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环的意义
莫比乌斯环的意义推荐文章1:《脐带》:回返与新生的“莫比乌斯环”
:龚渟媛
电影《脐带》是青年导演乔思雪执导的首部长片。影片主人公阿鲁斯是一位音乐人,为陪伴罹患阿兹海默症的母亲,二人返回草原,寻找记忆深处真正的“家”。表面看来,影片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背景的阿兹海默症故事,但其本质在于回返生命本源,而这种回返是通过具有拓扑学意义的脐带完成的。
《脐带》海
三次回返
影片的回返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阿鲁斯接到母亲的电话,回到家乡看望生病的母亲。在第一次的回返中,阿鲁斯并没有回到真正的草原,而是从大都市回到尚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是从中心返回边缘。此时,回返仅仅意味着空间的转移和景观的变化。返乡的阿鲁斯坐在封闭的出租车内,冷眼旁观着家乡的道路、楼房与人群。母亲随哥嫂一家居住在城市的楼房里,困居于斗室的她在墙上画满了蒙古包、牛羊马匹,以及一棵一半生一半死的树。被疾病剥夺理性的母亲努力突破楼房的束缚,用绘画、吵闹等身体行为进行对抗,将自己的意识对焦于潜在的记忆,主动地寻找一种生命深处的景观,还原对她而言至关重要的草原生活。这种还原行为在后两次回返中得到了实现。
第二次回返,是阿鲁斯带着母亲回到“老家”。这个家为生活展示了一种物理上的确凿证据:它是一座砖瓦结构的房屋,临水而建;屋内有家具和衣物,陈设着一家人的老照片;长久空置之后,缺少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电。除此之外,在更广阔的草原空间和游牧民族的背景之下,这座房屋也意味着游牧的终结与定点而居的开始。对于阿鲁斯来说,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他所认为的家。但对母亲而言,她所不懈寻找并渴求回返的是一个更具原初的所在,她要回到儿时那个有父母的家,找到那棵一半生一半死的树。
于是便有了母子二人的第三次回返,阿鲁斯带着母亲深入草原。这次他们回到真正的草原,回到游牧的行动方式,回到本源意义上的家。影片中,回返到原初并不意味着全然抛却当下、抛却自我。相反,不论是对于母亲还是对于阿鲁斯来说,回返是对于当下和自我的重新构建。母亲在回返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衰老与疾病的肉身束缚,旅程的终点是死亡,但死亡意味着新的自由;儿子在回返的过程中倾听草原的声音,发现生命的起点——起点是母亲,是草原,是镌刻在血液和灵魂中的游牧基因。而这个起点,被整个游牧集体、自然万物所共享。
作为“莫比乌斯环”的脐带
在科学领域,“莫比乌斯环”属于一种拓扑结构,被用来象征无限循环和永恒。“脐带”是电影的片名,也是电影中最重要的意象,但它并不单纯地具有母亲孕育儿子这一重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莫比乌斯环”般流动的结构。
作为一种连系结构,脐带将母与子化为一体。当胎儿出生,脐带被剪断,母子之间的关系逐渐脱离生物性而被具化为生活和存在的关联。回到草原之后,阿鲁斯为了防止母亲走失,在两人的腰间系上绳子,母与子重新在物理意义上联结为一体,相伴着深入草原。不同的是,在婴孩时期,是母亲引领并庇护孩子长大,而当母亲年老患病,是儿子牵引、制约着母亲,成母子关系中的引领者与庇护者。脐带将母子连为一体,同时也提供了情感角色转变的通道,因而形成一个流动的“莫比乌斯环”,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引领与被引领可以发生转换。
如果说脐带是一种将两个不同事物连为一体的连系结构,那么让母亲魂牵梦萦的生死树也可以视为联结天与地、生与死的脐带。树生长在天地之间,在物理空间中有一个确定的处所,与自然世界发生着物质交换,沟通天地,为万物提供荫蔽;这棵树一半行将枯死而另一半却茂盛苍郁,本身也是一个生与死的融汇点。母亲渴望回返到生死树,实质上是渴望回返到已经去世的父母身边,回返已经不复存在的家园。这个回返的过程与母亲自己的死亡过程是同步展开的。对草原人民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与消亡,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亡人不会消失,而是回返到草原深处的另一个时空中。因而作为脐带的树为我们揭示出一种宇宙意义上的流动性:在草原上,天与地、生与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隔阂,而是无穷无尽的联结与转化。
从回返到新生
影片用十分诗意的方式呈现母亲的死亡。悠扬的马头琴与歌声,伴随着飞扬的篝火,阿鲁斯终于剪断了绳子,母亲看见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走向草原深处,回到自己的所来之处,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新生。阿鲁斯则独自启程,继续穿越草原。最终,他找到了那棵将生与死、天与地融汇起来的树。在三次回返的过程中,他也重新发现了母亲、故乡、草原、音乐的意义,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脐带的拓扑学意义不仅关乎母子情感,也关乎存在的方式与世界的意义:万物流转,死即是生,过去即是当下,起点即是终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母与子、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之间呈现为一种互联关系,血脉的连接、文化的承续、自然物质的转换都融汇在这个无限流动的结构中。这场行动,不仅使母亲和儿子完成了回返与新生,也意味着对草原民族与文化、自然与世界之起点的回返与叩问。(龚渟媛)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
: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莫比乌斯环的意义推荐文章2:莫比乌斯指环,?无尽的爱
:holita
很偶然看到别人做的莫比乌斯指环,瞬间结合莫比乌斯环的特性联想到许多美好寓意,加上莫比乌斯环独特的S曲线还这么巧跟我的姓名首字母相合,于是下定决心做一个。
请各值友自行脑补美好寓意:
1、莫比乌斯环只有一面,象征完美爱情;2、只要你愿意,莫比乌斯环可无限循环,象征生生世世轮回、无尽的爱;3、首富家卖100+一个,做到就是赚到
情怀有了,接下来去首富家准备材料!木料是送的下脚料,木质一般,棕眼略多,磨了一晚上导致闭眼看到全是棕眼。。。另外,台钳是ex不要了给我的,其他工具都在下图里面了。
=====================
线锯刻刀木工锉手捻钻
老实说,之前看到做木艺的女值友还是很心疼的,因为费力不说,粉尘容易被吸进肺里,手也容易受伤,所以事先买了口罩和手套。事实证明,然无luan,或许买那种有呼吸阀的口罩效果会好点。
制作过程是纯手工,第一步手捻钻,手工钻孔。
第二步线钜,手工开洞,修圆;用锉刀和砂纸拓宽内圆并打磨到600目。内圆可以适当紧一点,后续打磨后会松。
第三步刻刀,先削去打叉的上下两个三角,再沿着X的其中一根线刻曲面。这里算是整个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了,第一次在这用锉刀直接把戒指锉断了,第二次学乖了,用刻刀一点一点刻,太投入所以忘记拍照
第四步砂纸,80目,120目,320目,400目,800目,1000目,2000目,3000目,5000目,就这样一路磨过来
第五步开电脑,发张大妈原创,OVER
眼瞅着又要过节,与其看别人把每一天都过成情人节,不如用心爱自己,无穷无尽地爱自己
莫比乌斯环的意义推荐文章3:莫比乌斯环启示
莫比乌斯环(M?bius strip)的简洁构造中,隐藏着数学、哲学乃至生命本质的深刻隐喻。这个仅通过扭转纸带首尾相接形成的拓扑学奇迹,为人类提供了超越表象的启示:
1. 矛盾与统一的辩证法则
- 「单面性」的启示
看似对立的正反两面,本质上是同一空间的连续延伸。正如道家所言“反者道之动”,矛盾的本质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
- 应用场景
社会冲突、个人价值观的撕裂,或许只是视角局限下的错觉——学会在矛盾中寻找统一性,是突破困境的关键。
2. 无限循环中的动态平衡
- 无始无终的永恒运动
沿着环面行走会无限循环于“内”与“外”,暗示线性时间的局限性。如同《周易》的循环哲学,终点即是起点。
- 应用场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明兴衰的周期性、个体生命的轮回观,均需打破线性思维才能理解其深层规律。
3. 维度突破的思维革命**
- 降维与升维的智慧
三维物体在二维投影中可能呈现矛盾形态(如彭罗斯三角),莫比乌斯环则证明:**在更高维度中,低维度的悖论自然消解**。
- 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中的“升维思考”(如量子计算突破经典物理限制),或个人成长中跳出二元对立框架。
4. 自我指涉的认知困境
- 逻辑系统的内在局限
数学家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揭示:任何自洽系统必存在无法自证的命题,这与莫比乌斯环的自我缠绕形成呼应。
- 应用场景
警惕完美主义的陷阱——承认认知边界,才能避免陷入逻辑死循环(如过度自我反思导致的抑郁)。
5. 艺术与科学的终极共鸣
- 美学的数学本质
埃舍尔的版画《莫比乌斯带II》中,蚂蚁永远爬行于单侧曲面,这种视觉悖论与数学严谨性的结合,揭示艺术与科学共享的深层秩序。
- 应用场景
创意工可借助此类结构构建叙事(如《信条》的时间闭环),科学家则从中获得材料学、量子物理的灵感。
终极启示:存在的拓扑学
莫比乌斯环的本质是对“边界”概念的消解——它提醒人类:
- 认知的边界是人为设定的(如“自我”与“他者”的划分)
- 真正的自由在于重构关系的维度(如量子纠缠中的非局域性)
-生命的价值不在起点或终点,而在循环中创造的意义轨迹
正如诗人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所写:“我们所有探索的终点,将是抵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第一次真正认识此处。” 莫比乌斯环的永恒回旋,正是存在本质的诗意显形。
莫比乌斯环的意义推荐文章4:千禧年怀旧与命运的莫比乌斯环——评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
李宁
1999年,歌手朴树发行了新专辑《我去2000年》,其中一首《New Boy》这样唱道:“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新世纪来得像梦一样/让我暖洋洋。”2017年,他将这首歌重新填词并改名为《Forever Young》,词意大变:“时光不再/已不是我们的世界/它早已物是人非/让人崩溃意冷心灰……Just那么年少/还那么骄傲/两眼带刀/不肯求饶。”
如果说前一首塑造的是欢欣明亮的新世纪少年,后一首则是遭遇现实无情摧折的中年执拗地宣称永远年轻。观看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过程,让笔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两首歌。无论是在时空跨度还是情感内核上,它们都与影片意外地极为贴合。
这部影片讲述王炸、诚勇、泡泡三位高中生无意间获得从1999年穿越至2019年的超能力,发现未来命运无常、现实困顿后,决意化身超级英雄拯救濒危的世界。作为今年暑期档至今最为风格化的一部影片,该片以多元杂糅的科幻喜剧包裹了青春怀旧的悲剧内核,在千禧年怀旧中炮制了一则永远年轻的青春神话。
重返1999:以二次元与中式梦核的方式
《从21世纪安全撤离》可谓一场光怪陆离的形式盛宴。导演李阳延续了短片《李献计历险记》横空出世时强烈的化特色,将二次元、赛博朋克、中式梦核、穿越等时下流行的手法与风格熔于一炉,极尽夸张、混搭、戏仿之能事。
近年来,电影与二次元文化的互动日益频繁。但像该片这般将二次元风格手法与精神内核同真人电影深度融合的作品尚且少有。影片可谓一部打破次元壁的真人动画,融现实逻辑和二次元的超现实逻辑为一体,肆意地在现实场景中添加动画特效、制造花哨转场、展现奇思妙想。但这种杂糅没有给人生硬混乱之感,反而在许多段落里弱化了暴力感和低俗感,增添了游戏感与喜剧感。
严格来说,该片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打个喷嚏就能灵魂出窍、时空旅行的设定多少有些无厘头。但贯穿表里的二次元风格,使得这种设定在这部精神状态癫狂的作品里并不违和。
对于二次元文化的糅合,还体现在影片带有中二气息的燃向叙事上。燃向叙事是二次元作品的典型叙事模式,往往体现为弱者在强烈信念感的支撑下不计代价地与原本不可战胜的强者展开抗争,在展现勇气与牺牲的同时,提供一种审美上的悲壮感。片中,中年身体、少年灵魂的设置,既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笑料,也强化了热血青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对峙。王炸整顿职场、末尾轮船决斗等段落,体现出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是在宏大叙事日益失效的今天,二次元文化为年轻一代制造的宏大叙事的幻觉。
除了二次元风格,值得关注的还有影片的中式梦核色彩。所谓中式梦核,是将国外小众艺术“梦核”(dream core)加以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的一种网络美学形态。这类作品常以图片、影像等展现旧街道、老居民楼、老式家居家电等生活场景或物件,以低像素、高饱和度、高对比度、多噪点的滤镜来营造一种来自过去的熟悉又模糊的特殊氛围。《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不仅以4:3的老电视画幅和暖色调重构熟悉的校园与生活场景,还以游戏机、电视剧《我爱我家》等大量1990年代的事物撩拨观众的怀旧心弦。尤其是末尾,“诚勇一号”病毒反向侵蚀1999年,制造了空旷、寂静的废墟式场景,散发出一种难以详述的怪异美感。
熟悉的内核:男性向的修复型怀旧
该片重构的旧日风景,直接呼应的是近年来以Y2K、中式梦核等为代表的千禧年怀旧风潮。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一边是迈向新世纪的喜悦与期待,一边是亚洲金融危机、全球蜂起的世界末日论调。亢奋的时代隐含着不安,使得1999年成为当代人情感结构与集体记忆里难以磨灭的时间界标。
当彼时的少年长大成人,在赛博时代与成人世界里遭遇精神危机后,千禧年被重新发现并构筑为虚拟的心灵原乡。《从21世纪安全撤离》炫目的外衣之下,是再熟悉不过的青春怀旧内核。按照美国学者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的观点,怀旧情绪可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两类,前者是将过去视为完美无缺的理想家园,后者则对过去持有怀疑与质询的姿态。该片毫无疑问是一种修复型怀旧。片中,1999年的时空有意采取4:3画幅与明亮色调,与2019年形成强烈对比。前者是梦乡,后者是现实。
这种将过去与现在加以二元对立化的青春怀旧路数,在以往的青春片里早已反复实践过。不同在于,影片没有依循许多青春片由当下回溯过去的倒叙与追忆策略,而是在科幻叙事的加持下将1999年设定为当下,进而将2019年转换为未来。这种时空机制导致的是1999年的双重理想化:既可以享受现在,又可在未来回想。同时“记忆”成为这部影片处理的核心议题:王炸三人的时空旅行并非肉身穿梭而是灵魂摆渡;反派头目“三爷”毁灭世界的动机在于将1999年的记忆提取至2019年,以重现母子的情感联结。
提取记忆意味着召唤过去。影片由此制造了一种“记忆至上主义”:身体可以凝滞,但记忆必须保持鲜活本真的过去面目。
遗憾的是,尽管影片在怀旧手法上颇具巧思,但其流露出的男性向怀旧仍然多有俗套与浅薄。前些年的青春片风潮中,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夏洛特烦恼》等为代表的男性导演执导、以男性角色为主要视点的青春片里,总是存在一个“沈佳宜”式的女主人公。故事常常围绕这一美好欲望对象的占有或失去而展开,将其作为逃离现实与沉入幻想的情动中介,同时体现出较为浓郁的男性自恋情结。《从21世纪安全撤离》延续了这种套路,尤其体现在对于“杨艺”这一角色的塑造上。在将其塑造为单薄的花瓶角色同时,通过这位校花从纯洁无瑕到沉沦自毁的不幸命运激发起三位男性的英雄主义,这种塑造方式在女性表达日益多元的今天显得刻板与过时。
叙事的循环与断裂的未来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怀旧到底有无独特之处?实际上,影片的标题早已表露无遗:这是一次从未来撤离的行动。
怀旧作为人类个体或社会集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冲动,动机常常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一种远离现实的逃避机制,也可以成为导向未来的创造性情绪。许多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关涉集体认同的宏大叙事早已印证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怀旧或回忆的进行又总是以不断变动的当下作为参照系,记忆的本质并非静止、本真的过去,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与建构的过程。但《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怀旧却陷入了一段封闭的时空中。仔细梳理影片会发现,创有意构造了一个无尽循环的叙事结构:1999年的世界危机来自2019年“三爷”播撒的病毒,2019年的危机解除又得益于从1999年穿越而来的三个少年,故事没有起点,也找不到终点。在这个封闭时空里,过去被未来影响,未来由过去建构,循环往复,没有休止。三位少年的生命则无数次地定格于2019年,永远地陷于他们命运的莫比乌斯环里。
而这最终暴露出了影片热血青春与理想主义的外壳下隐含的真正底色。当创一边让三位主人公永远闭锁在1999年至2019年的时空中,一边还要强调要回到过去汲取精神滋养时,那句“不要变坏啊”的誓言就显得缥缈空虚、徒劳无益。于他们而言,记忆和人生不断地固化与重复,更遥远的未来时间则被终止。这种未来的断裂,反映出一种深层的无意义感与无方向感。就此而言,这部作品的出现颇具症候性,它揭示出人类日益普遍的精神困境,但也无力或无意回应。如何纾解这种精神困境,或许是当下及未来文艺创作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 文汇
莫比乌斯环的意义推荐文章5:想见你莫比乌斯环什么意思 想见你各个人物结局是什么
由柯佳嬿、许光汉、施柏宇等人主演的《想见你》,是2019年最后一部、2020年第一部爆红台剧,现每周日更新时都登上热搜。
莫比乌斯式的时间与爱情
因为想见你,所以我们为彼此穿越时空——单单从偶像剧言情角度看,《想见你》的立意和设定,已经比一般的台湾偶像剧有新意太多了。但撇开偶像剧角度不说,观众若把《想见你》当做一部推理剧看,它也蕴藏着太多巧思,甚至可以说,是目之所及穿越题材里,构思最为复杂的之一。
我们将剧集的穿越线索做一个梳理:
2017年,25岁的黄雨萱失去25岁的恋人“李子维”(王诠胜的躯壳。下同,名字加引号,代表的是本人的灵魂,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和躯体)
2019年,27岁的黄雨萱因为思念“李子维”,穿越到1998年17岁的陈韵如身上,17岁的李子维喜欢上了17岁的“黄雨萱”(陈韵如的躯壳)
1999年,18岁的陈韵如遭遇攻击,不幸去世
2003年,22岁的李子维从加拿大回来,意外遭遇车祸。对于“黄雨萱”的去世一直后悔不已的李子维,车祸后穿越到2010年溺水自杀的18岁少年王诠胜身上
2011年,19岁的“李子维”与黄雨萱相恋,一直到2017年
2017年,王诠胜的肉体因空难毁灭,黄雨萱痛失所爱。李子维的灵魂重新回到2003年这个时空中李子维本体身上。也就是说,同一时空不同时间轴里,既有一个真实的李子维,又有一个穿越到王诠胜身体上的李子维,真实的李子维既要隐忍对黄雨萱的思念,也默默陪伴在黄雨萱身旁
2019年,黄雨萱穿越到1998年,终于明白了她为何穿越,李子维为何穿越……
真实的李子维一直存在着,从2003年到2019年一直压抑着对黄雨萱的思念,看着“李子维”与黄雨萱谈恋爱。堪称史上最苦情男主之一
“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状的戒指
处于身份错位与时空错位的李子维、黄雨萱,就像处于纸带上的两面,看似彼此对立、遥遥相隔,但“想见你”的强烈的爱,扮演着莫比乌斯环的功能,让不同时空的他们又得以处于同一时空(同一个平面上),他们终能遇见彼此。
戒指上刻下的“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其实是来自波伏娃的一首诗,诗歌里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 / 但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 / 这不是因为骄傲 /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 / 而是因为 /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 /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所以真实的李子维没有贸然去找黄雨萱,他苦苦等候多年,只有当黄雨萱许下“想见你”的生日愿望时,他们的见面才有意义。
戒指上刻着波伏娃的一句情诗
黄雨萱许下“想见你”的生日愿望
与莫比乌斯环一样,《想见你》穿越的玄妙之处还在于,观众无法厘清一个有头有尾的时间线,追溯到底是黄雨萱先爱上李子维,还是李子维先爱上黄雨萱,到底是黄雨萱先穿越,还是李子维先穿越,他们互为起点和终点,互为因果。
就像如果不是因为2019年的黄雨萱爱“李子维”,她就不会穿越到1998年的陈韵如身上;1998年的李子维就不会爱上“黄雨萱”,2010年他也不会穿越到王诠胜身上;2011年的黄雨萱也就不会爱上“李子维”,2019年她也就不会再穿越到陈韵如身上……
在观众的一般认知中,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有着清晰的先后顺序;但在莫比乌斯概念里,时间是绵延的,相互渗透的,过去、未来相互交织,互为循环。
以往莫比乌斯主要用于建筑学领域,《想见你》将它运用到时间领域和穿越领域,并且前后连贯、逻辑自洽,还包裹了一个如此纯情浪漫的偶像剧外壳,其奇思妙想,着实令人击节。
而除了李子维与黄雨萱穿越时空的相爱外,在陈韵如和王诠胜身上,编剧也“大做文章”,经由他们赋予了这部剧强烈的悬疑色彩与社会性。
比如到底是谁杀了陈韵如?是莫俊杰,陈韵如时代的变态班长(他也是黄雨萱时代的心理医生),还是陈韵如自己?同时,在陈韵如和王诠胜的自我痛苦身上,编剧也探讨了“青少年认同”这一议题,“其实我们写的三个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而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特别。”
莫比乌斯环的意义推荐搜索词:
1.莫比乌斯环的意义和象征
2.莫比乌斯环的意义戒指
3.莫比乌斯环的寓意
本文标题:莫比乌斯环的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