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是中国书法作品的天花板,仅28个字却成为历代帝王将相争相收藏的目标,最终落到了乾隆皇帝的手里。乾隆痴迷一生,写下万字跋文,在上面盖了172个章,留下了57首诗。《快雪时晴帖》不仅是一幅珍贵的书法作品,还被乾隆帝称为“三希”之一,与其他两幅作品《中秋帖》和《伯远帖》并称,被誉为“希世珍宝”。乾隆还专门为它们辟出了养心殿温室里的一间房子,赐名“三希堂”。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信,全文共4行,28字,内容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封信是大雪初晴后,王羲之写给友人的,表达了他愉快的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信中提到“佳想安善”,意味着希望对方一切安好,同时提到“未果为结,力不次”,表达了事情没有结果,心里有些郁结,不太方便详说。因为没有标点符号,后世关于这28个字如何断句,如何解释,就有不同的观点,但这其实都不重要。


  这封匆匆写就的信之所以能封神,原因之一就在于他随性而至,随手写成,使书法中的“法”完全融入了“书”中,更与那时书者的情感合为一体。乾隆皇帝评价《快雪时晴帖》的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神乎其技”,甚至亲自临仿不下百回。


  如果没有那一场酣畅淋漓的兰亭聚会大醉,王羲之写不出《兰亭集序》;如果没有手足侄子被残忍杀害的愤怒,颜真卿写不出《祭侄文稿》;没有被贬黄州三年的凄风苦雨,苏轼写不出《寒食帖》。同样,如果没有千年前的那场大雪初晴,王羲之也写不出这夹杂着雪晴之后爽朗空气的《快雪时晴帖》。中国的书法也好,绘画也好,看的从来都不是技巧,而是意境,是情感,是背后那时那刻的时空。


  魏晋时期,文人之间互相尊敬,非常看重友谊,爱好相同的人就会形成一个友人团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而信就是古代士人友谊的沟通载体。《快雪时晴帖》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魏晋时期的信札文化。魏晋书法作品中保存最全、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王羲之的信札。除了这个《快雪时晴帖》,还有《姨母帖》、《初月帖》、《二谢帖》等作品,都是写给亲戚友人的信件,是学习魏晋笔法的良好范本。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王羲之《姨母帖》,是王羲之传世书札中最著名的唐人摹本之一,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唐人《万岁通天帖》第一帖。


  《初月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


  《二谢帖》是东晋朝王羲之创作的书法作品,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此外,《快雪时晴帖》还暗含王羲之以及中国文人的终极理想。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田园,纵情山水的梦想。田园土地,它是无私的,它承接住了厌恶官场黑暗的陶渊明,承接住了怀才不遇的王维,田园也承接了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在东晋,琅琊王氏作为世家大族,权力极大,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刘禹锡写过一首诗叫“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就是王羲之他们家。但生活毕竟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才华横溢就对你温柔以待。王羲之晚年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于是在永和11年,王羲之毅然称病辞官,迁居金庭。从此就过起了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放鹅钓鱼的快意田园生活。《快雪时晴帖》就是他晚年观雪问候友人所作。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法书之一,也使“快雪时情”这个词儿深入人心。这件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标题:快雪时晴帖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