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推荐文章1:底层人物的上上智: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最后一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次要人物,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串联起整个事件发展,亲眼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借她的眼睛,让普通民众看到了深锁朱门的丫鬟小姐生活,见识了贵族的豪华奢靡。在王熙凤落难之时,她机智的救了巧儿。她对巧儿的出手施救,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看到了底层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本性。


01一进荣国府,落难时求助贾府打秋风

  刘姥姥的女婿狗儿,祖上因为利益的关系,曾和王夫人家有过交往。由于秋尽冬初,冬天该准备的粮食衣物等都没有准备妥当。为了生计,刘姥姥只好厚着脸皮带着外孙子板儿进贾府讨要点银两。


  通过周瑞家的引荐,她顺利见到了贾府的当家人琏二奶奶王熙凤。听王熙凤说到贾府的难处,她以为求助没戏了,却没有想到王熙凤竟然派了平儿送给刘姥姥20两银子,还有两套冬衣。刘姥姥从担心立刻变成了眉开眼笑。


  在贾府,刘姥姥亲眼看到了贾府的奢侈豪华。她带着板儿,心情异常紧张,处处留心,事事小心,时时刻刻嘱咐板儿,不要破了贾府规矩。她没有想到,粗鄙贫穷的自己会得到贾府的救助。王熙凤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善举,最后竟然成全了自己的女儿,让刘姥姥救了巧儿一命。


  第一次进贾府的刘姥姥,是小心翼翼的。


02二进荣国府,丰收果蔬谢众人

  刘姥姥再进贾府,已经是一年后了。在第39回的描写中,刘姥姥因为受益于贾府的帮助,粮食瓜果蔬菜都获得了丰收。和第一次的不好意思羞赧相比,刘姥姥这次心情很好,放开了不少。


  把瓜果菜蔬交代了周瑞家,她就想和板儿一起回去,却没有想到王熙凤觉得扛着这么多东西跑这么远的路不容易,想让她住一晚。贾母也希望能听到刘姥姥给她讲一些庄户人的稀罕故事。刘姥姥就被留了下来。


  刘姥姥虽然出身低微,但是很聪明智慧。为了让老太太高兴,她专门讲贾母爱听的事情。比如“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在讲到抽柴火的时候,突然马棚走火了,她知道这个故事不吉利,立刻投其所好,讲了一个九十岁老奶奶求神拜佛生雪团儿孙子的故事。贾母的孙子贾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一听这个故事,贾母入心了。


  在大观园和众人游玩,她被插了一头花儿,并不觉得是拿人开涮,而是高兴的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吃饭的时候,她逗大家笑:“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一个鹌鹑蛋,掉地上,她幽默风趣地说:“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第二次进贾府的刘姥姥,是幽默风趣机智应对,知恩图的。


03三进荣国府,救巧儿于危难

  刘姥姥再次进贾府的时候,是进城听说贾老太太去世了,便想着进贾府哭一场。却没有想到的是,琏二奶奶王熙凤已经是病入膏肓,躺在床上已经起不来了。刘姥姥安慰一番,想着回去了祷告祷告,希望王熙凤能好起来。


  但是,聪明伶俐能干的琏二奶奶终究没有挺过来,凡鸟偏从末世来,再有能力的琏二奶奶,已经衰败的贾府也留不住她了。临死前,王熙凤最舍不得的是唯一的女儿巧姐。她曾嘱咐刘姥姥,就把巧姐交给你了。


  刘姥姥没有食言。王熙凤去世以后,弟弟王仁并邢夫人弟弟,还有贾芸贾环,趁着贾琏不在家,同邢夫人商量把巧儿嫁到一做官人家,其实是卖到那里做佣人。邢夫人作为巧儿的祖母,竟然糊涂的答应了这件事。


  虽然王夫人不同意,但是也做不了大太太邢夫人的主,平儿也很着急。情急之中,好巧不巧刘姥姥又再次来到贾府,说这好办,让巧姐到屯子里去躲一躲。平儿打通了各个关节,让大家不要告诉邢夫人,把巧姐打扮成刘姥姥外孙女青儿的样子,因为佣人都痛恨邢夫人的狠毒无情 ,所以一路绿灯,刘姥姥带着平儿巧姐顺利到了乡下。


  在屯子里,巧姐和平儿度过了快乐的日子。贾琏从外地办事回来了,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非常生气。知道是平儿帮着刘姥姥救了巧姐,非常感激,想扶正平儿。因为得到王熙凤的一次帮助,刘姥姥始终将恩情铭记于心。她用她底层人的善良大爱拯救了巧姐,回曾经帮助过她的人。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小结

  刘姥姥是底层人民的代表,她虽然出场不多,但是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她出身低微,却善良慈悲知恩图,幽默风趣机智应对,赢得贾府众人的喜爱和尊重。关键时刻,她审时度势,大智若愚,巧妙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救巧姐于危难。她出身卑微却高贵,她从平凡中来,在救了巧姐之后,又回归平凡。她是劳动人民的化身,她的善良感恩大智若愚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那个变幻莫测而又冷漠无情的世界,体现着人性的光辉。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推荐文章2:刘姥姥绝无三进荣国府,之前的两次已经到头,再来就是大难临头

  刘姥姥会不会“三进荣国府”?通行本续书第一百一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刘姥姥在贾母死后,王熙凤病重之际,三进荣国府。第一百一十九回,更是四进荣国府帮助巧姐脱困,并随后时常进出贾府,最后做媒将巧姐许配了给了富绅周家。


  这个设定显而易见与八十回前的线索和伏笔完全切断,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根据巧姐的判词,巧姐最终沦落到了农村,成为一个男耕女织的农家女。为此,第十四回,曹雪芹还专门设计王熙凤在秦可卿出殡路上,暂歇息的农家女儿、为贾宝玉和秦钟纺绩的二丫头给巧姐日后人生作影射,她又怎么能够嫁给富绅之家。


  根据第四十回,板儿用佛手换得巧姐柚子的伏笔,暗示未来巧姐所嫁的人,就应该是王板儿,而不是什么周家之子。


  《红楼梦》至八十回前已经进入最关键的倒计时。已经没有给刘姥姥三进的荣国府的机会。而且刘姥姥两进荣国府,并不是随便设计的。其实要与林黛玉两进荣国府对照着去看。


  曹雪芹写贾府,实际最重要的线索,就出于林黛玉和刘姥姥之眼。林黛玉两次进贾府,揭开了贾家重大的秘辛。主要参观了贾府格局和荣禧堂。而刘姥姥两次进贾府,同样揭开了贾家重要的人物关系和富贵生活,包括宝黛钗姻缘、众人结局等伏笔。重点是参观了大观园。


  林黛玉再无第三次进贾府,刘姥姥也不可能有三进荣国府的机会。再说她作为重要的视角为情节伏笔,在故事的结尾时,已经没有三进荣国府的必要。


  二进荣国府时,王夫人给了刘姥姥一百两银子,并明言“别再投亲靠友”,就是说再来也不给钱了。而平儿告诉刘姥姥,有空常来,多带点干菜一类,全家都爱吃。虽然不能给她钱了。可每次带回去的年货,当也少不了。


  所以,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后,肯定会再来荣国府,只是原文不再细写了。而刘姥姥虽不会“三进荣国府”,却会第三次出场。而她出场的时机,毫无疑问是在贾府抄家之后。这个结论的伏笔出于第二十四回。


  贾芸因求贾琏安排工作而不得,好工作反被王熙凤安排给贾芹,便想走王熙凤后门求职。苦于囊中羞涩,无法置办礼物。想起了舅舅卜世仁与人合伙开生药铺,就登门求助于舅舅,希望赊欠他一些冰片和麝香,好得求职。


  贾芸山穷水尽时求助舅舅,卜世仁本应顾念亲情而仗义帮助。谁想他担心被外甥连累,不但拒绝了贾芸,更是连饭都不留外甥。


  贾芸被舅舅拒之门外后,正当走投无路之际,巧遇醉金刚倪二,一番交谈一下知道他用钱。倪二仗义出手借了贾芸钱财,最终求得工作。


  贾芸这段经历非常重要。皆因就关乎了巧姐日后结局。“狠舅奸兄”就出于这里。


  “狠舅”卜世仁,冷血对待外甥贾芸,就是日后王仁冷血对待外甥女巧姐的伏笔。卜世仁就是王仁,忘了自己是人,不是人!


  “奸兄”贾芹,不但抢了贾芸的工作。更是在铁槛寺为非作歹。在贾家抄家后,巧姐等人唯有铁槛寺可以立足时,贾芹忘恩负义对待巧姐意图不轨,才有巧姐转而投奔舅舅王仁被拒之门外的后事。


  巧姐山穷水尽之时,肯定遇到了她的“醉金刚倪二”,就是听闻贾家抄家而赶来的“屠狗辈”刘姥姥。


  贾府抄家是大罪,王仁等亲朋好友害怕被连累避之不及。刘姥姥不畏灾祸、迎难而上,巧遇被王仁拒之门外的巧姐,并仗义出手收养巧姐于自家,就是对第二十四回留下线索的还原。


  刘姥姥第三次出场,就如醉金刚倪二一样,突然出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真正是“侠义之人”。


  她的壮举,成为《红楼梦》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的最后一抹亮色。也是巧姐人生最灿烂的光辉。


  巧姐得了刘姥姥收养,长大后嫁给了板儿为妻,男耕女织,还原了她的判词图画内容: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正是凡事但得一个“巧”字!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推荐文章3:《红楼梦》里刘姥姥的戏份为何那么重?

  刘姥姥在《红楼梦》里是很重要的人物,她三进贾府,穿起诸多重要的情节,故事刚开始的第六回,以刘姥姥之眼初步“浏览”了这个大家族的泼天富贵;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回,二进贾府的刘姥姥和贾府中上上下下几乎所有有头脸的人都打了照面;学者们笼统地把后四十回当中涉及到刘姥姥与贾府来往的情节统称为“三进贾府”,其中也涉及到救巧姐等重要问题。


  历来的评点家们对刘姥姥的评价也很高,如鲁迅称其为“古今第一奇女子”,季羡林认为其为“红楼梦中最聪明的人”。在最近由人文社举办的“小人物的大视野——刘姥姥进大观园详解”中,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曹立波与读者们进行了分享。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刘姥姥:明确的结构作用与陌生化的叙述视角


  《红楼梦》的故事基本从第六回开始展开,这一回开始写及贾府上下众多人物事件,而穿起叙述的则是“千里之外,芥荳之微”的刘姥姥。


  曹立波认为,刘姥姥一出场就表现出她与一般的农村老太太的不同之处,她女儿家中很艰难,女婿只是唉声叹气的,刘姥姥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她要到贾府去碰一碰。她说“如果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了,便是没有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了”。所以刘姥姥非常果敢且不保守。“只要贾府发一点好心,拔一根汗毛,比咱们的腰还壮。”这样的话也经常被人们转述、传颂。所以她抱着试一试的信心,于是带着板儿走进了荣国府。


  曹雪芹一方面在写这样一个小人物,更多的还是在小说当中她起到纲领性的作用,“他的设想是很清晰的,刘姥姥有很明确的结构上的作用。”


  刘姥姥来到贾府里,无论是一进还是二进贾府,都充斥着很多的错觉,主要就是因为她这样一个陌生化的叙事视角。她初进贾府的时候产生的错觉是先认错人,当她看到珠光宝气的平儿的时候,她先想到有可能这就是王熙凤吧,还比如她对自鸣钟的一些错觉。曹立波认为这种看似一笔带过的情节可以反映历史真实:“刘姥姥对西洋物件比如自鸣钟、西洋穿衣镜的错认,提醒我们《红楼梦》写作时,工业化的物品已经走进贾府,但是在民间大家还非常陌生。”


  我们顺着自鸣钟的线索,还可以注意到随着自鸣钟时,王熙凤准点出场。作为贾府的女管家,她还是很敬业、很守时的,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她经常及时过去点卯,所以王熙凤从这一点来讲很敬业,见到刘姥姥的时候也是一下子处理了好几件事情,也没有忘记打点刘姥姥提出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情节当中,清代的一位评点家姚燮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写排场处,妙在笔笔从刘姥姥心意耳目中写出。”


  《荣国府的经济账》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结果就是,因为周瑞家的帮衬,她得以见到王熙凤,得到了二十两银子。《荣国府的经济账》里详细算过,二十两银子,足够一个庄稼户一家五口生活一年。但是在螃蟹宴当中,一桌就差不多是二十两银子,所以从刘姥姥眼中也能感受到贾府的奢华。


  二进荣国府:以刘姥姥之眼,照见各人性格命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写作的重点,第四十回左右的时候,刘姥姥、贾母一行人来游园的时候大致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先到的潇湘馆,然后是秋爽斋,再接下来他们乘船一路向北又看了蘅芜苑,到吃饭的时候贾母看好了藕香榭,她借着水音儿听着曲儿,一方面是精神食粮,一方面是物质食粮,从中也可见贾母是一个很会享受的老太太。在藕香榭这一带,酒足饭饱之后去栊翠庵,到了栊翠庵院子里贾母说,我们刚吃了酒肉,你那里面供着菩萨,拿点茶水就可以了。妙玉就奉上茶来了。


  妙玉奉茶的一段充分体现了妙玉及宝玉的性格。如刘姥姥用过的很珍贵的杯子,有洁癖又自视甚高的妙玉断然决定要扔掉,宝玉却说:“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在刘姥姥要离开送行的时候,宝玉送的这个茶杯也随刘姥姥带走了。


  在李纨的稻香村,李纨虽然一直给人清心寡欲的印象,但她是一个非常爱花的女子,刘姥姥来的秋天,她采撷了各色的菊花拿来给贾母戴,贾母就选了一个大红的戴在自己头上。剩下“各色的折枝菊花”,王熙凤和鸳鸯等人就给刘姥姥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刘姥姥自己非常识趣,她说“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刘姥姥的一生,虽然很贫苦,但是她的内心似乎比李纨要丰富得多,李纨似乎只有摘花的份,只有赏花儿的份,但是这个花儿跟自己却没有缘分。还有一处互文的细节就是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有的版本记载周瑞家的就从李纨的窗下绕着走了。也有的版本安排李纨在睡中觉:“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反正都是故意让花绕过了李纨,这也是以花照见李纨的命运。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当然,作为线索的刘姥姥也非常有趣,比如酒宴上行酒令的环节,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的酒令也是赢得一片掌声。第一个是鸳鸯说“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说“是个庄稼人”。接下来鸳鸯又说,“中间三四绿配红”,上三下四,上绿下红。刘姥姥说“大火烧了毛毛虫”,这个“三”像毛毛虫,下面的四点像大火。接下来鸳鸯又说“幺四真好看”,刘姥姥说“一个萝卜一头蒜”。刘姥姥虽然没有多少文墨,但是她还是一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老人。


  “母蝗虫”是林黛玉对刘姥姥的形容,关于这件事,针对林黛玉还曾经有不少微词。《红楼梦》的擅长之处往往是一笔写出不同的色彩来。关于刘姥姥的问题,大观园满园的人,肯定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她的,当然林黛玉的戏谑,小说却以夸赞林黛玉的伶牙俐齿来切入,潇湘子雅谑补余音,把“戏谑”说成“雅谑”。但是我们看黛玉的这句“母蝗虫”,却得到了宝钗的赞扬——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三进”大观园:刘姥姥与巧姐的命运


  曹立波也关注到刘姥姥与巧姐的关系的问题,有人常常问王熙凤和贾琏到底有几个女儿?第二十七回会发现,“凤姐等并巧姐,大姐”,凤姐两个女儿都来了,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这时候大姐和小姐的年龄层分出来了,那就是“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这时候大姐还没有名字,巧姐是有名字的。


  《红楼十二钗评传》


  “我想小说有一个不断的精炼化的过程,所以开始是设置王熙凤两个女儿,后来发现可能是金陵十二钗名额有限,贾府草字辈的女子只能放一个,于是就给了贾巧姐,王熙凤身上抱着的这个孩子,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从此在四十二回之前的那个贾巧姐就不存在了,只有王熙凤抱着的这个女儿,取名为巧姐,所以合二为一了。”曹立波说。


  刘姥姥从尊重她自己恩人的角度而言,不会让自己家的板儿跟巧姐联姻,刘姥姥一定要给巧姐找到一个她认为更适合的大户人家,与其贵族千金身份“门当户对”,应该过比她家更好的日子,所以给她找了一个周姓财主家,而且那个孩子还是知书达礼的,这是后四十回当中刘姥姥这样一位乡下老太太能做到的,在当时她认为相对尽善尽美的一件事。虽然小说前面也有关于板儿、巧姐相关的伏笔,但是我们目前没有更充分的资料来证明巧姐的另类结局,我们只能就着眼下的这四十回,因为它毕竟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就已经刊行的文字,经过两百多年的经典化的过程,目前我们针对这一百二十回的文本,进行整本书阅读。巧姐的判词是这样写的:“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虽然是《红楼梦》当中一个很小的女孩,但是她这个判词却把她家族的兴衰,把世态炎凉都写进去了。王熙凤是小说当中很复杂的一个人物,大家经常说 “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她手里真的也有几条人命,从张金哥的孔雀东南飞,到贾瑞,到尤二姐,但是她也做了好事,就是善待刘姥姥。


  刘姥姥也是一个知恩图的人,《红楼梦》里面也写了诸多的忘恩负义,同时也写了刘姥姥的知恩图。她在秋收的时候,将“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也就是把最新鲜的瓜果、蔬菜,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感谢贾家的关照。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推荐文章4: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推荐文章5: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穷人翻身靠的不是运气

  你以为穷人只能靠施舍度日?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用三进大观园的经历,狠狠打了所有势利眼的脸。这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村妇,硬是靠着“装傻充愣”的智慧,在贾府败落时救出千金小姐。王熙凤临终前感叹:“我精明一世,竟不如个装糊涂的老太婆。”


  第一次踏进荣国府时,刘姥姥连门房都敢欺负她。她故意把门环拍得震天响:“这铜狮子真威风,得使大劲才配得上贵府门面。”门房憋着笑放她进门,殊不知这正是她的小心机——用粗俗掩盖精明,正如苏轼所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见到王熙凤那刻,她扑通跪地:“给姑奶奶请安!”惊得凤姐差点摔了茶盏。可当二十两雪花银到手时,谁才是真傻子?她深谙《道德经》“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智慧,用三筐野菜换回庄稼人三年的口粮。


  三年后再进大观园,她背着新摘的瓜果直闯宴席。黛玉笑她“母蝗虫”,她却把竹筷子耍得比金簪还溜:“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逗得贾母直抹眼泪。这哪是出丑?分明是照着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哲学在演戏。


  宴后王熙凤亲自给她插满脑袋鲜花,她顶着“花母鸡”造型满园转悠。当平儿捧着绫罗绸缎追出来时,刘姥姥早算准了——用脸面换体面,才是穷人的生存法则。正如曾国藩说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第三次进府时贾家已树倒猢狲散,她却抱着巧姐不撒手:“当年吃您家半碗米,今儿还您整袋粮。”谁能想到,这个曾被嘲笑的乡下婆子,竟成了红楼梦里唯一践诺之人?正应了管仲那句“知恩图,善莫大焉”。


  如今再看刘姥姥,哪是什么运气使然?她早把《周易》“穷则变,变则通”刻进骨子里。第一次弯腰是为活命,第二次扮丑是为结缘,第三次冒险是为恩。三层境界步步为营,比宝黛读过的书都通透。


  反观那些笑话她的公子小姐,哪个不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倒是这个看似愚钝的老太婆,用最土的办法破了局。所以说啊,穷人的“好运”,从来都是藏在膝盖的茧子里,长在装傻的笑纹里,养在知恩的良心里。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推荐搜索词:

  

  1.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情节概括

  

  2.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是第几回

  

  3.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歇后语

  

本文标题:刘姥姥三进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