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一位自称云南财经大学教师的网友@科研狗的基金梦在微博指责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生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剽窃,且剽窃的是有保密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影响其博士论文的重复率及学术声誉。


  一天后,湖南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学校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展开核查,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零容忍,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3月29日中午,湖南大学通报了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表示已完成相关事实取证等工作,现已进入后期处理程序,结果将第一时间公布。


  继演员翟天临年初被网友指出博士论文剽窃并引发舆论关注后,本次该事件再次将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记者就此联系采访了高校相关人员,尝试归纳此类事件的原因,请他们从专业视角为如何规避学术抄袭提出参考措施。


  论文抄袭


  或成学术界“通病”


  记者整理发现,论文抄袭早已经成为学术界为之“诟病”的一种现象。


  2009年,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袁新的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抄袭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曾康宁的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


  2014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于艳茹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严重抄袭”国外学者的论文;


  2018年,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在职硕士毕业生曹律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云计算的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抄袭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毕业生武秀萍的硕士学位论文;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2018届博士生翟天临涉学术不端事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后,北电取消其博士学位;


  ……


  上述新闻事实表明,国内高校论文抄袭事件频发,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对其教育质量感到担忧。早在2005年,钱学森就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大师心中的困惑,至今无人解答。


  北大教授钱理群在2008年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一书出版回答媒体提问时,道出了他内心的一个忧虑:“我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所忧虑的结果,在论文造假问题上已初见端倪。学术论文这一原本代表学术界严谨成果的产物,正在被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以抄袭的方式模糊其神圣性。


  出现抄袭


  你我都有责任


  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钱理群之忧”所表达和涉及的其实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高校导师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责任。教育者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职责。”国内某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敏教授认为,很多高校不乏“放养”学生的导师。导师们为了自己的科研任务和高校职称评比,不重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导致他们在论文答辩、盲审等环节无所适从,只能盲目去参考知网上别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拆拆补补”,最后“复制粘贴”出一篇文稿交差,而这样的文章往往存在重复率过高的抄袭风险。


  与此同时,刘敏也指出在现行制度下,导师们也有无可奈何。“高校的老师压力很大,科研压力、职称压力,都会让他们对教学这一块分心。” 刘敏坦言,要成为高校教师,一般前期读博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博士毕业年纪也都不小了,而此时这些人才刚刚有家庭,肩负着家庭和科研以及教学的多重压力。“高校工资直接与职称挂钩,所以很多老师会偏重做科研和评职称,进而忽略教学。”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出现论文抄袭行为的概率有可能会大幅提升。


  学生自身的功利性也是导致该类事件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今年的就业形势太严峻了,不知道明年我们会怎么样,不想去面对这些,所以我选择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希望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比本科生好找。”一位还在读大三的女大学生如此解释自己的考研目的。


  今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考研年”,像这种为了在找工作时更具优势而选择考研的学生不在少数,而记者采访发现,很少有人是真正为了科研而考研。


  “研究生是学术路上的入门阶段,选择这条路应该是要做好献身科研的准备,最好是能坚持读博士一路走下去,这才是读研的意义。”湖南某高校硕士生导师姚斯伦分析,很多学生为了更好找工作或为了好名声读研,除了拿到一纸文凭,其学术研究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这类功利性的想法自然也加重了他们为了提前完成毕业论文“铤而走险”的可能性。


  远离抄袭


  我们能做些什么


  针对此类现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震宇提交了题为《高校科学管理方可人才济济》的发言。张震宇指出,自1999年至今,中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已20年,在为更多学子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人才培育的质量堪忧。他在发言中建议,要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严把学生考试关、出口关,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国内高等教育实施“宽进严出”,对高校学生进行高质量培养,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2018年,教育部通过会议和文件要求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教育部门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固然可喜,但原有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也亟待改革。


  刘敏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是河南人,以前在河南大学任教过。河南大学有位常萍老师,她的课堂堂爆满,甚至有校园外的人不远百里前来只为听她一节课。”刘敏表示,该老师专注教学32年,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被誉为“口碑教授”,但按照职称评定标准她只能是以讲师身份退休。主管教学的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得知此事后,最终决定在常萍退休后聘任她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


  “所以我们在为常老师点赞的同时,也疾呼有关部门改革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刘敏说,“重科研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不能轻教学,轻教学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抄袭等各种学术不端问题,这也使健全现有教师队伍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各界在为学术界远离抄袭而努力,而作为学术论文的产生者——高校学子,也理应承担自身坚持学术严谨性的责任。


  今年考上中山大学新闻学博士的董文森告诉记者,自己从读研第一天开始就想好了要考博。“我硕士是在暨南大学读的,期间我看过五年内四大核心期刊的所有论文,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学校的优秀毕业论文。选择做学术这条路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去学习。”董文森说,攻读硕士期间他很少出去旅游,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和跟导师做科研上,毕业时也就水到渠成考上了博士。


  谈及学术抄袭现象,董文森表示:“身为高学历群体,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对学术不敬畏,还谈何让全社会尊重学术界,尊重高学历人群和高校教育呢?”


本文标题:湖大硕士被指论文抄袭 高校人才培养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