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昼夜(24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时辰为2小时,又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


  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我国时间医学“子午流注”认为


  十二经脉对应着十二时辰,


  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有盛有衰。


  一天中以“子午”二时最关键,


  故以“子午”代指十二时辰;


  ?“流注”指气血环环相扣、首尾相衔、循环有序地流动灌注全身。


▲子午流注时间表

  十二经脉 也称十二正经,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具有表里经脉相合,


  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概括: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经络


  是人体 运行气血、


  联系 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的


  通道,


  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


  有路径的意思,


  简单说就是


  经络系统中的 主要路径,


  存在于


  机体的内部,


  贯穿上下,沟通内外;


  


  “络”的原意是“网络”,


  简单说就是


  主路分出的 辅路,


  存在于


  机体的表面,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1、任脉


  任脉位于正前胸,


  心脏脾胃行不通;


  上连乳腺下子宫,


  万一不通变老翁。


  2、督脉


  督脉立于脊椎中,


  监督气血来运行;


  五脏六腑督脉宫,


  对应区域弯曲痛。


  3、足少阳胆经


  胆经裤线重叠行,


  分泌紊乱变神经;


  嗜睡液汗疲倦态,


  腋窝肿胀后脑痛;


  淋巴发炎局部胖。


  4、足厥阴肝经


  肝经对应胆经行,


  循环分泌掌控中;


  肤色发青腰疼痛,


  眼圈发黑有痛经;


  眼球发干眼屎多,


  肝火旺盛有罪行。


  5、手太阴肺经


  胸到拇指为肺经,


  手臂内侧属阴经;


  呼吸免疫掌控中,


  缺水敏感鼻不通;


  体热出汗背有痘,


  干燥痰多下咽痛;


  感冒发冷体内空。


  (如果图片不动,请点击图上?按钮)


  6、手阳明大肠经


  食指腋窝大肠经,


  手臂外侧属阳经;


  消化神经掌控中,


  它要不痛腹胀痛;


  便秘口干肩颈痛,


  体热痔疮加头痛。


  (如果图片不动,请点击图上?按钮)


  7、足阳明胃经


  胃经位于胆经前,


  三指距离到经中;


  口腔糜乱牙肿痛,


  口干口臭腹胀痛;


  体热打嗝喜食冷,


  大便干燥且不通。


  (如果图片不动,请点击图上?按钮)


  8、足太阴脾经


  胃经对应是脾经,


  免疫神经掌控中;


  胃胀打嗝排气空,


  呕吐难耐肋下痛;


  曲张平血低血压,


  风湿还有关节痛。


  (如果图片不动,请点击图上?按钮)


  9、手少阴心经


  心到小指为心经,


  手臂内侧属阴经;


  循环系统掌控中,


  胸口沉闷与头痛;


  心烦失眠也多梦,


  肩与前胸多疼痛;


  目赤颧红口干燥,


  血液不良喜安静;


  心事过多压力重。


  10、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肩窝小肠经,


  手臂外侧属阳经;


  消化神经掌控中,


  太阳耳部会疼痛;


  经前腹胀后脑痛,


  后背肩胛至背痛。


  


  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歌


  (整理/语禾拾音):


  


  少泽、前谷、(有)后溪、


  腕骨、阳谷、养老(宜)、


  支正、小海、(亦)肩贞、


  臑俞、天宗、秉风(霓)、


  曲垣、


  肩外俞、肩中俞、


  天窗、(接)天容、


  颧髎、(至)听宫;


  11、足太阳膀胱经


  肾经对应膀胱经,


  泌尿骨骼掌控中;


  小便发黄膀胱痛,


  尿路发炎讲卫生;


  四肢无力后背痛,


  痔疮难坐肩颈痛。


  12、足少阴肾经


  肝经后面是肾经,


  距离不远两指空;


  分泌系统掌控中,


  尿量稀少还尿频;


  眼袋眼皱足下冷,


  下肢肿胀善惊恐;


  经前腰酸背又痛,


  脸上出斑心发惊;


  记忆下降无睡梦,


  症状不通慢慢通。


  


  本经共有27个腧穴,分别是: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zhu)、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 lǚ)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之下合穴)、委中(谷穴;膀胱之下合穴)、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yi xi)、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huang)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穴)、跗(fu)阳(阳跷脉之郄穴)、昆仑(经穴)、仆参(pu can)、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金门(郄穴)、京骨(原穴)、束骨(输穴)、


  涌泉(井穴)、然谷(荥穴)、太溪(输穴)(原穴)、大钟(络穴)、水泉(郄穴)、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复溜(经穴)、交信(阴跷脉之郄穴)、筑宾(阳维脉之郄穴)、阴谷(合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yu)中、俞府。


  


  附:足少阴肾经经穴歌


  二十七穴属肾经,起于涌泉止俞府,


  肝心脾肺膀胱肾,肠腑泌尿生殖喉。


  足心凹陷是涌泉,舟骨之下取然谷,


  太溪内踝跟腱间,大钟溪泉稍后主,


  水泉太溪下一寸,照海踝下凹陷处,


  复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胫骨后,


  踝上五寸寻筑宾,半腱肌外取阴谷,


  从腹中线开半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肓俞平脐看,


  商曲又凭下脘取,石关阴都通谷言,


  幽门适当巨阙侧,诸穴均在肋隙间,


  步廊却近中庭穴,神封灵墟神藏间。


  彧中俞府锁骨下,都隔一肋仔细研。


  


  13、手厥阴心包经


  胸到中指心包经,


  手臂内侧属阴经;


  分泌循环掌控中,


  循环差异血管病;


  心跳过快还便秘,


  心烦目赤上肢痛。


  (如果图片不动,请点击图上?按钮)


  14、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至肩三焦经,


  手臂外侧属阳经;


  分泌循环掌控中,


  免疫下降忧郁症;


  疲倦易得慢性病。


本文标题:经络当令时间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