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的是谁推荐文章2:李煜的《浪淘沙》,一字一泪一声一泣,写尽了他的亡国之痛

  在古代,古人们非常的推崇吟诗作赋,甚至于若是诗写得好还能够得到官职,因此,特别是在唐朝宋朝时期,诗人众多,几乎遍地皆是,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写诗高手。而有一个人相当的特殊,他除了有词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向往的职业——皇帝,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做皇帝失败的李煜,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的词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甚至提起词来,无人不提李煜的词。于是有人说他政治上无能,在国破家亡后真正在词坛称帝。后人给他的评价基本是:“做个才子真绝代,无奈生在帝王家”。


  或者正因为从辉煌到落寞,从天堂落到地狱,铸就了李后主的绝代风华。亡国的苦痛和对故国的思念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时时刻刻在折磨着李后主,即便是在梦中,李后主也惦记着江南的红墙宫闱,可梦醒之后,一切如烟,无尽的伤感让李煜写下了这篇凄凉的哀歌《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说,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时最好不要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据宋代蔡绦在《西清诗话》说,此词是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这首词的上片写在春寒料峭的雨夜里,做着美梦,暂时忘记了亡国之痛,得到了短暂的欢愉。


  起首两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写景:“潺潺”形容雨声,“阑珊”即衰残,首先描写了环境,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不但表明半夜时分寒气袭人,更主要的是暗示了美好的事物即将衰落。而“罗衾不耐五更寒。”表明了自然环境的寒意,也表现了诗人内心凄凉的感受。


  最后两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通过写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虚幻中求得片刻的满足。


  上片中,先写梦后事“帘外雨,五更寒”,接着写梦中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在这里是运用了倒装手法,把梦中梦后进行了对比,表现了今夕的巨大变化,突出了现实处境的凄凉。


  这首词的下片宕开梦境,转写眼前情事,着意抒情,点出故国之思。


  起首三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写美梦醒后独自一个人站在栏杆上远眺故国,但他后悔了,因为即使“凭栏”也看不见“无限江山”,只能带来无尽的悲痛。这儿的”无限江山“是曾经的天堂,是“一晌贪欢”美梦的基础,多少物质享受和人间欢乐都曾经发生在那一大片可爱的”无限江山“的江南故土上,这是他内心视觉正在不断捕捉的系列动人景象,象彩色银幕一样绚丽缤纷。


  所以当他无法看见这“无限江山”时,就发出“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叹息,这是对国破家亡一种极其委婉而凄惨的呻吟和呼唤。这其中蕴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等丰富的杂糅感情,一字一泪,一声一泣,令人品味不尽,感慨难已。


  最后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流水“、”落花“、”春去“等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来反复暗喻南唐的灭亡和欢乐的消逝。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流水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之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而”天上人间“一声呼唤,正透露了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情结,也就是一种绝望者的希望。是多么留恋这美好的人世间啊!但是,梦境中天堂般的帝王生活已永不复返了,现实中地狱般的俘虏生活又不愿再继续下去,活下来已没有必要了。死,就是一种优化的选择了,就是人生最合情理的归宿。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精神上的觉醒、超越与升华。


  这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是采用白描手法诉说着内心的极度痛苦的,可谓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这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可以称得上李煜词作中的巅峰。因为这首词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和阶下囚身份的感慨,所组成的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正是李煜当时处境与心境的完美体现。


  作为亡国之君的他根本没有能力和资格,去重拾旧日的风光和洒脱。所以他只能够将自己内心的哀苦,通过一首首饱含亡国之痛的词作表现出来。毕竟作为一个已经被囚禁的阶下囚,他的悲哀与凄凉又能向谁诉说呢?


  浪淘沙的是谁推荐文章3:诗词日历 | 浪淘沙

  浪淘沙


  【唐】白居易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长江万里图(局部)南宋·赵黻


  从青草湖开始远行旅程,在这黄梅时节独自前行。夜宿岸边滩头,有些离别的忧愁,耳边是风浪拍打船舷的声音。


  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亦名巴丘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


  浪淘沙,唐教坊曲调名。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此题诗作仍为七言绝句诗。要到五代、北宋之际,浪淘沙才另成新体,成为词调名。白居易这一组诗作于827至840年间,时在洛阳。


  校对 盛媛媛


  :紫牛新闻


  浪淘沙的是谁推荐文章4:61岁毛泽东雷雨天游泳 作词“浪淘沙·北戴河”

  本文来自:凤凰历史


  :北京晚 :佚名


  核心提示:60年前的盛夏,毛泽东创作了一首著名的诗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佚名,原题为:《61岁毛泽东雷雨天游泳 作词"浪淘沙·北戴河"(图)》


  60年前的盛夏,毛泽东创作了一首著名的诗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上阕写景,景中含情;下阕抒情,情中有景,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全诗生动地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作为毛泽东的警卫,自1954年至1964年每年夏天跟随毛泽东到北戴河游泳的陈长江,见证了毛泽东创作《浪淘沙·北戴河》的整个过程——


  位于河北秦皇岛西南隅的北戴河风光秀丽,1954年,中共中央开始设立北戴河暑期办公制度。1954年4月,毛泽东带上两大箱子书,第一次来到了北戴河,住进中直疗养院建造的一号楼——实际上是一排平房。此后,这里遂成为毛泽东避暑办公的地方。


  在海滩上吟诵


  曹孟德的《观沧海》


  1954年夏,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北戴河,每天工作之余,他一定要去游一次泳。毛泽东游泳喜欢热闹,尤其喜欢和年轻小伙、姑娘们成群结伙地游,一边游一边和年轻人聊天。名义上警卫是保护毛泽东,事实上毛泽东的游泳技术比一般警卫高得多。


  毛泽东每次游泳只下一次水,下去就要游个够。像往常一样,那次毛泽东游了一个多小时,经大家一再劝说才上岸。他在沙滩上漫步,嘴里念念有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毛泽东对陈长江说:“这首诗的是曹孟德曹操。”陈长江有些惊讶:“曹操也来过这里?他会写诗?”


  毛泽东笑了笑:“他当然来过,上过碣石山。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大破乌桓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兴登临,观看沧海壮丽景色。这个时候,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不过,他写的是一首无题诗,后人取名为‘观沧海’。”


  陈长江说:“曹操可是一个大奸臣呀,没想到他会写诗。”毛泽东连连摆手说:“《三国演义》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据李敏回忆,当时她和李讷在学校放暑假后,由江青带着提前来到北戴河。几天以后,还没见到说好要来的毛泽东,李敏、李讷遂给爸爸写了封信,催他快来。很快,不仅盼来了爸爸的来信,还有爸爸亲手用毛笔抄写的曹操的《观沧海》。因此,在北戴河这段日子,李敏、李讷就多了一项学习《观沧海》的作业。


  毛泽东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李敏、李讷,我亲爱的女儿:你们的来信都收到了,很喜欢。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亲你们!


  爸爸


  1954年7月23日


  浪淘沙的是谁推荐文章5: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词,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清】纳兰性德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


  珠帘四卷月当楼。


  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译文


  夜间的寒雨,滴答出一个秋天,恰好洒上心头。离别之际,请一定珍重自己,爱护好风流韵姿。到底是为了谁才生出病来?又是为了谁才这般娇羞?


  亲密的情意,不曾停止;亲密的愿望,难以实现。卷起四周的珠帘,月光正照着小楼。暗地里追忆欢聚的日子,真仿佛是一场美梦,纵然是梦,也想竭尽所能地挽留它。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风流:指美好动人之风韵。前蜀花蕊失人《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端的:究竟、到底。


  密意:隐秘的情意。


  珠帘四卷:谓楼阁四面的珠帘卷起。


  赏析


  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相思词。


  有人说这首词是写给亡妻卢氏的,表达了对卢氏的怀念;也有人说这首词是写给友人的,表达了对于友人的牵绊;还有人说这首词是为了表达对自身现状的不满,以及无能为力的无奈。从“更为谁羞”“暗忆欢期”,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不管怎样,词人心中的那种相思愁绪是显而易见的,是一以贯之的,是难以排解的。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这两句是说,夜间的寒雨,滴答出一个秋天,恰好洒上心头。这是写“秋雨袭来,愁上心头”。


  “夜雨做成秋”,写得非常巧妙。既点出了相思的时间——秋夜,又道出了心中的思念。离人心上秋,就是一个“愁”字。一想起爱人不在身边,无边无际的秋思就立刻涌上心头,让人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这三句是说,离别之际,请一定珍重自己,爱护好风流韵姿。到底是为了谁才生出病来?又是为了谁才这般娇羞?这是写“互道珍重,相思成疾”。


  读到“珍重”“娇羞”,很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那一首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是的,“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正是纳兰容若所传达出来的意思。因为深爱,所以想护你周全;因为深爱,所以不想让人相思成疾;因为深爱,所以总是想起你就会脸红。“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相思,就是如此让人魂牵梦萦,又情不自禁。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这两句是说,亲密的情意,不曾停止;亲密的愿望,难以实现。这是写“相思之情,未曾断绝”。


  “密意未休”“密愿难酬”,道出了此情永在,相聚太难的现实。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真乃人间一大悲剧。两个“密”,整个道出了二人的亲密无间的恋人关系。


  “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这三句是说,卷起四周的珠帘,月光正照着小楼。暗地里追忆欢聚的日子,真仿佛是一场美梦,纵然是梦,也想竭尽所能地挽留它。这是写“追忆往事,人生如梦”。


  “珠帘四卷月当楼”,为全词不多的一句写景词。通过明月照进小楼,从而可见词人孤独的背影,同时也想通过明月来传递思念。让人想起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又呼应了开头“恰上心头”一句。暗忆欢期,不过人生如梦,余下的时光,只能靠回忆度日,可见词人所爱之深、之真、之无穷。


  纵览全词,感情细腻,委婉雅致,精妙绝伦,是相思词中的名篇佳作。


  赏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严勇。


  浪淘沙的是谁推荐搜索词:

  

  1.浪淘沙的是谁?

  

  2.浪淘沙的是谁怎么读

  

  3.浪淘沙的是谁哪个朝代的

  

本文标题:浪淘沙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