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来了却赚不到钱?90%的散户都栽在这一步!
屏幕里指数疯狂上涨,散户却在“手忙脚乱换股”,旁边ETF图标稳稳攀升
前言:为什么牛市里,你总是“赚了指数不赚钱”?
最近A股彻底“燃”了:成交量连续多日破万亿,券商股集体涨停,连路边大爷都在讨论“牛市是不是真的来了”。但后台留言却充满焦虑:
“博主,我买的票天天震荡,指数涨了20%,我账户才涨5%,急死了!”
“刚卖了A股,B股就涨停,到底该拿啥才能跟上行情啊?”
其实,牛市是普通人“财富跃升”的黄金窗口期,却也是“散户亏钱陷阱”的高发期。因为大多数人总想着“抓涨停”“踩节奏”,结果在频繁操作中,要么卖飞大牛股,要么追高回调票,最后发现:折腾大半年,收益还不如安安稳稳拿几个ETF多。
一、牛市里,“折腾”是散户亏钱的原罪先讲个真实案例:2015年大牛市,我亲戚拿20万进场,初期赚了5万就飘了,开始“波段操作”——今天追券商,明天换军工,后天又去抄底银行。结果到牛市顶点,账户只剩18万;而同期沪深300ETF从2.5元涨到5.2元,涨幅超100%,相当于他白折腾一年,还倒亏了。
为什么“折腾”会亏?因为牛市核心逻辑是“水涨船高”,指数向上趋势明确,大部分股票都会跟涨。但散户的“折腾”会带来三大隐性损耗:
1. 交易成本损耗每次买卖要交手续费、印花税,频繁操作下,一年成本能吃掉10%以上收益。比如你一年交易10次,每次万三佣金+千一印花税,20万本金光成本就没了近5000元。
2. 踏空机会成本牛市热点轮动快,刚卖的股票可能突然启动。比如2020年7月,有人卖了新能源去追消费,结果新能源一个月涨30%,消费只涨10%,白白错过20%收益。
3. 心理压力损耗每天盯盘、换股,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在“恐慌/贪婪”中犯错。比如指数一跌就割肉,刚割肉又暴涨,心态崩了反而越做越错。
反观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因为“一键打包”一篮子股票,完美规避了这些问题——你不用猜“哪个板块涨得好”,只要指数涨,ETF就跟着涨。
二、ETF凭什么成为牛市“躺赚神器”?ETF能在牛市脱颖而出,靠的是“四大核心优势”,每一个都戳中散户痛点:
1. 分散风险:一次性买“一篮子股票”,告别踩雷以沪深300ETF为例,它跟踪A股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蓝筹股,涵盖金融、消费、科技等核心行业。就算其中一两家公司暴雷,对整体影响微乎其微。2023年某光伏企业暴雷时,光伏ETF只跌了3%;但如果单买这家公司,可能直接跌停。
2. 透明度高:跟踪指数,涨跌逻辑清晰ETF的涨跌完全跟着指数走,而指数的成分股、权重都是公开透明的。比如你买了创业板ETF,就知道自己的钱投给了宁德时代、迈瑞医疗这些新能源、医药龙头;买了半导体ETF,就知道押注的是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芯片企业。不用再被“小道消息”“研报吹票”牵着走。
3. 交易成本低:管理费、手续费比主动基金低一半主动基金管理费通常1.5%-2%/年,还收申购赎回费;而ETF管理费普遍0.5%以下,买卖只收券商佣金(和股票一样,很多券商还免5元门槛)。长期持有下来,成本优势能带来“复利级”收益差——比如拿5年,10万本金能多赚几千甚至上万元。
4. 流动性好:像股票一样买卖,灵活又方便ETF在股票账户就能交易,T+1到账(部分券商支持T+0),想卖就卖,想加就加,比主动基金“申购后等2天、赎回后等3天”方便太多。而且主流ETF成交额极大,比如沪深300ETF日均成交额超50亿,不用担心“买不进、卖不出”。
三、牛市下半场,这几类ETF值得“死拿”(附逻辑+标的思路)牛市不是所有ETF都能涨,选对方向才能“躺赢”。结合当前基本面(经济复苏、政策支持、资金流向),这几类ETF是“优先级选手”:
1. 宽基ETF:牛市的“压舱石”,赚市场β收益宽基ETF跟踪“全市场/全行业”指数,是牛市“基本盘收益”的核心来源。
沪深300ETF(示例代码:510300):
跟踪A股“核心资产组合”,金融、消费、科技权重均衡。牛市里,核心资产是资金“最先抱团”的方向,能吃到指数上涨的“基本盘”。2014-2015年牛市,沪深300ETF涨幅超150%。
中证500ETF(示例代码:510500):
覆盖中小盘成长股,弹性比沪深300大。当牛市从“核心资产行情”扩散到“全面牛市”时,中证500涨幅往往超过沪深300(2020年7月那波,中证500ETF半个月涨25%)。
创业板ETF(示例代码:159915):
聚焦新能源、医药、科技等新兴产业,是牛市“弹性担当”。如果牛市主线是“成长股”,创业板指涨幅会非常惊人(2019-2020年,创业板ETF从1.2元涨到3.1元,涨幅超150%)。
2. 行业ETF:抓牛市“主线赛道”,赚板块α收益牛市里行业轮动是主旋律,但抓住“政策支持+业绩景气+资金认可”的主线,就能吃大肉。
新能源ETF(覆盖光伏、风电、新能源车):长期逻辑硬——“碳中和”是全球共识,国内政策持续补贴,技术迭代(光伏电池效率提升、新能源车续航增长)不断打开成长空间。2020-2021年,新能源ETF涨幅超300%;就算经历调整,长期向上趋势明确。
半导体ETF(示例代码:512480):国产替代+科技周期双击。美国芯片限制倒逼国内自主研发,政策砸钱、企业扩产,叠加全球半导体周期复苏,半导体是牛市“进攻先锋”(2020年7月,半导体ETF10天涨40%)。
消费ETF(覆盖白酒、家电、食品):“牛市必炒”的防御+进攻型板块。经济复苏后,消费是业绩最稳定的领域,且白酒等龙头有“机构抱团”属性,牛市里既能抗跌,又能跟涨(2019年消费ETF全年涨80%)。
金融ETF(券商、银行、保险):牛市“先行军”。券商是“牛市旗手”,成交量放大+自营收益提升,业绩弹性极大;银行保险是“补涨选手”,估值低、股息高,牛市后期资金会来“拔估值”。2014年底那波牛市,券商ETF一个月涨100%。
3. 主题ETF:押注“时代红利”,赚结构性机会科创板ETF(示例代码:588000):
硬科技“聚集地”,享受注册制红利。科创板以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主,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卡脖子”领域。牛市里,资金偏好“高成长、高弹性”的科创板企业,2020年科创板ETF上市后,半年涨60%。
红利ETF(跟踪高分红指数):“稳健型选手”首选。如果牛市后期调整,高分红个股因“股息率托底”下跌空间小;若牛市延续,也能跟涨。适合风险承受力低,但想参与牛市的投资者。
四、“死拿”不是躺平:这几个细节决定你能赚多少
有人说:“我拿了ETF,还是不赚钱啊!”那可能是忽略了这些关键细节:
1. 入场时机:牛市初期布局,事半功倍怎么判断“牛市初期”?看三个信号:
政策面:央行降准降息、出台鼓励资本市场政策(如2014年“沪港通”);
资金面:北向资金连续多日净流入,两市成交量稳定在万亿以上(当前已符合);
技术面:大盘指数突破年线、半年线,且均线呈“多头排列”(当前沪深300、创业板指都在年线上方)。
如果现在才入场,别追高,等回调时分批建仓(比如指数跌2%-3%时加一笔)。
2. 仓位管理:“金字塔”建仓,保留机动资金牛市别满仓梭哈,容易心态崩。建议用“金字塔”法:
先建3成底仓,确认趋势向上后,每涨5%-10%加1成,每跌3%-5%也加1成;
保留2成机动资金,应对突发回调(如2020年7月牛市里,大盘突然跌8%,有资金就能“捡便宜”)。
3. 止盈不止损(牛市逻辑下)牛市里的回调是“上车机会”,只要趋势没破(如指数没跌破20日均线),就拿着。止盈可用“分批止盈法”:
盈利30%时,卖1/3;
盈利50%时,再卖1/3;
剩下的1/3看趋势,直到指数出现“见顶信号”(成交量骤减、券商股集体跌停)再清仓。
4. 心态建设:克服“赚快钱”的瘾牛市里每天都有股票涨停,很容易羡慕别人“一天赚10%”。但要记住:ETF赚的是“趋势的钱”,不是“日内波动的钱”。与其羡慕短期收益,不如守住“慢财富”——复利的力量,3年赚100%,比1年赚50%再亏30%,结果好太多。
五、警惕!牛市拿ETF也有这些“坑”要避开ETF不是“万能药”,牛市里也有陷阱:
1. 选错ETF:跟踪误差大、流动性差的别碰选ETF要看三个指标:
规模:至少5亿以上(规模小的ETF容易被“清盘”);
成交额:日均成交额千万以上(否则买卖有“滑点”,想卖10万可能只成交5万);
跟踪误差:ETF价格和指数涨幅误差越小越好(如指数涨3%,ETF只涨2.8%,误差就偏大)。
2. 盲目“死拿”:牛市结束了还不跑ETF能“死拿”的前提是“牛市还在”。判断牛市结束,看三个信号:
成交量:从“持续万亿”骤降到“日均六七千亿”,且维持一周以上;
政策面:监管层出台“降温”政策(如严查场外配资、提高印花税);
技术面:大盘指数跌破重要支撑位(如年线),且反弹无力。
若这些信号出现,别犹豫,减仓甚至清仓。
3. 把ETF当“保本工具”:忽略市场整体风险牛市也会有调整,甚至中期回调(如2015年牛市里,曾单月跌20%)。买ETF前要清楚:它能帮你赚牛市大部分收益,但不能保证“只赚不亏”。所以,用“闲钱”投资,别拿生活费、买房钱去赌。
结语:牛市是普通人的“财富顺风车”,ETF是最顺手的“车票”
很多人觉得“理财很难”“炒股需要天赋”,但牛市里,ETF把“择股”“择时”的难度降到了最低——你不需要成为行业专家,不需要每天盯盘12小时,只要选对几个优质ETF,跟着市场趋势走,就能分享牛市红利。
当然,“死拿”不是“躺平”,而是“战略上坚定,战术上灵活”——选对方向,做好仓位管理,控制好心态。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次牛市,你手里拿了哪些ETF?或者准备布局哪个方向? 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我会在评论区和大家互动~
(文末配表情包:“点赞+关注,牛市赚钱不迷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