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科技创新的0产出区间?


  我国企业当前该如何思考并走出"科技创新的0产出区间"?复斯专家指出,脆弱性是对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内在风险程度的反映,也是科研工作体系固有的系统属性和管理属性。


  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源于科研自身的不确定性,脆弱性问题一旦发生,工作体系便无法运行,科研活动实际处于停滞状态。如将投入与产出分别记作分母和分子,效率管理就是在"分子大于0"区间的管理,脆弱性管理则是在"分子为0"区间的管理。


  在效率管理中,投入总有回,只要投入足够,结果就必然出现。管理难点在于如何提高效率,而在脆弱性管理中,成本投入多少与能否实现无必然关系。管理难点首先在于如何保证能出结果及产出不为0。


  作为效率管理的假设前提,"结果肯定不为0"在企业中对研发以外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成立的。而相比之下,在一个未知的复杂系统中,如科研、创新类工作则普遍存在脆弱性问题,且越是多技术线的高创新项目和快创新项目,脆弱性问题越突出。当脆弱性问题发生后,想要的结果已不可能出现。


  与此同时,实践者发现很多效率管理的方法在这儿也都"失灵"了,投入无效、激励无效、强压也无效,反倒可能逼出不少伪装性,且越是开展创新工作和科研项目久的企业,这方面的感受就越深。


  然而更紧迫的是,实践中对脆弱性及脆弱性管理还普遍缺乏认知,导致始终找不到当前问题的真正原因。"成本"是一个站在效率管理视角下的管理概念,在此,包括时间在内的几乎所有消耗都可转换为成本。基于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采用不同创新体制,对科研成本及其分摊有显著影响。但必须要意识到,这里始终隐含着一个核心的假设前提,即"结果肯定不为0"。


  复斯专家指出,开放式创新、产业创新联盟还包括其它各种利用市场机制的过渡类型,并不能自然化解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脆弱性问题本身。不同体制选择只表现为:脆弱性问题更多发生在企业内还是企业间,但这对于核心创新主体或盟主而言并无差别。因此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为0区间,是所有创新参与主体、尤其是核心创新主体必须亲自面对和跨越的深入理解,请参阅以下材料。


  ·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


  ·科技创新质量与伪装性:人员之外的客观因素是根源。


  ·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专业评价:实施条件及对脆弱性、伪装性影响。


  ·脆弱性问题:创新项目缘何从冲刺、到攻坚,最终还是停滞?


  ·有组织的科研,特殊在对"变"的组织。


  ·起点可以务实但模式必须"先进"--科研模式改革不能渐进。


  ·如何在科研人员个体层面激发"积极的创新行动"--管活动结果,促认识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