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唱多格力,是傻还是看透了?拆解格力电器的“冰与火之歌”
市场分歧下,为什么有人敢“逆市拥抱格力”?
最近和几个私募朋友喝茶,聊到家电板块时,分歧大到差点掀翻茶桌。一方拍着大腿吐槽:“格力?空调市场都卷成麻花了,多元化又没打出爆款,早该抛了!”另一方却默默打开账户截图:“你看,我最近又加了两成仓。”
这场景,像极了当前资本市场对格力电器的态度——有人视其为“日薄西山的传统巨头”,有人却坚信它是“被低估的价值宝藏”。作为跟踪格力超10年的财经博主,今天我从行业底层逻辑、企业核心壁垒、新业务破局点三个维度,和大家聊聊:2025年的格力,到底值不值得被“重新看见”?
一、格力的“争议与倔强”:被误读的“传统巨头”(一)市场在焦虑什么?看空格力的理由,似乎“有理有据”:
空调天花板焦虑:国内空调市场渗透率超90%,新房交付量下滑,增量市场见顶,格力“吃老本”的日子要到头了?
多元化“难产”质疑:手机、新能源汽车、小家电……格力多次跨界,却没出第二个“现象级产品”,被嘲讽“多元化只有空调成功”。
估值低迷现实:截至2025年9月,格力PE(TTM)不到10倍,远低于美的的15倍左右,资金似乎用脚投票“不看好未来”。
(二)格力在“倔强”什么?但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格力的“韧性”远超市场想象:
基本盘的“压舱石”地位:2024年,格力空调营收超1300亿元,国内市场份额稳定在3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第一。更关键的是,格力在高端空调市场(单价1万元以上)市占率超40%,牢牢掌握利润最丰厚的领域。
现金流与分红的“硬气”:过去10年,格力累计分红超800亿元,分红率常年维持在50%以上。2025年中报,格力依旧拿出超百亿现金分红——在A股“铁公鸡”遍地的环境里,这份“慷慨”是对股东的直接回馈。
技术壁垒的“隐形护城河”:格力拥有空调行业最多的核心专利(截至2025年6月,累计专利超1.5万项),尤其是压缩机技术,格力“零碳源”空调压缩机能效比突破国际领先水平,这让它在对能效要求极高的欧洲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2024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23%。
二、核心竞争力的“变与不变”:从“空调之王”到“制造生态玩家”(一)不变的“立身之本”格力能在空调领域“躺赢”多年,靠的从不是运气:
极致的质量管控:格力品控标准“严苛”到什么程度?空调外机壳要经过盐雾试验、跌落试验等十几种测试,确保极端环境下5年不生锈、10年性能稳定。这种对“质量生命线”的坚守,让消费者刻下“买空调选格力”的心智——这是最难被颠覆的品牌资产。
垂直整合的供应链:格力几乎自主生产空调所有核心部件(压缩机、电机、冷凝器等),既把成本控制在最优,又能在技术迭代时掌握主动权。比如光伏空调的核心组件,格力能实现“内部研发+生产闭环”,这是依赖外采部件的品牌难以复制的。
(二)正在变的“成长逻辑”格力的野心,早已不止于“空调”:
新能源赛道的“悄悄布局”:很多人关注格力“造新能源车”的尝试,却忽略它在新能源配套领域的突破。格力电工的特种线缆,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链;格力暖通的热泵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成了欧洲家庭清洁供暖的抢手货,2024年热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7%。
智能化的“慢工出细活”:格力“智能家居”看似不声不响,实则构建了“空调+冰箱+洗衣机+智能家电控制中枢”的生态。2025年上半年,格力智能家电销量同比增长35%——虽然基数还小,但增长势能清晰。
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外溢”:格力自主研发的空调生产机器人,已在自家工厂大规模应用,良品率提升至99.99%。如今,格力机器人开始对外输出,为汽车、3C等行业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这是“制造能力溢出”的典型体现。
三、新业务的“暗礁与曙光”:多元化是“陷阱”还是“星辰大海”?(一)曾经的“暗礁”:跨界为何难出爆款?客观说,格力的多元化之路确实“磕磕绊绊”:
手机业务:推出多年,市场份额始终在“others”里,被调侃“董总带货比卖货更火”。核心原因是:手机行业竞争已到“血海”,格力缺乏通信技术积累,品牌心智也难以迁移。
新能源汽车:2021年高调宣布造车,后来却进展缓慢。本质是:汽车行业是资金、技术、供应链的超级综合体,格力的“家电思维”难以快速适配汽车产业逻辑。
小家电领域:面对小熊电器、苏泊尔等“专精玩家”,格力产品虽质量过硬,但在“颜值”“细分场景创新”上稍显滞后,导致市场份额不突出。
(二)如今的“曙光”:新业务的“破局点”在哪?换个视角,会发现格力的多元化正在“换道超车”:
“光伏+空调”的能源革命机遇:“双碳”目标下,格力“光伏直驱空调”成了香饽饽——它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驱动空调,多余电量还能并网或储存在格力储能设备里。2025年,格力在国内工商业光伏空调市场份额突破25%;在中东、非洲等光照充足地区,订单量同比增长超60%。这早已不是“空调”,而是“能源解决方案”。
生活电器的“精品化路线”:格力不再追求“全面开花”,而是聚焦“高毛利、高壁垒”品类。比如格力“零冷水燃气热水器”,凭借“恒温技术+静音设计”,在高端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格力空气炸锅,因“无油更健康+清洗更方便”的细节创新,成了小红书、抖音的“种草常客”。
工业装备的“B端突破”:格力的离心机、螺杆机等工业制冷设备,技术水平已达国际一流,在数据中心、医药冷链等领域成功替代进口品牌。2024年,格力工业装备营收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32%,成为新的增长极。
四、估值逻辑的“重构与机遇”:被低估的“现金奶牛+成长期权”(一)当前估值:“地板价”里的安全边际截至2025年9月,格力PE(TTM)约9.8倍,处于历史估值区间的20%分位以下。对比几点:
与自身历史比:格力过去10年PE均值约15倍,现在相当于“打了6折”。
与同行比:美的集团PE约15倍,海尔智家约13倍,格力估值显著低于可比公司。
与分红能力比:格力当前股息率约4.5%(按2025年中分红及最新股价计算),远超银行理财平均收益——对于追求“稳稳的幸福”的价值投资者,吸引力十足。
(二)估值重构的“催化剂”格力的估值修复,可能来自这些“变量”:
新业务的“估值权重提升”:如果光伏空调、工业装备、智能家电等新业务营收占比从当前的20%提升至30%以上,市场会逐渐把格力从“传统家电股”重新定义为“新能源+高端制造股”,估值体系有望向成长股靠拢。
机构资金的“再发现”:近年来,社保基金、QFII等长线资金持续加仓格力(2025年中报显示,社保基金118组合持有格力超3亿股)——这些资金的“用脚投票”,会逐渐影响市场对格力的定价。
行业格局的“边际改善”:空调行业经历多年价格战后,头部品牌开始“默契地”聚焦利润而非份额,格力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26%回升至2025年中报的29.3%,盈利能力的修复会直接反映在估值上。
结语:格力的“长期主义”,与普通投资者何干?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董明珠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话:“格力不是追求短期利润的公司,我们要做的是百年企业。”这句话,放在当下的资本市场,格外有分量。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格力的意义不止于“买不买股票”:它是中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的缩影,是“长期主义”在A股的鲜活案例,更是我们观察“传统企业如何穿越周期”的最佳样本。
你可以不认同格力的多元化节奏,也可以吐槽它的股价不够“性感”,但你无法忽视它手中的“牌”:深厚的技术壁垒、稳健的现金流、国民级的品牌信任,以及在新能源、智能化时代寻找的“第二增长曲线”。
最后,想问问屏幕前的你:你眼中的格力,是“昨日黄花”还是“明日之星”?你会用真金白银为它投票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咱们好好聊聊这家“争议不断却又韧性十足”的企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