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全城警报!历史钟声振聋发聩,这堂全民“必修课”永不过时
4月21日,一段记录福州全城警报鸣响的视频在快手引发热议,当尖锐而绵长的警报声划破天际,镜头扫过街头驻足的人群、庄严肃立的少先队员、凝视远方的老人,这座千年古城在钟声中与历史深情对望,让无数网友泪目:“这是刻进血脉的记忆!”
影视资料
警报长鸣:90秒里的城市记忆密码,福州市民对警报的反应令人动容:行车自觉停驶、行人驻足默哀、商户暂停营业,连孩童都在家长指引下低头肃立。这每年定期响起的警报,源自福州悲壮的抗战历史——作为近代最早开埠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在抗日战争中两度沦陷,1941年4月21日首次失守,1944年10月4日再度被日军侵占,无数先烈在此浴血奋战,留下“福州保卫战”“大湖战役”等英勇篇章。
90秒的警报,是这座城市设置的“历史闹钟”。它不仅是为了纪念1941年那个被战火灼烧的春日,更在提醒世人:福州的街巷里,曾流淌着先烈的热血;闽江的涛声中,曾回荡着不屈的呐喊。正如网友“闽都记忆”留言:“每一声警报都是历史课本的‘音频注释’,我们听的不是声音,是先辈用生命写下的警示。”
从伤痛到觉醒:一座城的精神传承
警报声中,视频闪过福州的地标画面:于山堂前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仓山区的抗日志士故居、林则徐纪念馆前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些凝固的历史坐标,与流动的警报声共同构成城市的精神图谱——
- 先烈从未被遗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方声洞等10位闽籍英烈的故事,在福州中小学课本里代代相传;每年警报日,三坊七巷的林觉民冰心故居都会迎来自发献花的人群。
- 伤痛催生奋进:抗战期间,福州工业遭毁灭性打击,如今的长乐纺织、福清核电、马尾造船,正是这座城市从废墟中崛起的“答卷”;当年被日军炸毁的仓前山,如今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区,5G基站密度居全国前列。
正如视频中一位老党员面对镜头所说:“我们拉响的不是恐惧,是让历史照亮未来的火炬。”
当警报成为“全民思政课”:勿忘过去,更要开创未来
在评论区,“00后”网友的留言格外醒目:“第一次在游戏里听到警报声时,队友们都自觉‘静音’了。”这种跨越代际的共识,印证着历史教育的成功——福州将警报日与“国防教育日”结合,中小学同步开展“四个一”活动(听一堂抗战课、唱一首爱国歌、读一封烈士家书、走一次红色路线),让警报不再是简单的声音信号,而是融入城市基因的“集体记忆仪式”。
更令人振奋的是,警报声中的奋进力量:2023年福州GDP突破1.2万亿元,跻身全国城市20强;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中欧班列“海丝号”从这里驶向全球……正如网友“榕城后生”所言:“先辈用热血守护的土地,我们正用奋斗让它更加繁荣。这,就是最好的铭记。”
警报终会停歇,但记忆永不褪色
当视频最后一帧定格在福州市民凝视警报方向的画面,评论区“愿和平永驻”的留言不断刷屏。福州的警报告诉我们:真正的铭记,不是沉溺于伤痛,而是将历史的钟声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对个人而言,是立足岗位的拼搏;对城市而言,是高质量发展的担当;对国家而言,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今日福州的晴空下,警报声是告慰先烈的“安魂曲”,更是新时代的“奋进号”。让我们在钟声中重温: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面向未来,吾辈更当自强!
本文标题:福州全城警报!历史钟声振聋发聩,这堂全民“必修课”永不过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