纪念碑前我们肃立、默哀、三鞠躬,并顺时针绕行三周,寄托对中华民族存亡作出巨大贡献的南侨机工的无限哀思,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纪念碑周围,九批南侨机工的名字被一一镌刻在石碑上供后人瞻仰。

在纪念馆内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战争岁月中的南侨机工。

这一展现修建滇缅公路场景的雕塑令人动容。身背熟睡孩童的女子仍坚守在筑路工地上……

参观结束,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如今的边陲小镇畹町,美丽、祥和。

那条弯弯的小河就是中缅两国的分界线,右边中国、左边缅甸。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瑞丽口岸

这是对面的缅甸口岸。

趁着晚餐前的一点时间,我们来到了“一寨两国”景区。国界仅仅是一条线。

“一秋荡两国”

同一邮箱,一面中国

一面缅甸

一塔两国

一井两国

一院两国

行走在黄昏时分的边境线上(队友拍摄)

请继续……

本文标题:昆明离缅甸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