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涉抄袭风波:中日学术雷同引争议
(北京,2025年4月15日) 今日,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相继通报,对博士生焦某某涉嫌学术不端事件展开调查。网友爆料称,焦某某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存在“日译中”抄袭嫌疑,引发学术界对科研诚信的深度讨论。
事件核心:博士论文被指“翻译抄袭”
据网友举报,焦某某(现为中国社科院大学法学博士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导师徐某某合著的论文《自动驾驶汽车编程者的刑事责任——以“困难境况”刑事正当化为中心的分析》(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9期),其文章结构、核心观点与日本学者2018年发表的日语论文高度重合,部分段落被指直接翻译日文内容,仅作简单词汇替换。
关键证据对比:
? 框架雷同:中日论文均以“自动驾驶伦理困境”为切入点,分“技术缺陷责任”“程序员主观过错”“紧急避险边界”三部分展开;
? 案例复用:均引用德国“自动驾驶汽车致死案”作为实证分析对象,论证逻辑完全一致;
? 表述相似:如“编程者需承担‘预见可能性’的刑事责任”等表述,日语原文与中文论文仅存在语序调整。
调查进展:两校联动,停职与彻查并行
1. 中国社科院大学:
? 4月13日获知举报后,立即暂停焦某某博士后工作,启动独立调查;
? 校方声明强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调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2. 中国政法大学:
? 4月15日成立专项调查组,由校学术委员会牵头,联合外审专家核查论文;
? 涉事导师徐某某暂未停职,但其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已被列入重点审查名单。
学术圈震动:翻译抄袭如何界定?
? 法律学者观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指出:“若核心观点、论证结构与原文实质性相似,即便语言转换,仍可能构成学术剽窃。”
? 期刊责任追问:
《学习与探索》编辑部回应称,投稿时作者签署“原创声明”,但未提及使用查重系统检测外语文献。
社会反响:科研诚信再敲警钟
? 网友热议:
“博士论文竟靠翻译充数?学术圈‘洗稿’之风该刹了!”
“建议高校建立跨语言查重系统,杜绝‘日译中’漏洞。”
? 制度反思:
2024年教育部新规要求博士论文需进行“全球文献相似性筛查”,但执行中仍依赖中文数据库,外语文献比对存在盲区。
后续展望:若查实,将面临何种处罚?
? 焦某某:博士后资格或被取消,已发表论文面临撤稿,未来学术生涯受严重影响;
? 导师徐某某:若被认定失察,可能调离博士生导师岗位;
? 中国政法大学:若调查确认论文抄袭,将公开处理结果并整改学术审查流程。
结语:以“零容忍”筑牢学术防线
从翟天临论文事件到此次跨国抄袭争议,学术不端屡屡挑战公众底线。唯有建立更严格的审查机制(如AI跨语言比对)、强化导师连带责任,才能遏制“论文工厂”乱象,守护科研净土。
(本文综合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通报及权威媒体报道)
本文标题: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涉抄袭风波:中日学术雷同引争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