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1:紫禁城周边八座庙,座座都有故事可讲

  紫禁城周边,如星拱月,分布着八座庙宇,人称故宫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昭显庙、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福佑寺、静默寺和真武庙。


  普度寺曾是睿王府


  紫禁城周边八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是普度寺。它位于南池子以东、东安门大街以南、菖蒲河以北,跟午门差不多在一条纬线上。其原址是元代的太乙神坛,明朝初年改建为皇太孙府。这个皇太孙就是后来的宣宗朱瞻基,当年朱棣对这个孙子的宠爱甚至超过了太子朱高炽,所以将太孙府建得非常精美:奇石森耸,清流蜿蜒,夹路皆嘉树,殿宇金碧辉煌,还有幽静的读书之处。景泰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在这里被禁锢了七年。七年之后朱祁镇复辟,对曾经的“困龙之地”大加扩建,使之成为紫禁城之外的小南城。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朱由检自缢于景山。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多尔衮率领十万清兵入关,赶走了李自成之后,便把七岁的顺治小皇帝福临接进紫禁城,他自己则在小南城打造了睿王府。名义上,他是摄政王;实际上,他大权独揽,一手遮天。睿王府是事实上的权力中心。


  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病死。第二年,福临便下令追论多尔衮的罪行,宣布其犯有谋逆大罪,诛其子孙,毁其陵墓,抄没他的家产。康熙三十三年(1694),旧睿王府被改建成玛哈噶喇庙。玛哈噶喇,意为“大黑天神”,是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乾隆四十一年,玛哈噶喇庙被皇帝赐名为普度寺。


  雍正敕建风云雷神庙


  普度寺向北约一里半地、今北池子大街46号,是俗称云神庙的凝和庙。凝和庙再往北不到一里,北池子大街2号、4号,是供奉风神的宣仁庙。紫禁城之西、与凝和庙遥遥相对的,是供奉雷神的昭显庙(今北长街71号)。这三座庙都是雍正时敕建的。


  雍正元年(1723)五月,天旱不雨。胤禛“减膳虔祷”,夏至之后终于下了雨。这一年,内务府承旨在西苑紫光阁北修建了供奉四海龙王的时应宫。雍正六年(1728)二月,胤禛帝对内阁大臣说,长养阜成,有赖风神之贶,应该选个适当的地方为风神建庙才好。大臣们说,风师为二十八宿中的箕星,其位置在东北,所以风神庙应该在景山之东。雍正帝同意了,并赐风神号为“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每年立春后丑日致祭。


  风神有专庙了,那云神、雷神也该有庙专祀才是啊。雍正七年二月,世宗皇帝对内阁说,云雨风雷之神代天司命,“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对万物烝民的功劳是同等的,朕打算为云神、雷神建庙,因时祷祀,你们看建在哪里合适。礼部大臣建议,云神庙建在紫禁城东,雷神庙建在紫禁城西。雍正帝同意了。据《日下旧闻考》,昭显庙建于雍正十年。雍正帝赐云师号为“顺时普应”,庙曰“凝和”;赐雷师号为“资生发育”,庙曰“昭显”。这两座庙宇后来各为小学校址。


  福佑寺不是雨神庙


  西华门外北长街北口路东、北长街20号,有座福佑寺,民间俗称为雨神庙了。其实,福佑寺不是雨神庙,而原是康熙皇帝玄烨小时候的避痘所。所谓痘就是天花,是一种病情重、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当时无药可医。避痘,就是躲避天花感染。清朝初年,顺治小皇帝福临多次到塞外和南海子去避痘。康熙帝玄烨,一出生就由保姆带着去了避痘所。当然,“避痘”是徒劳的。玄烨在两三岁时还是染上了天花,所幸他的抵抗力强,战胜了病毒,只是在脸上留下了瘢痕。然而这倒成为他继承皇位的一个重要因素。顺治驾崩之前,派人去询问天主堂的神父汤若望:立哪一个皇子继位为好?汤若望给出的建议是三子玄烨,因为他得过天花,有了免疫力。


  玄烨出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就是说,福佑寺始建的时间,应在1654年前后,不会晚于1657年,因为那以后玄烨就不用再避痘了。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将避痘所赐给了宝亲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作为王府,然而弘历并未迁入。弘历登上皇位之后,便将其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


  1919年12月18日,年轻的毛泽东为驱逐军阀张敬尧率代表团进京,就住在福佑寺内。福佑寺至今保存完好。


  兴隆寺原是兵仗局庙


  今北长街39号,福佑寺对面路西,有座东向的三间山门,这就是外八庙之一的万寿兴隆寺。山门正中石券门的雕龙石额上,是康熙御笔的“万寿兴隆寺”,山门两侧山墙上嵌有砖雕文字“万古长春”。从这四个字看,这好像是一座道观,其实不然。寺内共有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路为海神殿三间,外额曰显灵尘世,殿中额曰摩利支天;地藏殿三间,额曰兴隆寺;菩萨殿三间。西配殿三间为观音殿、释迦殿和娘娘殿各三间。东路东配殿三间为天王殿,西配殿三间为关帝殿。西路前为戏台、过厅、韦驮殿。北大殿五间为三世佛殿、玄天上帝殿、火德真君殿。也就是说,这座庙里供奉的神祇有佛有道还有娘娘。据《日下旧闻考》,万寿兴隆寺之名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 )敕改的。其前身,是明季的兵仗局庙。兵仗局掌造刀枪剑戟弓箭鞭斧盔甲,还有,宫中做法事用的钟鼓铙钹,元宵节鳌山上的花灯,七夕节宫女们乞巧用的针,发生日食月食敲打的锣鼓响器……统由兵仗局制造。各类工匠人数最多时达三千多人。工匠们来自五湖四海,信仰也各有不同。这大概就是庙中供奉多神的缘故吧。


  清末以后,该寺为老年太监集中养老的地方,如今仅剩山门,内部变为民居。


  静默寺原是关帝庙


  万寿兴隆寺以南半里许的西华门外路西,北长街甲81号,有座静默寺。山门面对北长街,有额为“敕建静默禅林”。这个寺庙原是明崇祯元年(1628),宫里一些太监集资修建的一座关帝庙,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后,赐名静默寺。


  太监们集资在这建一座关帝庙,恐怕和天启年间发生在西苑的一件溺水事件有关。天启五年(1625)五月十八日,明熹宗朱由校由两个小太监陪同,在西苑湖中划船游乐。下午申时,一阵大风刮来把小舟掀翻,朱由校和两个小太监落入水中。随从人员大惊失色,管事太监率先下水救起了朱由校,那两名十七八岁的小太监淹死了。事发之后,朱由校在瀛台中建一海神祠,祠中塑三个太监之像,并封其为西海河神。朱由校由此坐下了病,两年以后一命呜呼。崇祯初年,太监们集资建起了这座关帝庙。恐怕是意在厌胜,防止那两个溺死的小太监作祟。


  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敕令在静默寺中雕印《大藏经》。《大藏经》又称《龙藏》《清藏》,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称为《乾隆版大藏经》。


  真武庙变身玉鉢庵


  真武庙的位置在西华门外西南一里许的地方,和紫禁城东的普度寺遥遥相对。


  按说,真武庙供奉的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一般都建在建筑群之北。因为北方在八卦中属于坎位,坎,象征水,水能镇火。于是,凡是易引起火灾的所在大都建有真武庙。西华门外以南,是明代的御用监,专门给皇家制造木器、漆器、玉器和御前所用的围屏摆设等,原料、成品大都是易燃物,所以建座真武庙以镇火。到了清代,御用监的房屋住进了旗兵及家属,只保留了一座真武庙。这座真武庙里有件宝贝,人称玉鉢。因而这座真武庙有了“玉鉢庵”之名。一些官员慕名来观赏玉鉢,发现它就是雕成于元代、最初放置在广寒殿的渎山大玉海。广寒殿在琼华岛上,万历年间就倒塌了,这件宝物不知怎么就流落到真武庙,成了道士的腌菜缸。有人将真武庙有个玉鉢之事上给了乾隆帝,乾隆帝命人买回,并给它配了一个新座,安放在了北海前的承光殿。乾隆又命人用一整块汉白玉又雕刻了一个玉鉢,安放在了庵中原来的石座上。时过境迁,玉鉢庵如今已经不存,那个汉白玉玉鉢和原来元代石座一起,现陈列在法源寺的毗卢殿前(即下图)。


  :北京号


  :宗春启


  流程编辑:U022


  真武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2:

  真武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3:真武庙:宋代官方祭祀海神场所

  真武庙 (陈小阳 摄)


  我的名片


  真武庙,始建于宋代,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与九日山上祈风石刻、天后宫一起,共同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之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元时期,远洋航行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渔民认为,向海而生的“讨海”生活,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信仰支撑。为此,海神信仰应运而生,方便祈祷的寺庙接连造起。始建于宋代、奉祀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的真武庙便是其中之一。


  时光流转,千年之后,真武庙依然屹立于石头山上,供人朝拜,成为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与海洋观的见证者。□记者 吴丽娇


  每年两次率官员举行祭海仪式


  真武大帝原本是中原地区道教神灵系统中的“北方(位)”守护神,其信仰传入泉州后,因“北方”在中国五行学说中对应“水”,其文化属性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明交融,当时的泉州人认为真武大帝具有镇海、保平安能力,称之为“海神”,建庙供奉。


  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主体格局形成于10世纪,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依山面江、坐东朝西,是一组院落式建筑群,重点遗存包括山门、台阶、凉亭(拜亭)、大殿等。


  “此庙是古泉州外港与内港的关键性节点。”江口码头与真武庙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张章明介绍,为祈求消除江海之上的灾害天气,保护商船、海舶航海平安,宋时郡守把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的场所,把端午前后的“回舶祭海”和秋冬的“遣舶祭海”作为国家常典,每年两次率官员到这里举行祭海仪式。时任泉州郡守真德秀亲自撰写的《真武殿祝文》可为证,万历《泉州府志》也曾记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漱海,人烟凑集其下,为宋郡守望祭海神之所”。2018年3月,丰泽区在首届“海丝·蟳埔”民俗文化旅游节中,举行了一场沉寂数百年之久的真武祭海祈福表演,以艺术形式重现“海丝”遗韵,“围观者众,影响力不小”。


  从“武当山”牌楼式门楼拾级而上,建庙时保留至今的2个石狮雕像憨态可掬,拱出地面、宛如龟背的“吞海”石碑令人印象深刻。“吞海意为真武大帝显圣的气势可吞海,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的生动写照。”张章明说,宋时,真武庙前面是一片汪洋,石头边沿仍留有经海水长期冲刷的印记。


  真武大殿内,亦有2017年5月工作人员在清扫时新发现的遗存——真武大帝塑像基座下刻有“承信郎□光觉奉舍”字样的石刻。“光觉”是承信郎的名字,“奉舍”意为捐建。记者获悉,“承信郎”是12世纪初(1111年—1117年)设置的、授予武臣的一个官阶,沿用至13世纪后期(1265年—1279年)。根据文献记载,宋代对招徕外国商人作出巨大经济贡献的人员,授予承信郎的恩惠,“可见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和支持,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真武庙是南宋时期建造的。”张章明说。


  殿内还有一段革命历史记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真武庙的部分厢房给了西北边的法江小学使用。那时,石狮永宁人、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在这所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活动,传播革命思想。


  不同人以不同方式守护文化遗产


  真武庙,是展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窗口,曾吸引不少考察团前来。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迪安博士一行到真武庙考察,对保护完好的遗存及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的作用大加赞赏;1994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安曼等国家驻华大使也曾到真武庙参观,同样给予高度评价。


  真武庙,是桥梁和纽带。大殿内正方,悬有一个“闽台祖庭”字样的牌匾。张章明说,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祀奉的玄天上帝,大都是从这里分炉出去的,仅台湾地区就有五百多个相关寺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每年都有100—200个台湾地区的香客旅游团来泉寻根谒祖。


  保护真武庙,是文化自觉渐强的体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它。工作人员张章明是其中之一。每天上班,他都要在庙里四处转一转,摸一摸,看一看,看结构有没有变化、文物有没有破损……在他看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传承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精神家园,延续城市文脉。为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真武庙及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意义,他写了一份《真武庙与江口码头导览讲解词》,并为主负责江口码头·真武庙史迹展示馆。“去年展示馆对外开放,偶尔我也会充当导游,为来访客人讲解一番。”他说。


  保安们的守护方式,是对真武庙每两小时巡查一次,每天两次对文物进行拍照,一旦发现异样马上汇。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居委会的守护方式,则是向居民提出倡议,于2016年11月20日制定了《法石社区文物保护民规民约》。“效果不错,居民形成自觉,上香更文明了,也不带宠物进庙。”张章明高兴地说。


  真武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4:明代为何“改增”火神庙

  北京晚·五色土 | 宗春启


  火神庙,是道教祭祀火神的庙宇。北京城内外,曾经有大大小小的火神庙一二十座。其中以什刹海火神庙、琉璃厂火神庙、花市火神庙最为著名,并称京城三大火神庙。这三大火神庙中,又以什刹海火神庙规格最高、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为完整。


  什刹海火神庙位于地安门外万宁桥北,山门匾额为“敕建火德真君庙”。视觉中国供图


  什刹海火神庙位于地安门外万宁桥北,山门匾额为“敕建火德真君庙”。敕建,意思是皇帝降旨建造的。那气派自然与众不同:飞阁重檐,庙中除供奉火德真君之外,还有关帝殿、玉皇阁、斗母宫。乾隆年间重修之后,庙门及后阁改用黄琉璃瓦。匾额楹联,为乾隆御笔。崇文门外花市火神庙、琉璃厂火神庙也是敕建的,就没有这般气派。


  天启元年(1621)三月初九,明熹宗朱由校“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之神,著为令”。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即由太常寺官员代表皇帝,到什刹海火神庙去参拜祭祀火德真君。


  一 火神爷到底姓氏名谁?


  北京人老话儿忌讳说“失火”。《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信口开河说得正带劲,外面忽然吵嚷起来。贾母忙问出了什么事,小丫鬟回说:“南院马棚走了水,已经救下去了。”“走了水”,意思即“失了火”。有个关于纪晓岚的笑话,说他正吸烟时被皇帝召见,赶忙把烟袋往靴筒里一插去见驾。没多一会儿,烟袋把袜子引着烧了腿,疼得他直掉眼泪。皇帝问他:“你怎么了?”他说:“臣靴筒内走水了!”皇帝恩准他出去看看,他跑出去脱下靴子一看,好嘛,腿肚子烧伤了大一块!


  要是“走水”遭了灾、财产受了损失呢,北京人就说“遭了祝融”或者是“遭回禄”了。祝融、回禄,都是火神。


  清末北京民俗画家周培春绘火神爷像


  火神爷到底是祝融,还是回禄,历来有不同说法。其中以祝融为火神的居多,说他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颛顼(zhuān xū)氏的 后 代,本 名 重 黎(zhòng lí),也叫吴回。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代,他的芈姓,相传就出自祝融氏。这个重黎在帝喾(kù)当政时官居火正,就是掌管跟火有关的事务。因为“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叫他为祝融。祝融死了以后,被尊为火神。《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吴回复居火正就为祝融。如此看来,祝融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火正的别称。而《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这样看,祝融又像是古代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的图腾就是火。还有一种说法:火神即燧人氏。因为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不再茹毛饮血而进入熟食时代,被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又说:火德真君就是祝融,祝融就是赤帝,赤帝就是炎帝。


  那“回禄”也是火神么?是的。《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子产禳火于玄冥、回禄。”禳,读ráng,意为祈祷消灾。玄冥是水神,回禄是火神。那回禄与祝融是什么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人名吴回,奇左,是无右臂。”郭璞注释说,吴回也是火正,是祝融的弟弟。说吴回就是回禄,也是火神。还有个解释:祝融之后有吴回、陆终。将两个人连在一起说,就成了“回陆”——用相声捧哏的话说就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火神爷到底是谁,的确是有点乱。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祝融就是古代善于用火的巫,名叫“融”。祝,就是“男巫”的意思。


  为什么要在六月二十二日祀火神?通行的解释是,这天是火神的生日。这解释太无稽了,之所以选定这一天,大概是因为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吧。


  那明熹宗朱由校怎么在天启元年三月初九想起要祭祀火德真君的呢?因为三月初二杭州城“走水”“遭了回禄”,大火着了一天一夜,烧毁了六千一百余家的房屋。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水火无情。”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无力防灾,只好求助于神明。于是有了火神庙,以为多给火神爷烧烧香、上上供、磕磕头,就能减少火灾。


  二 大都的火神庙建在何处?


  古人建庙,总要选个适当庙址的:龙王庙建在水泉之畔,马神庙建在马厩之旁,喜神庙建在梨园戏院。那火神庙建在哪儿呢?建在最害怕“走水”失火的所在:东城火药局胡同,系明代火药局所在地,储存着军器和火药。火药局北,便建有一座火神庙。南城夕照寺街在明代是柴市,柴草集中,很容易“走水”,明成化年间建了座火神庙。


  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是琉璃厂的火神庙。琉璃厂是元明两代烧造琉璃瓦的窑厂。据《日下旧闻考》说,琉璃厂东门明代建有火神庙,琉璃厂西建有真武庙。真武为北方之神,北方属水,水能镇火。这意图很明显,让火神爷在东边管火、真武帝在西边镇火。明嘉靖三十二年建了外城后,琉璃厂被圈在南城内,不再适合举火烧窑,于是将琉璃窑迁至门头沟。清朝初年,将元宵节的灯市迁到南城,琉璃厂成为灯市之一。后来,琉璃厂因火神庙的庙会逐渐发展为书肆古玩一条街。书肆、灯市,都怕“走水”。清乾隆四十年(1775),步军统领衙门请求用所存备赏银重修火神庙,得到了乾隆皇帝批准。翌年(1776)正月庙动工,九月工竣,琉璃厂火神庙从此成为书商纸店老板们虔诚拜谒的神祠。


  崇文门外花市火神庙,据《宸垣识略》中说,建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说明此庙跟神木厂是一事。山门额上的“敕建火德真君庙”,表明此庙也是遵皇帝的谕旨建造的。神木厂,是存放皇家木料的地方。永乐四年(1406),官员奉旨去四川一座深山里采集木料,回来向朱棣告说:那些大树砍倒之后,一夜之间自己就跑到江里去了。于是朱棣就封那个山为神山;砍伐回来的木料就称为神木。紫禁城宫殿完工后,余下的木料就堆放在神木厂。为了不让神木厂“走水”,主管官员请示皇帝,修建了这座火神庙。


  修了火神庙就能避免“走水”吗?当然不能。花市火神庙从明朝到民国,先后重修了六次,因为遭遇了六次“回禄”。花市,出售的是绢花、纸花。附近的商户大多是前店后厂、自制自卖,从材料到成品,灯芯草、绫、绢、缎、绸、绒和各种纸张,全都是易燃物。到七七事变前,从事这种假花生产的商家已有千家以上。一旦“走水”,其损失之惨重可以想见。所以,周边商家愈发虔诚地祈求火神保佑。火神庙的最后一次重修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档案材料记载,民国二十八年六月七日失火,火神庙后院北大殿连同楼上玉皇阁,东西配殿、罩棚及前院火神殿,一并烧毁无存。这次重修,周边捐款的商户近300家。


  什刹海火神庙位于湖畔水边上,莫非此处也怕“走水”么?答案是肯定的。地安门内,西侧是内官监,东侧依次是司设监、巾帽局、纸房、火药局。据《明史·职官志》,内官监掌管着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有柴炭库、木库、油漆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等。司设监专责管理卤簿、仪仗、雨具、大伞等。巾帽局造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诸旗尉帽靴。加上纸房、火药局,没有哪一个是不怕“走水”的。如此要地,理所应当有一座火神庙。


  三 什刹海火神庙建于何时?


  不止一个史料说:什刹海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笔者曾和文史学者高申讨论过这个问题:一千五六百年前,高梁河畔乃是荒野之地,在这里建座火神庙没有意义。


  什刹海火神庙的历史不会早于元代。元大都时期前朝后市,这里是繁华商业区。不过笔者更倾向于建在明朝初年,因为这座火神庙与东侧的真武庙遥遥相对。真武庙供奉的真武大帝乃是北方之神,属水;在真武大帝的对面建造一座火神庙,以求得一种平衡对称。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的真武庙今已不存。


  平衡、对称,是明代建庙的一个特点。前面说到的琉璃厂,厂东门有座火神庙,西边就有一座真武庙。更为明显的是正阳门,西侧建一座关帝庙,对面便建有一座观音庙。还有,地安门东,建有一座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阁,西边便重修了白马关帝庙,一文一武,都是成化年间建的。这“传统”也被清代继承了:颐和园佛香阁东侧,有座文昌阁,西侧有座供奉关公的宿云檐城关。城关里原有尊银铸的关帝像,咸丰年间被英法联军掠去,后来改供关公的牌位。这是题外话了。


  什刹海火神庙建造之初,并没有现在这样金碧辉煌。在明初划定的京城九庙里,没有这座火神庙。它是后来“改增”的,时间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造成这次“改增”的原因,是北京城内频频“走水”。仅据《明史·五行志》的记载,从万历元年到万历三十三年间,北京城“遭回禄”不下二十余次:十一年十二月庚午夜慈宁宫灾;十二年二月己酉,无逸殿灾,十二月癸卯朔又灾;十五年五月甲子司设监失火;二十四年三月乙亥,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二十五年六月甲寅,三殿(即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灾。三十三年二月乙丑御马监火;九月甲午,昭和殿火;丙申,盔甲厂火药爆燃,军民死伤无数……于是,有了万历三十三年“敕建”“改增”火德真君庙之举。


  不管怎么讨好火神爷,火神爷还是不买账。万历三十八年四月丁丑夜,正阳门箭楼火;四十四年十一月己巳,隆德殿火;四十五年正月壬午,东朝房火,延毁公生门;十一月,丙戌,宣禧宫灾;泰昌元年十月丁卯,噦鸾宫灾;天启元年闰二月戊戌,昭和殿灾。天启二年(1622)五月丙申,位于先农坛内的旗纛庙正殿灾,“火药尽焚,匠役多死者”。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王恭厂火药局灾,“塌房一万九百三十余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名口”。半个月后,朝天宫又“遭了回禄”。


  天启六年六月二十二日这天,朱由校特命太常寺堂上官去什刹海庙祭祀火德之神。然而,火神爷并没有因为皇家的隆重祭祀而稍有收敛。


  清朝末年,北京城出现了消防队的前身——“水会”。有些“水会”便驻扎在火神庙里,花市火神庙就是“崇东水会”的所在地。据笔者同仁李乔先生考证,火神爷也是“水会”行业的崇拜神。直到今天,花市火神庙斜对面,还驻扎着一支消防队呢!


  责编:沈沣


  真武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5:真武庙:宋代官方祭祀海神场所

  :泉州网


  真武庙 (陈小阳 摄)


  台海网4月6日讯 据泉州网道


  我的名片


  真武庙,始建于宋代,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与九日山上祈风石刻、天后宫一起,共同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之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元时期,远洋航行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渔民认为,向海而生的“讨海”生活,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信仰支撑。为此,海神信仰应运而生,方便祈祷的寺庙接连造起。始建于宋代、奉祀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的真武庙便是其中之一。


  时光流转,千年之后,真武庙依然屹立于石头山上,供人朝拜,成为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与海洋观的见证者。


  每年两次率官员举行祭海仪式


  真武大帝原本是中原地区道教神灵系统中的“北方(位)”守护神,其信仰传入泉州后,因“北方”在中国五行学说中对应“水”,其文化属性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明交融,当时的泉州人认为真武大帝具有镇海、保平安能力,称之为“海神”,建庙供奉。


  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主体格局形成于10世纪,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依山面江、坐东朝西,是一组院落式建筑群,重点遗存包括山门、台阶、凉亭(拜亭)、大殿等。


  “此庙是古泉州外港与内港的关键性节点。”江口码头与真武庙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张章明介绍,为祈求消除江海之上的灾害天气,保护商船、海舶航海平安,宋时郡守把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的场所,把端午前后的“回舶祭海”和秋冬的“遣舶祭海”作为国家常典,每年两次率官员到这里举行祭海仪式。时任泉州郡守真德秀亲自撰写的《真武殿祝文》可为证,万历《泉州府志》也曾记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漱海,人烟凑集其下,为宋郡守望祭海神之所”。2018年3月,丰泽区在首届“海丝·蟳埔”民俗文化旅游节中,举行了一场沉寂数百年之久的真武祭海祈福表演,以艺术形式重现“海丝”遗韵,“围观者众,影响力不小”。


  从“武当山”牌楼式门楼拾级而上,建庙时保留至今的2个石狮雕像憨态可掬,拱出地面、宛如龟背的“吞海”石碑令人印象深刻。“吞海意为真武大帝显圣的气势可吞海,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的生动写照。”张章明说,宋时,真武庙前面是一片汪洋,石头边沿仍留有经海水长期冲刷的印记。


  真武大殿内,亦有2017年5月工作人员在清扫时新发现的遗存——真武大帝塑像基座下刻有“承信郎□光觉奉舍”字样的石刻。“光觉”是承信郎的名字,“奉舍”意为捐建。记者获悉,“承信郎”是12世纪初(1111年—1117年)设置的、授予武臣的一个官阶,沿用至13世纪后期(1265年—1279年)。根据文献记载,宋代对招徕外国商人作出巨大经济贡献的人员,授予承信郎的恩惠,“可见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和支持,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真武庙是南宋时期建造的。”张章明说。


  殿内还有一段革命历史记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真武庙的部分厢房给了西北边的法江小学使用。那时,石狮永宁人、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在这所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活动,传播革命思想。


  不同人以不同方式守护文化遗产


  真武庙,是展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窗口,曾吸引不少考察团前来。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迪安博士一行到真武庙考察,对保护完好的遗存及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的作用大加赞赏;1994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安曼等国家驻华大使也曾到真武庙参观,同样给予高度评价。


  真武庙,是桥梁和纽带。大殿内正方,悬有一个“闽台祖庭”字样的牌匾。张章明说,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祀奉的玄天上帝,大都是从这里分炉出去的,仅台湾地区就有五百多个相关寺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每年都有100—200个台湾地区的香客旅游团来泉寻根谒祖。


  保护真武庙,是文化自觉渐强的体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它。工作人员张章明是其中之一。每天上班,他都要在庙里四处转一转,摸一摸,看一看,看结构有没有变化、文物有没有破损……在他看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传承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精神家园,延续城市文脉。为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真武庙及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意义,他写了一份《真武庙与江口码头导览讲解词》,并为主负责江口码头·真武庙史迹展示馆。“去年展示馆对外开放,偶尔我也会充当导游,为来访客人讲解一番。”他说。


  保安们的守护方式,是对真武庙每两小时巡查一次,每天两次对文物进行拍照,一旦发现异样马上汇。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居委会的守护方式,则是向居民提出倡议,于2016年11月20日制定了《法石社区文物保护民规民约》。“效果不错,居民形成自觉,上香更文明了,也不带宠物进庙。”张章明高兴地说。(记者 吴丽娇)


  真武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搜索词:

  

  1.河津真武庙供奉的是谁

  

  2.真武庙供奉的是谁呀

  

  3.真武庙供奉的是谁图片

  

本文标题:真武庙供奉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