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关,数以千计。昔日,它们镇边御侮,曾见证刀兵杀伐之壮景;它们送往迎来,尝保障南商北旅之畅行。如今,岁月去远,它们已风华不在;风霜浸蚀,它们早遍体疮痍。然而,着附于它们身上的历史、军事文化,蕴藏于它们灵魂的人文、地理内涵,却会连它们的名字一起,与山河同在,与史册并存。

我因爱好所及,穷经年之三余,捜集、编缉、整理,集成《天下名关要隘》三篇(因篇幅受限),今发表于《美篇》,与良友共赏。

篇按地域排布,分别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

  一、 华北地区(冀、晋。不包括长城关隘)

歧沟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城西南20公里松林店镇歧沟村,西南为南拒马河,东北为北拒马河,西临古运粮河故道。 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以三路伐辽。曹彬统东路为主力,与辽将耶律休哥大战于歧沟关,大败。连带中路、西路亦失利退兵,至名将杨业在退兵途中战死于雁门关外。

瓦桥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雄县西南,冀中白洋淀之北,拒马河之南,西通保定,北连燕京。唐末在此置关以防契丹,同时在其东北又置益津关、淤口关,合称“三关”。 五代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三关尽归契丹所有。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收复三关,改瓦桥关为雄州。北宋时依此为北方边防要地。杨家将曾在此抗辽。

益津关:位于河北省廊坊市西南部霸州。唐末与瓦桥、益津同置,合称三关。

高阳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东,五代时燕南三关(益津、瓦桥、淤口)之南。一说宋将淤口关南移重建,易名高阳关。为北宋御辽的边境重关。

阳明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西9公里处,东临上馆,西接原平,南界滹沱,北毗雁门,为代县西大门。原名羊头城,因晋大夫羊舌叔向之母曾埋羊头于此。阳明堡筑于北宋1065年,因地处滹沱河之阳而得名。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129师769团为配合忻口会战,夜袭阳明堡,取得了抗战初期继开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之后的又一次胜利。

(太原)天门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西凌井乡,与石岭关、赤塘关合称“太原三关”或“阳曲三关”。关扼吕梁山主脉与其支脉天门山所夹峡谷(即凌井沟)北口,当晋西北与太原的交通咽喉。因峡谷气候,使天门关形成“天门积雪”的独特风光。唐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曾兵出天门、凌井,攻占忻、代二州。宋靖康元年(1226年),金兵围攻太原,曾分兵扼天门关而拒折可求救援之军。明隆庆元年(1567年),太原总兵申维岳率部北出天门关,截击入犯的蒙古俺答部东路军,战后仍从天门关凯旋而归。

石岭关:古称白皮关,位于山西省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二里,东靠小五台山,西连官帽山,古为并、代、云、朔诸州要冲,与天门关、赤塘关合称“太原三关”。关城始建年代无考,史志载“明筑土城戍守,万历间改筑石城”。

赤塘关:又称河庄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高村乡河庄村。相传北魏名士刘赤塘曾隐居于此,所以得名。赤塘关东16公里为石岭关。两关一山两担,互为犄角。宋开宝二年(969年),太祖赵匡胤北伐北汉,攻晋阳不克,移兵石岭以阻辽援,又分兵先克赤塘,随后自后袭破石岭,继以两关犄角之势拒辽援兵数万。1938年,八路军亦先进击赤塘关,切断同蒲铁路,然后攻克石岭关等日军据点。关城遗址于1932年为阎锡山修同蒲铁路时掘平。

黄芦岭关: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吕梁山脉黄芦岭的北齐长城上。其东连汾州、灵石、平遥,西接吴城、永宁(离石)、碛口,为晋商经黄河入西北的汾离古道重要关口。

(汾阳)金锁关: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15公里,吕梁山脉黄芦岭山顶中部,“秦晋旱码头”三十里桃花洞西口,为北齐天宝三年(552年)所筑的南自黄芦岭、北至雁门附近社平戎的北齐长城南起点,也是古代汾(阳)、(离)石二州的咽喉要道。因其地处吕梁山向阳峡边,故又名向阳关。抗战中这一带为晋绥根据地,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将军曾驻于此。1997年此关被中国长城协会列为中国长城百关之一。

白壁关:位于山西吕梁市孝义市城西,北与汾阳交界,为太原盆地南部重要隘口,是南北朝时为控防西山胡人东出南下的重要关防。南北朝隋唐期间,此关战事濒繁。唐初李渊父子与刘武周就曾激战于此。刘武周部将尉迟恭降唐后就曾驻守此关。

孟门关:又名孟门渡、定胡关,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孟门古镇外黄河古渡上。北周时置定胡县,隋代置孟门关。其东依巍巍吕梁,西滨滚滚黄河,南靠军渡要塞,北邻黄河“二碛”。东出金锁关、黄芦岭关可通晋中平原直至京津,西跨黄河天堑即达陕北以及关中,为控山带河的重要关隘。是大禹治水时“黄河第一门”,后亦称“晋西第一门”,曾与晋东娘子关齐名,有“东有娘子关,西有孟门关”之说。

冷泉关: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晋中与临汾盆地之间七十里雀鼠谷最北,与雀鼠谷南端的阴地关分别称“北关”、“南关”。其东依太岳、连接沁源,西望吕梁、可通交口,南连霍州、临汾,北达介休、太原。可谓踞三晋腹地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此留下诗作《寒食行次冷泉驿》。“冷泉烟雨”自古为灵石八景之一。

永和关: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西35公里的南庄乡。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东岸,为历史悠久的黄河古渡,也是西去陕西延川的交通要塞。1936年红军东征时,这里是东渡与回师的主要地点。关北现留有“红军崖”,为东征红军侦察兵接敌对战牺牲处。

上党关: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西,太行山南段,为上党西通平阳(临汾)的古道必经之路,上党的西大门。现已荒废。上党地区古有四关:石陉关为北关,天井关(太行关)为南关,壶口关(东阳关)为东关,上党关为西关。上党关古为秦赵争夺之地,战国时让赵国走向衰亡的长平之战即以秦国攻取上党为序幕。明末陕西农民军东进,亦曾于此发生大战。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林凤翔、李开芳北伐,即由平阳攻打上党后北进。

高平关: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西南15公马村镇的太行山老马岭上。其北达幽燕,南通伊洛,西接河东,东依太行。“据天下之脊,当河朔之咽喉”,是上党地区的交通要冲。为高平西南门户,有“三晋第一关”之称。战国时尝为秦赵争战之地。

白径紫霞关: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交界,太行山南段茶马古道、太行八陉之第三陉白陉关隘,因关周山石为紫霞色而得名。又称孟门、盘谷关。其扼太行悬天古道之咽喉,当晋豫交通之要冲,为太行名关要塞。

太行陉天井关: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南郊与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交连的太行八陉之第二陉太行陉的要道上,扼晋东南上党地区通往豫西北焦作的交通咽喉。与井陉关、壶关合称“上党三关”。关南有天井泉三所,故得名天井关;因雄踞太行陉,故又名太行关。宋代曾称雄定关,元末称平阳关。战国时,秦与韩、魏争夺上党,东晋时,西燕攻晋,都尝交战于此。

轵关: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22公里处,连接豫西北济源与晋南侯马的太行八陉之第一陉炽陉要道东段(西段有侯马铁岭关),号称“封门之险”。南北朝时,轵关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的边境线,所以战事频繁。

虞坂——锁阳关: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安邑县南与平陆县东北交界,中条山北麓。其南通黄河茅津渡,东北通夏县王峪口。开凿于春秋,因(虞)舜帝尝耕于历山(中条山),故名虞坂,为春秋虞国(平陆县张店镇)西北出中条山之坡道。春秋时晋国假途于虞伐虢即走虞坂。至战国时便为运城盐湖东出中条山的盐运古道(东起平陆张店镇虞坂村,西至运城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又名青石槽。虞坂曾设有关卡锁阳关,今仅存遗址。

风陵关: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43公里处,为黄河由北转东大曲处的重要渡口要塞。其东依中条山,西滨黄河,自古为晋南门户。

  二、华东地区(鲁、苏、皖、赣、浙、闽)

黄草关: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户部乡三关村南,为春秋战国时齐长城东南段重要关隘,控齐东南莒、楚入齐之咽喉要道。与胶南桃林关互为倚峙;与临沂穆陵关、莱芜锦阳关齐名。

锦阳关: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雪野镇。又名通齐关,为春秋战国时齐鲁边界军事要塞及交道要冲,齐长城莱芜段三大关口之一。春秋战国时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嬴之战都发生于锦阳关与青石关一带。

青石关:位于山东省莱芜市和庄镇青石关村,战国齐长城莱芜段东端,为齐鲁故道咽喉,齐长城三名关之一,享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曾国藩镇压捻军时曾驻兵于此。

黄石关:位于山东省章丘与莱芜边界东段,为战国齐长城济南段最东关口。

昭关: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北15里处。春秋战国时为吴楚交通要冲。 春秋末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即发生于此。 一说昭关在湖北境内。

千秋关: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县城东南60公里处。地处皖南天目山西麓,为皖浙间交通咽喉,杭州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五代后梁与吴越曾在此大战。南宋时为防御金兵南下,增置关城。现关城设施大都已废。晚唐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的诗句,足见关之险要。

昱岭关: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歙县山阳乡昱岭顶的皖浙交界处。关为汉末三国时期山越人为抵御东吴孙策的进攻而建立的。北宋末方腊农民军曾据守此关与宋军大战。《水浒传》中即有“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的精彩描述。元末红巾军与元军亦曾在此展开争夺战。

丛山关: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扬溪镇北部,天目山与黄山东西结住处。古为歙、宣两州界关,素有“宣徽之脊”、“徽州大门”之称。南明抗清英雄金声、江天一曾起兵扼守此关,抵抗清军。

浒墅关:位于江苏省南部苏州城西北,南阳山东北麓,濒临运河,号称“十四省通衙之地”。元代在此设税关,明宣德四年(1429年)设钞关,时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春秋末吴越争霸时吴王夫差自刎于阳山南,越王勾践葬夫差于此。

枫桥铁岭关: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雄踞于枫桥镇西,又称枫桥敌楼,与枫桥、运河共同组成苏州闾门的军防体系和水陆交通冲要。 此是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抗御倭寇而建。

独松关:位于浙江省安吉县独松上,东西两侧为高山,中间峡谷串通南北,为古代建康(南京)与临安(杭州)间交通咽喉。

仙霞关:古称古泉山、泉岭山。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南仙霞岭上。地当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唐末黄巢起义军在仙霞岭开道七百里而直趋建州,遂成著名的仙霞古道。宋时在此置仙霞关,素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以其雄险与函谷关、雁门关、剑门关合称中国四大古关。

枫岭关: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衢州市江山市廿八都镇的武夷山之浮盖山西麓,浙赣闽三省交界处,为仙霞古道上九大雄关之四,浙江五大名关之一。

铁牛关: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南平市光泽县华桥乡铁关村武夷山北段东南仙关牛岭口,为赣闽交界武夷山“九关十三隘”之一,素有闽赣咽喉之称。关城始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太平军石达开部攻破铁牛关,由光泽进军而定闽中。1933年2月,工农红军邵式平部由此关进入光泽,沿江东下,解放顺昌、洋口等地。

温林关: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武夷山镇与福建省武陵山市崇安县交界处,扼武夷山闽赣古道咽喉,与观音关、(崇安)分水关、桐木关、鸭母关、马铃关、云际关、火烧关合称“武夷八关”或“崇安八关”。

(铅山~崇安)分水关: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铅山县武夷山镇与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县的分界线上。地当闽赣交通要冲,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有“八闽第一关”之称。史载:汉武帝征闽,由分水关入,而道路始通。明正统间,闽寇作乱,始设分水关。素称“入闽第一关”。

(福鼎)分水关:位于浙江省安吉县独松上,东西两侧为高山,中间峡谷串通南北,为古代建康(南京)与临安(杭州)间交通咽喉。

(诏安)分水关: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西南与广东市潮州市交界处,为福建东南大门。关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同治间加修,城匾镌“漳南第一关”。南明时,郑成功曾在此驻兵攻打潮州,并于关前岩石题字“威震闽粤”。抗战期间,分水关守军曾据此抗击日伪军,取得三次阻击战胜利。

  三、华南地区(粤、桂、琼)

梅关:位于广东省南雄市梅岭镇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镇交界的梅岭顶部,为五岭之一的大庾岭东段要塞。关城为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所筑,其北门额书“南粵雄关”,南门额书“岭南第一关”。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内联珠三角,外接湘赣,为广东北大门。

龙虎关:位于广西省北部桂林市恭城县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之间,五岭之都庞岭的湘桂通道上。西汉时称谢沐关,后称镇峡关。明崇祯末,以关南北分别为龙头岭、虎头岭而改名龙虎关。民国时司令吴锦源改其名为“桂门关”,以此为湘桂两省的省界。关门有对联云:“小梧州荆峡镇住,大门户龙虎关立”,生动地道出了龙虎关桂北门户的地位。龙虎关历来为兵家必争地。清初大西农民军李定国即在此与清军激战。咸丰三年(1853年),广西天地会义军攻占龙虎关,横扫湘南。1859年,太平军石达开部亦曾攻占龙虎关,由此回师广西。1934年,中央红军湘江战役前即与桂系在龙虎关展开过战斗。1944年黄埔军校六分校(南宁分校)学生军在龙虎关重创进犯桂林的日军。

永安关:位于广西省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北流村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下坎洞村交界处。南宋初岳飞平定流寇曹成后,在此设“永安关”。清初,南明军队与清军曾在此激战。1931年,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百色起义、龙洲起义部队——红七军、红八军,亦由永安关进入赣南中央苏区。永安关与同是湘桂边界的雷口关、清水关都是1934年11月末湘江战役期间中央红军经过的主要关口。

清水关:位于广西省北部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斜水村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沙田村交界,永安关北约6公里,与永安关、高木关、雷口关并为桂北名关。1934年9月3日,肖克、王震领导的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避开有敌人重兵把守的永安关,由清水关进入广西境内,清水关因而被称为“红军万里长征第一关”。

古严关:亦称炎关,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严关乡严关村。严关形势险要,历来“岭南战事,尝系于此”。清顺治九年(1652年),大西农民军将领李定国挥师破关,大败清定南王孔有德。关北田野间有一孤石,传为宋杨八姐上马石。

昆仑关:位于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与南宁市昆仑镇交界处,距南宁市50公里,为南宁门户与屏障。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所建。1941年抗战中中国军队所取得的自武汉失守之后最大的一次胜利——昆仑关大捷即发生于此。杜聿明及其所部师长戴安澜、郑洞国、邱清泉等皆以此役一战成名,标炳史册。

鬼门关:位于广西省东南部玉林市北流县,因多瘴疫,往者难以生还而得名,明代改称天门关。此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也是南疆要塞。

  友谊关:位于广西西南部凭祥市西南18公里处,为大青山、金鸡山夹口要隘,自古为南疆要塞、中越界关,与水口关、平而关合称桂边三关。 关城始建于汉代,初名雍鸡关,后改称界首关。明代镇南关。建国后为示中越友好,于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5年又改称友谊关。年中法战争中的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大捷即发生于此。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亦曾在此发生战事。


   有对联题关曰:


   隘口耸凭祥,看谷深林茂,塞险关雄,三层铁锁牢双地;


   牌楼说历史,钦博士反清,将军抗法,一座丰碑灿九州。


平而关:位于广西省西南部凭祥市西北22公里处,为中越边境古关。1950年2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45军在此全歼广西战役中逃入越南又回窜之国民党刘嘉树兵团6700多人。

水口关:位于广西省龙洲市西北34公里处。地处中越边界,为广西最早与越南进行民间贸易的关口,也是近代抗法援越、现代抗美援越、当代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阵地。

  四、华中地区(豫、鄂、湘)

虎牢关:又名汜水关、古崤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其地以周穆王曾圈虎于此而得名虎牢。前571年,晋悼公于此筑虎牢城,秦时修筑为虎牢关。其北濒黄河,南连嵩岳,扼中原腹地,系中州安危,有“九州咽喉”之称。 现关城已废,惟清雍正九年所立“虎牢关”石碑尚存。

轩辕关:又名娥岭关,位于河南省偃师与登封交界处,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与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合称“洛阳八关”。

孟津关:又名盟津、富平津、河阳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其北濒黄河,南依邙岭,成以关卫河,以河卫关之局,为洛阳北郊门户。 商末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盟津。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为抵御黄巾军进犯洛阳,置建孟津关。沧海桑田,随着古黄河河道的变迁,孟津关已不复存在。

伊阙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龙门山与香山两山夹峙的阙口,又有伊河穿流其间,故名伊阙关。其为洛阳的南大门,洛阳南下,荆襄北上的必经之路。战国时著名的伊阙之战即发生于此。

  涵谷关(秦):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东临崤谷深涧,西据华岳高塬,南依秦岭余脉崤山,北濒黄河,对峙中条山。因关处涧谷之中,深险如函,且扼崤函谷道要冲,故名函谷关。其扼中原与关中交通冲要,且关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为宋代以前最重要的关险,为“天下九塞”之一,与武关、萧关、大散关合称“关中四塞”。史载“关内” 、“关外”、“关东”、“关西”,即指函谷关而言。 函谷关共有三处遗址,分别称秦关、汉关、魏关。 战国时秦孝公攻取魏国崤函之地,在此置函谷关,是为秦关。老子骑牛、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六国伐秦、刘邦拒项等故事,皆出于此。 西汉时楼船将军杨仆耻不为关中人,乃于秦函谷关东二百里之新安重筑函谷关,此称汉关。汉末曹操为防关西之乱,于秦关西几十里处筑潼关,同时又于秦关十里处重筑函谷关,是为魏关。但其时黄河水位下切,而关南稠桑塬森林植被遭毀,函谷关已失去天险作用,所以逐渐被潼关所取代。


   现函谷关之灵宝秦关与新安汉关均在其遗址上重修关城,供游人观赏。有对联题曰:“千古雄关,昔汉武陈兵,秦皇跃马; 一方宝地,今商家逐鹿,游客驱车”。


叶邑关: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为春秋战国时楚方城(中国长城之父——楚长城的称谓)名关,楚国的南大门。秦楚争霸,多战于此。

鲁阳关: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与南阳市南召县交界。其北通秦晋,南连楚蜀;当洛阳与南阳盆地交通要冲;扼伏牛山宛洛捷道咽喉,为春秋楚方城著名关隘。关以楚平王之孙鲁阳命名,又叫三鸦路,相传乌鸦曾为刘秀引路。李白有咏鲁阳关诗句:“胡风依代马,雪拥鲁阳关”。

大关口: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为桐柏山之黄石山与伏牛山两山夹峙所形成的天然险隘,又是春秋楚国在缯关(周朝诸侯国缯国所筑之关)基础上所筑方城(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的称谓)要口,故又称缯关、方关。春秋时为秦楚边界,又是著名的南(阳)襄隘道的必经要路。

荊紫关: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荊紫关镇,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其背依伏牛山、面临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北邻武关,为豫西南名关要塞。

  平靖关:又名行者关、恨这关,与武胜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信阳)三关,又因处二关之西,故又称西关,为天下九塞之一。其地处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大庞村与湖北省广水市应山县交界处,也是桐柏山与大别山衔接处。其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鄂豫两省襟喉,为淮汉兵争要塞。民国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与吴佩俘军曾在此决战。


  武胜关:又名礼山关、武阳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之鸡公山风景区南35公里处,大别山与桐柏山两山夹峙之间。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关之一,号称“中南第一关”。其南锁鄂州,北屏中原;地展平衡分两界,天留锁钥壮中州。春秋时被称为“全楚之襟”,与东九里关、西平靖关互为犄角,并合称“义阳三关”。因其居三关之中,故又被称为“关中之关。”相传穆桂英曾驻兵于此,牛皋也曾据此抗金。


   有对联题曰:


   凭山起势,凭城踞险,扼南北咽喉,枫杨撑砥柱,自古兵家征战地;


   以武扬威,以胜传名,蔚人文景象,瀑布泄云霞,于今隘口旅游途。


九里关:又名黄岘关、百雁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西南九里村与湖北大悟县交界处,为义阳三关之东一关。 清咸丰四年,捻军李士林部曾转战于此。

墨斗关: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镇东北,与河南省新县苏河乡廖洼村交界,是大别山古十三关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历史古迹。

松子关:原名生子关、松滋关。位于湖北省东部黄冈市罗田县胜利镇松子关村,鄂皖交界处。春秋战国时吴楚之间著名的“柏举之战”即发生于此。相传吴国孙武所训练的娘子军在战役中产子,故汉初置关名生子关。后渐演变为松滋关、松子关。清咸丰九年(1859年),湖北巡抚胡林冀为遏制太平军、捻军,重修建松子关等17座关卡。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陈玉成、龚德树部及捻军都先后攻打过松子关。抗战中中国军民亦曾在此开展对敌斗争。

南津关: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三峡之西陵峡东口,与西面之瞿塘关形成三峡首尾两端的天然门户,自古为荊楚大门,有“雄当蜀道,巍锁荊门”之誉。东出南津关,便为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曾在此阻击日军西进,取得了石牌保卫战的胜利。

  五、西北地区(陕、甘、宁、新。不包括长城关隘)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其东连函谷,西傍华山,南依秦岭及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之要,隔河与风陵渡相望。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自古为关中的东大门,四镇咽喉,百二重关。李世民称“襟带壮两京”,乾隆帝书额“第一关”。 汉末建安元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始建潼关,同时废弃函谷关。后又经隋唐两次易址重建。


   作为进出关中的锁钥之地,潼关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汉末马超战曹操于潼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唐中叶安禄山败哥舒翰20万唐军,占据潼关,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取潼关而直捣长安;蒙古先夺潼关而后灭金。 现潼关关城保留尚好,禁沟西岸十二连城(燧火台)遗迹尚存。


蒲津关:又名临晋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茘县东,关中与河东交界、蒲津渡所在的黄河西岸。其地当秦晋要道,西卫长安,东保三晋。战国时魏设此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此关所历战事颇多,如韩信击魏王豹,曹操战马操等。

蓝田关:位于伏羲、人女娲之母华胥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东南。北近骊山,南依秦岭,为古都长安、咸阳的东南门户,蓝田古道南通豫西、荆襄之冲要。秦时以其临近秦岭之峣山而命名峣关。前206年刘邦大破秦军于峣关,进军咸阳。南北朝时北周移关至青泥故城侧,故又名青泥关。隋复徙关至旧址。唐韩愈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即为咏此。

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北依秦岭东段之少习山,南濒武关河,隔河对峙白岩山、笔架山。古时为秦地南大门,与涵谷关、萧关、大散关合称“关中四塞”。 武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刘邦克武关,成就帝业;邓晔得武关,消灭王莽;赤眉入武关,动摇汉室;桓温、刘裕破武关,前秦、后秦覆灭;郭子仪出武关,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红巾军入武关,三辅惊恐;李自成出武关,建国大顺;白莲教、太平军攻武关,震撼清廷。

大散关: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郊,与函谷关、武关、萧关合称“关中四塞”,为穿秦岭入汉中、巴蜀的陈仓故道的咽喉。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汉中还定三秦;曹操自陈仓过散关袭攻张鲁;诸葛亮出散关围攻陈仓;吴阶据散关抗金卫蜀。陆游有诗咏道:大光

饶风关: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石泉县西北饶风岭上。北依秦岭,南枕巴山,为雄险之地,川陕要冲。南宋吴阶指挥的继仙人关、和尚原之战后的又一次宋金大战——饶风关之战即发生于此。

武休关: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为蜀道之褒斜道咽喉要冲。汉水最大的支流褒水依关而过,两岸山崖陡峭,从而形成武休关“两山夹水,中空一线”的天然雄险格局。 三国时期,曹操夺取汉中,孔明兵出五丈原,皆经此关。 唐时将褒斜道南段与陈仓故道北段穿凿打通,筑成连云栈道,武休关便成为兼控陈仓道与褒斜道的锁钥之地。 点南宋时吴阶、吴麟兄弟曾大败金

仙人关: 一说即宋以前之虞关。位于甘肃省徽县东南70里之虞关乡,陕甘川三省交界,秦岭余脉之祁山上。此关西临嘉江,南通略阳,北接铁山栈道;扼铁山栈道入川之咽喉;有“秦陇锁钥、川蜀门户”之称誉。 南宋名将吴玠曾据关抗金,破灭了金军入川的企图。

阳平关: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甘陕川三省交界处。其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米仓山,嘉陵江绕关而过,陈仓、金牛二蜀道南北在此对接。可谓北卫关中,南障巴蜀,为汉中之西门,蜀道之锁钥。汉末张鲁破阳平关而北取汉中,遂成割据;三国蜀魏争雄,阳平关亦多为焦点。

七盘关: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黄坝乡与四川省广元县转斗乡的分界线大巴山脉之七盘岭上,为川北第一道屏障,金牛道上陕川交通之咽喉,有“西秦第一关”之称,与广元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合称川北四大名关。关城置于汉代。20世纪90年代修筑108国道时,四川省有关部门将“七盘关”误写成“棋盘关”,2014年得以改正。

漫川关: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东南70公里的漫川镇。地处金钱河与靳家河之汇合处,以地貌广大、水域宽阔而得名。昔为秦楚临疆,今为陕鄂边界,是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陕豫鄂蜀物质交流重要集散地之一,又是兵家争战之地。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在漫川关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堵,经过一场惨烈的血战,徐向前、陈昌浩等率红军冲出了被胡宗南称为“红四方面军坟墓”的漫川关。

冶力关: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是古代进入藏区的重要门户,也是甘肃与藏区茶马交易的重要通道。

  六、西南地区(川、渝、黔、滇)

白水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陆路北通秦岭,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龙江而上可到甘南,下可达巴渝、乃至荆湘,为川北重要关隘。战国时这里曾发生秦蜀大战。三国以至各代,此关更是战火不断。

葭萌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古为川北名关。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蜀大战,即发生于此。三国时,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亦在此关。关今已不存,但仍留有牛头山、战胜坝、敬侯祠等名胜古迹。

  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山(梁山)之大剑门、小剑门二山夹口。其扼金牛道南北要冲,北通阳平关可入汉中、关中,南屏成都,为四川盆地北大门,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险关”之称誉。其雄险之处,更甚于居庸关、潼关。李白曾为之咏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三国时,姜维曾据此伐魏,关近有姜维祠庙。有对联题关曰:风雨一川闻剑啸;盘陀千仞驻云飞。


江油关:又名江油戍、涪水关。位于四川省北部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地形四面环山,涪水中流而过,为四川与甘南的交通咽喉,川记名关之一。江油关为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为防备曹操势力越摩天岭南下而建立的要塞。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出阴平斜径,奇袭江油关,然后长驱直入,破绵竹,陷成都,灭亡蜀汉。江油关也因此天下闻名。

白马关: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汉时以地近绵竹而称绵竹关;唐代又因关处鹿头山而称鹿头关;至五代时前蜀王王建改其名为白马关。白马关为四川盆地北方屏障,秦陇入蜀的剑南五关(葭萌关、剑门关、培城关、江油关、白马关)之最后一关,可谓“南临益州千里沃野,北望秦岭八百连云”。清代罗江才子李调元亦有诗称赞:“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 关楼上“白马关”三字为苏轼所书。关近处有名胜庞统祠。

七星关: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为黔西门户,川黔交通咽喉。

二郎关:位于重庆市沙坝区,因关近二郎庙而得名。其地处巴山之中梁山东岭,自古为巴渝要塞,与佛图关、龙洞关合称渝西三关,是重庆西通成都的必经关隘。明天启年间,永宁(川南叙永)宣抚使奢崇明起兵造反,石柱女总兵秦良玉,攻占佛图关、二郎关,收复重庆,平灭川乱。民国时,四川军阀邓锡侯与杨森亦在此争战。

佛图关:位于重庆老城西,两侧环水,三面悬崖,自古享有“四塞之险,甲于天下”之誉。旧时出重庆城西上成都,佛图关为唯一的陆路关隘。因关周围岩壁上有摩岩石刻佛像,故名浮图关,后改佛图关。1940年,国民党在此设中央训练团,改关名为“复兴关”。1949年11月29日,解放军攻占佛图关,并恢复“佛图关”旧名。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上。其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川西交通咽喉,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明万历间,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据此关与明王朝分庭抗礼。清顺治四年(1647年),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率大西军攻克娄山关,横扫大西南。1935年春,毛泽东曾指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攻占娄山关,回师遵义,取了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而彭德怀的副手邓萍将军也牺牲于此役,成为长征路上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指挥员。

瞿塘关:又称夔门、江关、捍关。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长江三峡之瞿塘峡左侧。其背靠巫山,面临大江,为天然的险关要隘,有“夔门天下险”的称誉。自在为荆襄与巴蜀间交通门户。关城始建于战国,后历多次维修。

雅关:原名鸦关、老鸦关,又名小关。位于贵州省贵阳城北贵山左后侧,为古代贵阳通往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地,素称贵阳的“北门锁钥”。

图云关位于今贵州省贵阳市森林公园北门入口处,曾为黔南首关,古代贵阳东出湘桂的咽喉,老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之一。原称图宁关,明时改称新添关,清初更名油榨关,道光间改图云关至今。关城曾建有关帝祠、可憩亭等,今已不存,只有贵阳名士陈文政颇富人生哲理的《题图云关可憩亭联》流传于世。其联曰:“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1938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由长沙迁往贵阳图云关,国际援华医疗队也到此加入。他们在此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胜境关: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东南7公里的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称滇黔界关(除地理分界外,关两面风景、气侯等也明显差异),也是元代以来中原入滇的咽喉要道,与由川西入滇的灵关道和由昭通入滇的石门道合称入滇三道。号称“入滇第一关”。明初沐英平定云南,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初解放军入滇都经由此关。

(大理)下关:位于云南大理市,扼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道口,所以又称龙尾关、河尾关,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门户。

本文标题:阳平关属于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