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推荐文章1:“在这里演奏就像回家一样”,维也纳爱乐亮相国家大剧院
10月28日、29日一连两晚,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指挥大师安德里斯·尼尔森斯的执棒下登台国家大剧院,为2024“醇·萃古典”演出版块奉献了重磅演出。
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指挥乐团演奏
国家大剧院2024“醇·萃古典”于10月17日至12月19日持续上演,14组艺术家带来23台古典音乐精品演出,此次两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专场演出,由劳力士和国家大剧院联袂呈现。之后,费城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永恒乐团也将陆续登台亮相。
演出,交响曲、协奏曲和交响诗荟萃
与“音乐之都”维也纳相映成辉,作为全球最著名的顶尖乐团之一,维也纳爱乐乐团每每以极高的演奏水准和绝妙的“维也纳音色”令全球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
演出现场
在28日的演出现场,拉脱维亚指挥大师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先奉献了肖斯塔科维奇《降E大调第九号交响曲》。这部完成于1945年的作品既洋溢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后的喜悦灵动、积极乐观,又因谐谑的口吻与人们对于自贝多芬之后“第九号交响曲”所惯有的厚重深刻、宏大肃穆的心理预期相偏离。
自2015年起就以音乐总监的身份执棒波士顿交响乐团、陆续推出屡获国际奖项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录音的尼尔森斯,被公认为是当代诠释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权威艺术家之一,在他的从容引领下,维也纳爱乐乐团各声部艺术家精心勾勒出作品融合古典主义框架结构和二十世纪音乐语言的独特美感,轻盈敏捷的弦乐、剔透戏谑的木管,静谧沉思的广板、从容浑然的加速,将作曲家笔下凝练简约的笔触和复杂多元的情感挥洒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会的下半场,尼尔森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细腻诠释了捷克音乐大师德沃夏克《D小调第七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挣扎不安与副部主题的明媚惬意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乐章平缓的整体氛围中几次激动的插部主题也赋予了音乐更为立体的面向;在最具民族乐派特点的第三乐章中,乐团以无与伦比的默契配合完成了对重音节拍复杂切换的惊艳处理,将德沃夏克在《斯拉夫舞曲》等杰作中对舞蹈音乐内在韵律的钟情完美复现;末乐章与第一乐章在结构上遥相呼应,沉郁厚重与悠然悦耳的双主题轮番登场、相互交织,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铜管声部在曲终处吹响大调的恢弘齐奏,仿佛穿越乌云的阳光,为作品画上荡气回肠的句号。
演出现场
与28日晚的演出相较,29日晚的演出曲目无疑更具“维也纳之声”的特色。上半场,钢琴演奏家叶菲姆·布朗夫曼与尼尔森斯执棒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联袂奉献了贝多芬《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由贝多芬在1800年完成,是其唯一以小调写成的钢琴协奏曲,也是作曲家协奏曲创作臻于纯青的标志。1803年4月5日,作曲家本人在维也纳剧院完成首演。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分别是:有活力的快板、广板以及回旋曲(快板)。
在第二乐章中,钢琴声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娓娓道来般旋律与乐队的进行徐徐相伴,绵延悠长的旋律无疑更需要精湛细腻的钢琴演奏技巧,令每件乐器的声音温暖地包裹彼此。已经66岁的布朗夫曼对音量和音色的控制堪称登峰造极,每个乐句进出间都有微妙的变化。在他一副标准学院派严谨与精致的演绎之下,即使Rondo部分也毫无炫技之感,透露出儒雅与典丽之风。
钢琴演奏家叶菲姆·布朗夫曼接受全场观众的掌声致意。摄影 王诤
演出下半场奏响的交响诗杰作《英雄生涯》,无疑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德奥晚期浪漫主义大师理查·施特劳斯160周年诞辰的致意。超大编制的乐团全员亮相,技术自是无可挑剔。当荡气回肠、史诗般英雄主题再现,尼尔森斯全情投入地指挥,也令乐团各种音色都发挥到了极致。
在全场观众持续而热烈的欢呼与掌声中,尼尔森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返场加演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美好生活圆舞曲》和约瑟夫·施特劳斯的《飞翔快速波尔卡》,以乐团招牌式的、无与伦比的弹性速度处理,将最原汁原味的维也纳舞曲传递给国家大剧院的听众。
安德里斯·尼尔森斯率领乐团全体成员向观众谢幕
“在这里演奏音乐就像回家一样”
此次来京演出期间,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小提琴演奏家丹尼尔·弗洛绍和乐团总经理、低音提琴演奏家迈克尔·布拉德勒也在国家大剧院接受了媒体群访。对于时隔十年之久再次回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弗洛绍表示,“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让我和每一位爱乐乐团的演奏家都充满了归属感,在这里演奏音乐就像回家一样。”
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小提琴演奏家丹尼尔·弗洛绍(左)接受媒体采访。摄影 王诤
在被问及此次两场演出曲目的安排时,弗洛绍介绍说:“回顾维也纳爱乐的历史,自1842年乐团成立之初,我们就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可以说贝多芬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早已融入进乐团的DNA之中,他们也是乐团标志性的代表人物。而像德沃夏克这样的捷克作曲家,同样也和乐团之间渊源颇深。维也纳和布拉格间只有三百公里的路程,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对于音乐的感知是一样的。1883年,德沃夏克在维也纳出席的勃拉姆斯作品首演音乐会,也是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担纲演奏的。”
“虽说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好像同维也纳音乐更加贴近,但从乐团成立至今,我们也会演奏法国的音乐、俄罗斯的音乐,可以说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古典音乐家作品我们都会去演奏。肖斯塔科维奇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维也纳爱乐就演奏了他的《第九交响曲》,也是这首作品在欧洲的首演。1970年时,肖斯塔科维奇本人也曾到访过维也纳。”布拉德勒就此补充道。
乐团总经理、低音提琴演奏家迈克尔·布拉德勒(右)接受媒体采访。摄影 王诤
正如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创始人之一、作曲家和指挥家奥托·尼古拉曾留下名言:“最优秀的人才用最佳的方式演绎最好的作品。”自1842建院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便同勃拉姆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卡拉扬、伯恩斯坦、阿巴多等多位艺术大师的名字紧密相连,也见证了古典乐坛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谈及乐团的变与不变,布拉德勒表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不只是维也纳爱乐,整个世界的交响乐团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技术在其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影响了整个乐团现在的经营以及演出的方式。”
谈及对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看法,弗洛绍回顾说,1973年时,维也纳爱乐乐团就作为西方第一支乐团来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首演。“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这里最直观的感受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古典音乐。我常常看到母亲或者是父亲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听古典音乐,而且人数非常的多,这在欧洲也并不太常见,说明古典音乐现在在中国有了更多的受众。”
两位演奏家都认为,近年来中国音乐家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与中国的音乐家有着很好的合作,很多非常好的中国歌唱家也曾来到维也纳演出。中国音乐家的成就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古典音乐,大家都看到了郎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也使得越来越多年轻的中国人,爱上古典音乐,去学习钢琴并想成为钢琴家,这也给了我们很大触动。”
维也纳爱乐凭借面向全球转播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美泉宫夏夜音乐会收获了持续而广泛的公众影响力。谈及即将在两个月后上演的202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弗洛绍和布拉德勒介绍了部分看点,“我们会把很多曲目放在小约翰·施特劳斯上,因为明年将迎来这位作曲家诞辰200周年。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也将继续执棒,我们同他已经合作了五十多年。上次同他合作还是在2021年,由于受疫情影响,现场没有观众。同时,另一位女性作曲家康斯坦茨·盖格的作品《费迪南德斯圆舞曲》也将亮相音乐会,具体曲目还在同穆蒂的商定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音乐会,每年有上百万的观众同步收看我们的演奏,其中约有一半来自亚洲,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
布拉德勒特别强调说,“当下的世界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大家看到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希望起码在这几个小时内,能让观众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用音乐传递出和平、和解的讯息。这也是我们如此看重新年音乐会传播的原因,包括线上的传播,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看到这场音乐会。”
(除标注外,图片均由国家大剧院提供)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推荐文章2:梦幻启幕!第67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舞会,奏响奥地利浪漫华章
奥地利维也纳沉浸在一片华丽优雅的氛围之中,举世瞩目的第67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舞会盛大开幕。这场舞会堪称奥地利文化盛事,每年都吸引着全球目光,今年更是有515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欣然赴约,共同见证这场艺术与社交完美融合的盛宴。
当舞会开场,舞台上144对年轻舞伴翩然起舞,他们身姿婀娜、舞步轻盈,伴随着悠扬的旋律,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而这些美妙的伴奏乐曲,大多出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手。他的作品以欢快、活泼的节奏著称,为舞会增添了浓郁的浪漫气息,也让每一位在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梦幻世界。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舞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历经近百年的岁月沉淀,如今它已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西班牙马术学校盛装表演并称为奥地利的“三大国宝”。这不仅是一场舞会,更是奥地利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承载着这个国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舞会上独特的着装要求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男性需身着笔挺的燕尾服,搭配洁白的领结,尽显绅士风度;女性则身着一袭洁白长裙,头戴特制的精美王冠,宛如童话中的公主。这样的着装规范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为舞会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浪漫的氛围。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场极具传统特色的舞会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讨论。有人认为,如此严格的着装要求和传统流程,是对经典文化的坚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人们保留了一片可以感受纯粹艺术与优雅的净土;但也有人提出,这种过于传统的模式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舞会的创新与发展,使其逐渐与年轻一代的审美和需求脱节。
无论争议如何,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舞会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它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其中感受到奥地利独特的风情与艺术的永恒魅力。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推荐文章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丨时隔五年,久违的维也纳之声回来了
时隔五年,久违的维也纳之声回来了!
10月30日-31日,在正值“当打之年”的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执棒下,维也纳爱乐乐团重归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两晚交响盛宴,与上海观众续写前缘。这也是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演出项目。
首场音乐会上,观众掌声在第一位乐手进场便开始了,在尼尔森斯现身时达到高潮。屈着腿、弓着腰,尼尔森斯依然带着他招牌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亮相。
10月30日,在安德里斯·尼尔森斯的执棒下,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东艺演出
演出之外,东艺与维也纳爱乐在过去五年愉快的合作基础上,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启新一轮的深入合作。
天团归来
第一场音乐会带来两首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与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短小精悍,洋溢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后的喜悦灵动、积极乐观。在德沃夏克的九部交响曲中,《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最为脍炙人口,而在音乐圈中,也有专家认为,《第七交响曲》才是他最伟大的代表作。
第二场音乐会则回归早已融进乐团DNA里的德奥作品,除了钢琴家叶菲姆·布朗夫曼坐镇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还有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2017年,尼尔森斯牵手维也纳爱乐,首秀上海,正是演出了这首长篇交响诗,其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令人刮目相看、记忆犹新。
2017年,安德里斯·尼尔森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东艺演出
作为当今唯一一个不设音乐总监与常任指挥的世界顶级乐团,维也纳爱乐近乎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声音。这种独特的乐团建制,促成了由全体演奏家共同构筑的“艺术共同体”与指挥家作为“临时引领者”身份之间建立起一种独具特色的互动机制。每一次合作,都是难以预料、充满悬念的一场“意外之旅”。
尼尔森斯拥有胖乎乎却不失柔软活络的指挥身段,亲和力满分的台风。“这是一个灵活的、可爱的、浑身都是戏的‘胖子’。”多次和维也纳爱乐合作的尼尔森斯,也被中国乐迷亲昵地称为“胖葱”。尼尔森斯曾形容,维也纳爱乐的金色之声就像“蜂蜜”,具有蜂蜜一般的金黄色彩和香甜味道,而其音乐的流动也像蜂蜜一样具有黏稠的质感。
“他是我们最爱的指挥之一。”维也纳爱乐主席丹尼尔·弗洛绍尔笑说,相比2017年,尼尔森斯瘦多了,也更有能量了。尼尔森斯出身于歌剧院,在指挥歌剧方面有着独到的想法,也擅指维也纳音乐,比如华尔兹,“他不仅是一个有着巨大天赋的指挥家,也为人亲和,很好相处。”
双向奔赴
这支“天团”与上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4年。二十年来,维也纳爱乐一共踏足上海7次,其中5次扎根在东艺,见证了古典音乐在上海一路向上的蓬勃发展。
2007年,小泽征尔执棒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带来音乐会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2009年,在祖宾·梅塔带领下,维也纳爱乐演出了海顿《第104交响曲》、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音乐会现场更向全欧播出。
2018年,弗兰茨·威尔瑟-莫斯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东艺演出,携手钢琴家郎朗
2017年,乐团开启首个大规模中国巡演,同年,与东艺签署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尼尔森斯执棒下开启“五年之约”。2018年,乐团和指挥弗兰茨·威尔瑟-莫斯特、钢琴家郎朗,携手亮相东艺。2019年,乐团在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安德烈斯·奥罗斯科-埃斯特拉达组成的“双指挥”阵容下展开中国巡演,钢琴家王羽佳加盟。
2019,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东艺演出
2019年,安德烈斯·奥罗斯科-埃斯特拉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东艺演出,钢琴家王羽佳加盟
“5次献演东艺,维也纳爱乐留下了很多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东艺总经理雷雯说。如今,双方续签战略合作,展开新一轮合作:除了奉上世界顶级音乐会,还将在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剧院美学等方面展开合作。为此,东艺特向维也纳爱乐赠送了代表中国文化美学的榫卯文创手作,寓意双方互相支撑、紧密连结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续签战略合作
与上海这座艺术重镇再一次深入互动,维也纳爱乐主席丹尼尔·弗洛绍尔形容,这是一次让人激动的“双向奔赴”,“在上海,来听音乐会的大部分是青春面孔,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对维也纳爱乐传统的欣赏,很有必要再次合作。”
“上海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城市,不仅有美丽的黄浦江和外滩,还有开放的人们。回到上海很亲切,像回家了一样。”对迎来送往过无数世界交响劲旅的东艺音乐厅,丹尼尔·弗洛绍尔也不吝赞美,“在顶级的音乐厅演出,乐团会被激发出更美好的化学反应,乐手们演出时会更加投入,全力以赴。”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推荐文章4:维也纳交响乐团走中轴,进校园,听世界经典与东方古都的交融回响
当深植于维也纳音乐沃土的百年名团,遇到北京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东方古都,将会产生哪些跨越时空的奇妙共振?3月29日和30日,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为首都观众献上了两场兼具古典与浪漫的交响盛宴。3月31日,刚刚结束前两场演出的乐团,便开启了为期两天的北京中轴线之旅,并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大师课,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及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文化交流,以乐通心
北京中轴线上
“行走的交响乐”
始建于13世纪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轴线。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建筑群的空间纽带,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绵延赓续的精神标识。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的重要节点,维也纳交响乐团走进这条贯穿古都的“文化脊梁”,以脚步丈量城市脉络,深入感受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与雄伟气魄,并在中轴线的三大地标性建筑——永定门、天坛和钟鼓楼旁奏响西方古典音乐,以“行走的交响乐”的崭新形式,打破舞台边界,穿透文化壁垒,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桥梁。
3月31日上午,天朗气清,白云簇簇。当明媚的晨光照耀在永定门城楼恢宏的重檐之上,维也纳交响乐团的乐手们身穿黑色礼服,携带着各自的乐器,在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古老皇道上信步闲游。
在城楼的展厅内,讲解员为乐手们介绍了永定门城楼的建筑结构与深厚历史。当乐手们登上城楼,远眺中轴线的壮阔景观时,不由得发出一阵感慨赞叹之声,并纷纷拍照打卡留念。
随后,在永定门南广场和城楼上,乐手们演奏了丹尼尔·穆克的《创意曲》第7号、托马斯·胡贝尔的《三重奏一号》等经典作品。来自维也纳的辉煌音色飞出音乐厅的穹顶,在古城的广阔天空下久久回响,引得人群聚拢围观。广场上舞动着彩旗的晨练民众,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共同汇成一道瞩目的风景线。
3月31日傍晚,乐团成员来到天坛。当祈年殿亮起灯光,维也纳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奏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以纪念这位音乐天才的200周年诞辰。与此同时,代表着中国悠久礼乐文化的神乐署也带来了一首典雅肃穆的《朝天子》。之后,维也纳交响乐团与神乐署合奏了一曲中国民歌《茉莉花》。来自不同国度的音乐在旋律的交融中彼此促进,创造出令人惊艳的音色共鸣,如同东西文化从"形遇"走向"神交"的升华写照。
天坛神乐署箫演奏家王志杰介绍,“《茉莉花》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广泛的国际影响。所以我们选择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合奏这首曲子,将它作为音乐上的沟通桥梁。”他指出,天坛神乐署所演奏的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中和韶乐”的核心思想,就是“和”。“其实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无论何种文化和元素,只要心灵相通,都能够有机结合,奏出最美妙和谐的声音。”
4月1日下午,乐手们来到热闹的钟鼓楼广场。在鼓楼二层的二十五面更鼓前,乐手们演绎了路德维希·格鲁伯《这将是杯美酒》和罗伯特·斯托尔兹《普拉特的树木再焕生机》。铜管乐音穿透历史云烟,与萦绕不绝的鼓声相映成趣。东方文明的古老基因,在异质文化的叩问下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活动结束之后,一位维也纳交响乐团的乐手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中国是一个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地方,这里的观众很热情。我热爱古代建筑,也很喜欢在户外演奏,这样离听众很近,大家可以凑上前来听我们演奏。”
大师云集,以文培元
维也纳交响乐团
走进中国音乐学院
除此之外,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平台下的“经典艺术讲堂”还携手维也纳交响乐团,邀请指挥家彼得·波佩尔卡和乐团各声部首席艺术家来到中国音乐学院,为管弦系和指挥系的青年学子们带来宝贵的大师课。下午,乐团首席携弦乐组、铜管组各专业首席艺术家分别在不同教室为相关专业学生传授演奏技巧,并进行近距离互动指导。晚上,乐团指挥彼得·波佩尔卡在国音堂音乐厅指挥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排练演奏《图画展览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