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于重九与客登齐山而赋此诗。齐山,在今安徽贵池。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作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首句言登高那天的天气状况,是个好天气,江水倒映着秋影,大雁刚开始南飞。秋影非特指山影,涵括的内容太多,整个秋天都倒映在江水之中。而江水映影,用了一个字“涵”,写出本已天高气爽的秋天更加地清澈灵透,实在是一个宜于登高的季节。这里略微透露了作者的一丝喜悦。此时与客人携带美酒登上齐山。齐山用“翠微”二字代替,亦显得美,让人想起“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写景,叙事,点题。《唐诗鼓吹笺注》云:“起句极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飞,仰有所见也。此七字中,已具无限神理,无限感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亦云:“一句七字,写出当时一俯一仰,无限神理。异日东坡《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为此句起得好时,下便随意随手,任从承接。或说是悲愤,或说是放达,或说是傲岸,或说是无赖,无所不可。东坡《后赤壁赋》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个字起得好也。”


  次句是唐诗中名联,以辩证的口吻写出一种矛盾。“尘世难逢开口笑”,活在俗世间,很难遇到那种爽朗开怀的笑声,不论你还是我;这里有情绪的低落。“菊花须插满头归”,却宜把菊花簪满头发,不负这清秋佳节,以返回山下人间。我们活我们自己,同时也活给别人看。是自勉,亦是勉励对方,即客人。此句夹叙夹议,除扣题面“九日”“登高”外,还寓有一种无奈、愤懑,一种豪迈、磊落。“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则诗如禅家散圣矣。”(《瀛奎律髓》)“此句妙在不实接登高,撇开“怨”字。后半却一气贯注。”(《唐三体诗评》)。


  第三句又复积极昂扬,承“菊花须插满头归”意,人生在世,当惜眼前,只须一醉不负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不用埋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处暗逗末句“牛山何必独沾衣”,同时为结尾的答语巧设悬念。为什么“尘世难逢开口笑”,却“但将”、又“不用”呢?《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谓:“中二联亦只是自发其一种旷达胸襟,然未必非千秋万世卖菜佣、守钱虏之良药也。至其抑扬顿挫,一气卷舒,真能化板为活,洗尽庸腔俗调,在晚唐中岂宜得乎?”


  最后一句看似宽慰,“古往今来只如此”,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流泪呢?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而曰:“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齐山,想到齐景公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得醉即醉,义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另外,在技法上此句“用旧事只当未用一般,善翻新法。”(《五朝诗善鸣集》)。


  此诗中作者思绪盘桓旋绕,欲吐还罢,一波三折,似旷达实抑郁。“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可看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杜牧为何如此抑郁,如此欲解不能呢?这可联系到作者此行之客。这位客人即当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张祜。张有诗“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金陵渡》)、“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等。张祜年长杜牧,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其诗才,曾上表推荐,但受到元稹排挤打击,郁郁不得志,是时自丹阳往池州拜望杜牧。而杜本人亦才高八斗,怀抱理想,不见容于日薄西山的晚唐社会。两人同气相投、同病相怜,杜此登高之作,除替张祜抒不平之气,亦借之浇濯自己胸中的块垒。消极颓唐与不甘落拓同时混杂。


本文标题:九日齐山登高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