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三杰是谁推荐文章2: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画风各有什么特色?

  文·段宏刚


  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跟后来16世纪末期产生的“宗教改革”,以及17——18世纪出现的“启蒙运动”,并称为西方近代三大思想启蒙运动,正是这三场运动接力发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近代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促使西方社会在18世纪以后迅速走上近代文明。


  从12世纪以来,位居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又加上曾经被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沐浴过,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明、自由,促使许多城邦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意大利接二连三地建立,主要有佛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米兰、热那亚、博洛尼亚、佩鲁贾等。


  这些城邦推崇自由民主,定期选举管理者,让公民当家做主。管理者以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己任,非常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进步。


  达芬奇《蒙娜丽莎》


  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艺复兴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和发展,人们追求世俗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教会那一套说辞越来越反感,希望用新的文化体系来取代宗教文化体系。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洗礼下,各个城邦里出现了一批有资本、有思想、有文化的新兴资产阶级,他们具有统一的民族意识,对精神生活非常重视,在后来主导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首先从13世纪末期的佛罗伦萨兴起。


  然而,此时期的教会权利依然很强大,要直接反对神学思想的束缚和压迫,无异于以卵击石,资产阶级只能曲折迂回,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来反对神学思想,并弘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号召文艺工向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优良文化传统学习,来体现人文价值和人道精神,鼓励人们在艺术中追寻自我价值,不要再被神学思想所愚弄,再造一个比肩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化盛世,为近代文明的发展铺平道路。


  米开朗基罗《大卫》


  佛罗伦萨伟大诗人但丁(1265年——1321年)在1300年创作完成《神曲》,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兴起的标志。《神曲》是一部长达8万多字的史诗,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部分,但丁不但在诗中表达了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还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教会的憎恶,并对中世纪以来形成的“蒙昧主义”给予了强烈谴责和严厉批评。


  但丁之后,彼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等大文豪,在文学领域继续薪火相传。


  在绘画领域,则诞生了达芬奇(1452年——1519年),米开朗基罗(1475年——1564年),拉斐尔(1483年——1520年)三位大师,他们合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三大艺术家都出生在资产阶级家庭,先后毕业于佛罗伦萨美第奇学院,在艺术思维上深受新思想的熏陶,这些经历让他们注定会站在反宗教、反封建的队伍里,把人们的精神思想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他们共同的艺术目标。


  拉斐尔《菲娜丽娜》


  在艺术观点上,他们都遵循写实手法,拥有很高的素描功底和造型技巧,非常看重美术作品的“视觉基础”,把绘画看作是自然的唯一模仿者,绘画中的所有知识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这个观点跟古希腊雕塑的“摹仿论”如出一辙。


  他们对美的认识以“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美术作品在他们眼里,是理性与经验的合体,肩负着传播知识和记录历史的作用。正是这样的艺术观点,促使他们把美术当作一门科学来创作,不能偏离三大标准。


  一是把点、线、面当作绘画语言的基本元素,它们是造型的基础。


  二是画面必须具备雕塑一样的凹凸感。


  三是画面要符合透视学原理。


  除过以上共性之外,他们的作品还能体现出一些个性化的元素,正是依靠这些个性化元素,他们之间才拉开了距离,自成一家。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绘画是一门科学”这个观点是达芬奇提出的,基于这个观点,达芬奇总结出一句对西方绘画影响深远的名言——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


  为了证明自己这些观点的合理性,达芬奇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深入钻研数学、解剖学、光学、机械学、工程学、地质学、植物学、制图学、生物学等学科,在诸多领域掌握了非常深厚的知识。完全可以这么说,达芬奇是画家中的科学家,又是科学家里的画家。


  在实际探索中,达芬奇触类旁通,把诸多科学领域的知识,比如,光学中的“焦点透视法”和“明暗对比法”,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法”,生物学里的解剖原理,物理学中的空间构成,等等,统统应用到油画创作里,经过反复探索和实验,他逐渐给油画制定了一套丰富而完善的创作技法和理论依据,解决了油画创作上的许多难题。


  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


  油画于14世纪初期从蛋彩画的基础上产生,到达芬奇的时代,油画虽然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但仍然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画什么题材?怎么去画?审美依据是什么?画家们在创作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参照蛋彩画的艺术语言来创作油画。


  达芬奇仿佛是被历史选定的改革者,于15世纪中期横空出世,用自己的才华一步步填补了油画在创作技法、理论依据、审美趣味上的空白,创作出造型精准、结构完整、比例和谐、构图精巧,同时又神形兼备的作品。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丽达与天鹅》、《岩间圣母》等代表作,善于用“纪念碑式构图”来安排画面结构,无不体现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的审美趣味,为油画的艺术语言打下了坚实基础。


  拉斐尔《圣母和圣婴》


  米开朗基罗也是一名艺术全才,他的知识之丰富,学养之深厚,不输达芬奇,他的主要艺术成就体现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领域。


  米开朗基罗毕竟是雕塑家出身,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因此,他在绘画创作上,能很轻松地打通雕塑与绘画之间的共性,把雕塑艺术上的许多元素,比如,空间感、体积感、质量感、轮廓感,以及诗人的奔放激情融入到作品里,赋予作品鲜明的雄壮美和崇高美,以及严谨的叙事效果。


  欣赏米开朗基罗的油画作品,如同在欣赏一首场面宏大和情节丰富的叙事史诗,这些特征在《最后的审判》、《创世纪》、《创造亚当》等大型壁画作品里,都有非常完美地展现。


  拉斐尔《菲娜丽娜的肖像》


  拉斐尔虽然是“美术三杰”里最年轻的一位,却是艺术天赋最高的一个,被称作天才画家。他对西方绘画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审美趣味和创作题材上做出了较大改动。


  具体做法是,借助宗教题材与神话题材的形式,给作品里融入世俗化的人情味,把现实人物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加入到神话人物和宗教人物的身上,把他们当作普通大众来画,赋予他们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欲望,使他们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


  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作品符合日常的生活经验,看起来非常具有代入感,能感受到浓浓的亲和力。拉斐尔正是依靠这种艺术理念,把圣母和其他女神画成了温婉贤淑的女子形象,她们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洋溢着真实的情感和温暖的人性。


  米开朗基罗《先知》


  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主要作用是装饰和美化教堂的环境,因此,宗教题材和神话题材是所有艺术家必须重视的油画题材,在这些画作里,人物的表情看起来古板僵硬,不苟言笑,看不到任何真情实感的流露。


  为了扭转这些局面,美术三杰依靠扎实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一方面在绘画中竭尽全力地去除神灵的光环,把神灵当作普通人来刻画,另一方面,他们无视教会的权威,直接从现实生活里寻找题材和灵感,来刻画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取材自朋友的妻子,拉斐尔的《菲娜丽娜》、《菲娜丽娜的肖像》和《孕妇》直接以自己女友为原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则取材自一名士兵,这些作品因为都有艺术原型,让观者具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直观印象。


  文艺复兴三杰是谁推荐文章3:拉斐尔传奇:文艺复兴三杰的颜值之最,经历致命苦恋

  身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有为的。在教科书中,他的名字总是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同时出现。他从米开朗基罗那里学习干净、简练、有力的线条,又从达·芬奇的作品中细细揣摩构图、用色,把大师的优点集于一身,逐渐形成自己精致、细腻的风格,迅速俘获了教皇和人们的倾心。但他却是这三位中最英年早逝的,年仅37岁,正当风华正茂就与世长辞,他离世的这天与37年前诞生的日子是同一天。更巧合的是,这天还是耶稣受难日。天才的一生在最高光的时刻,在备受瞩目的时候,就像流星一样,照亮世界之后陨灭。他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是“天使”的意思,而这位天使也却没能留居世上。


  《自画像》拉斐尔约23岁时创作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收藏


  今年是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逝世500周年,中华世纪坛举办了拉斐尔的展览——《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展览用数字还原技术,向我们“还原”了拉斐尔分散在世界各地的36幅经典作品,这36幅经典作品的原作分别收藏于7个国家、13个城市的18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互动式的科技展览得以让36幅经典齐聚一堂,在观众和拉斐尔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5个世纪的“不可能的相遇”。


  作品中从拉斐尔在十四五岁时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圣母与圣子》,一直展现到拉斐尔生命最后的大作《基督变容》;从初露锋芒、压倒老师的《圣母的婚礼》展现到深藏着达·芬奇神韵的《抱独角兽的女士像》;从树立了“完美典型”的多幅圣母像,展现到露出画家智慧的《托马索·费德拉·因吉拉米肖像》;从迷倒众人的自画像展现到藏着爱情秘密的《芙纳瑞纳》……


  《圣母与圣子》湿壁画。拉斐尔于十四五岁时创作拉斐尔之家收藏


  《玛达莱娜·多尼像》木板蛋彩画拉斐尔约23岁时创作现藏于佛罗伦萨皮蒂宫


  读懂它们,也就更深地读懂了拉斐尔,读懂了文艺复兴。


  从“艺二代”到“官二代”


  比很多画家幸运的是,拉斐尔有一个画家爸爸:拉斐尔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父亲乔凡尼·桑西是一名画家和诗人,还有自己的工作室。从小,拉斐尔就跟在父亲身后学画画,并不断临摹父亲的作品,小小的他就有了很好的老师和最好的支持者。但当他7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无人照顾的拉斐尔就开始跟着父亲奔走。经常跟着父亲去“上班”,父亲白天绘画时,时常带着拉斐尔,小拉斐尔时而还能给父亲当当小助手,绘画让小拉斐尔的性格又慢慢阳光起来,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年。


  11岁时,拉斐尔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形单影只的拉斐尔被贵族公爵夫妇收留做养子。拉斐尔的父亲在世时,就时常替这对公爵夫妇画像,很受公爵夫妇欣赏和器重,公爵夫妇对小拉斐尔的培养也非常上心,短短一年就把拉斐尔培养出了贵族气质,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名门子弟。


  青出于蓝胜于蓝


  小拉斐尔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分,拉斐尔的舅舅经过公爵夫妇的允许把拉斐尔带到了佩鲁贾,让年仅12岁的拉斐尔得以有机会拜名画家佩鲁吉诺为师。佩鲁吉诺是何方神圣?佩鲁吉诺和达·芬奇拜的是同一个老师——韦罗基奥,达·芬奇是佩鲁吉诺的师兄。所以,按照辈分来说,拉斐尔还要叫达·芬奇一声“师伯”呢!


  这位老师系统地教拉斐尔绘画的基本功——研习构图、预设素描稿、绘制底图,以及把最终的作品雏形转绘于画框内。拉斐尔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绘画知识,并迅速地转为己用。他最初成名于惟妙惟肖地模仿老师的作品,甚至让人难辨真伪。他绘制的很多人像,如果不标明,人们都会以为是佩鲁吉诺的手笔。很快,年轻的拉斐尔出师了。17岁那年,拉斐尔在画作中的署名已经排在同事之前,落款是“magister”,即“大师画家”。他不再以学生的名义绘画,而是作为一名独立艺术家。拉斐尔甚至还有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从此能够以独立的身份签订绘画合同了。


  拉斐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往往甲方在选择画家时,有不少会放弃佩鲁吉诺而选择拉斐尔。20岁时,他的水平已经远超他的师傅佩鲁吉诺,订单越来越多。佩鲁吉诺的画技已经无法满足拉斐尔提升的需求,拉斐尔开始学习当时最顶尖的画家技法,他学到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技术。有一次,他正画着甲方委托的草稿,听说偶像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一起绘制壁画,跟甲方沟通后立马丢下了自己的工作跑去佛罗伦萨看偶像,现在看来就是个“追星”男孩。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是当时顶级的大师,一山不容二虎,而且据传一直不和。当时佛罗伦萨的市政部门邀请他们一起作画,显然没安什么好心。不过这可乐坏了拉斐尔,他一边看着两位大师互相炫技,画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一边默默观察,临摹练习,学习技法,博采众长。他学到了达·芬奇的构图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与风格,绘画风格日渐成熟。


  拉斐尔赤裸裸地临摹行为让米开朗基罗对拉斐尔心怀不满,但真正让米开朗基罗对拉斐尔开始有敌意的是拉斐尔毫不逊色的画技,于是米开朗基罗毫不客气地当众管拉斐尔叫抄袭者。当米开朗基罗正在画圣彼得大教堂天顶画时,他生怕自己被抄袭,还特地把工作地点封了起来,只为了防拉斐尔“偷师”。


  《披纱巾的少女》拉斐尔约30岁 时 创作佛罗伦萨帕提拉纳美术馆收藏


  拉斐尔的成才之法


  学习是拉斐尔成功的第一个要素,通过学习,拉斐尔实现了自身艺术风格的演变。他将其他艺术家的技法归为己用,但并非单纯的复制,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了超越。对于米开朗基罗叫拉斐尔抄袭者的做法,艺术史学家克里斯托夫·特内斯明确给出过自己的看法:“拉斐尔只想做得更好。他受益于对前人的深入理解,他从中摸索出新的艺术道路,由此通向巅峰。”


  用户思维是拉斐尔的第二个成功要素,年轻的他凭什么打败更有名气的老师而赢得甲方欢迎,凭什么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眼皮子底下获得更多客户呢?首先,拉斐尔长得眉清目秀,可能甲方看到他就赏心悦目。其次,他审美好,会给客户的画像“加柔光”,客户原本的很多瑕疵得以被隐去,美丽的轮廓被凸显——这就是用户思维啊,给用户画肖像,当然要像,但也不能太像,这个道理拉斐尔比其他画家更明白。


  在一次重要的委托中,甲方要求画一组夫妇肖像。这个富有的甲方商人和艺术资助人是阿涅罗·多尼和他的妻子玛达莱娜,他们也成为佛罗伦萨首批请托拉斐尔作画的资助人之一。肖像出来后玛达莱娜乐开了花,画中的自己摆着蒙娜丽莎的姿势,却显得更加雍容。画中的她有着符合当时审美的希腊鼻、丰满的身材,拉斐尔还力图把皮肤表现得更为细腻,脸部轮廓描绘得更为优雅。拉斐尔还耗费心力,成功地表现出逼真的衣料纹理,画中蓝色锦缎的袖管和覆在双肩上的透明薄纱,还有戒指和吊坠,无一不强调着她的身份。


  收到画作,心中大悦的甲方夫妇顺势把拉斐尔介绍给了教皇,从此他的订单络绎不绝,甲方的身份地位也越来越高,有用户思维的拉斐尔逐渐走上人生巅峰。在接到订单时,拉斐尔对于甲方的要求总是敬业地完成,同时高产得不得了。他性格柔和得简直不像个艺术家,堪称“天使乙方”。此处不得不点名达·芬奇,不但热爱拖稿,还恐吓甲方负责“催稿”神职人员:“再催就把你的脸画成叛徒犹大……”


  25岁那年,拉斐尔被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请到罗马,绘制梵蒂冈宫殿的壁画,这既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订单,也是进一步提高知名度的机会,拉斐尔非常重视。当时,米开朗基罗也接受邀请前来,但是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撂挑子。有一次,米开朗基罗甚至和教皇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去了佛罗伦萨。而为人谦逊的拉斐尔不仅对教皇谦恭守礼,对画作也精益求精。教皇对年轻却不轻狂的拉斐尔非常欣赏,在要任命新的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之时,候选人就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三位,拉斐尔正式与两位大师齐名。对比两位大师的脾气和拖延症,教皇毫不犹豫地选了拉斐尔。


  创新是拉斐尔的第三个成功要素,拉斐尔的圣母像是在当时最负盛名的,在他之前,家家户户人手一份的圣母像往往是呆滞刻板的,过于庄重,反而失掉了美丽。拉斐尔的圣母画则以母性的温柔以及青春健美为主题,特别关注人们的真实需求,这就是他的创新之处。


  即便是布置在教堂之中的圣母画,拉斐尔也会强调圣母人性的光辉,《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因为这幅圣母画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约31岁时创作现收藏于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画中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秀丽文静,从云端降下,趴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小天使的表情为什么有些不开心呢?因为这幅画表现的故事是圣母决心“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救世”,右边的圣女渥瓦拉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在用眼神沟通这个秘密,心照不宣。这都让人不禁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拉斐尔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


  西方人有一句夸人的话是“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足以说明拉斐尔的圣母画得多么慈爱大方、美丽端庄,也足以说明人们对拉斐尔所画圣母像的喜爱。


  拉斐尔的宗教题材画作大多都是圣母像,他几乎不选择残酷或斗争的宗教题材,甚至连强悍有力的英雄人物都极少表现,他不愿意通过画面让人们体会到痛苦或挣扎,他喜欢画圣母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圣母形象向大家传递平和、欢乐、安详的理想化的氛围,后人评论说:“拉斐尔的绘画象征着理想,而拉斐尔就是美的化身。”


  文艺复兴三杰的颜值之最


  爱画圣母的拉斐尔,内心也是美好而宁静的。相由心生,拉斐尔的长相也非常美好宁静,有句俗话说“能够靠颜值,偏偏要靠才华”,如果用在拉斐尔身上,那就真的太准确了。从拉斐尔23岁的自画像中不难发现,他有着完美的三庭五眼关系、欧式大外双、高挑的小鼻子、优雅的长脖子、蓬松柔软的卷发、很有光泽感的皮肤仿佛饱含水分。真是一位优雅的美男子,就连对他抱有敌意的米开朗基罗都夸拉斐尔长得英俊。


  放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画家们开完画展或者新作发布时都要在网络上晒图,文艺复兴三杰如果也赶上这个时代,图片点击量最高可能不是达·芬奇或者米开朗基罗,而会是拉斐尔,因为他颜值高啊,他的照片也会在网络上圈粉无数呢,他办画展的地方也可能会变成网红大咖圣地呢。


  13年后,拉斐尔为自己画了另一幅肖像,那时的他皮肤依然光泽红润,还留起了大络腮胡,似乎更有了一些艺术家的浪漫气息。不过,更深的眼袋和眼窝,还有渐少的发量,多少让人有些担忧他的健康状况。


  此时的拉斐尔年纪轻轻就成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但如果想用“他命真好”来概括他的生活,似乎为时尚早。拉斐尔并不是那个上帝眷顾的人,他和他的父母一样短命,事业如火如荼之时,却大病了一场。


  《双人肖像》(局部)拉斐尔约36岁时创作巴黎卢浮宫收藏


  拉斐尔的致命苦恋


  大家熟识的艺术家中,提起短寿,最为人知的可能是有些为爱痴狂的梵高,他用后印象派照亮艺坛,38岁不到就与世长辞,而拉斐尔辞世时比梵高还要年少数月。


  拉斐尔的死亡,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场大病。当时被任命为罗马古迹保护总管的拉斐尔,在一次挖掘古建筑中发生了塌方事故,有不少人都在事故中丧生,拉斐尔捡了一条命回来,但他的伤口受到了感染,在医疗条件还不好的五百多年前,再加上不好的卫生习惯,他病倒了。庸医的误诊,更是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致使年纪轻轻的拉斐尔几乎起不来床,几乎要靠着求生欲来争取更多的生机。这还不是最惨的,拉斐尔卧病在床时还发生了一件摧残他心灵的事情,拉斐尔最爱的人——芙纳瑞纳被迫接受了教皇奥莱十世的指婚。芙纳瑞纳之于拉斐尔有多重要?他的多幅圣母像正是以芙纳瑞纳为模特完成的——芙纳瑞纳是拉斐尔心中的女神。


  虽然拉斐尔将芙纳瑞纳视作自己的一生至爱,但造化弄人,拉斐尔终身未娶。拉斐尔与芙纳瑞纳相识相知多年,拉斐尔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面包店老板的女儿,她是他关于美的灵感,《披纱巾的少女》便是拉斐尔30岁时为芙纳瑞纳画的肖像作品,从美丽肤色到华贵服饰上的绵密衣褶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他画笔下的芙纳瑞纳莞尔一笑,天真无邪,一双乌黑杏眼露出无辜的眼神,紧盯着观众。或许在拉斐尔心目中,芙纳瑞纳就是美的标准与化身,就连圣母也是芙纳瑞纳的样子。


  对于芙纳瑞纳这场被强行安排的指婚,拉斐尔百般反对、万般阻挠,但教皇的命令是不能修改的,是全民执行的,人们赶走了芙纳瑞纳,这使本就奄奄一息的拉斐尔陷入绝望。


  拉斐尔受不了这样的摧残,在4月6日与世长辞。留下了后世古典主义画家不可超越的典范。


  也许拉斐尔比不上达·芬奇的创造力,也比不上米开朗基罗对肌肉走向的精准把控,但他像个不知疲倦的黑洞,捕捉了一切能够看到的光,提炼之后还能升华。他柔美的人像综合了大师技巧与自身理解,把文艺复兴推向了顶峰。如今,我们跨越五百年,重新认识拉斐尔。


  (原拉斐尔传奇)


  :北京晚 :李炫芷


  流程编辑:u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文艺复兴三杰是谁推荐文章4:文艺复兴历史上的五位巨匠

  美是人类的一种直觉,它早于人类思想与文字的产生,也早于人类进入大跨步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的艺术创造,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万年以上的印尼苏拉威西岛洞穴壁画,距今3万年以上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距今1.7万年以上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无不昭示着人类在学会种植农作物、驯化家畜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绘画。


  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艺术与审美追求,要远远比文明的产生更古老。或者说,正是艺术与审美意识的觉醒,催化了人类文明的产生。此后,人类相继进入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制作出了更加精美的石器、铜器,审美与文明在同一轨道上快速前进。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宗教、政治最终统治了一切,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艺术都沦为了世俗或神的权力的附庸。


  直至15世纪前后文艺复兴的产生,人们才重新将属于人的审美从神圣的权力中剥离开来。可以说,文艺复兴是人类艺术与审美意识的又一次觉醒,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类的文明才得以重新展开,最终塑造了后来的启蒙时代、科学大爆发时代,直至我们现在身处的、完全迥异于古代社会的现代人类文明。


  因此,我们今天纪念文艺复兴历史上的巨匠,不仅仅是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更是在寻求人类文明背后的精神觉醒,这关乎人性、个体、与自由。而在一系列文艺复兴巨匠中,又有五位尤为值得我们理解:


  -1-


  达·芬奇


  用理性觉醒世界


  达·芬奇,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的画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世界上最具声名的绘画作品,可能都不用加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达·芬奇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他在稿纸上画满了飞行器等各种机械的图纸,他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达·芬奇飞行器设计手稿


  爱因斯坦甚至说: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2-


  博斯


  用魔鬼直击人类沉沦


  耶罗尼米斯·博斯,15世纪荷兰画家。他的绘画以恶魔、半人半兽的怪诞形象著称。


  其代表作《人间乐园》,左侧是亚当、夏娃与众生景象,中间是奇异的人间万物,右侧则是黑暗的地狱。


  ▲人间乐园,作于1490年至1510年间


  他的作品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夸张奇怪的生物,让人感到一种对罪恶与人类道德沉沦的窒息。他也被认为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


  -3-


  米开朗基罗


  人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


  米开朗基罗,15-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雕塑家、画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相信,人是依上帝形象而创造的,人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


  他将自己对理想的期待投射到创作中,在他的雕刻下,那完美的身体仿佛并不属于人间,而更接近于神。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言:“我在大理石中看见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


  -4-


  拉斐尔


  寻求人性的本真与宁静


  拉斐尔,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个,却仅仅活了37岁。与怪诞的博斯、健美的米开朗基罗、热衷科学理性的达·芬奇不同,拉斐尔的作品充满了平静与柔和,闪烁着人性最为温暖的一面。


  他的多幅圣母图表现着人间的慈爱,他的名作《雅典学院》折射着古希腊的智慧光芒,他用人性最初的模样告诫世人,要回归爱与智慧。


  ▲《雅典学院》


  -5-


  卡拉瓦乔


  在逃亡与凶杀中度过一生的传奇画家


  卡拉瓦乔,1571年出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代表。卡拉瓦乔是巴洛克画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以暴力的斗争、奇异的斩首、拷打和死亡为特征。


  ▲《圣母之死》


  而他本人也热衷于打斗、犯罪,一生都在逃亡与凶杀中度过,据说,卡拉瓦乔的死亡便源于敌人的复仇。但尽管如此,卡拉瓦乔还是以他极具张力的作品、天才般的技艺征服了世人。


  以上五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分别代表着这一伟大历史时期的不同精神面向。但毫无例外,他们都不再墨守成规,而是以艺术与审美的自我觉醒,打破传统的神圣枷锁。


  文艺复兴三杰是谁推荐文章5:文艺复兴三杰,究竟谁最牛!?

  文艺复兴三杰,究竟谁最牛!?


  说起文艺复兴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拉斐尔·桑西。咱们先从这三人的相貌和年龄说起。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米开朗基罗·迪·罗多维乔·博那罗提·西莫尼(1475—1564年),拉斐尔·桑西(1483—1520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


  从年龄上看,米开朗基罗比达·芬奇小20多岁,而拉斐尔比米开朗基罗小将近10岁,比达·芬奇小30多岁。


  虽然年龄差得比较大,但这三个人活跃在同一个时期,彼此也很了解对方的情况。


  那么,这三个人里面谁最牛?


  想必大多数人会觉得达·芬奇最牛,其次是拉斐尔。


  为什么会觉得达·芬奇最牛呢?


  这个嘛,当然是因为达·芬奇名气最大啊。他名气大不就是因为他很牛的缘故吗?一般人都会这么想的吧。


  不过,至少在欧洲古典美术史上,绘画方面公认的第一牛人其实是拉斐尔。


  雕塑方面公认的第一牛人是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前派,简而言之,是一场旨在“回复到拉斐尔之前的时代”的美术改革运动。他们否定的东西,实际上是西方绘画的古典主义艺术,而“古典主义艺术”等同于“拉斐尔”。


  拉斐尔《椅中圣母》,1514年佛罗伦萨庇蒂美术馆藏


  拉斐尔是教科书。


  英国有个皇家美术学院,拉斐尔前派的人最初也在这里学习古典绘画,他们看不上一成不变的学院派艺术——“我们要画更有新意的画”。因为有否定学校教科书的意思,所以他们的流派命名为拉斐尔前派。


  明明说要回复到拉斐尔之前的那个古老的时代,怎么算是有新意呢?


  我们现在看来不觉得有什么新意,但在那时恰好相反,旧时代的画反倒更有新意。


  即使现在,学西方油画的人也都得从拉斐尔学起。这时可没列奥纳多·达·芬奇什么事。而且也没有什么“列奥纳多前派”。


  你现在知道拉斐尔有多牛了吧。


  一般来说,在欧美达·芬奇名气更大,但要说到“谁是西方古典绘画大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拉斐尔。


  不过,拉斐尔本人对达·芬奇相当崇拜,当看到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时,他也忍不住山寨了一幅,向偶像致敬。


  《弗纳利娜的肖像》拉斐尔


  既然如此,为什么拉斐尔的风头会盖过达·芬奇呢?


  这么说起来,其实达·芬奇没得到当时市场上的评价。若说证据,得说说在他活跃的时代,对艺术家而言最高荣誉是什么。


  文艺复兴三杰都是意大利人,若说接到谁的订单最有面子,那肯定是来自罗马教皇的订单啊。


  接到罗马教皇的订单,在梵蒂冈留下作品是最了不起的。在当时那可是走上了艺术家的人生巅峰。


  拉斐尔在梵蒂冈留下过自己的作品。米开朗基罗也留下过,非但如此,他甚至还设计了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教堂的拱顶。


  那达·芬奇呢?


  没他啥事。他没有作品留在梵蒂冈。


  既然大家都觉得达·芬奇名气最大,那你们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呢?


  达?芬奇《蒙娜丽莎》,1503—1519年,巴黎卢浮宫


  达?芬奇他的作品少到离谱,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要是继续举例,我觉得《岩间圣母》也可以加上,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 岩间圣母》达·芬奇


  确实,关于达·芬奇的各种八卦虽然知道得不少,但对他的作品却了解得不多。


  总之,说达·芬奇是靠《蒙娜丽莎》一夜爆红并不为过。


  说到《蒙娜丽莎》,这幅画,据说他一直把这幅画带在身边。


  所以达·芬奇不仅带着《蒙娜丽莎》在意大利转悠,去法国时也不忘把它带在身边,还在卢浮宫博物馆展出过。


  三人中拉斐尔最早去世,年仅37岁。有这样的颜值,拉斐尔的女人缘相当不错呢。


  标准的帅哥一名!


  拉斐尔《自画像》,1506年,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再说米开朗基罗,他老人家活到88岁,在当时可是罕见的长寿。


  米开朗基罗·迪·罗多维乔·博那罗提·西莫尼


  所以他的自画像上是位老爷爷。


  达·芬奇自画像


  达·芬奇活到67岁。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长寿了。但他的作品比最早去世的拉斐尔要少得多。


  拉斐尔画了很多圣母子像,因此被称为“圣母子像画家”。


  比如这幅,被美第奇家族的公爵一直带在身边。基督教题材的画。


  对那时的业界精英来说,最高格调的绘画题材莫过于宗教画和历史画。如果驾驭不了这两种题材,就没资格称为高手。


  拉斐尔《大公爵的圣母》,1504年,佛罗伦萨庇蒂美术馆藏


  近代以前的绘画基本都是接受邀约后再画。拉斐尔经常接到大型绘画的邀约,可见他的口碑之好。梵蒂冈有以他的大型作品装点四周的“拉斐尔展厅”,下面这幅名画也在其中。


  拉斐尔《雅典学院》,1509—1510年,梵蒂冈宫藏


  拉斐尔所代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透视法。透视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焦点透视”,又称“线性透视”。这种画法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感觉,所以产生了纵深感。


  达·芬奇《受胎告知》,1472—1475年,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达·芬奇在画家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的画室当学徒时画的《受胎告知》,也是以焦点透视画法而闻名。感觉画中的场景从正中间纵深展开。


  透视法的另一种是“空气透视”,又称“色彩透视”——距离近的物体是鲜明清晰的棕色,距离远的物体是灰淡的青色,形成纵深感。


  达·芬奇《圣母子和圣安妮》1510年,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线条和色彩都画出了纵深感。


  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另一种西方古典绘画的特征性技法,就是能够以色彩浓淡的渐进体现立体感的“明暗法”。


  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1506年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明暗法是达·芬奇使这种绘画技法臻于完善。不论是透视法还是明暗法,都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画家在不断摸索中发展而出的技法,两种技法的集大成者达·芬奇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在拉斐尔手中得以实践。


  运用透视法和明暗法,使画面呈现立体空间感,是西方绘画的特征。这也是西方绘画与其他文化圈的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在当时最受看重的宗教画和历史画领域,拉斐尔留下了许多名作。顺便考考你,刚才那幅《雅典学院》里其实有文艺复兴三杰,你看出来了吗?


  正中间的这两个人,分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哲学家呢!


  哲学方面,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最受推崇,中世纪时则是亚里士多德。在这幅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扮演哲学“第一人”——柏拉图的,你猜是谁?——是达·芬奇。


  达·芬奇成了扮演柏拉图的模特,按照这个逻辑,那么米开朗基罗扮演的应当是亚里士多德……但再一细看发现不对,他在那里——做托腮沉思状的那位。


  这人是谁?


  是一位叫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家,孤独厌世。扮演这个蔑视众生、高贵冷艳的哲学家的,就是米开朗基罗。


  很符合角色吧。


  拉斐尔嘛,其实在这幅画的右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