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大米是当之无愧的重要主食,满足着普通人一日三餐的需求,而在这科技飞速进步的现代,大米的 “本事” 远超想象。


  央视新闻于 4 月 5 日报道,武汉一家生物制造企业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竟将普普通通的大米,成功转化为人体必需的血清蛋白。


  令人称奇的是,50 斤大米产出的血清白蛋白,等同于 5 斤血浆,一旦该技术全面推广,中国血清白蛋白供应短缺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那么,这个技术究竟是如何研制出的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人血白蛋白需求困境

  在医学的广阔天地里,人血清白蛋白那可是响当当的 “明星”,被誉为医学界的 “黄金救命药”,回溯到二战时期,战火纷飞,无数战士在战场上受伤,失血、休克等状况频发。


  人血清白蛋白及时被用于抢救那些重症士兵,成功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也从那时起,它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便开始奠定。


  时光流转到现在,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愈发凸显,面对肝硬化患者那脆弱的肝脏,它能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病情。


  在严重感染的危急关头,它也是医生们手中不可或缺的 “秘密武器”,助力患者对抗病魔,毫不夸张地说,在治疗这些危急病症方面,人血清白蛋白在医学界至今都无可替代,国内外对它的需求犹如一片望不到尽头的大海,深不见底。


  然而,获取人血清白蛋白的过程却充满坎坷,此前,它只能从血液中提取,这就像从沙子里淘金一样困难,在中国,储备血库的血量缺口大得让人揪心。


  虽说有众多爱心人士踊跃参与无偿献血,但这也仅仅只能满足部分医疗需求,和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咱们国家人均可用的血量远远落后,差距十分明显。


  具体到数字,在中国,每年对人血清白蛋白的需求高达 420 吨,可国内血浆的年产能却仅仅只有大约 100 吨,这巨大的缺口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依赖进口,高达 62% 的人血清白蛋白都得从国外引进。


  更让人发愁的是,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临床用血的需求就像被点燃的火箭,每年以 10% 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


  而重组血清白蛋白,更是一道让全球医学界头疼不已的技术难题,从 1981 年开始,这几十年来,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还有那些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头扎进这个难题的研究中。


  可无奈,四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大家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却始终未能成功攻克这一难关,那扇成功的大门依然紧闭着。


  直到一位名叫杨代常的中国科学家带着他的团队,悄然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水稻造血技术研发历程

  为了攻克这项世纪难题,留美深造的杨代常,怀揣着对祖国医学事业的满腔热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国内。


  他心里一直琢磨着一个大胆又创新的想法:能不能借助转基因技术,把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巧妙地植入水稻种子里呢?


  要是能成功,水稻种子不就像一个个被赋予神奇使命的 “小工厂”,具备合成人血清白蛋白的能力了嘛。


  说干就干,杨代常带领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研究工作中,在无数个日夜的艰苦钻研后,他们成功将基因植入水稻种子。


  待水稻成熟,再运用复杂且精细的蛋白分离纯化技术,从一颗颗大米里提取白蛋白,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收获了高纯度的白蛋白。


  经过长达十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杨代常团队成功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当水稻成熟,从每千克水稻里,竟能提取出 2.75 克白蛋白,经过测算,50 斤大米提炼出来的白蛋白量,神奇地等同于 5 斤血浆。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美国科学院院报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 年,杨代常团队入驻光谷生物城,建立起研发和中试基地,可这刚一开始,就面临着科研界的诸多质疑。


  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太超乎想象了,从大米里提取人血清白蛋白,这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杨代常团队没有被这些质疑声吓倒。


  为了证明技术的安全性,他们精心设计并开展了小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严谨细致,密切观察每一只小鼠的反应。


  最终,实验结果表明,这项技术是安全可靠的,不仅如此,团队还精益求精,将白蛋白的纯度进一步提升至 99.9999%,完全符合《中国药典》的标准,顺利获得了国家临床试验批准。


  而杨代常本人,为了给团队树立信心,更是以身作则,勇敢地成为首位注射志愿者,这一举动,让团队成员们深受鼓舞。


  到了 2023 年 4 月,禾元生物在杨代常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针对肝硬化白血症患者的 Ⅲ 期临床研究,这次研究规模更大,涉及的患者更多,过程也更加严谨复杂。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收集,最终的结果令人欣喜不已,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展现出了绝佳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意味着它离真正应用到临床又近了一大步。


  同年,禾元生物着眼于未来,高瞻远瞩地规划了 “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为了让这个项目顺利推进,公司一咬牙,投资了 19.08 亿。


  有了资金支持,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搭建智能生产线以及配套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与此同时,他们还远赴新疆开展水稻试种实验,和当地相关部门签署了种植协议,从最开始的小范围试种,到后来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


  如今,走进禾元生物的生产车间,就能看到各类智能物流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来回穿梭,运送着生产物资。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按照规划,这里预计每年能产出 10 吨植物源血清白蛋白原液和 100 万支制剂,而目前,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生产能力。


  并且,公司还有更宏伟的目标,未来计划将制剂的年产量扩建至 1200 万支规模。


  杨代常透露植物源白蛋白量产后,严重肝硬化患者使用的白蛋白价格有望大幅下降,让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这一 “救命药” 。


  如今,禾元生物如今掌握该领域的70多项核心发明专利,另有新专利申请20多件,已经全面实现了植物源人血清白蛋白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


  参考文献


  快科技:我国将“稻米造血”变成现实!有望解决人血清白蛋白供应不足


  央视:多地血站告急背后:血液供应“紧平衡”下的供需难题


  湖北日报:“稻米造血”临床试验获重大进展 疗效不逊于人血清白蛋白 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本文标题:全球医学界震动: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50斤大米顶5斤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