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下一句
绿树村边合下一句推荐文章1:一道沟,一副担;一畦稻,一幅画
编者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告明确了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务,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天津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辽阔征程中展现更多“天津作为”?津云陆续推出系列观察类述评,力求从你我共同的细微经历中,生动展现出全市人民在新赶考路上的奋进与担当。今天推出第五篇,敬请关注。
从40一天“看不上” 到千元一宿“订不上”
“蓟州的农家院,1200元一宿?还订不上?!”2021年9月下旬,家住河东区的小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一个App的截图,显示一水儿的“已满房”。这条朋友圈的留言区很快被各种“嘲笑”占领,大家劝小王快点放下偏见,去看看现在的蓟州……
作为燕山山脉的一支,蓟州是天津人在市内体验山野乐趣的唯一选择。发展旅游业是蓟州与游客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可山区地形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想盘活并不简单。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蓟州的旅游业尝试,从1994年或更早就已开始,农家院遍地开花。卫生一般般,饭菜一般般,环境一般般,服务更一般般,唯一可比的是价格,每个游客住3天2宿管7顿饭,只收120元……多年的价格战没有让农民富起来,反倒让蓟州旅游业陷入“低端”的市场刻板印象中。小王也就是那时候“去怕了……”
2012年,还未撤县设区的蓟县决定改变,挑选5个村建设乡村旅游“精品村”,其中一个入选村名叫郭家沟。郭家沟真的是道沟。这个小村子被夹在两山中间,全村51户、180多口人。郭家沟先天条件并不差,离梨木台、九山顶两个著名的景区都不远,但它就是没富过,2011年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1万元,与大多数落后的村庄一样,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村子空心化严重。
对郭家沟改造是一次自上而下,彻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里请来北京的一家设计中心,明确了“山水田园风光、北方乡村文化、塞上民俗风情”的定位,开始对已有的农家院进行改造。这在村民看来是换汤不换药,反倒要让村民自己贷款背债,所以阻力一度非常大。设计团队上门讲解规划图纸,被村民举着铁锨赶出来,“一车好话也拆不了一个鸡窝!”
村支书胡金领不怪大家,他明白村民们的顾虑。顶着来自家人的巨大压力,他贷款150万元按照规划建起新的农家院。配合着村容村貌的一系列建设整治,郭家沟的第一轮提升改造用了6个月。2012年的十一假期是郭家沟提升改造后的第一次大考,胡金领家的农家院,一个十一假期挣了15万元……村民们不再抗拒,纷纷对自己的农家院进行改造。转型第二年,郭家沟全村人均年收入提高了6倍。
之后这十年,郭家沟不断跟随市场调整策略,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在村后山建起登山步道……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现在的郭家沟开始“做减法”,舍弃低端供给,收入不降反升。
一场自下而上的自我变革
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如今也是蓟州区知名的旅游度假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拿到手软。与郭家沟一样,小穿芳峪村也选择了乡村旅游作为“突破”路径,但与“幸运儿郭家沟”是自上而下强有力推动不同,它的崛起更多源于内部自下而上的变革,应该说走的是一条更纯粹的市场化道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小穿芳峪村的发展之路同样始于2012年,那一年,村里的“能人”孟凡全回来了,8月27日全票当选小穿芳峪村党支部书记,一副重担挑上肩。上任后,孟凡全先是拆了亲哥哥家私搭的猪圈和旱厕,打响了全村环境治理的第一枪,然后又带头垫资200万元,为村里修了第一条水泥路,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孟凡全是做园林生意的,为了找灵感,他奔赴全国各地考察,渐渐确定了“建设中高端农家院”这条路。为了确保整个村子统一标准,孟凡全采用公司化方式管理村集体经济,以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经营行为,以具体的管理标准评价服务水平,如加入村旅游公司的商户,签约做餐饮的不能做民宿;全村的农家院楼高一致,不得随意加高;抹布能拧出黑水的商户要被罚款;私自经营农家院的商户,其客人无法进入乡野公园等等。同时,孟凡全利用自己在园林产业方面的经验,对整个小穿芳峪村进行景观打造, 1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景观湖,见山见水见树,不输江南水乡……
一路走来,小穿芳峪村完成了土地流转,成立旅游服务中心,完成宅基地改革等一系列大动作。村民有土地增值保值收益、苗木销售分红、农家院出租租金、村旅游公司分红以及在村内打工5种收入途径,整个村子变成了一家有序运转的旅游公司。2021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小穿芳峪村的人均年收入仍突破了4万元。
一道沟,一条峪,一本致富经,一块试验田。小穿芳峪村和郭家沟的成功,让蓟州的“升级”之路越走越宽。消费层级的提升吸引了一批全国、全球知名旅游投资公司建设的高端山水酒店落户,一个个网红民宿争芳夺艳,一张张“高额”订单纷至沓来……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蓟州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又坚定不移地保护了生态,赢得了双丰收,也堪称天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缩影。
博士稻、院士米,让国产精品和舶来名种PK
耕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种地被视为农民的天职。让农民通过粮食种植致富,是关乎粮食安全的大事,想要让中国碗多装中国粮,先要让中国粮装满农民的口袋。
在天津最大的水稻主产区——宝坻区黄庄洼,土里刨金的难题被完美破解。黄庄洼曾是宝坻区最大的洼淀,河道纵横,水资源丰富,洼内各镇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一家一户单独种植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效率低,没有好品种引进,加工粗放售价低……破局首先从土地流转开始,零碎的土地连成片,操作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有的村成立了合作社,也有许多社会资本前来投资。
旧的品种纷纷被淘汰,优质的新品种陆续引入。林亭口镇的小站稻“津川1号”有“博士稻”之称,是留学日本的崔晶博士回国在天津农学院任教后,带领团队历经10年培育成的品种,稻米深受全国高级寿司店喜爱,被称为“寿司米”。
洼里的另一个镇八门城镇种着日本家喻户晓的水稻名种——越光稻。2007年在北京和上海的市场少量投放,曾卖出了每公斤99元的高价,且很快被抢购一空。河南等省份引进过越光稻,但种植效果并不理想。八门城镇的越光稻由中国工程院陈温福院士引进,他在种植区安装了传感器,实时监控温度、湿度、日照等信息……收割后的越光稻被送到陈院士研发的国内首条古法冷磨电驱大米生产线上,在上下两面石磨盘的低频转动下,金黄的稻谷逐渐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每公斤便可增值6元……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黄庄洼农民的收入不只于水稻,稻田里藏着更多宝贝。黄庄洼水源充足,水质好,有常见的河蟹、泥鳅、鲫鱼,也有不太多见的甲鱼、黄颡(黄辣丁)、水蛭……每年秋天,黄庄洼的农人们先收割稻谷,再捉鱼逮蟹。这些在半自然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水生动物品质上乘,有些直供出口,复合种养模式创造的收益可以达到单一种植模式收益的2至3倍。
村庄如何更好留住乡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空虚的村庄,不是安居的乐土,不是情感的归宿。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宁河区的后江石沽村,就是这样一个先“变美”再“变好”的村子。
后江石沽村曾长期是有名的脏乱差村,村中遍布违建,村民无序养殖,污水排入村中坑塘,水体臭气熏天。2019年,宁河区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后江石沽村自筹资金,拆除了村民私建的猪圈、仓库等违法建筑近200处,对全村道路进行整修。整治后,拥挤脏乱的村庄一下子清爽了,苇塘里的水又清了……更关键是,村民的心态不一样了,大家有心气了!
2021年,后江石沽村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在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后,决定进一步“雄起”。村子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个几乎与天津卫同岁的历史悠久的村庄。村里很快选定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他们先是整理出一批以革命烈士冯龙、爱国地理学家冯铁凝、书法名家郭景兴等为代表的杰出人物,建起了红色文化市集、青少年书法绘画培训基地、大学生农耕实践基地等一系列场所,并定期举办书画论坛、书画展等活动。在环境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拿起毛笔,从最初“蹒跚学步”,到真心热爱书法……为发展经济而打造的文化产业,就这样融入了后江石沽村村民的日常。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村发展,后江石沽村有绿水有炊烟,载得动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留得住人们的乡愁。
中国人世代难离故土,可为了谋生曾经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造成耕地荒芜、空心村庄、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计,也是为5亿多中国农民铺就的归乡之路、团圆之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田园景象本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诗词中描绘过这样的画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津云评论员 日月
图片综合:天津日、宝坻融媒、宁河融媒等
: 津云
绿树村边合下一句推荐文章2:
绿树村边合下一句推荐文章3: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中国发展网讯 7月17日,雨过天晴,湖北省英山县石头咀镇库区村荷塘旁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晗正带领10多村民,清理因雨水冲刷带来的“污迹”,以备即将到来的夏季乡村旅游高潮。
库区村地处张咀水库尾部,依山傍水,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在脱贫攻坚中,该村大力发展茶叶、药材等产业外,还建起70个食用菌大棚,产品销售至武汉、黄石等地市场,为67个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为扩大村民增收途径,这里很注重村庄环境建设,在几近荒废的50亩烂泥田里,种下莲藕,实现春夏赏荷花游荷塘、秋冬采莲蓬挖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英山县乡村生态的美丽写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该县各村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各具特色、极具魅力的农业产业,团黄贡茶、银杏面、吉利药材等一大批名品优品脱颖而出;还狠抓乡村环境治理,使过去“蓬头垢面”的村庄,变得“光鲜亮丽”,周家畈、龙珠、付家坊等一大批条理整齐、错落有致的生态村庄,拔地而起。
在英山县,一些民间资本也注重于乡村发展,纷纷投资山水间,村头村尾即能产生富民效应。该县孔家坊乡回乡能人汪峥嵘,在四顾墩村建起“利生园”生态农庄,开发乡土种植养殖,兴起乡村民俗体验,发展乡土休闲餐饮,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全村50多户贫困户以多种方式,走上脱贫增收的道路。
一业兴百业旺,英山县乡村以生态资源优势,培植一项龙头产业,使其产生强烈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其他产业相互融合,迸发更大的增收能量,开辟更广的增收空间。该县南河镇油铺湾村富和农业合作社,以小龙虾养殖为主导,在养殖基地周围空余地块,种植观赏药材,合作社网罗的50户贫困户年均纯收人超过3万元。
行走在英山县的乡村,呈现眼前的是村庄美丽、产业茁壮、环境优良。如今,该县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继而迈向乡村振兴的征途,他们正以生态资源优势构筑逐梦小康的优势。(廖亮 余志敏 郑心安)
绿树村边合下一句推荐文章4:绿树村边合 青山映春色
宁夏日
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一间农家小院,就盛放得下四季流转。
在吴忠市红寺堡柳泉乡永新村一家民宿院内,几树桃花方才退场,其他植物已争相萌生。一把藤椅,尽享田园闲适。有摄影爱好者放飞无人机,引得孩子们好奇:空中俯瞰的村子,点点红色是房顶,大地绿色正复苏。
日前,永新村等宁夏18个乡村入选国家第二批“森林乡村”名单。此前,宁夏已有19个乡村上榜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国家森林乡村,理论上来说,是指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启动国家森林乡村建设,是示范带动乡村绿化美化,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措施。
在现实中,人们更实践于见缝插绿,让大地更有“看头!”。在永新村,种植经果林的同时,近年村里又尝试种植香花槐、黄刺玫、榆叶梅、樟子松等景观树。“在柳泉乡的规划下,村里将环境整治与绿化补植相结合,并发挥区位优势,正在打造‘永新农家’乡村旅游品牌。” 永新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彬介绍。
为给乡村扎实“美颜”,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大规模国土绿化等工程,有力推动乡村绿化美化,扩大绿量,提高绿质。
此次入选的国家第二批森林乡村名单中,固原市有15个乡村榜上有名。瀑布、山花、梯田,都让人们流连忘返。以新晋国家森林乡村的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为例,正以“旅游 林果,旅游 工艺品,旅游 农家乐”等一道道“山花经济”的加法运算,将乡村绿化美化与林草产业、旅游业等有机融合起来。
“森林乡村的创建,对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村容村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资源,可发展林果采摘、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等休闲观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留住乡愁,更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自治区林草局表示,今后宁夏在森林乡村建设中,将更加突出各地的风貌特色,通过实施农田林网提升行动,保护生态历史文化,引导产业融合发展,努力释放生态建设的多重效益。
绿树村边合下一句推荐文章5:和美“湘”村|渡头桥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央广网邵阳11月22日消息 “早几年前在村里住,特别是一到垃圾桶那块,老脏了,味道也难闻。真没想到现在变得这么整洁了!”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渡头桥镇新渡村的张大姐常年在外工作,但这两年返乡时她发现,村里已经大变样。
渡头桥镇焕然一新,源于该镇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渡头桥镇远景(央广网发 单位 供图)
厕所改造净 垃圾分类明
一个坑、两块砖、四面墙,臭气熏天、蚊蝇乱飞……这是过去渡头桥镇厕所留给人们的印象。在“厕所革命”之后,渡头桥镇家家户户的旱厕基本改成了水厕,其中重点围绕监测户、低保户等群体进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基本实现旱厕清零,三格化粪池合格率达100%,居民生活过得也越来越舒心。
家里环境变干净的同时,街道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街道的一角,四色垃圾桶分类摆放,整齐有序,每天都有垃圾车在规定时间上门统一收取。志愿者向往来村民发放宣传资料,并为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面对村民们反映的生活垃圾清运“慢”及卫生死角难清扫等问题,渡头桥镇迅速组织人员行动起来,集中整治村内道路及沿线杂物杂草、乱堆乱放、“牛皮癣”等,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提升一处。目前,人居环境整治出动人员500余人次,机械80余台次,累计清理垃圾死角3000余处,整治占道经营200余个。
志愿者正在清理河面垃圾(央广网发 单位 供图)
河道常清洁 水清岸绿美
以前在渡头桥镇的河边,经常可以见到漂浮在河面上的腐烂菜叶、瓜果皮、塑料袋等形式各异的垃圾,时间一久就容易降低河道自净能力,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对此,渡头桥镇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河道清洁”行动,共组织80多名志愿者,清理河塘及周围漂浮物60余处,清理乱堆乱放30余处,并对村民多次开展防河污宣传。志愿者们纷纷拿着长竹竿、竹耙子、竹钳子、垃圾袋等清扫工具,沿着河道两岸下行,同时带动附近村民一起对河道及草坪上的垃圾进行分类捡拾与清理;遇到不方便用工具的,大家便徒手清理。
经过系列整治,渡头桥镇的河面垃圾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流自净能力明显强化,进一步提高了河流水质。附近的刘大爷感叹道:“现在确实好多了,都能看到河里有啥鱼儿咯!”
渡头桥镇水畔远景(央广网发 单位 供图)
全民齐参与 建设“兴”乡村
为推动乡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渡头桥镇动员全镇力量,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并推广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部分中老年人还干上了环卫工作。“没想到在屋门口就可以工作,既顾得上家里,又顾得上村里,大伙都想做环卫咯!”李奶奶开心地笑着。“家门口”就业不仅带动村民共建共享良好的人居环境,改善村中的卫生状况,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门前三包责任制,渡头桥镇还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制”管理,由镇评比小组进行每月一评比,组织开展 “最美乡风文明村”“最美庭院”“最美乡风文明践行者”等系列创建评比活动,总结宣传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以村比村、户比户逐步引导全村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浓厚氛围。
经过对人居环境的长期整治,渡头桥镇已然气象一新。一望无垠的田野乡间、波光潋滟的邵水河面、错落有致的农舍院落……漫步在双清区渡头桥镇村庄田间、路边水畔,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美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描述的诗意画卷即将在此处变成现实。(记者张志诚 实习生梁书 通讯员呙意玲 朱家仪 刘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绿树村边合下一句推荐搜索词:
1.绿树村边合下一句是啥
2.绿树村边合下一句青山郭外斜
3.绿树村边合下一句
本文标题:绿树村边合下一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