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

  比翼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

  演讲人:杨琳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演讲时间:二〇一九年八月


  扇子名称的由来


  扇字小篆写作(见图一),战国古文字作(见图二)(睡虎地秦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大徐本)中解释说:“扇,扉也。从户,从翅声。”照此解释,扇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门扇。但“翅”与“扇”读音差别比较大,所以学者们一般认为传本《说文》“从翅声”的“声”是“省”的音误,扇是个会意字。如果扇是会意字,那么,羽或翅与门扇有什么联系呢?自古以来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从羽者,如翼也。”意思是说扇字从羽是因为门扇像翅膀。门扇与翅膀在形状上没有相似点,只是在开合的功能上有些相似,所以现在的学者大都采取功能相似说。这样的解释仍然是很勉强的,因为门扇是从两边到中间转动着开合,而鸟翅只在身体左右伸缩着开合,二者谈不上有什么相似点。


  图一


  图二


  我们认为扇应该是从羽户声的形声字。户在古代可能有与扇近似的读音,如肩是从肉户声的形声字,肩与扇古代韵部同属元部。有相同音变现象的如乌、安都是疑问代词,如、然都是形容词词尾,语、言同源,它们都是鱼元通转的同源词。只是后来“户”的元部读音被淘汰了,失去了表音的作用。扇既然从羽而不是从户,那么它的本义就不是门扇,而是扇动。我们知道,鸟和昆虫飞行时都得扇动翅膀,所以扇字从羽。弄清了扇的本义,扇子的得名之由也就不难理解了。扇子之所以叫扇,就是因为使用时需要来回扇动,扇子因扇动而得名。至于门扇称扇,那是因为先秦时期流行一种门扇形的扇子,如2007年江西靖安县李洲坳春秋晚期墓出土的竹扇,就与门扇类似,故门扇也称为扇。


  杨琳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委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著作主要有《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小尔雅今注》《训诂方法新探》《汉字形义与文化》《古典文献及其利用》《语文学论集》《汉语俗语词词源研究》等,发表论文280多篇。


  扇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扇子的意思。如先秦典籍《管子·四时篇》中说: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说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斗笠,这是因为不希望人为地干扰“盛阳之气”。《六韬》卷二《励军》中也有将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的说法。这都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扇子就已经有了“扇”之名。


  明《三才图会·器用》卷十二图上半圆下方形的扇子


  扇子的起源


  我国先秦古书《世本》上记载说“武王作翣(shà)”,认为扇子是周武王发明的,这自然是靠不住的。扇子的发明应该远在原始社会时期,而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在感到炎热的时候自然会拿上一个片状的东西扇动取凉,如果某个东西被固定地用于扇风取凉,也就意味着扇子的问世。《说文解字》中说:“萐(shà),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这是说尧舜之时用萐莆草的大叶子扇风纳凉。扇子古代也叫“箑”,大约最早就是用萐莆叶做成的,后来用竹子做骨架,并用竹篾编织,所以改成了竹字头。字又写作翣,应该是有些扇子是用鸟羽制作的缘故。


  腰扇


  扇子形制多种多样。从是否可以折叠的角度来看,扇子可分为屏扇(又叫硬扇)和折扇两种。我们说扇子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是指屏扇而言。至于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的折扇,在我国出现很晚,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


  唐阎立本《步辇图》局部,仕女手持方形扇。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书·刘祥传》中记载说:“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资治通鉴》卷一三五齐高帝建元二年“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释说:“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见。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云:“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智按:孙愐《韵》注:‘搊(zǒu)扇。’则唐人已有矣。”《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折扇”条采纳方氏的说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出现于北宋。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五《春风堂随笔》:“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中国。予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予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折痕尚存。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这是说中国的折扇是北宋时期从日本传过来的,明朝永乐年间才流行开来。


  关于腰扇即折扇的说法,清代学者桂馥在《札朴》卷四《腰扇》条中辨正说:“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腰扇”之名东汉已见,写作“要扇”,其物则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氾论》:“周人墙置翣。”这里的墙指出殡时柩车上覆盖棺材的帷幔;翣是一种屏扇,插在柩车的车边作为装饰。东汉高诱解释说:“周人兼用棺椁,故墙设翣,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国语·楚语下》:“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三国吴韦昭注云:“屏,屏风也。摄,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别尊卑,为祭祀之位。”晋张敞《东宫旧事》(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服用部四·扇》):“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这是说皇太子刚被任命的时候,太子的房间要放置一张涂了漆的要(腰)扇和一张青竹扇。从这些记述可知,腰扇是一种比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缩而得名,主要起标志或装饰的作用,并不是折扇。


  方以智的唐代说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说的“孙愐《韵》”实际上并不是唐代孙愐编的《唐韵》(《唐韵》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编的《广韵》。其次,《广韵·有韵》原文是这样的:“搊,扇别名。”并没有说“搊”是折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说:“《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测的口气。方氏将“搊扇”连读,显然是错误的。《汉语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即折叠扇。”《汉语大词典》“搊扇”条释为“即折扇”。两大辞书都以方以智的说法为根据,这是有问题的。即便搊是折扇,那也只能证明北宋有折扇,不能作为唐代有折扇的证据。


  出现于北宋的说法则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以信从。如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高丽国》云:“(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见面礼品),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


  至于折扇的发源地,据学者们考证应是日本。上引郭若虚的记载中高丽人说“本出于倭国”,倭国就是日本。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了在宣和六年(1124年)出访高丽时的所见所闻,书中卷二十九《供张二》记载说:“画折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国山林、人马、女子之形,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观其所馈(当作缋,即绘字)衣物,信然。”当时的高丽还不能制造画折扇,他们的画折扇是从日本传去的。这跟郭若虚“本出于倭国”的记载是一致的。《大美百科全书》(EncyclopediaAmericana)“fan”(扇子)条中说折扇是公元七世纪时有位日本人模仿蝙蝠的翅膀而发明的,而日僧贡给宋王朝的礼品中确有“蝙蝠扇”。《宋史·日本传》载:日僧喜因于端拱元年(988年)来到宋朝,其贡品中有“纳绘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这些记载表明折扇的发源地在日本,是北宋时期从高丽和日本传入我国的。


  折扇在宋金时代主要在上流社会流行。金章宗完颜景有《蝶恋花·聚骨扇》词吟咏折扇:“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细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录了杭州城里各行各业的店铺,其中就有“周家折揲(叠)扇铺,陈家画团扇铺”。折叠扇有专卖店,说明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不过当时并没有在全国广泛流行开来,因为直到明代初期折扇还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记载:“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然特仆隶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国以充贡,朝廷以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以供赐予,于是天下遂遍用,而古团扇则惟江南之妇人犹有其制,今持者亦鲜矣。”明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亦云:“闻撒扇始于永乐中,因朝鲜国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南方女人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女妇亦有用撒扇者。”“聚头扇”和“撒扇”是折扇的异名,前者因可以聚拢而得名,后者因可以撒开而得名。可见折扇是明代中期以后才广泛流行开来的。时至今日,折扇已是扇子的主流形式,我们今天所说的“扇形”就是指折扇展开的形状。


  扇子的形状


  折扇的形状大同小异,毋庸赘言。屏扇则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是圆形的,古称团扇,团就是圆的意思。西汉班婕妤的《团扇歌》(又名《怨歌行》)是现存诗文中最早吟咏团扇的作品,诗中写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古人喜欢用明月来比喻团扇,这不仅因为团扇之圆似明月,而且团扇多用白色绢帛制成,其皎洁也与明月相似。东汉《持扇图》中大多数人手持的也都是团扇。


  团扇当中最有名的要数五明扇。晋潘尼《扇赋》云:“安众以方为体,五明以圆为质。”“安众”是一种方形古扇的名字。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五明扇盖取中央四方皆开明之意。


  有些人认为团扇出现于晋代,理由是逯钦立先生认为《怨歌行》非班婕妤所作,“盖魏代伶人所作”。即便逯说是可信的,也应得出团扇在三国时期已流行于世的结论,不知何以说成是出现于晋代?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可知,东汉已有团扇不成问题。结合五明扇的记载来考虑,西汉有团扇恐怕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方形扇古代也比较常见。东汉班固《竹扇赋》云:“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这是说扇子的使用有季节性,人们的爱好有圆有方。方扇有两种。一种是门扇形的,扇柄在一侧,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扇就是这种样式。另一种方扇扇柄在正中。


  方形扇中以安众扇最为知名。晋陆机《羽扇赋》:“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这是讲安众扇和五明扇各自的功能特点。安众扇的风比较分散,感觉柔和;五明扇风量较大,感觉爽快。晋傅咸《扇赋》云:“下济亿兆,上宁侯王,是曰安众。”这是说安众扇能使众多的人在炎夏得以安宁,故称安众。


  介于方圆之间的是方圆结合的扁形扇,九华扇就是这种形状的扇子。三国魏曹植《九华扇赋序》云:“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汉桓帝,帝赐尚方竹扇。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名曰九华。”


  还有六角形的扇。唐陸遵《六角扇赋》(《文苑英华》卷一百八)云:“扇有异体,六角其尤。”《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说:王羲之曾看见一个老太婆在卖六角竹扇,但问津者很少,王羲之便在每把扇上写了五个字。老太婆有些不大高兴,干干净净的扇子上胡乱涂上几个字,不是更没人要了吗?王羲之对老太婆说:“你就说这是王羲之写的,每把要价一百文钱。”结果老太婆的六角扇很快抢购一空。


  又有上为半圆、下为方形的方圆结合的扇子,明王圻的《三才图会·器用》卷十二中就有这种扇子的图。至于中腰收缩的腰扇,上文已作过介绍。另外,跟展开的折扇形状相似的“扇形”的屏扇历史上早就存在,羽毛扇的造型大都如此。小说家言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拿的大约就是这种形状的扇子。


  历史上还曾出现过用于大面积取凉的“七轮扇”。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记载,西汉时期,长安有个能工巧匠叫丁缓,“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南朝梁刘孝威的《行幸甘泉宫歌》中有“辇回百子阁,扇动七轮风”的诗句,说明七轮历史上确曾使用过。但具体是什么样子,莫知其详。


  古代诗文中常提到合欢扇。班婕妤的《团扇歌》中就有“裁为合欢扇”之句。又南朝梁刘孝威《七夕穿针》诗云:“故穿双眼针,时逢合欢扇。”合欢扇是团扇的一种,其特点是扇柄从顶穿下,将扇面均分为两半,如合欢树之对生复叶,故称合欢扇。《三才图会·器用》卷十二中有这种扇子的图。


  典籍中还提到比翼扇。晋嵇含《伉俪》诗:“夏摇比翼扇,冬卧蛩蛩毡。”“比翼”和“蛩蛩”都是传说中的动物。《尔雅·释地》云:“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比”是并列的意思。每只比翼鸟只有一个翅膀、一个眼睛,单独一只鸟是没法飞行的,只有两只鸟匹配在一起才能飞行,所以叫比翼鸟。蛩蛩相传是一种兽类动物,它与距虚兽相依为命,形影不离。所以比翼扇指成对的扇子,蛩蛩毡指成对的毡毯。


  扇面的材料


  最初人们大约是直接拿着植物的大叶子当扇子来扇风的,但这种扇子容易干枯,难以长久使用。当人类学会了编织技术后,开始像编织席子那样编织扇子。编织的材料有竹篾、植物叶子等。用竹篾编织的扇子叫竹扇。用植物叶子编织的以蒲葵扇和蒲扇为常见。


  蒲葵扇是用蒲葵树的叶子编成的。唐代方干《题隐者居》诗中有“蒲葵细织团团扇”之句。《晋书·谢安传》中说:谢安年轻时就有盛名,人们很爱慕他。他的一个在中宿县官府做事的同乡被官府解雇,同乡在回家途中到京城看望谢安。谢安问他带了些什么货物回来,同乡说:“有蒲葵扇五万。”谢安便拿着同乡的一把蒲葵扇摇晃。京城的士人们听说谢安摇的是他同乡带来的蒲葵扇,纷纷仿效,争相购买,价格一涨再涨,同乡因此发了大财。因蒲葵叶与芭蕉叶类似,所以蒲葵扇也叫芭蕉扇,事实上芭蕉扇并不是用芭蕉叶做的。芭蕉扇因在《西游记》中有扇灭火焰山的神奇功效而闻名天下,本名蒲葵扇反而不如它响。


  鸟的翎毛也是古人制扇的常用材料,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雉尾扇起于殷世。”雉尾扇的出现应该远在殷代之前,手持鸟羽跳舞是原始图画中常见的情形。《诗经》中不少诗篇写到人们手持鸟羽跳舞的情景。如《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先民们常跟鸟兽打交道,鸟羽是他们很容易得到的材料,将鸟羽用来扇风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前秦王嘉《拾遗记》卷二中说:“(周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羽毛,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时东欧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轮流)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晋陆机《羽扇赋》云:“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这些虽然都是后世的传说,但蕴涵了早期扇子多用鸟羽制成的事实。


  兽皮也可以用来制扇,只是不如羽扇美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一则《龙皮扇》的故事,说王元宝家有一把皮扇子,盛夏宴请客人时将这把扇子放在座位前,上面洒上水,便会产生习习凉风,不一会儿,客人会感到寒冷。唐玄宗曾派人去取,想观赏一下,王元宝没舍得给。唐玄宗猜测说:“此龙皮扇子也。”相传龙皮是一种浸水则生寒气的材料。唐康骈《剧谈录·李德裕》中说,李德裕曾在盛夏宴客,客人们都感到非常凉爽,但不知何故。“有好事者求亲信察问之,云:‘此日以金盆贮水,浸白龙皮,置于坐末。’”这龙皮究竟是一种什么材料,至今不详。


  有些扇子则是用石质材料制成的,如云母、琉璃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一中说,赵飞燕为汉成帝的皇后,她的妹妹赵合德为她送去许多礼物,其中就有“云母扇”“云母屏扇”“琉璃屏扇”。旧题东汉郭宪撰写的《汉武洞冥记》中记载说: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甘泉宫的西面建起了一座招仙阁,阁中“编翠羽鳞毫为帘,青琉璃为扇”。云母是一种半透明的矿石,有玻璃光泽。琉璃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这种扇子价值不菲,只有达官贵族才得享用。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虎(字季龙)生活奢侈,他用金箔作扇,取名莫难。晋代陆翙《邺中记》中记载说:“石季龙作云母五明金薄莫难扇,薄打纯金如蝉翼,二面采(彩)漆,画列仙、奇鸟、异兽。”河南灵宝东汉墓出土的明器团扇是用铜制作的。这说明金属也可用来制作扇子。


  当然,扇面最常见的材料还是绢帛和纸,这两种材料加工方便,使用轻巧,至今仍是制作扇子的主要材料。


  扇子的功用


  扇子最主要的功用自然是扇风驱热,但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用途。


  古人常把扇子用于遮挡脸面,以免被人认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说:“(王莽)常翳(遮蔽)云母屏面,非亲近莫得见也。”屏面也叫便面,就是扇子,因用来遮蔽脸面而得名。古代达官贵族的仪仗中有一种长柄扇叫障扇。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障扇,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扇而制长扇也。”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中解释说:“凡扇言障,取遮蔽为义,以扇自障,通上下无害。”这种扇比较大,一般由侍从举着遮于面前,扇风功能反而退居其次。三国时期魏国鱼豢的《魏略》中记载说:韩宣在任丞相军谋掾之职的时候,有一次与临淄侯曹植在宫中相遇。当时刚下了一场雨,地上有积水,韩宣无处躲避,便“以扇自障”,停在路边。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中说:镇东大将军王敦在西晋的时候,每当看见周顗,“辄扇障面”,表示敬畏。后来晋王朝败退到江南,王敦看见周顗时不再用扇障面。王敦感叹说:“不知我进,伯仁退?”(不知道是我进步了,还是周顗退步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古代男子以扇障面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同时也表明古代贵族男子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大都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女子以扇障面主要是为了掩饰羞怯。晋代女诗人桃叶《答王团扇歌》之三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梁代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诗》:“摇风入素手,占曲掩丹唇。”这是说女子用纤纤素手轻摇扇子,唱歌时用扇子遮住红唇。


  遮挡风尘也是古代扇子的一项功能。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雉尾扇起于殷世,……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这说的是周代王后及夫人的车上设有雉尾扇,用来遮挡风尘。《晋书·王导传》中记载说:东晋庾亮字元规,以国舅身份历仕三朝,一时权倾朝野,人多趋附之。丞相王导对此愤愤不平。“常(尝)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慢慢)曰:‘元规尘污人。’”后人就用“元规尘”比喻逼人的气焰。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一诗中就有“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的诗句。梁代鲍泉《落日看还》诗云:“雕甍斜落影,画扇拂游尘。”用画扇拂去游尘,这也是扇子遮挡风尘功用的体现。


  古人还常用扇子扑打昆虫。唐代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说宫女寂寞无聊,秋夜用罗扇扑打萤火虫玩。明高启《扇》诗云:“驱蝇临几席,扑蝶近阑干。”这是说用扇子扑打苍蝇蝴蝶。由是观之,今天的苍蝇拍,很可能是从古代的屏扇演变来的。


  对王公贵族来说,扇子还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所以无论冬夏,总有人在身后为他们打扇。《西京杂记》卷一中记载: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夏设羽扇,冬设缯扇”。这种扇都是长柄大扇。


  至于将扇子用作歌舞中的道具,这在古今都很常见。北周庾信《和赵王看伎》诗云:“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绿珠是晋代石崇的歌女,飞燕即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这是描写美女们手拿扇子身穿长衫翩翩歌舞。


  古人认为扇子还有避邪的作用。旧题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卷一《洛阳岁节》中说:洛阳人家端午节这一天“赠辟瘟扇”。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奉天门常朝御座后内官持一小扇,金黄绢以裹之。尝闻一老将军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乐间外国所进。但闻其名,不知为何物也。’”扇子而称为“辟瘟扇”“卓影辟邪”,说明在人们的观念中扇子有辟邪的作用。温热是身体有病的征兆,所以传染病被称为瘟疫。扇子的作用是驱除温热,因此古人认为扇子能驱瘟避邪。端午节是一个以避邪为宗旨的节日,所以端午节古有互相赠送扇子的习俗。如《郏县志》(清同治四年刻本):“端午,亲党馈角黍送扇。”角黍就是粽子。《崇阳县志》(同治五年活字本):端午日“亲故相馈角黍、馒头、腌卵、香、扇等物”。


  扇子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有欣赏价值。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这使人们在摇扇纳凉的同时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扇子上题字作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明堂位》中提到“周之璧翣”,东汉郑玄解释说:“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彩)羽于其下。”“璧翣”就是有璧饰的扇子。这是说周朝的璧翣是用绢帛制成的,上面画有图,还挂着玉璧,垂着五彩羽毛,后二物大约类似后世的扇坠。这说明先秦已有扇上作画的习惯。东汉张衡《扇赋》云:“采兹竹以成扇,乃画象而造仪。”这是说在竹扇上画上图像。六朝是我国艺术上自觉的时代,所以人们对扇子上的书画非常讲究,王羲之在六角扇上题字而扇子被抢购一空的故事正是时代崇尚的一个侧影。《南史·何戢传》中记载说:南朝宋孝武帝曾赏赐何戢一把“蝉雀扇”,扇上的蝉雀图是当时的著名画家顾景秀画的,时贤叹其巧绝。《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载:“(萧贲)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在尺幅团扇上能创造出万里之遥的意境,可以说是以小见大,造景深远。成语“尺幅万里”即由此而来。


  单纯的题字扇比画扇更为常见。“题字扇”一词见于唐代元稹《献荥阳公》诗:“凤攒题字扇,鱼落讲经筵。”扇子上书写诗文可能在先秦就已存在,因为按照中国的绘画传统,书画往往形影相随。汉代的崔骃、傅毅等人都有《扇铭》流传至今,《扇铭》自然是题写在扇子上的。六朝以降,书法兴盛,扇上题诗作文更成时尚,至今不衰。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 2019年11月09日10版)


  比翼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我们平时常说、常见、常听的“三字成语”,归纳总结合集大全收藏

  我们平时常说、常见、常听的“三个字词语”多数人不知道是成语,今天,归纳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牢记其真面目,详细看看 原来这些“三个字词语”也全部是成语,只仅仅是不知道而已。


  吹鼓手:旧时婚丧礼仪中吹打乐器的人,比喻专为别人捧场的人;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2回:“叫班吹鼓手,壮观壮观。”


  现世:现世:今世;:应。做了坏事,当世就得到应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8回:“单留得我一个现世,还在这里;却又无男无女,靠唱道情度日。”


  现时:现时:今生今世。指今世作恶就在今世遭应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前日这老道前来求亲时,我们只怪他不伦,岂只是个妖魔,今日也现时了。


  现成饭:现成的饭食,已做成的饭。指坐享其成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父亲今年七十九,明年八十齐头了,何不把家事交卸与孩儿掌管,吃些现成茶饭,岂不为美?”


  拖油瓶:妇女再嫁时所带的前生子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3卷:“杨氏是个二婚头,初嫁时带个女儿来,俗名叫做拖油瓶。”


  拖后腿:比喻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16章:“咱们官渠岸的风水不好,两家富户拖后腿,互助合作走不到人家头前。”


  软耳朵:比喻无主见,容易听信别人的话的人


  软钉子:比喻委婉的回绝或批评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总办碰了他这么一个软钉子,气的又不敢恼出来,只得和他软商量。”


  护身符:一种小巧的装饰品(如珠宝、玉石或纪念品),上面刻有符咒、咒文或符号,戴上这个护身宝贝可以防止灾祸(如疾病或魔力),或者帮助佩戴者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是咱前者护身符,今日有权术。”


  花脚猫:比喻闲游浪荡﹑爱串门子的女人。


  冷板凳:比喻清闲冷落的职务或处于无事可为的境地。指受人冷遇


  成语出处清·李渔《怜香伴·毡集》:“下官自从选了这个穷教官,坐了这条冷板凳,终日熬姜呷醋,尚不能勾问舍求田,哪里再经得起进口添人。


  纸老虎: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穷折腾:翻来覆去地做某事,没有任何效果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5章:“整天就是搞这运动那运动,穷折腾个没完!”


  穷光蛋:指贫苦人民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许多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


  穷措大:措大:醋大,指读书人。穷困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而鳃鳃然羡于穷措大,能勿愧乎!”


  免战牌:指挂出的向对方表示不应战的牌子。借指不想做事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5回:“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两面光:两个面都光滑。比喻两方面都不得罪,两边做好人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总要两面光。


  连珠炮:连续的火炮。比喻说话很快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高廉引了人马,急去追赶,忽听得山坡后连珠炮响,心中疑惑,便收转人马回来。”


  连理枝: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比喻恩爱夫妻或至死不渝的爱情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连锅端:喻指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


  成语出处陈忠实《白鹿原》第29章:“弟兄们下山后,连锅端进炮营不拆伴儿。


  冷热病:疟疾。比喻情绪高低不定


  成语出处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可工作起来犯冷热病,有利向前,没利靠后,怕得罪人,满肚子小机器,就是不往正经地方使。


  软刀子:比喻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和腐蚀的手段


  成语出处鲁迅《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我们的老调子,也就是一把软刀子。


  泡蘑菇:故意东拉西扯或纠缠来拖延时间


  成语出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16章:“你别泡蘑菇,快说痛快话!”


  肥皂泡:指肥皂水吹起的气泡。比喻一触即破的事物或经不起推敲的东西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定心丸:一种能使人心神安定的中成药。比喻能安定思想情绪的话语或做法


  成语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1章:“于是像吃了副定心丸,立刻由惊恐转为坦然。


  钓鳌客:钓:钓钩;鳌:传说海中的大龟。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一钓而连六鳌。”


  炒鱿鱼:因鱿鱼一炒就卷起来,比喻卷铺盖。指解雇


  成语出处张贤亮《出卖“荒凉”》:“绝对听从我指示,做不到这点,立即‘炒鱿鱼’!”


  炒冷饭:比喻说话、做事全是重复过去的,没有新的内容


  成语出处孙犁《芸斋琐谈》:“我认为是炒冷饭,读起来没有味道。”


  表面光:表面上光洁,形容虚有其表。


  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成语出处唐·孟郊《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饱眼福:看到想看而又难以看到的东西,并看个充分


  成语出处陆文夫《江南厨王》:“但是每人都有这种可能,来读完这本《新潮食谱》,可以一饱口福,也可以一饱眼福。”


  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成语出处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


  和事老:调解人。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成语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烦和事老,装鬼戏催转踏谣娘。”


  泥饭碗:指集体所有制或个体的没有保障的工作


  成语出处刘玉民《骚动之秋》第15章:“这就是你们的铁饭碗和我们的泥饭碗的区别了。”


  命根子:有生命或精力的东西。比喻最受人重视的晚辈或最重要或最受重视的事物


  成语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9章:“宝生在他们老公母俩心上,真像命根子,宝贝疙瘩。”


  佼佼者:美好、突出的人物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


  和稀泥:比喻调和纷争


  成语出处刘心武《钟鼓楼》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还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狐狸精:迷信人认为狐狸能修炼成精,变成美女迷惑人。指勾引诱惑男人的女子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王夫人道:‘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


  走马灯: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试看旋转烽烟里,真似元宵走马灯。”


  风月场:指男女情爱的场所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陈大郎是走过风月场的人,颠鸾倒凤,曲尽其趣,弄得妇人魂不附体。”


  母老虎:雌性虎。借指泼妇或刁妇


  成语出处老舍《柳屯的》:“我曾经作过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母老虎,脸上擦着铅粉。”


  节骨眼:比喻关键的环节或时机


  成语出处王朔《永失我爱》:“别起什么邪念,起也没用,都到这节骨眼了,满意不满意符不符合你那什么梦想也由不得你了。”


  两边倒:形容摇摆不定,没有坚定的立场和主张


  成语出处莫应丰《将军吟》第26章:“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的。”


  对不起:表示抱歉的客套话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


  打光棍: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2章:“只要有好处,我给咱出洋相。”


  出洋相:飞在鸟群前面或把头先从窝里伸出来的鸟。比喻表现突出或领头的人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1章:“什么时候才能把那些诸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等等‘经典哲学’从我们的生活词典中剔除了呢?”


  出头鸟:指没有恰当地由头而被人当作发泄怨恨的对象


  成语出处艾煊《大江风雷》第二部:“他不愿向她发火,不愿拿她当出气筒子。”


  出气筒:出:显露。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


  成语出处鲁迅《坟·论睁了眼看》:“近来有人以为新诗人的做诗发表,是在出风头。


  出风头:出:显露。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


  成语出处鲁迅《坟·论睁了眼看》:“近来有人以为新诗人的做诗发表,是在出风头。”


  成语出处朱自清《论百读不厌》:“他们没有多少自由,却有做白日梦的自由。”


  自留地: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比喻自己的私人空间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5)社员的自留地应有多少;(6)社员的成份问题;等等。”


  生力军:新投入作战的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比喻新投入的能起积极作用的人


  成语出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18回:“只道余万清一路是一枝生力军,就令他作前军。”


  四不像: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成语出处朱自清《罗马》:“现在满是一道道颓毁的墙基,倒成了四不像。”


  台柱子:剧团里的主要舞台表演演员,比喻集体中挑大梁的人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使日本……的拆台政策,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


  方寸地: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方便门:方便:便利。佛教语,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便利的门路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漳州罗汉桂琛和尚》:“所以诸佛慈悲,见汝不奈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车轮战:用比对方多的人轮流跟对方打,使对方因疲乏而失败


  成语出处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他一踏上中国领土,就把他扣下,由我们的武士轮番上阵,跟他玩车轮战,直到打瘫为止。”


  不倒翁:本是一种玩具。比喻善于应付环境而能长期保持自己权位的人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可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利害。”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雌雄在一起飞的鸟。比喻恩爱夫妻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左右手:比喻得力的助手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主心骨:可以倚仗、做为凭借或起核心作用的人或事物。也指主见,主意;


  成语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3章:“从面容上看,松田像是有了主心骨。


  主人翁:当家作主的人


  成语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印把子:官印的把子。代指官印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9回:“我也说继之丢了一个印把子,得了个儿子,只好算秤钩儿打钉——扯直罢了。”


  自己人: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有心人:有某种想法,肯动脑筋的人


  成语出处清·芦荻散人《玉娇梨》第15回:“我看卢兄有心人,或别有深意亦未可知。


  老皇历:比喻过时的老规矩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6章:“既然社会的变化已经成为铁的事实,那么聪敏人就不应该再抱着一本老皇历念到头。”


  老古董:古老的或过时的东西,也指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要是老古董儿问起来呢,你就说我已回寺。


  老古板:指守旧的人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前人制台是个老古板,见面之后,问了几句话。”


  扣帽子:把不好的名目硬加在人头上


  成语出处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人们反对扣帽子,这只是反对共产党扣他们的帽子。”


  扛大梁:比喻承担重任


  成语出处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如今老会长被捕,全村就靠你扛大梁。”


  军令状: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八卷:“怕恩王不信,勒下军令状了去。”


  交际花: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


  成语出处罗广斌《红岩》第三章:“还有几个很少上班的女同事,都是凭裙带关系进厂的交际花一般的女人。”


  合家欢:指全家老小都到场的场面或合拍的照片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当日连杨衙小夫人张氏都请过来,做个合家欢筵席,这一场欢喜非小。”


  地头蛇: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并蒂莲:蒂:花或瓜果跟茎连接的部分。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比喻恩爱的夫妻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池畔分开并蒂莲,可堪间阻又经年。”


  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成语出处吴强《红日》第一章:“这个‘老黄牛’我倒真有点心跳得慌!”


  老来俏:衣着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9回:“这个老狐狸头上并无一根黑发,还闹这些花样,倒是一个‘老来俏’。”


  老油条:比喻处世经验丰富而油滑的人,或者是老毛病总是改不掉的人


  成语出处柯岗《逐鹿中原》第八章:“饲养员老陈摆起一副老油条的架子。”


  压轴戏:压:压倒,超过;轴:大轴。指放到最后的最精彩的项目


  成语出处鲁迅《大观园的人才》:“大观园里的压轴戏是刘姥姥骂山门。那是要老旦出场的。”


  压岁钱: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


  死心眼: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死脑筋:思想僵化固执的人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死胡同:指只有一个出入口的胡同。比喻绝境、绝路


  成语出处曲波《林海雪原》:“我们利用了奶头山的天险,仙姑洞这个死胡同,把许匪堵成瓮中之鳖。”


  杀威棒:旧时为压倒犯人的气焰,用棍棒打刚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部。借指灭人威风的工具或手段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先皇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须先吃一百杀威棒。”


  肉搏战:交战双方徒手或用短兵器格斗。指直接对抗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赤卫队员们正赶紧跑过去堵塞那个缺口,展开一场激烈的肉搏战。


  全家福:全家人的合影或指荤的杂烩。形容全部聚集


  成语出处张爱玲《浮花浪蕊》:“多数是住宅外阳光中的小照片,也有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老油子:指老于算计的人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看他也不像习于行旅,相当难缠的‘老油子’,因而答应容留。”


  百里才: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跑单帮:指以经商为职业的个人往来各地贩卖货物牟利或指个人全权处事


  成语出处张爱玲《小艾》:“小艾听他们说起来,大概有根是跑单帮发财的。


  落汤鸡:掉进水里的鸡。形容人浑身水淋淋的狼狈相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那老妪闻言,好像落汤鸡一般,口不能言。


  落水狗:掉在水里的狗,比喻失势的坏人


  成语出处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揪辫子:抓辫子。比喻抓住对方的短处、缺点作为把柄


  成语出处王朔《谁比谁傻多少》:“不管大家说什么,再不堪入耳,再反动再下流,一不打棍子二不揪辫子三不记黑帐。”


  街溜子:指游荡街衢、不务正业的奸滑之徒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四章:“你看他在黄堡兴盛德字号当过伙计的那身街溜子气吧!”


  短平快:排球比赛中“快攻”战术的一种。形容技术开发项目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照妖镜:传说能照出妖魔鬼怪原形的宝镜。比喻借以看穿阴谋诡计的事物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1回:“我再出个‘照妖镜’,打《老子》一句,如打著,还你扇子。”


  意中人:心意相知的友人,后多指心中所眷恋的人


  成语出处晋·陶潜《示周祖谢三郎》:“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摇钱树:神话中的一种宝树,一摇晃就有许多钱掉下来。指借以获得钱财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只是你的娘,把你当个摇钱之树,等闲也不轻放你出去。”


  煞风景: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欢快的场合使人扫兴


  成语出处宋·楼钥《次韵沈使君怀浮同梅花》:“毋庸高雅煞风景,为著佳句增孤妍。”


  翘辫子:清代男人也梳辫子,刽子手杀人时要把辫子提起,翘辫子指杀头。借指死亡


  成语出处艾煊《大江风雷》第三部:“另外一只手,在它鼻子上轻轻一敲,它就翘辫子了。”


  翘尾巴:指游荡街衢、不务正业的奸滑之徒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四章:“你看他在黄堡兴盛德字号当过伙计的那身街溜子气吧!”


  散摊子:散伙;解体工厂倒闭了、他苦心经营的企业就这样散摊子了。


  寄生虫:寄生在别的生物体上的动物。比喻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靠别人为生的人


  成语出处梁遇春《黑暗》:“而名士们一向是靠欺骗奸滑为生,一面骂俗物,一面做俗物的寄生虫,养成中国历来文人只图小便宜的习气。”


  鸿门宴: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唱反调: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成语出处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在会上,即使不和上面唱反调,至少也得闹出点新花样。”


  硬骨头:坚强不屈,毫不让步的人


  成语出处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从他爹那里继承下来唯一的财产,就是这一身硬骨头,根本不吃这一套。”


  窝囊气:憋在心里的不能说或不愿说的怨气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42章:“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


  窝里反:发生在家族或集团内部的冲突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那一来变成‘窝里反’了,不好,不好。”


  温柔乡:比喻美色迷人之境


  成语出处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


  群言堂:能发扬民主作风,让人讲话,倾听群众意见的场所。


  醋坛子:装醋的坛子,指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很强的人


  成语出处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倘她打翻醋坛子,可就要砸锅了。


  暴发户:指突然发了财得了势的人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城里的大官大府,翰林、尚书,咱伺候过多少,没瞧过他这囚攘的暴发户,在咱面上混充老爷!”


  激将法:用反话去激人,促使人决心去做的策略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


  避风港:一种无装卸设备、在暴风雨时使船只得到掩护的港口。比喻一块可以躲避危险的地方


  成语出处张贤亮《心安即福地》:“外面的世界虽然波涛汹涌,家总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


  壁上观:壁:营垒。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孺子牛:孺子:儿童。儿童游戏时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成语出处郭小川《登九山》:“人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甘当孺子牛。”


  擦边球:擦过边缘的球。比喻刚刚满足条件的事物。


  麒麟阁:汉代阁名,供奉功臣。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


  成语出处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诗:“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灌米汤:比喻用好话恭维与迷惑人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连日统领见了他,着实灌米汤;他亦顺水推船,一天到晚,制造了无数的高帽子给统领戴。”


  糊涂虫:不明事理的人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云岫这东西,不给他两句,他当人家一辈子都是糊涂虫呢。”


  糊涂账:算不清楚的账,比喻弄不清楚的问题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5章:“咱们虽说赚了一点钱,可这是一笔糊涂账!这钱是咱们两个苦熬出来的,但家里人人有份!”


  江海士


  一人敌


  比翼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比翼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穀”和“榖”只有“一横之差”,两字该如何区分?

  北京晚·五色土 | 五柳七


  此前写《和葫芦唠个“家常”》一文,说到宋代陶穀“依样画葫芦”一事,把陶穀写成了“陶榖”,幸蒙读者指正。


  穀和榖都可谓带“壳”的字。壳本写作殻或殼,是象形字,左边是钟形乐器,右边的“殳”是敲钟的手形。壳中有禾,是五谷的穀;壳中有木,是榖树的榖。穀和榖均见于《诗经》,穀字常释为善,而榖却被当做恶木。一说穀榖可通用,两字如此“善恶分明”,不太好通。


  穀可简化为谷。把陶谷写作陶穀,舍简就繁,并非为了卖弄。谷可理解为山谷,又可理解为五谷。古人取名多有深意,取本字为更好辨识。简繁转化要注意别闹笑话,诸如岳飞不是“嶽飞”,杨万里不是“杨万裏”,武松更不是武鬆。


  从某种角度说,错误书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三国演义》就不少张冠李戴:傅肜(róng)写作傅彤;苑康写作范康;李利写作李别;吴巨写作吴臣;刘靖写作刘熙;孟达字子庆,其实是字子度;杀了张飞的是范强,不是范疆;周瑜的老丈人乔国老,很可能是桥国老。


  北京三里屯有个太古里。早在1866年,英国太古洋行来上海做生意,据说老板约翰·萨缪尔·施怀雅想起个中文名字入乡随俗,他在街上常见“大吉”二字,因为不谙中文,把“大吉”误写作了“太古”。


  这么说绝没有给自己开脱的打算。《吕氏春秋》中有个三猪过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历史写作,犯了此类错误,闹了笑话,脸再红都要原地立正。


  多一横少一横,错也可大可小,闹大了其实会原地爆炸的。1962年美国发射水手1号探测器,计划探测金星,升空仅5分钟,就因为出现制导系统的问题放了大烟花。调查发现,因为程序转录员出现了低级失误,少抄了“一小横”。


  穀榖难分,一笔之差不是因为眼神不好,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榖树之榖,背了上千年的恶名与骂名,也是一笔之失闹的,正好借此文为榖正名。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方期戬穀”


  《诗经》处处皆“善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朱熹《诗集传》,“穀”字当粮食作物讲时,均简为“谷”,有意思的是均用于“百谷”一词,其他情况都沿用繁体的“穀”。


  《诗经》中“百谷”共有六处。如“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信南山》);“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载芟》);“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朱熹撰《诗集传》,为昌理学,满纸“善也”。“田车既好”,好释为善也;“莫不令德”,令释为善也;“亦孔之嘉”,嘉释为善也。“射则臧兮”,臧释为善也;“永锡尔类”,类释为善也;“窈窕淑女”,淑释为善也……


  朱熹释“穀”,说成“善也”的时候也最多。“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穀旦”是善旦,意思是良辰;“此邦之人,不我肯穀”,穀是善待的意思;“教诲尔子,式穀似之”,就是教诲民众,良善传家。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诒孙子。”《有駜》写宴会上载歌载舞,但君子留给子孙的“穀”,可不是大米白饭,朱熹说是“善”。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天保》)“戬穀罄宜”是吉言,常题于旧时影壁之上。戬穀一词,《毛传》训为福禄,而《诗集传》引闻人氏之说,认为戬是尽也,穀是善也,戬穀等于尽善,境界一下就拔高了。再早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把“方凭积善”划去,改成了“方期戬穀”。老百姓祈福禄,士大夫求尽善,是阶层问题。


  朱熹注疏《诗集传》。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


  朱熹喜谈“尽善”,不喜谈“尽情”。举个例子,《诗经》有两篇写生死相许,一是《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是《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穀则异室”的穀作生讲,生前没一起,死后一块埋。朱熹说这是“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至情至性而至勇,哪里看出来的“畏”?


  《桑柔》有句“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若把穀简化为谷,读来就会莫名其妙。“进退维谷”是成语,意思本不复杂,朱熹则说“穀”是善,而“谷”作穷,“言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是以进退皆穷也。”之前唐代孔颖达释作:“谷谓山谷,坠谷是穷困之义,故谓谷穷。”令人费解。


  清代阮元在《诗书古训》把谷也要当善讲:“谷乃‘穀’之假借字,本字为‘穀’。进退维穀,穀,善也。此乃古语,诗人用之。”


  《晏子春秋》载,晋士大夫羊舌肸(xī)和晏婴有过一场讨论。叔向(羊舌肸)问晏子:“齐国之德衰矣,今子何若?”晏子对曰:“婴闻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且婴闻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叔向回答:“善哉!《诗》有之曰:进退维谷。其此之谓与?”


  阮元以此为例,认为进退维谷是“皆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叹其善,非嗟其穷也”。进退维谷成了进退皆善,可谓强解。


  进退维谷的谷,当山谷解释就好,无须为了善作过度解读。《诗经》中还有一句“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宛》),如临于谷总不能说成如临于善。山间进退自然要小心掉沟里,但总还有路可走,不是穷途末路,更不是左右逢源。羊舌肸认同晏子的意见,君子做进退取舍,态度要持重。


  名字带“壳”怎区分


  有部动画片叫《攻壳机动队》,海上写作“攻壳”“攻殻”“攻殼”的都有。“殻”和“殼”多一横少一横,都是壳字。当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有过壳怎么读的讨论。


  壳,俗读ké,文读qiào。北宋宰相蔡确,曾被刘攽(bān)戏称为“倒悬蛤蜊”,蛤蜊俗名“壳菜”,倒过来读就是蔡确的谐音。照这么说,殻也能读què。


  壳、殻、殼都是象形字,本义是敲。在甲骨文中是手持槌敲击“南”(一钟形陶制乐器)。壳字可谓“百宝囊”:加把禾,是穀;加根木,是榖;加束丝,是縠(hú);加张弓,是入我彀(gòu)的彀;加辆车,就成了朱轮华毂(轂)的毂(gǔ)。


  名字一带壳,就容易认错人。


  金代有张彀和张瑴(jué,同珏)两兄弟。张瑴是弟,以紫髯著称,“少有俊才,美风姿,髯齐于腹。为人豪迈不羁,奇士也”(《归潜志》)。张彀是兄,做人有担当。他任同州观察判官时,州中要征收箭支十万,并且要求只要十万雕翎箭。张彀说:弓箭就是耗材,在乎什么羽毛?(矢去物也,何羽不可)。长官说那要向上面打告。张彀说事关民生,我担着。


  唐末有诗人王轂,曾作《玉树曲》,名噪一时。一次在街上,看见同窗好友被几个无赖纠缠,王轂上前扬声说:“莫无礼,识吾否?吾便是解道‘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者。”无赖们“敛衽惭谢而退”。宋代文献又有记其名为王縠和王穀的。轂的本意指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王轂字虚中,由此可认定,縠、穀是误写。


  唐末诗人郑谷,因《鹧鸪》一诗闻名,人称“郑鹧鸪”。本字就是山谷的谷,不能写作郑穀。唐代还有位郑縠,郑縠的父亲叫郑熏,当年曾经诬告过宰相郑畋,但郑畋不记前仇,提拔郑縠为给事中。《唐语林》中郑縠被误写为“郑穀”。


  北宋有墨工潘谷,被苏轼咏为“墨仙”。《春渚记墨》载,当时墨工制墨,名字多相蹈袭。著名墨工有张遇、常遇、潘遇,也有潘谷、张谷、叶谷。有人趣说,墨工家世,不是谷之子,就是遇之孙。潘谷的谷,也不能写作潘穀。


  北宋名士巢谷比较特别,《宋史》说他“初名穀”。苏辙曾写《巢谷传》,纪念这位眉山同乡的情谊。哲宗亲政后,苏辙获罪遭贬,亲朋故交纷纷和他做切割,“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年已古稀的巢谷从四川眉山徒步到广东惠州,探望苏辙。相见之后,遂改名“谷”。苏轼其时贬至海南,巢谷执意前去相见,死于路上。


  南宋严粲《诗缉》。此为明嘉靖时期赵府居敬堂(味经堂)刊本


  明代书画大家钱穀,一生抄书成癖,手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手自抄写,几于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可惜大部分未能流传下来,钱穀的书法作品亦鲜见于世。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行书仿米芾诗轴》,被认为是钱穀之作,但有诸多疑点,如钱穀题款,穀字必写那一小横,而此幅题款却写如“榖”字。


  (明)钱穀《求志园图》卷


  此书是不是钱穀真迹?故宫博物院馆员傅东光撰文考证,是钱穀真迹,但不是明代钱穀。史上有三位书家叫钱穀,明代钱穀最为知名。其余两位均为清人,一是浙江萧山人,字龙泓,一是上海人,字子璧。从款印以及抬头款的使用来判断,这幅《行书仿米芾诗轴》是百余年后清代钱子璧的作品。虽不确定古人写穀,到底是少一横还是少一撇,但钱子璧的书法确实多了一层辨识度。


  “四字哥哥”怎么读


  春秋时楚国令尹斗穀於菟,就是《论语》中被孔子赞为“忠”的令尹子文。他姓斗,子文是他的字。


  斗穀於菟是私生子,又说因为生于五月初五,日子不吉利,因此出生后就被遗弃于云梦泽中,幸有老虎喂乳而生。恰逢郧国国君郧子在云梦泽间打猎,带回宫中抚养。楚人称老虎为於菟,称乳为穀。斗穀於菟的意思就是被老虎奶大的孩子。


  斗穀於菟怎么读?不是送分题,是“送命题”。这位“四字哥哥”的名字,都是多音多义。


  (清)丁善长《历代画像传》中的斗穀於菟像,写作“闘穀於兔”


  斗。斗穀於菟的斗,正字是鬭,读作dòu。据《说文》,鬭的本义是遇。《国语·周语下》载:“穀洛鬭,將毁王宫”,穀水和洛水相遇争流,因此王宫告急。


  於。於读wū,本义是乌。於戏读“呜呼”,荆轲刺秦中那位自杀的樊於期,也读wū。“于”不是於的简化字,於读wū时,不能写作于。因此於菟不该写成“于菟”。


  菟。菟丝草的菟,读tù;於菟的菟,读tú。成语“归老菟裘”指归隐,菟裘是古地名,也读tú。


  一到穀字情况就变复杂。《左传》载“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但是李时珍在《本草》中提出异议,认为楚人口中的乳,是榖树的榖,因为“楚人呼乳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清代《礼书纲目》就此总结说:“孺子曰穀,或曰榖。读为斗穀於菟之穀。穀,乳也,谓哺乳小儿也。”(这话网上常见为“孺子曰谷,或曰谷。读为斗谷于兔之谷。谷,乳也,谓哺乳小儿也”。)


  清代陈大章在《诗传名物集览》中又提出一说,认为乳穀的穀,本字应该是穀孑(gòu)。《说文》载,“穀孑 ,乳也。”南唐徐锴也说:“楚人谓乳曰穀孑 ,故名子文曰穀孑 於菟,通作穀。”从字形到字义,穀孑 倒是显得更合理。


  据此说,这位楚令尹应该叫斗穀孑 於菟,读为“逗够乌图”。


  《谷城长荡阴令张迁颂》,简称《张迁碑》,图中文字为隶书“汉故穀城长荡”


  《庄子》中有“臧穀亡羊”故事:臧和穀相伴放羊,结果两个人的羊都丢了。问臧,臧说因为在读书(挟筴读书);问穀,穀说因为在下棋(博塞以游)。庄子认为,“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孟子说:“臧,善学人;穀,孺子也”。


  《诗经》里的臧和穀,朱熹都释为善。清代画家臧穀,字善均,又字宜生,又字诒孙,名和字均取自《诗经》。


  顺带说一嘴,斗穀於菟是班姓先祖。据《名义考》载:“斑彪,史误作班彪,斑姓出楚令尹子文之后。”东汉班彪、班超、班固父子,原来要姓斑。一说因为斗穀於菟是老虎带大的,虎身有斑,其后人于是以斑为姓。


  “谷树皮”写错了?


  说回朱熹谈《诗经》,谈善当然要谈恶。枭、鸱、鸮是恶鸟,蓫(zhú)、葍(fú)是恶菜,樗和榖则成了恶木。


  榖树出现在《鹤鸣》《黄鸟》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鹤鸣》)”,朱熹注“榖,一名楮,恶木也”。檀比喻君子,榖代表小人。


  武大郎是“小人”,就和榖大有渊源。“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应该是榖。


  “三寸丁谷树皮”这个诨名,出自《水浒传》: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金瓶梅》沿袭了“三寸丁谷树皮”的说法:


  (武大)因时遭荒馑,搬移在清河县紫石街赁房居住。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衰,起了他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躁、头脸窄狭故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的《皋鹤堂(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中,“榖树皮”直接写作了“谷树皮”。明清刊本常见“穀”写作“谷”的情况。如晚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以楮立条,搜集了大量前人论述,所用也均为穀,应是谷、穀、榖三字混淆造成的。


  去年,学者朱玉麒、汤超骏发

本文标题:比翼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