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的 “致命盲区”:从西贝硬刚到桃李转身,创始人别让 “爹味” 和情绪,毁掉你的企业!
9月10日,西贝与罗永浩的一场 “预制菜之争”,让整个餐饮行业陷入热议。一边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高调放话 “要起诉罗永浩”,坚称 “西贝没有预制菜”;另一边是消费者集体吐槽 “花高价吃预制菜,感觉被忽悠”。这场 “硬刚” 还没有结束,但短时间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已经开始下降。
无独有偶,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面对 “水果太贵” 的质疑时,一句 “我们是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直接点燃舆论怒火(相关阅读:);而桃李面包因 “五仁月饼不好吃是没经生活毒打” 的广告翻车后,却靠 “年轻人接管宣发” 巧妙化解危机。
这三件事像三面镜子,照出一个残酷真相:当下的商业世界,早已不是创始人 “一言堂” 的时代。当创始人被情绪裹挟、用 “爹味” 姿态对待消费者,甚至脱离市场、“不食肉糜” 时,再大的企业也可能栽跟头。而那些懂得放下身段、紧跟市场的企业,才能在危机中寻得生机。
01
硬刚的代价:西贝与百果园,把 “消费者” 变成 “对立面”
(1)西贝:纠结 “预制菜定义”,不如听消费者说 “值不值”
在预制菜争议中,西贝的核心失误,是把 “战场” 选在了 “是否用预制菜” 的定义上,而非消费者真正关心的 “价格与价值匹配”。
就像男女朋友之间相处总会有分歧,若是一定要争个对错,即使吵赢了道理,也会输了感情,自己也落个不愉快,终究两败俱伤。一方先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关注点,远比辩解是非重要。
消费者并非不懂 “预制菜”—— 现在超市里的速冻饺子、速食汤,都是预制菜的一种。他们反感的,是西贝曾宣传 “现做现卖”,却被曝出用预制菜,同时还维持高价。
但贾国龙的第一反应不是 “倾听”,而是 “硬刚”:又是发声明否认,又是放话起诉。
这种被情绪驱动的决策,让西贝从 “餐饮标杆” 变成 “舆论靶子”。要知道,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因为赵王被 “急于求胜” 的情绪冲昏头,弃用廉颇的 “坚守策略”,改用赵括 “主动出击”,才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从此衰落。西贝的 “硬刚”,何尝不是现代版的 “赵括用兵”?
再则,看到采访中那句“生意可以不做,但是非必须得辩”,这句话真的太个人主义了,显然与时代脱节了,只要开了公司就有了责任,有员工、有供应商,更何况还是餐饮界标杆,全国门店数百家……典型情绪脑驱动决策,变成了我逞一时之快,后果再说。有本书《认知觉醒》就把“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讲的很清楚,不详细阐述了,好的企业家需要不断训练、激活理智脑,学会用“理智脑”去控制你的“情绪脑”和“本能脑”。
(2)百果园:“教育消费者” 的傲慢,比高价更伤人心
如果说西贝的失误是 “情绪用事”,那百果园的问题就是 “爹味太重”。
当消费者抱怨 “百果园水果比超市贵一倍” 时,余惠勇没有去思考 “如何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反而抛出 “我们不会迎合低价,是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的言论。这句话的潜台词,仿佛在说 “你觉得贵,是因为你不懂品质”—— 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比高价本身更让消费者反感。
消费者不是 “需要被教育的孩子”,而是企业的 “衣食父母”。
就像三国时期的袁绍,官渡之战前,他不听田丰、沮授 “休养生息” 的建议,反而觉得 “自己天下无敌”,最终被曹操打败。
百果园的 “教育论”,本质上和袁绍的 “傲慢” 一样:脱离了群众,忘了自己的根。
02
转身的智慧:桃李面包的 “退一步”,为何能赢回人心?
9月初,桃李面包的广告风波,开始也很棘手。
“五仁月饼不好吃是没经生活毒打” 这句话,充满了 “长辈式说教”,让年轻消费者觉得 “被冒犯”。但和西贝、百果园不同,桃李面包没有硬扛,而是迅速表态 “宣发工作已交由年轻人接管”。
这个决策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深意。
首先,它承认了 “广告文案不合时宜”,没有找借口;
其次,“年轻人接管” 意味着 “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喜好”—— 现在的消费主力是95后、00后,他们反感 “说教”,喜欢 “平等对话”。
桃李面包的 “放权”,本质上是 “尊重市场” 的表现。
就像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清朝,但那些开明官员 “放下天朝上国的傲慢,学习西方技术” 的思路,至少让中国看到了 “进步的可能”。桃李面包的转身,也是如此:它没有固守 “创始人的经验”,而是跟着市场变,这才保住了品牌口碑。
今天的企业,要学会从 “说教” 到 “放权”,把话筒交给 “年轻人”。
03
创始人的 “清醒剂”:别让 “成功” 变成 “脱离群众的枷锁”
(1)从 “草根” 到 “老板”,别丢了 “听消费者说话” 的能力
很多创始人都是从 “草根” 起家的:贾国龙早年摆过地摊,余惠勇曾在水果店打工,他们最初都懂 “消费者想要什么”。但随着企业做大、财富增加,有些人渐渐 “飘” 了 —— 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却忘了去菜市场看看 “普通人愿意花多少钱买水果”;盯着财报上的数字,却没尝过自己家的中央厨房预制加工菜 “解冻加料加热后好不好吃”。
这种 “不食肉糜” 的脱节,比任何危机都可怕。就像历史上的 “闯王李自成”,起义时喊着 “均田免赋”,深得民心;可一旦攻入北京,就开始贪图享乐、脱离百姓,最终很快失败。企业创始人如果忘了 “自己从哪来”,忘了 “消费者需要什么”,再大的企业也会 “根基动摇”。
(2)管理的核心:不是 “教育消费者”,而是 “顺应市场”
从管理思想来看,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就说过:“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创造顾客的前提,是 “理解顾客”,而不是 “教育顾客”。
丹尼尔戈尔曼的 “情绪智力理论” 也提到:领导者的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西贝和百果园的创始人,就是因为被 “愤怒”“傲慢” 等情绪左右,才做出了错误决策;而桃李面包的 “冷静转身”,正是理性管理的体现。
另外,在公关营销层面,菲利普科特勒的 “营销4.0” 理论强调:现在的营销,是 “价值观营销”,要和消费者建立 “情感共鸣”。你跟消费者 “硬刚”,就是把他们推远;你跟消费者 “平等对话”,他们才会愿意信任你。
04
结语:市场永远在变,创始人的 “初心” 不能变
从西贝的 “预制菜之争”,到百果园的 “舆论危机”,再到桃李面包的 “成功转身”,当下的商业环境已然发生变化——商业世界的规则,早已从 “创始人说了算” 变成 “消费者说了算”。
创始人可以有 “情怀”,但不能有 “情绪”;可以有 “经验”,但不能有 “傲慢”。当你从 “草根” 变成 “成功人士” 时,别让财富变成 “脱离群众的枷锁”,别让成功变成 “忽视市场的借口”。
毕竟,消费者买你的产品,不是因为 “你是创始人”,而是因为 “你的产品能满足他的需求”。
守住这份 “初心”,少点 “爹味”,少点情绪,企业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