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和渲染的区别
烘托和渲染的区别推荐文章1:诗词修辞方法浅释(5):衬托、烘托
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
接上期
8.衬托
就是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体描写对象某一特质的修辞手法。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的衬托;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的衬托。
1)正衬
例如:
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该诗就是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正衬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又如:
唐.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通过描写桂花落、春山空、月出惊鸟等景象,来衬托夜晚山涧的寂静。
2)反衬
例如: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诗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噪音和鸟的鸣叫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又如: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是“犹有花枝俏”的反衬,以突出梅花不畏严寒这一象征性气概。
9.烘托
?就是通过描写周围的人感或环境等来突出主要对象的修辞方法。它强调从侧面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境,使主要对象在这种氛围中更加凸显。
例如:
宋.林逋《山园小梅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中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就是以“霜禽”“偷眼”、“粉蝶”“断魂”烘托梅花景之美,香之幽。
又如:
原创《纳凉》
末伏秋虎狂,蝉啭召新娘。
老树摇枝叶,棋盘挂角将。
诗的“蝉啭召新娘”和“老树摇枝叶”两句,就是用以烘托“棋盘挂角将”中所指纳凉人员这一主体,从而构成一个优美完整的意境。
顺代说一下,前一浅释中的对比,与这里衬托、烘托是有区别的,具体如下:
对比?着眼于两个事物或情境在文本中的并列,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直接比较,通常是为了突出两者的不同或相似之处,从而让读者对两者都有更深刻的认识。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或人物,而使用与之相似或有差别的事物或人物作为陪衬。
?烘托?则侧重于通过描写周围的人物、环境或气氛来突出主要对象,使其形象更加鲜明。一般不直接描写主要对象,而是通过侧面的渲染和铺垫,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境,让读者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主要对象。筒言之,三一者的区别是:对比双方都突出,衬托一物借一物,烘托侧面来渲染。
2025年1月27日于晋南
烘托和渲染的区别推荐文章2:作文指导——烘托渲染
一、定义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和形容,营造意境,突出形象。渲染,在古代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句,“家家雨”“处处蛙”有夸张的味道,它们渲染出一种夏夜的深邃和宁静,借处处蛙声不断,以动写静,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突出鲜明。也就是说,不说本意,只说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以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如乐府诗《陌上桑》里通过“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众人的神态描写,衬托出罗敷之美。这比正面描写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构建意境营造氛围,然后再通过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悲伤愁恻的氛围,烘托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二、佳作欣赏
(一)友情重生的地方
山东 孔令冉
血红的太阳照在白色的桥栏上,桥下的水中铺着一道残阳。(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与好朋友闹僵好几天了,好多次想找她聊聊,却最终因没有勇气而放下。今天又来到这座小桥上,耳边却再也没有她流水般的笑声。(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朋友的笑声比作流水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朋友笑声的清脆,表现了对美好往事的留恋和对失去朋友后内心的痛苦。)自己一人独坐在小桥上,望着摇摇欲坠的夕阳,心里如那桥下的流水,泛起点点波浪。(设置环境,营造氛围。)
太阳只剩下半张脸,小桥披上一件金纱,水面金色闪闪,美好的景色,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手扶着桥栏杆徘徊在小桥上,许许多多个如此刻一样的往日,我们都会手牵手来到小桥上,肩并肩坐在桥墩上,用歌声送走那疲倦的太阳,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而今天只剩下我一人,失落之感盈满心膛。
忽然,一个红色的小点跃入我的眼帘,越来越近了,我的心开始剧烈的跳动起来,终于渐渐的看清了,是她,真的是她。在金色的阳光中,她跑到我的面前:
“对不起,我来晚了,没想到你来这么早。”
“没……没有。”
“好了,这几天……都怪我,我不该那么任性。”她水灵灵的大眼睛眨了一下。
“不,不,都怪我,我那天不该那么冲动。”我激动地说。
甜蜜的笑容飞上了她的脸庞:“好了,既然我们都有错,那我们还是做好朋友。”
“嗯”,我重重地点了点头,会心地笑了起来。语言描写简洁,神态描写细腻。
一阵泥土的清香刮过脸庞,我转头一看,太阳只剩下一点点:“快看,太阳快落山了。”
“哎呀,快点,来不及了。”
她拉起我的手飞奔到桥墩上,我们肩并肩站在那里目送着太阳回家。
太阳慢慢地藏到了山的后面,小桥依然静静地躺着,和桥下的流水一起唱着欢乐的歌,几条调皮的小鱼跳出水面,一圈圈的水波荡漾在水面上。(通过对“太阳的藏”“小桥的躺” 唱着欢乐的歌”“小鱼的调皮”,共同勾勒出一幅落日夕照图,渲染了愉悦欢快的氛围,烘托出友谊重生后的喜悦心情。)桥墩上依然坐着看落日的女孩,她们说说笑笑、推推打打,小桥伏着身子静静地倾听着一切,用无言的歌声颂唱着她们之间的一切。
日子一天天走过,小桥却再也不寂寞,因为在小桥上,在余晖中,有段重生的友情在飘荡。(篇末点题,呼应前文,结构严谨。)
【赏析】
1.文章开篇设置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落日的午后,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根据文章中心,用最简单的语句,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交代了朋友间的矛盾,点出缘由。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整个开头用简单的表达,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以看出高超的构思文章的能力和扎实的作文能力。
2.构思巧妙,剪裁得当。
这篇文章写了两个朋友破镜重圆的故事。文中没有像一般的叙事作品一样,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详细地介绍出来,而是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选取与朋友言归于好地点——桥上,重点写两个人在桥上言归于好的过程。
3. 景为情设,情因景生。
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把这个场面置于特定的时间——夕阳下,运用优美、准确、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做到了景为情设,情因景生的和谐画面。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是这篇文章显著的特点。
(二)美 丽 邹 城
山东 徐子然
邹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不仅人美,景更美。护驾山、十八盘、峄山、岗山等都是风景宜人的好地方。但是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还要数唐王湖了。(开篇点题,由面到点,明确文章的写作重点,引出下文。)
唐王湖位于邹城市的最南部,104国道的东侧。那里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柳树遒劲有力,苍翠欲滴,一年四季都散发着迷人的风采。(进一步明确写作的对象,引起下文对柳树的描写。)
暖风频吹,你瞧,柳枝吐出了新芽。不久,就长出嫩绿的柳叶。柳条被微风一吹,随风舞动,妙曼的舞姿在空中徜徉,好像在和春天说着悄悄话。湖面上的冰雪开始融化了,湖水变得清澈了许多。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蓝的天,倒映着高高的山,倒映着绿绿的树。一切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美丽的画卷之中。(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共同勾勒出优美的意境。)
这就是唐王湖的春天。
骄阳似火,你看,柳树姑娘梳理着她那细长而又浓密的秀发,摆动着她柔美的腰姿,款款向我们走来,把我们引到一个炎热的季节。(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将柳树拟人化,又把柳条比喻成秀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柳枝柔软细长的特点和夏季到来之后柳树形象可爱活泼的形象特点。)这时,湖水泛起泡泡,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锅里的水,在被人不住地加着热。早上,许多老年人坐在岸边,乘着晨风悠闲地钓着鱼;中午,许多孩子不顾艳阳高照,来到这里嬉戏玩耍;晚上,霓虹灯亮起来,大人,小孩在树下乘凉,聊天。时间为序,着意渲染,衬托出夏季唐王湖的美。有时鱼儿不时地跳出水面,好像在比谁跳的高,谁跳的远。
这就是唐王湖的夏天。
秋风乍起,你瞧,柳树的叶子渐渐变黄,纷纷飘落的柳叶被秋风吹到湖里,像给整个唐王湖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夕阳西照,伴着落日余辉,整个唐王湖变得金碧辉煌,真是漂亮极了!(正面描写,直接抒情)。
这就是唐王湖的秋天。
北风呼啸,你看,大雪纷纷扬扬弥漫了整个湖面。柳树好像穿上了一件白色的纱裙,婀娜的身姿像白雪公主一样迷人。迎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孩子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唐王湖的冬天依然是孩子们的乐园。(通过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形,从侧面写出冬季唐王湖的生机和活力,从侧面表现了唐王湖的美丽,进一步表现了邹城的美丽。)
这就是唐王湖的冬天。
这就是唐王湖的四季,这就是四季的唐王湖,这就是美丽的邹城。(句子回环往复,总结上文,收尾呼应,结构完整。)
【赏析】
1.如何去表现一座城市的美丽?小视角新颖独到,开篇先从邹城众多的景点写起,最后把写作的重点集中到一点——唐王湖,又把唐王湖的美集中到对湖边柳树的描写上,这种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既避免了写作上的范范而谈,又能够准确把握写作的重点和写作的着力点,切口小,易操作。而且开篇简洁,点题自然,顺势引起下文对唐王湖的描写。
2.场景描摹,细腻生动。
小把唐王湖的美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每个季节又都把柳树作为写作的重点,运用生动细腻地描写,再现了不同季节湖边的四个场景,通过正面描写,极力渲染唐王湖不同季节的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美丽邹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巧用修辞,清新自然。
文章以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刻画出柳树在不同季节里的不同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新流畅的文笔,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
烘托和渲染的区别推荐文章3:「高频考点」烘托和衬托
烘托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三、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谢亭送别》 唐代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1.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2.反衬: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区别: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烘托和渲染的区别推荐文章4:跟着古诗学写作 | 烘托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发愁自己写的人物、事情、景色太平淡,老师的评语常常是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不够生动……怎样才能使描写的对象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本期《跟着古诗学写作》,我们将通过赏析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一诗,学习烘托描写。
鸟鸣涧
唐 ?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诗人: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精通佛学,有“诗佛”之称。他的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赞他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桂花: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这里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古诗今译:
在这个静寂无人的山野之地,悄悄开放的桂花轻轻地飘落。在这安静的夜晚,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栖息在树丛间的山鸟,它们从酣梦中醒来,清脆的叫声在这春夜里空旷的山涧不时地回荡。
写作技巧大盘点
烘托的手法通常又叫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来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烘托手法,能够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得主体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鸟鸣涧》中,诗人用“桂花落”“明月升”“鸟鸣涧”这几样动的事物来进行反衬,使得人们更深地感受到了春山的空与静。
除了反衬,还有正面衬托。正面衬托是指选择外貌相似,性质相通的事物,以此托彼,使主体更加突出。
正面衬托,还可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用什么景物来陪衬什么感情是有一定规律的。另外,烘托手法在写人时,还可以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可以用一人烘托另一人,也可以用多人烘托一人。
总之,烘托的手法,可以是正面衬托,也可以是反面衬托,可以以动衬静,也可以以虚衬实,还可以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烘托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的;作陪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因此,运用烘托手法,要宾、主分明。
技巧应用要点
? 运用烘托手法时,可以根据写作需要,选择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
? 运用烘托手法时,需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衬托物。
? 运用烘托手法时,要注意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王霞
(主讲嘉宾)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主持和参与了省市区各级类课题研究,是江苏省“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自能评改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科研课题成果奖。
第三讲将于本周日(2月9日)
在莫愁大观园微信公众号发布
敬请关注
1
编辑:巴恬恬
校对:张秀格
审核:黄妍虹、王淑娟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
烘托和渲染的区别推荐文章5:文学创作与鉴赏不能不懂的两个写作技巧:渲染与烘托
文学创作与鉴赏不能不懂的两个写作技巧:渲染与烘托
你无论是进行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必须掌握两个常用,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技巧那就是:渲染与烘托的方法。
一.渲染技法的运用
渲染本是绘画的一种技法。不同于那种只用线条描画轮廓,而是有时浓墨重彩,有时轻描淡写,以区别明暗浓淡,远近高低,造成丰富的层次,给人一种立体感。
我国古代文论家很早就发现文学与绘画有相通之处,指出文学创作也常用此法,他们称之为“点染”(刘熙载),或者叫做“着色”(张岱)。
文学作品当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法,对环境和人物加重描写,以增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当中的渲染的方法。
渲染方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正是有了“鱼戏莲叶东”这四句就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
(一).铺张
铺张 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汉代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唱的歌,“田田”是形容水面的荷叶劲秀的模样。本来有那么一句“鱼戏莲叶间”就已经可以把鱼在莲叶间嬉戏的形状显示出来了,然而,偏偏又来了个“东、西、南、北”。 重复吗?不,我们一点也不会感到重复,恰恰相反,正是有了“鱼戏莲叶东”这四句就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现在人们的眼前。
渲染说到底是为了突出强调所要描绘的事物,因此,他常常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叙述和铺张、排饰,从各个角度给读者心理以强烈的刺激,使之获得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又往往跟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
我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运用铺张的方法来达到渲染,强调效果的例子。从各方面来穷形尽相、紧追不舍,把事物道理讲得酣畅淋漓,使人无法躲避,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受。 比如荀子的《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为了论述“善假于物”的好的效果,运用了一系列排比从“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方面铺排开来,起到了渲染,强化论点的作用。
又如汉代的大赋则可以说是这种铺张渲染的极致,如枚乘的《七发》,为了诱导楚太子改变腐化享乐、安逸懒惰的生活习性,从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方面,由静而动,由远及近,一步步的启发渲染,而其中每写一事,也都极尽“铺张扬丽之能事”。
当波涛汹涌乱云一般滚来,纷乱的样子就如大军奋起装束列队向前。
请看广陵观潮一段: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那江涛开始出现的时候,山洪飞泻而下,似白鹭向下飞翔。稍进一步,水势浩浩荡荡,白茫茫一片,像白马驾着素车,车上张设着车盖帷幔,当波涛汹涌乱云一般滚来,纷乱的样子就如大军奋起装束列队向前。当波涛从两旁掀腾卷起,飘飘荡荡的样子就像将军坐在轻车上率领军队作战。”
这一段描写,巧用比喻,多方渲染,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到奇观满目,声音盈耳,不由得精神震荡,心驰神往。
北朝民歌长篇叙事诗《木兰辞》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一首北朝民歌长篇叙事诗《木兰辞》。这篇英雄史诗式的长篇民歌,热情洋溢地赞扬了女儿替父从军的杰出的胆略和英雄气概。在艺术特色上运用了复叠和排比的笔调进行艺术渲染。
比如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如同前文所讲的《江南可采莲》一样,“东、西、南、北”来了一遍。马和马鞍之类的东西,难道不可以在一处或者两处去买吗?其实这就是有意地渲染花木兰积极替父从军的高涨的热情,渲染出一种热烈紧张的气氛来。
还有那花木兰出征十年,凯旋归家的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难道不可以只写爷娘出城迎接吗?可以的,但偏偏要写姐姐穿花衣裳,弟弟杀猪宰羊,这也是有意渲染,渲染出她回到家后的热闹的气氛,并且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和谐而非常的有情致。
大诗人杜甫曾模仿过这种手法,他在《草堂》一诗中写他回到成都草堂时的热闹情景也是大肆渲染,通过这一渲染,把诗人当时的喜悦心情也和盘托出了: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所以极尽铺张的描写是渲染技法的一个经常用的手段。写作要会用,鉴赏文学作品,要能品出其中的奥妙,也应懂得这一技法。
运用了反复咏唱的方式,揭露了奴隶主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丑恶本质
(二).反复
用反复进行渲染。这种方法在诗歌创作中最为常见,它往往通过对诗歌主旋律的反复吟咏,收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例如《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运用了反复咏唱的方式,揭露了奴隶主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丑恶本质,深沉有力的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制度的憎恨之情,这种回环往复的咏唱本身也是荒野之中,从事无止无修的繁重劳动的真实写照,是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怒火,一旦找到一个喷发口,便连绵不断地倾泻而出的实在的情态,骨鲠在喉,反复的宣泄便不能解心头之恨。
“言之不足,故重言之”这个道理从读者方面来看,这也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咏唱,接连二三的给读者心灵以刺激,才使其感染人的效果得到了格外的强烈。
反复写“哨棒”,竟写了十八次之多
不仅在诗歌当中,在小说当中,这种反复地渲染的艺术处理,一石数鸟,渲染中套着渲染,显得更为高妙。 例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节。便是武松回乡探兄,本无斗狠凶杀之意,所以只安排他带了一根木质哨棒,而一路又对哨棒做了多处突出的描写:“提了哨棒”,“绰了哨棒”,“,“倚了哨棒”……写了十八处之多。这样反复渲染,既写出了武松粗鲁中有精细的性格,也使读者对这根反复提到的哨棒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待到猛虎出现,读者立即就会想到: 原来“半日勤写哨棒”,是因为武松要“仗它打虎”。紧接着马上又会担心一根短短的木质哨棒如何能对付凶恶的猛虎呢?(吊眼白额大虫之厉害,也已经通过酒家之口做了尽情的渲染)心里不禁为武松捏着一把汗,谁知武松初斗恶虎便打折了哨棒,真是“令人膛目结舌,不敢复读下去。”读者此时还会想到一路反复多次勤写哨棒,可这唯一依仗打虎的武器却这么不中用。然而前面这种作“数层出落”的跌宕腾挪不落俗套的反复渲染,已经完全控制了读者的情绪,使读者为之急,为之忧,为之惊奇,为之赞叹,但这种对于哨棒描写的反复渲染,又“非复读者所料”:
所反复渲染的武器,在情节的进展中,并不象读者想象的那样,到危急时能派上大用场,而到关键的时刻却又“折了”,该怎么办?那就全看武松徒手打虎的本事了。所以,前面反复多次写哨棒原来是为武松的武艺高强不畏猛虎的英勇性格,再加色添彩呀!
我以为读懂了前面反复写“哨棒”,竟写了十八次之多的用意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这样才算体味到了的独具匠心。
我们再看《聊斋志异》 描写婴宁的二十次笑态,也和水浒中对于武松哨棒的描写,反复渲染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聊斋志异》 描写婴宁的二十次笑态
反复渲染她在未入尘世时 天真烂漫,明丽娇憨的笑态,同时也是为她已经入尘世时“矢不复笑”、“意不复笑”、“亦终不笑”作渲染。我们说这种反复是一石数鸟式的,因为它之所以反复描写,不仅是为了突出强调对象本身,也是在为下文的陡转(矢不复笑)做渲染蓄势,待到它已被垫高拽满,便“釜底抽薪”,使陡然反转的效果显得格外强烈。
蒲松龄通过婴宁的笑,通过婴宁由一个天真自然的少女,变成为态度庄肃、从容无笑的少妇这个过程,揭示了婴宁性格的复杂性,对封建礼教进行了不露痕迹的批判。同时,对婴宁的转化所持的态度,反映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张扬个性,还是委曲求全于世俗?”婴宁这一形象的出现,在古典作品之林中不能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一项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烘托技法的运用
宋代画家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集》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清代刘熙载也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由此可见烘托是一种间接描写的艺术,为了使所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富有艺术魅力,便往往把另一种与其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和它放在一起,进行烘托映衬。这就是烘托的意义之所在。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为了突出树林、山谷的幽静,以蝉噪、鸟鸣衬托之,因为只有极幽静处,“蝉噪、鸟鸣方能声声入耳。写蝉、鸟不是目的,不过是以此烘托静而已。
烘托技法的运用可分两种:
(一)正衬。
(一).正衬(陪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烘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白居易,《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艳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意思是说杨贵妃一笑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六宫的所有美女都显得无颜色了。这种以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杨贵妃一人身上,用所有美女作为陪衬,以烘托杨贵妃的美,这种以美衬美的手法就是正衬法。
(二)反衬:
前面讲的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反衬。又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也是以动衬静使山林显得更静,俗话说:“要想甜加点盐”。这就是相反相成的意思,以动衬静,静更静,这也是相反相成吧。
(三).反衬和正衬的结合运用
反衬和正衬的手法不是相互割裂的,他们可以一起来使用。
比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为了渲染黛玉气绝之时的凄惨情景。先用薛宝钗箫管笙笛、洞房花烛的乐景进行反衬,然后又写到潇湘馆内: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凄清冷淡,进行正面的烘托,突出黛玉不幸的一生。
三.渲染和烘托结合运用
烘托属于侧面描写。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进行渲染,也可以从侧面进行烘托,烘托得好,效果并不比渲染差,甚至还要好一些。在一篇里渲染和烘托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陌上桑》渲染和烘托结合运用
1·比如乐府诗《陌上桑》:
??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面渲染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侧面烘托描写)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正面渲染)
从中间的“罗敷自有夫”到诗歌的结尾是对罗敷丈夫的描写,全是正面渲染,对罗敷的描写则是有正面,有侧面。从诗的开头到“紫绮为上襦”,是正面渲染描写罗敷的住处、劳动和穿戴。接着就从侧面烘托描写罗敷的美,如何引起众人注目,而且这些人回到家里还互相抱怨,只因为贪看罗敷误了正事。尽管没有正面描写罗敷长相,但是这些侧面烘托,却把罗敷的美写到极致。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根据自己所见到过的美人的模样,去揣测罗敷这个美人究竟到底美到什么程度。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正面描写所不可能达到的。
2·我们再看长篇小说《李自成》:
对于李自成在书中的出场有一段极精彩的描写。为了使李自成这一人物,一亮相就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没有把笔墨放在李自成本身上,却极力在他出场的环境上泼重彩,在着墨上颇有一番讲究,对人物采用侧面烘托的方式,对环境刻意渲染,以境托人:
把环境安排在一个霜风凄厉的晚上,荒凉的群山中,有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山上只有一棵孤峭的青松巍然挺立着,一队二百人的骑兵无声肃立,其中一个身材魁梧,像是龙门古代石刻艺术中的天王像或力士神那样的战士,手扶一面中心绣着有斗大“闯”字的红旗。红旗前面立着一匹特别高大的骏马,骑在上面的是一位三十一二岁高个儿、宽肩膀,颧骨隆起,天庭饱满的战士,他的一双坚毅智慧,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向前面凝视和沉思着,像一尊大理石浮雕,紧接着笔锋一转,写月光下有一张与这位战士,面貌相似的人头像,这是官府捉拿李自成的告示,那位战士轻蔑地笑了笑,拔出剑在告示上唰唰地划了几下,几片破纸,旋即随风飘去,这时才点出这位战士就是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
在这里花在人物身上的笔墨并不多,但由于从寒夜、荒山、孤松、群骑,等等侧面做了由远及近,从静到动的烘托渲染,所以人物一出场只是几个个动作,就把它叱咤风云,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展现出来了。
在这里刻意在环境上着笔,环境上的渲染起到了侧面烘托人物的作用。
这种侧面烘托的方法举不胜举,它可以是以境托人,也可以是借宾衬主,它往往是言于此,而意在彼,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绿叶红花,相得益彰,就其突出渲染的作用来看,他与正面铺张是殊途同归。
环境上的渲染起到了侧面烘托人物的作用
综上所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