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名的农民:邓小平一言他嗅到商机,带全村致富成就第一村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最富村负债389亿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到底经历了什么?》再次把华西村推上了风口浪尖。该文称,昔日的天下第一村,如今也走到了亟须转型的岔路口。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华西集团总负债高达389.0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78%,有息负债245.7亿元。12月21日,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召开临时村民大会,通了近期发生的华西村负债389亿元的传闻。华西村和华西村掌门人吴协恩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这里国历君想要讲的并不是吴协恩,而是他的父亲吴仁宝,中国最有名的“农民”之一。
▲2017年12月9日,游客在华西村华西金塔参观游览。图/视觉中国
对党的农村政策服从但不盲从吴仁宝1928年出生,从小给别人放牛做长工,一贫如洗。新中国成立后,吴仁宝热烈拥护当时的每一项政策,大跃进、放卫星......1958年,浮夸风,他虚了亩产3700斤,当得知别人了1万斤时,当即怒指对方做假。但吴仁宝后来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1994年,吴仁宝接受采访时说道,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公开承认了施政上的一些错误,强调要实事求是。这次大会让吴仁宝意识到,原来党也会犯错误,也会有不实事求是的时候,从此对党的农村政策服从但不盲从。
一开始,当吴仁宝感觉上面传达下来的政策不切实际时,就立刻硬顶回去,最后被上级恶评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独立王国,这还了得”,险些被革职。但吴仁宝很快就调整了对策,上面不管什么政策,当领导面一定会坚决答应,做到“口头落实”,背后不一定执行,靠这种灵活方式维护村里利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吴仁宝已经是村支部书记和江阴县委书记一肩挑了,他真的带领群众“白天干了不算,晚上还要干,晚上干了不算,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吴仁宝自己也下地干活,而且干得比一般农户还要多,因此获得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197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文章中写道:“华西大队认真学大寨十一年,过去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2400斤??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亩田成方,六万山地换新装,五业发展六畜旺,社员人人喜洋洋。” 看到这篇道,81岁的江阴老乡、文学家叶圣陶激动不已,写了很长一首赞美诗,其中提到“仁宝同志江阴众,英雄业绩维仔肩,更思举国数千县,孰不能如江阴焉”。
但学大寨的现实是,华西被称作是“做煞大队”,邻村的姑娘流传“嫁女不嫁华西郎”乡谚。全村人拼死干活,农业总产值也只有24万元。于是1969年吴仁宝私下里抽调20个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三年后产值就抵上了种粮收入。这一时期,正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但是吴仁宝本能的经济理性仍让他冒险把小五金厂偷偷开了下去。四儿子吴协恩回忆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到了1978年,吴仁宝盘点过华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这在全国的乡村中已经是富甲一方了,当时中国一包烟的价格是0.2元,百万级的购买力对一般人简直是天文数字。
视“南巡”为商机,成全村人倚靠对象
华西村人杨永昌回忆,吴仁宝“每天坚持阅读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上收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中央政策和经济情况,心里清楚得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政治漩涡中几经沉浮的吴仁宝已经比很多同时代人要成熟得多。中央推行分田承包政策,吴仁宝并没有立即采纳,而是到河北、河南多地考察,回来后,只甩了一句话:“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
在主旋律的共鸣中奏出独唱调并非易事,压力之大,恐怕只有吴仁宝自己知道,为了给自己寻找政策的合法性,吴仁宝从中央政策中愣是找出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这样一句话为自己辩护。
华西村不分田,而是集资创办了一个打农药用的喷雾器厂,到1984年,单这一个厂就净赚了200万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了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吴仁宝根据多年的政治经验,立刻嗅出经济政策调整的商机。
吴仁宝把全村的干部全部召集起来开会,一直开到凌晨两点,目的是讨论他对于宏观经济即将上行的判断,当天会议后下达了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工业原材料的指令。为此,吴仁宝率人四处奔波高息借贷,另外又利用华西村先进的名声到处要指标、跑铝锭。大儿子吴协东透露,“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这次精准的商业预判,为华西村实现了早期的原始积累,也为吴仁宝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解读中央的宏观政策为华西村的微观经济服务,吴仁宝一直是这么做的,也一直没有失过手。2007年底,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中央新闻中,关于经济着陆的讨论越来越多。吴仁宝也感觉身边的物价上涨得很快,2008年初,他召集村里的干部和各个企业的负责人到北京开会,讨论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后吴仁宝提出,生产性企业立即削减库存产品,同时停止购进原料,必须先有订单后生产。2008年发生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多扩张太快的企业都遭受重击,华西村的企业却安然无恙。这一役,再一次使吴仁宝成为全村人佩服、倚靠的对象。
听他作告是到华西村旅游的必看节目
吴仁宝的四个儿子也使用伟大领袖名字中的单字命名以示纪念,分别叫东、德、平、恩。吴仁宝因为幼时家教很严,所以对自己孩子也很严格,5个孩子,个个被他打过。还没人敢去劝,弄不好连劝的人也要挨打。
现在除孙女吴芳2012年当选江阴市副市长外,大部分吴家人都被吴仁宝召回村里,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占据了华西村党委将近一半的书记、副书记职位,在这个党、村、企合一的村庄,实际上把握着整个华西村的经济命脉。
吴仁宝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凌晨三四点起床,梳洗完毕后就开始看看电视新闻,看到感兴趣的内容会随时召开干部会议。吴仁宝在村里没有办公室,很多会议都是在他家的客厅里开起来的。
在去世前,八十多岁的吴仁宝每天的工作主要是为一拨拨游客演讲,接受各路记者的采访等,听他作告是到华西村旅游的必看节目。虽然吴仁宝讲的方言必须依靠孙媳的“翻译”,但每当他以一个农民的身份,用生活的俏皮词汇宣讲华西村是如何紧跟中央、走向胜利的故事时,听告的人们总是会发出会心的大笑。
吴仁宝最后嘱咐“仪式从简”,“应该是考虑到党中央正提倡节俭”,因此追悼会村里只放了一排花圈,而不是事先计划的一片花的海洋,这大概是吴仁宝一生中最后一次敏锐地把握中央精神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