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推荐文章1:五年巨变——向州党代会告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
:团结-湘西网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龙山县茨岩塘镇
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纪念碑
◆方汉英烈士墓
◆丰碑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陈列馆
◆“红军战斗在龙山”雕塑
◆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
◆星星之火
◆茨岩塘镇全貌
文 本记者 周名猛 特约记者 胡 域 图 龚琳翔
开学不久,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大堡山脚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开展研学活动。正值秋收时节,在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不远处的田间,学生们还可以下到田地里参加田间课堂,体验起了收割稻谷的农活。
近年来,茨岩塘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快推进茨岩塘红色旅游小镇建设,着力打造成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和红色文创为一体的特色小镇,让这座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小镇焕发出奋进新时代的荣光。
璀璨的红色历史 丰富的红色资源
湘西是片红色的沃土,茨岩塘镇是这片沃土中最为闪亮的地方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
1934年12月12日,中革军委 “通道会议”作出了“通道转兵”的重要战略部署,明确了红二、六军团的使命 —— 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进入湘西后,于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12月10日,根据地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机关迁至永顺塔卧。1935年4月12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机关迁至龙山县兴隆街,5月6日迁至茨岩塘。从此,以茨岩塘为中心,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红色根据地上迅速展开。1935年12月8日,红十八师作为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队伍从茨岩塘出发长征,龙山茨岩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出发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江南最大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江南延安”“红二摇篮”之称,被任弼时称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机关从成立至红十八师最后出发突围长征共395天,在茨岩塘的时间为257天,发展最鼎盛时期也就是在茨岩塘。
作为根据地中心时间最长的革命老区,茨岩塘的红色文化遗产众多,革命旧址群保存较为完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文化旅游品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红二、六军团供给部旧址,方汉英烈士墓,智擒熊贡卿遗址、龙山县委旧址等(旧遗址)在这里保留完好。此外,在茨岩塘还有很多红色战场遗址,红军的歌谣、红军的故事代代流传,民间也留存着一些保存较好的红军遗物。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于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3月被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湖南“潇湘红八景”之一。
强化顶层设计 推进红色旅游小镇建设
龙山县历来高度重视红色历史研究、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建设。在规划设计上,县里明确了“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为核心,以红色文化为驱动,以打造红色小镇为名片”的发展总体思路,编制了《龙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龙山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文物)保护规划》《龙山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规划》等规划。同时,龙山县启动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工作。这些规划和举措使茨岩塘红色旅游小镇规划建设管理走上科学化轨道。
近年来,茨岩塘按照红色旅游小镇的定位和规划,加快了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了红色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补齐了旅游要素短板,全力培育壮大红色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该镇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站,改造现有汽车站、市场等基础设施,打通拓展过境公路(红军路)并对茨岩塘镇区红色旅游体验主游道及沿线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改善茨岩塘交通状况、群众生活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同时,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A级旅游厕所、生态景观游步道等,重点建设了红二、六军团长征纪念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陈列馆、红色民宿商业街、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等重大项目。
茨岩塘镇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大力扶持文旅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文旅新业态,让生态农业、民族风情、红色体验、自然风光有机融合,交相辉映。
近年来,龙山县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已完成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旧址,红二、六军团兵工厂,红二、六军团医院等旧址本体修缮保护及展示利用,已建成1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新建了红色文化广场和主题雕像、红色剧场、无名烈士陵园,提质改造了方汉英烈士陵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陈列馆项目正进行陈列布展,计划今年十月正式开馆。
茨岩塘红色小镇在“复活”红色历史的过程中,按照“原址保护、修旧如旧、文化创意”的理念,从修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原貌、运用现代多媒体布展技术等多方面入手,发掘、留存渐渐远去的红色记忆。
如今茨岩塘红色小镇,红色旅游基础日渐夯实,接待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及鄂西、渝东南、黔东南景点圈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茨岩塘红色景区被认定为国家3A级旅游区,2018年成功入选“潇湘红八景”,2019年成功入选“锦绣潇湘”湖南旅游精品线路红色线路。
常态化开展活动 景区带动突显
龙山县将茨岩塘红色小镇确定为“党政干部党性锻炼基地”,同时与省直机关、长沙市、济南市市中区及周边县市建立党性锻炼基地互动互学关系,每年开展20余期专题党性锻炼教育活动。
茨岩塘红色小镇与红二、六军团的红军后代建立了“红军精神研究传承”的联系,多次邀请了红军后代、特型演员、红军精神研究学者实地考察,宣传推广“红色茨岩塘”。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茨岩塘景区协助拍摄了《战地巡礼》红色电影。2018年4月,邀请红军后代参加了《血刃—— 红二、红六军团湘鄂川黔纪实》新书发行活动及座谈会。2019年10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茨岩塘组织召开了“任弼时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学术研讨会。
茨岩塘红色小镇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从“最专业的研学教育基地”和“最丰富的红色体验基地”进行功能设定、景点开拓,为定向游客提供有情怀、有体验的研学和体验服务。“最专业的研学教育基地”,突破了参观、学习的传统模式,摒弃“一架床、一张桌、一条凳、一盏灯、一个讲解员”的老套呈现方式,推出参与式、游戏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融入团结、活泼的集体活动氛围中,最后达到更好的研学教育效果。“最丰富的红色体验基地”,改变了“集体换衣裳、口号喊得响、喝完南瓜汤、轮流扛木枪”的粗糙体验流程,从“静态展览”向“活态传承”转变,将模拟战场、电子对抗、军事竞技、农事体验、文艺联欢等新技术、新思路、新玩法引入红色体验内容。今年1至7月,茨岩塘景区接待游客134700人次。
随着黔张常铁路建成通车,龙永高速及连接线、龙里二级路及县乡道路的建成,茨岩塘红色小镇的红色旅游产业精彩起航。正在修建的龙桑高速穿镇而过,未来的茨岩塘红色小镇交通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通过旅游业发展,茨岩塘红色小镇解决当地群众1000余人就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了民生,巩固提升了精准扶贫的成果,让这个拥有光荣的红色历史的小镇走上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茨岩塘红色小镇将以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对茨岩塘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多角度、多感官、全方位为游客创造全新的参观互动体验,体现红色传承之美、绿色自然之美、民族风情之美、极致体验之美,努力打造成国家4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研学基地、革命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稿源:湘西网-团结)
(:周名猛 胡 域 龚琳翔)
(编辑:孙莹)
本文来自【团结-湘西网】,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推荐文章2:【四史微课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路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路图
时间:1934年8月—1936年10月
描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军主力8.6万余人,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经过长征,党和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长征后,党和红军终于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站稳了脚跟,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推荐文章3:史诗!一张长图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在江西于都县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历经曲折,征服雪山,穿越草地,粉碎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远征,也是人类历史的壮举!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天,“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央媒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启动,让我们用一张图回顾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推荐文章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长征到达延安
什么是骨瘦如柴,看看这四位就知道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什么是骨瘦如柴,看看这四位就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博古的合影,那时候,他们刚刚经历了长征,在延安刚刚有了歇脚之地,才算站稳了脚跟。
在各路军阀围住堵截,国民党的飞机大炮,让各路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近20万人,到达延安之后,只有大约3万人。虽然他们骨瘦如柴,但他们的目光是那么坚定。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推荐文章5:「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
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本期推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19日傍晚,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一万七千多人离开湘鄂川黔苏区,从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和轿子垭地区出发,开始长征。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是总指挥贺龙刚刚出生18天的女儿贺捷生。
贺捷生:1935年11月19日出发那天,全体都从刘家坪出发,刘家坪也包括洪家关。(他们)把我放在一个小黑骡子上面,我的长征是被父母和无数的叔叔阿姨抱着和背着走的,是被小骡马驮着走的。
此时,中央红军已经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红二、红六军团曾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1934年10月在湘西发动攻势,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2个旅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时任红二军团六师政治委员廖汉生回忆,得知朝夕相处了一年的红军要远行,桑植县的老百姓站在路旁含着热泪依依惜别。
时任红二军团六师政治委员廖汉生:他们知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都来送行。我们家乡的一些老太太或者年轻的媳妇,她们的儿子、丈夫在我这个部队,(说)“汉生,我的儿子跟你去了,你应该怎么好好地照顾”。
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时,国民党军在湘鄂川黔苏区周围设置了数道封锁线,将红二、红六军团重重包围。让国民党军队无可奈何的是,贺龙、任弼时总能指挥部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时而声东击西,时而“盘旋打转子”,巧过普渡河,抢渡金沙江,一路突破了重重围追堵截,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精心设计的包围圈。
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红二、红六军团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在乌蒙山地区转战了上千公里,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后来,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了,连我们都转晕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
也是在乌蒙山,贺龙在迎战敌人时,情急之下就把揣在怀里的贺捷生甩到了茅草堆里,差点就失去了女儿。
贺捷生:整个军团都是他在指挥,看骑兵慢慢退下去的时候,结果他就说坏了,孩子没了。他就骑着马追回来了。我父亲说,“我们打的是大仗,我们是要建立新中国的,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那我们就打不了这个仗了”。
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二、红六军团出发时一万七千多人,在将台堡会师时还有一万多人,被毛泽东称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他们有力地保存了革命力量,在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中,谱写出光辉灿烂的篇章。
监制:高岩
策划:武俊山 李谦
主笔:冯会玲
播讲:长悦
统筹:朱星晓 王泽华
制作:李晓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推荐搜索词: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起止时间
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钞价格
本文标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