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推荐文章1:土地革命13大根据地之湘赣革命根据地发展史详细版01

  一,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湘赣革命根据地,也称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湘赣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第二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拱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左翼。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莲花县花塘村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省委、省苏及省直机关均驻永新县城。至此,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根据地包括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湘赣两省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末阳、资兴、郴县、桂阳、宣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网、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宣春、峡江、分宣、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共计25个县、2.8万平方公里土地、100万基本苏区人口,与赣东北、湘鄂赣等根据地互为掎角,有力地拱卫了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二,湘赣革命根据地各军事机构


  1【湘赣军区】


  湘赣红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到1931年底,独立第1师发展到近3000人,枪2000多支;独立第3师800多人,枪600多支。各县都组建有独立团或独立营、警卫营(连),有的区、县还另组建有游击队,这些地方武装已发展到5000多人,枪1500多支。赤卫军、少先队等群众性武装也有很大发展。湘赣红军及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加强统一领导。


  1932年1月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永新城成立了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直属中央军委和湘赣省委领导。总指挥(司令员)张启龙,副总指挥(副司令员)李天柱,政委甘泗淇,政治部主任于兆龙,参谋长冯达飞。总指挥部内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直属队,下设;


  第一分区指挥部,指挥李天柱(兼),政治委员苏杰,管辖茶陵、攸县、莲花、萍乡四县地方武装;


  第二分区指挥部,指挥莫文骅,政治委员徐建,管辖新余、峡江、宜春、分宜四县地方武装;


  第三分区指挥部,指挥刘子奇,政治委员张平化,管辖酃县、宁冈、遂川三县地方武装;


  第四分区指挥部,指挥刘克云,政治委员肖五仔,管辖上犹、崇义、赣县、南康四县地方武装;


  军区直属永新、安福、吉安三县地方武装,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以河西教导队为基础成立),校长冯达飞,政治委员李朴,教育长杨茂,政治处主任袁任远。红色警卫团、永新独立团、安福独立团、泰和独立团、遂万泰游击队、湘南游击队和醴陵游击队。还直辖独立1师、独立3师、红8军、红6军团等主要武装部队。


  2月,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和独立第3师在永新县里田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以下简称红八军),全军共两个师约4000人,枪2800多支。当时没有设立军的领导机关,而以独立第1师师部兼军部,独立第1师师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兼代红八军军长、政治委员,谭家述兼代参谋长,袁任远兼代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列入红三军团建制,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同时,还抽调茶陵、萍乡、莲花等县的独立营各一部共600余人,组成新的独立一师,由侯梯云同志任师长,陈韶同志任政治委员。这时,整个湘赣苏区的武装除各县游击队外,有1个军,2个独立师,5个独立团和7个独立营,总共武装人员13727人,枪6468支,为彻底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奠定了基础。


  5月,中共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决定以茶陵县地方武装为主,从军区直属队和独立第1师各抽调一部,加上湘南地方武装,合编为新的独立师,谭家述为师长,曾毅之为政治委员,谭牛山为政治部主任。全师共两个团,800多人,枪500多支。


  6月15日,在上犹县营前镇组成独立第12师,以叶长庚为师长,魏恒为政治委员,童山为参谋长。该师刚成立时,只有500多人,主要是赣南的地方武装和红七军在崇义留下的部分伤病员。组建后,先后在上犹、崇义、南康、赣县等地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扩充兵员,不久就发展到1800多人,编为三个团(即第34团、第35团、第36团)。


  7月初统计,军区所属红八军调走后,军区红军兵力;7896人,枪4493支,迫击炮4门。


  11月,新独立第1师编入红八军为第23师。不久,抽调茶陵独立营及莲花、萍乡两独立营一部,又编成独立第1师,全师约600人。


  12月,组建四个分区指挥部,茶陵、莲花、攸县、萍乡归第一分区指挥部新喻、峡江分宜、宜春归第二分区指挥部,遂川酃县、宁冈归第三分区指挥部赣县、上犹崇义归第四分区指挥部。


  1933年4月,湘赣地方武装重新整编,以吉安、永新红军独立团组建湘赣军区红色警卫师,以分宜、新(喻)峡(江)红军独立团组建湘赣红军独立2师,以萍乡、莲花、攸县红军独立团重建湘赣红军独立3师。归第三分区指挥。


  春,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边区司令部在梅花山寨挪下成立,王光泽任司令员


  6月1日,湘赣军区红军独立12师编入红8军,撤销该师番号。中旬,根据中革军委命令,湘赣红军与湘鄂赣红军合编组成红军第六军团。湘赣红8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7师,萧克任师长,湘赣省军区政治委员蔡会文兼17师政委;下设3个团,合计4500余人。湘鄂赣红16、红18军分别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6、18师。红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划归红6军团领导。军团领导机关当时尚未建立,军团首先由红17师首长兼。军团组成时,中革军委还将湘鄂赣的红十六军改编为红16师,打算把它调归红六军团建制,但未实现,仍然留在湘鄂赣根据地。军团直辖部队当时实际是红17师(含49、50、513个整团)和红18师的52团。


  7月底,警卫师及独立1、2、3师在永新分别改编为警卫团和独立第1、2、3团。


  8月初,湘赣军区又以酃县、遂川、赣南独立营组建红军独立第4团。


  1934年1月,红17师奉命北上,远征南浔路,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留下18师坚持湘赣斗争。当时只有52团一个团。下旬,湘赣军区将转移到湘赣苏区的江西军区独立3团和公略警卫营与茶陵、永新独立营整编为红18师第53团,团长谭家述。


  3月, 红16师于沏阳县的浏阳坳将第50团暂时编入第49、第51团。红16师回幽居根据地活动。红17师继续南下,向湘赣根据地转移。


  5月,将吉安、泰和、遂川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军独立第5团。红17师恢复第50团建制,仍辖三个团。


  7月下旬,在永新坳南牛田村组建红18师54团,人员达1200多人。(后该团在黔东大广战斗中损失严重,9月番号撤销,人员分别编入52、53团)。红18师也管辖了3个整团,此时全军团共达到9758人。同时,以遂川、万安、吉安地方武装整编成第5军分区指挥部。


  8月,中共湘赣省委决定,将各军分区所辖的红军独立团改由军区直辖。此时,湘赣军区由彭辉盟代司令员,任弼时任政委,徐德任参谋长,贺友仁代政治部主任。下辖:


  警卫团,文冠球任团长;


  第1军分区指挥部(辖独立1团),周杰任司令员;


  第2军分区指挥部(辖独立4团、酃县独立团),叶长庚任司令员,王金山任政委;


  第3军分区指挥部(辖独立2、3团),彭辉盟任司令员;


  第4军分区指挥部(辖万泰独立团),吴志高任司令员,彭桂林任政委;


  第5军分区(领导人不详,辖独立第5团);


  红6军团(辖红军学校第4分校、17师、18师),肖克代军团长,王震代政委。


  8月初,红六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红独立第4团的引领下,秘密离开牛田地区向遂川方向前进。连续突破敌军4道封锁线后,到达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12日,全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的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任弼时代表中央正式向外公布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和军团领导成员。萧克将军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长征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湘赣主力红军突围后,除独立第五团外,第一、二、三、四团分属4个分区。一分区和一团活动范围是永新、安福、莲花边境;二分区和二团活动范围是分宜、新余一带;三分区和三团活动范围是安福、萍乡、宜春等地,以后又转移到湖南攸县、陵一带:四分区和四团活动范围是吉安、泰和、遂川、宁网和湖南的邮县、桂东一带;独立第五团直属湘军区指挥。5个独立团和军区直属队共约3000人。其中独立第五团1000余人,独立第四团600余人,独立第一、二、三团和军区直属队,分别为三四百人不等。加上遂川、莲花、具等地的游击队,吉水游击队和茶陵独立营,总共也只有5000人枪左右,而且被敌人分割在十几块小区域内,力量分散,联系因难,粮食缺乏。当时作为湘赣边区最高导机关的省委,亦只直接掌握一个团的武装,其余部队都被隔绝,无法联系。


  当时,盘踞在湘赣边区的国民党正规军有驻吉安的李云杰第二十三师,驻安福的李抱冰第五十师驻遂川、泰和的罗霖第七十七师,驻莲花的王东源第十五师;在靠近边区的湖南茶陵还驻有朱耀华第十八师。反动地方武装有驻安福莲花的江西保安十团,驻新余、分宜的江西保安六团,驻萍乡的江西保安四团,另外还有还乡的恶霸地主组织的民团等,共计六七万人。他们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在湘赣根据地四周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


  1935年2月,湘赣苏区遭到国民党军红军独立1团打散,独立3、5团受到很大损失,余部在中共湘赣省委领导下继续斗争;独立4团余部编入湘粤赣边游击队。


  4月,全区武装只剩900余人。


  6月,全区红军和游击队只剩100余人,原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继任省委书记林瑞笙等许多领导人相继牺牲;省委书记陈洪时等少数人投敌叛变,余部分散在萍乡以南、宁冈(今井冈山市)以北、安福以西、攸县以东山区坚持斗争。


  7月,谭余保在莲花县棋盘山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以保存力量为原则,依托武功山分散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湘赣军区番号撤销,并成立以谭余保为书记的湘赣临时省委和以曾开福为司令员、谭余保兼政治委员的湘赣游击司令部。随后,收拢失散人员约300人,分编为3个大队(后增加到4个大队和1个教导队),并以大队为单位分散活动于永新、莲花、安福、吉安、分宜、攸县、茶陵等县。经一年半的艰苦斗争,建立了以武功山为中心的方圆约400千米的茶(陵)攸(县)莲(花)、攸(县)醴(陵)萍(乡)、萍(乡)宜(春)安(福)3块游击根据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毅于10月到达九陇山找到红色独立团,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指示。


  11月,红色独立团400多人集中到莲花县神泉整训。


  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


  2【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1932年3月14日,根据中央指示,湘赣省委以红军独立第1师和第3师为基础组成了红8军。李天柱兼代军长,王震任代政治委员。因李战伤未愈,归红三军团指挥。下辖独立第一、独立第三两师,共约四千人,军部由独立第一师师部兼,没有专门设立军的领导机关。独立第一师师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兼代红八军军长、政治委员。


  10月,中央派蔡会文、萧克到湘赣领导军事工作。11月,在吉安的天河进行整编,正式成立红八军领导机构,由蔡会文任湘赣军区总指挥兼红八军政委,肖克任军长。组建了军部,从第1、3师抽出的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军医处,将两个师的政治部合编为军政治部。部队也进行了改编,独立第1师改为第22师,3000余人,2000支枪。由谭家述任师长,王震任政委。独立第3师改为第24师,1500人,650支枪。由戈勇任师长,胡楚父任政委。新独立师编入红八军为第23师,700人,由杨茂任师长,谢国喻任政委。全军下辖三个师5000余人,4400支枪。


  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缩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军团。8月12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3【湘东独立师】1930.9--1931.2


  1930年9月,中共湘东特委在醴陵举行会议,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在会上提议组织湘东独立师。


  10月6日,中共湘东特委将浏阳、万载、茶陵、宜春、萍乡等县游击队集中于萍乡县南境大安里,成立红军湘东独立师,师长刘沛云,政委谭思聪,下辖一、三两团。第一团,以浏阳一支队为基础,吸收浏阳二支队、万载游击队和宜春六大队组成,团长张维,政委陈正华;全团辖4个连400人,枪240支。第三团,以茶陵游击队第二纵队为基础,吸收萍乡游击队、莲花赤卫队、安源工人纠察队组成,团长谭家述,政委王震,全团辖3个连和1个特务排400人,枪300支。全师800人,枪约500余支,活动于湘鄂赣边苏区西南部边界地区。


  1931年2月,又以莲花、茶陵、萍乡、攸县等县游击队组成第二团,团长彭年,政委谢国瑜,全团辖4个连400人,枪350支。并将湘东独立师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成为湘赣苏区的红军部队。


  4【湘东南独立师】1931.2--1931.8


  1931年2月中旬 湘东行动委员会和湘东独立师改称 : 2月中旬,湘东行动委员会改为中共湘东南特委,石青任书记。湘东独立师奉命改称为湘东南独立师,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委,谭家述任参谋长,田可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团:团长彭子云,政委陈正华;第2团:由莲花县游击队、萍乡县游击队、攸县游击队和茶陵县游击队各一部合编组成,团长彭年,政委谢国喻;第3团:团长谭家述兼,政委王震。全师共1500多人,枪800支。


  5【湘赣独立第1师】


  1931年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为配合红1方面军反对敌人第3次“围剿”的斗争,将湘东南独立师和红20军第175团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李天柱任师长,谭思聪任政委,谭家述任参谋长,陈韶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团,团长彭子云,政委陈正华;第2团,团长彭年,政委谢国喻;第3团,团长谭家述兼,政委王震。师直特务连。全师1000人。1932年10月初,成立了红8军,将原独立第1师改称第22师。师长李天柱,(后)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兼),下辖第64、65、66团。


  6【湘赣独立第3师】


  1931年夏秋,中共湘赣省委决定,将湘南游击队改为红色警卫团,将遂川独立营,(是由游击队编成的,将其调至永新,补充一些永新人;吉安独立营又编进一部分)扩编为独立第7团。随后将湘赣独立第7团和红色警卫团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3师。师长冯建元,政委甘泗淇(兼),政治部主任袁任远。全师两个团,独立7团编为第7团,团长罗桂,政委刘锋;红色警卫团编为第9团,侯梯云为团长,赵克强任政委。每团三个连,师直一个连。全师共800余人。1932年10月初,成立了红8军,将独立第3师改称第24师。师长弋勇,政治委员胡楚父。下辖第70、71、72团。


  7【湘赣新编独立第一师】


  8【湘赣新编独立第二师】(1933.5—1933.7)


  1933年5月,湘赣北路红军独立团整编为湘赣红军新编独立第二师,未设立师部,受湘赣军区第三分区指挥。7月,编入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第五十团。


  9【湘赣新编独立第三师】(1933.5-1933.7)


  10【湘赣红军警卫师】(193.4-1933.7)


  11【湘赣独立第4团】


  1933年8月16日红军独立第四团在遂川的黄坑成立的,团长李宗保,政委周仅哲,参谋长项康。建团初期只有酃县的红九营和遂川的红十营,就是独立团的一、三两营。9月,从上犹崇义来的赣南独立营又编入了红独四团,编为第二营,这时全团增至三个营。另有机枪连、特务连和传令排、司号排共1100多人,900多支枪。12月,部队回师遂川,驻草林、堆子前。1934年初转战到酃县八都云里,正好碰到酃县独立团去打蒲田坳,红四团立即投入战斗,很轻易地取得了攻打蒲田的胜利。这时酃遂独立团便正式编入了红独四团,补充到一营三连,有枪140支。后离开湘南,开到永新的牛田和遂川的碧江州一带整休。整休期问补充了一些新兵。这时全团700多人,500多枪。不久连上级命令,红独四团作为湘赣红军西征先遣队投入了新的战斗。


  12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推荐文章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最久的根据地之一

  :人民网-人民日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它位于罗霄山脉北段,处在三条铁路(南浔、粤汉、株萍铁路),一条大江(长江),三个省会(武汉、长沙、南昌)之间,境内山大林深,峰峦险峻,河流交错,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利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长期坚持斗争。


  高举红旗、坚持斗争


  湘鄂赣边区人民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在大革命初期,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和工农义勇军。北伐战争时,这里即是主战场之一,当地人民群众为支援北伐军作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中国共产党发出武装斗争的号召时,这个地区纷纷建立武装组织,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就在这里爆发,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参加了起义,并跟随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奔赴井冈山。


  1928年7月,中共湘东特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5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机关恢复后,滕代远任书记。11月,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转入井冈山地区后,王首道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黄公略率红5军一部在湘鄂赣边地区播撒革命火种,开辟革命根据地,后改称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张启龙任政治委员。1929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4军第5纵队大部返回湘鄂赣边。9月,与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合编重新组建红5军。10月,湘鄂赣革命委员会成立。


  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崇阳、通城和赣西的修水、铜鼓、万载等地,大都已成为苏区。同时,红三军团组成,彭德怀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辖第5军、第8军。随后,红军独立师扩编为红军第16军,归红三军团建制。8月,红三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从湘东地区转向赣西南地区,红16军留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斗争。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李宗白任书记(后林瑞笙)。同时,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成立。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后王亚德)。在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苏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1934年1月,陈寿昌就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徐彦刚就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其间,湘鄂赣苏区红军先后打破国民党军的四次重兵“围剿”,不仅自身得到巩固,而且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红16军“坚强苦战”的锦旗。1933年7月,红16军正式缩编为红16师。


  从1933年9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剿”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到1934年7月,湘鄂赣苏区成为游击区,红16师率先转入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红军长征后,湘鄂赣边人民与中央和其他根据地人民失去了联系,在以傅秋涛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赣省委领导下,仍然“高举红旗,坚持斗争”,直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湘鄂赣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坚持革命最久的根据地之一。


  独当一面、力尽砥柱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全国其他地方的革命斗争以有力鼓舞和推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从湘鄂赣边走出的起义部队,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部队尽管离开了湘鄂赣边,但湘鄂赣边人民不仅没有停止革命活动,而且革命之火越烧越旺。特别是平江起义后,湘鄂赣边人民的革命斗争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的斗争相互配合,打乱了国民党“清乡”“剿共”的部署,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


  1928年底,红5军主力南下井冈山与红4军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力量,为红4军出击赣南,以外线作战打破国民党军“会剿”提供了条件。红5军勇敢承担守卫井冈山的任务,为红4军顺利转战赣南、闽西和最终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9年底,红5军主力由湘鄂赣苏区南下,巩固和发展湘赣边苏区,并打通其与赣西南苏区及湘鄂赣苏区的联系。此次红5军主力转战于湘赣边界中段和赣西地区,使在原井冈山根据地基础上形成的湘赣边苏区不断巩固和发展。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红三军团为了革命大局,离开湘鄂赣苏区,东渡赣江,与红一军团共同行动,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以赣西南苏区和湘鄂赣苏区为基础,设立中央苏维埃区域。9月2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将全国苏维埃区域划分为7个特区,其中“赣西南特区和湘鄂赣边区为苏维埃中心区,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在此区”。10月,中共中央重新将全国苏区划为湘鄂赣边和赣西南、湘鄂边、鄂东北、赣东北、闽粤赣、广西等6个大区,并把湘鄂赣和赣西南两区称为中央苏区。此后,因为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湘鄂赣苏区没能最终成为中央苏区。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湘鄂赣苏区逐渐处于中央、湘赣、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等苏区的中心位置,因此,“他在巩固苏维埃区域,造成苏区根据地,将湘鄂赣三省苏区打成一片,取得一省和数省首先胜利,有非常严重的意义。”


  湘鄂赣苏区,位于三省省会之间,像一把尖刀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胸膛之上,给三省敌人以极大的威胁,也给了三省人民以巨大的革命影响。因此,蒋介石每次在部署“围剿”中央苏区的同时,都会组织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湘鄂赣苏区军民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顽强战斗,牵制了国民党军数十万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及其他邻近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为此,湘鄂赣苏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受了重大损失,被迫提前3个月进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湘鄂赣苏区独当一面,坚持10年,力尽砥柱,成为中央苏区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屏障。


  1930年,湘鄂赣苏区步入鼎盛时期,老百姓称之为“庚午大红”。3月18日,湘鄂赣边区党组织领导了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三一八”武装大示威,共有30万群众参加;随后组织的红五月大暴动,参加群众达80余万之多;纪念“五卅”运动时则动员了100余万的群众。7月22日,湘鄂赣边军民举行平江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长沙城。攻克长沙后,建立了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颁布了苏维埃政纲和《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等。长沙是红军在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唯一攻克过的省会城市,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这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成为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


  红军摇篮、精神永驻


  从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诞生过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红5军、红8军、红12军、红15军、红16军、红18军、红三军团等红军主力部队。红六军团、红一方面军亦成立于此。后红三军团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主力之一,红18军(师)成为红六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力量,被萧克、王震称之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1931年,红15军与鄂豫皖苏区红军第1军合编为红军第4军,成为其后成立的红四方面军的种子部队之一。全国抗战爆发后,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16师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开赴抗日前线,成为新四军的一支劲旅。


  湘鄂赣苏区红军是按照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充分证明,诞生和战斗在湘鄂赣苏区的红军部队是在战争烈火中锤炼出来的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优良革命传统,能吃大苦、耐大劳,不怕流血牺牲,敢打硬仗、恶仗的钢铁队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湘鄂赣苏区是将星闪耀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38万余湘鄂赣边子弟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征战南北,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斗争的熔炉中,许多湘鄂赣边优秀儿女成长为能征善战的将帅,仅开国将军就有100多名。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湘鄂赣苏区占有两席,它们是湖南的平江和浏阳,分别以52位和30位开国将军,闻名遐迩,光耀史册。


  湘鄂赣苏区军民的“坚强苦战”,曾得到了中共中央及其他苏区的充分肯定。1932年1月20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致信湘鄂赣省委指出:“湘鄂赣苏区党在这几年艰苦斗争中,领导群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存了现有的苏区,分配了土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尤其是在几次革命战争中,湘鄂赣的红军与工农群众的英勇的斗争牵制了很大数量的白军,这对中央区的胜利确实有很大的帮助。”3月20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给湘鄂赣省委的信中指出:“红十六军在赣西北、湘东北、鄂东南游击数十县,牵制敌军六十团以上的兵力,这不是伟大的力量吗?这不是红十六军几年以来奋斗的成绩吗?”


  湘鄂赣苏区军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敢于牺牲、顾全大局,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锤炼和铸就了湘鄂赣苏区精神,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湘鄂赣苏区精神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执笔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彭玉龙、李欣)


  《 人民日 》( 2021年06月15日 07 版)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推荐文章3:湘赣边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精神诞生地

  湘赣边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带,涵盖罗霄山脉东西两侧24个县(市、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是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的发生地和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此后,中国共产党在湘赣边界先后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与湘赣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战略侧翼,以及三年游击战争中党在南方的重要支点。


  汇聚井冈,开辟革命新路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由湘鄂赣边界的工农武装与革命士兵整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发起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打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总结教训,主张放弃攻打长沙,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部队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毛泽东决定对剩余部队进行改编,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官兵平等的建军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也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不仅因为在大革命期间湘赣边界各县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且有袁文才、王佐等人已成功领导过农民武装,更因该地区具有良好的作战地势,利于后续革命。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开始在茶陵、宁冈、永新、遂川、酃县等地发动群众,建立各级工农武装和民主政权。1928年2月,根据地军民打退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进剿”,成立了新(永新)遂(遂川)边陲特别区苏维埃政府,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朱毛”红军会师,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奠定了基础。湘南起义后,由于湘南特委执行盲动主义政策,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无法在当地立足,被迫向井冈山地区转移。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所率部队在宁冈会师,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得以增强。此后,根据地军民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策略,先后打退江西国民党军队第二、第三、第四次“围剿”,将根据地扩展到宁冈、永新、莲花全境,以及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部分地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为巩固政权,井冈山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登上井冈山后,工农革命军就开展了打土豪筹款的活动。1928年2月,打土豪运动在个别地区发展为分田运动。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成立后,土地革命运动在边界各县掀起高潮,激发了广大边界群众的革命热情。


  同时,党的建设与军队建设的许多原则也在这一时期确立。1927年10月,毛泽东亲自主持了6名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撰写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入党誓词。除了支部建在连上,党组织在各级军队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形成了《党代表工作大纲》中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还总结军队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陆续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提高士兵政治素养。如《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星星之火,湘赣南北燎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湘赣边界两个根据地的建设树立了榜样。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平江起义部队主力抵达宁冈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分五路向井冈山进攻。为掩护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但留守井冈山的红五军随后也被迫突围,井冈山一度被占领。1929年5月,红五军主力回师宁冈,恢复了部分根据地。在红五军的支持下,湘赣边界特委决定以永新为中心,着手建设湘赣革命根据地。同年8月,红五军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带到了湘鄂赣边界。


  1929年10月,红五军分为五路纵队,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带开辟根据地。1930年,湘鄂赣边特委先后组织数十万群众,发动“三一八”武装大示威和红五月大暴动,在平江、大冶等地建立起政权。1930年6月,湘东北、赣西北、鄂东南等11个县建立起较为巩固的根据地。1931年7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成立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


  在湘赣边界的南方,1929年10月,湘赣边特委组织永新、莲花、宁冈三县赤卫队攻占永新城,并组织军民先后8次攻打吉安。1930年7月,红三军团一举攻占守备空虚的长沙城,一时轰动全国。撤出长沙的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在湘赣边特委的支持下一路向东攻占吉安,沿途连克湘东数县,将湘东与赣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0月,这两块根据地合并成立湘赣省,建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自此,井冈山的火种,点燃了湘鄂赣与湘赣一南一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火。


  两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颁布土地、肃反、经济、文化、劳动、婚姻、红军等各方面的决议与法规,积极贯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使贫下中农分得了土地。土地革命为党组织和红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1932年下半年,湘鄂赣省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增至2.5万人,湘赣省兵力也发展到1.3万余人,湘赣边界的两块根据地达到鼎盛阶段。


  拱卫苏区,坚持游击斗争


  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湘鄂赣与湘赣两个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与中央苏区仅一江之隔,湘赣苏区在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都牵制了大量敌军。在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中,蒋介石分别指派7个师和12个师的兵力进攻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紧邻南昌、武汉等敌人统治中心,长期被大量敌人包围,根据地多次遭受严重破坏。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根据地军民付出巨大牺牲,最终击退敌人的进攻。湘赣边革命老区不仅在战略上策应了中央苏区,还输送了大量子弟兵和物资,仅永新一个县就有10万人参加红军,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也有24万人参加红军,有力支援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即便遭遇严重失败,湘赣边界的军民依然坚持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重要支点。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中革军委“攻势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等错误战略,湘鄂赣省委与红十六师大部牺牲,湘赣根据地也在敌人的进攻下难以维持,红六军团受命西征,湘赣边界留守的红军被迫上山游击。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湘鄂赣和湘赣根据地与中央失去联络,但始终坚持斗争,为革命保存了火种。


  在湘赣边革命老区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型人民军队,探索出了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相统一的宝贵经验,有力回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质疑,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思想。以游击战“十六字诀”为代表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在湘赣边界的长期军事斗争中被反复验证。


  湘赣边界军民作出的巨大牺牲,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凝聚成了宝贵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论斗争形势如何艰巨,从这里燃起的革命火种始终不曾熄灭,在这片土地锻造出的革命队伍、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仍然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推荐文章4:湘赣革命根据地——拱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

  :人民日


  湘赣革命根据地,也称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湘赣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第二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包括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湘赣两省25个县、2.8万平方公里土地、100万基本苏区人口,与赣东北、湘鄂赣等根据地互为掎角,有力地拱卫了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再造井冈,红遍赣水一角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军民的奋斗,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湘赣边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的重要基础。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不久,留守井冈山的红5军也被迫突围。留在当地的部分红军和各县赤卫队,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领导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恢复和重建了一些党组织与红色政权,逐步扭转了湘赣边界革命形势。1929年5月初,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由赣南回到宁冈,进一步加强了湘赣边界的武装力量。5月10日,湘赣边界特委召开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决定以永新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由此开启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历程。


  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良好条件。1930年1月,中共湘赣边和赣西两个特委领导的地方武装,合编为红6军(后改称红3军),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继续开辟扩大根据地。同年2月,中共湘赣边特委和赣西、赣南特委合并组成赣西南特委,成立了省级的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连续组织8次攻打吉安的行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扩大了赣西根据地。到1930年秋,湘赣边、赣西、赣南3块区域基本连成一片。与此同时,湘东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获得较大发展。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在回师江西途中,连克湘东地区数县,推动了湘东根据地的形成。1930年12月至1931年4月,湘东、赣西两块根据地在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中,逐渐连成了一片。


  为统一领导湘赣边、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1931年7月,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决定,以湘东根据地、赣西根据地为基础,合并成立湘赣省。8月,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湘赣省临时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10月,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至此,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在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统一起来,在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到1932年,建立起包括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在内的苏维埃政权,党员发展到近3万人,雇农工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发展到近50万人。湘赣红军由最初的游击队、地方武装,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主力红军。


  1934年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湘赣红军主力红六军团奉命突围西征,根据地大部陷落成为游击区,留下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湘赣边继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在艰苦环境下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发展武装,高擎战斗旗帜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同时也是湘赣主力红军、地方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1930年10月,在红一、红三军团第二次攻打长沙期间,中共湘东特委合编组建了红军湘东独立师,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由此奠定了后来湘赣红军的基础。1931年2月,湘东独立师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1931年夏秋,中共湘赣省委决定,将湘东南独立师和红20军第175团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将湘赣独立第7团和湘南游击队合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3师。1932年1月,湘赣军区成立,2月中旬,湘赣红军独立第1、第3师合编组成红军第8军,列入红三军团建制,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这时,除各县游击队外,整个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发展到1个军、2个独立师、5个独立团、7个独立营,共1.3万余人。


  1933年6月,湘赣红军与湘鄂赣红军合编组成红军第六军团。湘赣红8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7师,下设3个团,合计4500余人。湘鄂赣红16、红18军分别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6、18师。红六军团组建后,在赣江以西地区频繁作战,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


  1934年7月上旬,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利,国民党军已深入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苏区,以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并与红3军取得联系。同时,由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时与萧克、王震共同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作为西征行动的最高领导机关。8月7日,红六军团第17、第18师和红军学校近万人开始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12日,红六军团正式组建领导机关,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此后,红六军团继续西进,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湘鄂西红3军胜利会师。在西征中,红六军团指战员以顽强的斗志连续行军作战,行程2500余公里,突破了湘粤桂黔4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赋予的战略转移任务。


  在湘赣苏区的艰苦斗争中,红六军团由地方武装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主力红军,对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被称为飘扬在苏区的一面光辉的战斗旗帜。


  功载史册,传承革命精神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1929年5月湘赣边界特委决定以永新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算起,到1934年8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前后历时近6年。加上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斗争历史长达9年。可以说,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坚持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也较为巩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直接传承发展了井冈山精神。从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到1930年2月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并入赣西南特委,在2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转战湘赣边,不仅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形成了对中国革命进程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井冈山精神。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既是井冈山精神的实践者,也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播者。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包含了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直接受过井冈山精神的熏陶。根据地的基本党组织和武装力量,大都诞生于井冈山斗争的炮火中,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丰富发展了红色政权建设理论和红军的战略战术。在中共湘赣省委成立后,根据地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在根据地内,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普遍彻底地分配土地,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出台了兴修水利、奖励开荒等一系列政策;在工业生产上,建立了造纸、木材、樟脑等20余个小型工矿企业;在商业上,创办了消费合作社,改善军民生活;在财政金融领域,设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成立造币厂;此外,还兴办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邮电等事业。在军事上,湘赣红军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在战略上强调实行积极防御的游击战和带有游击战性质的运动战,以灵活手段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在战术上,坚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出没无常,虚张声势,声东击西,出敌不意,阳此阴彼,利用时机”等一系列原则,为红军战略战术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湘赣革命根据地在军事上直接配合了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湘赣革命根据地从诞生伊始,就是拱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左翼和西部屏障,湘赣红军除保卫本根据地外,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辅助和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中央苏区的前四次反“围剿”,主战场都在苏区的西部,与湘赣革命根据地仅一江之隔。第一次反“围剿”期间,湘赣红军广泛开展游击战斗,使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等部未能如期到达战场。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湘赣红军以主力北出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要道,并接应由广西转战而来的红7军,为红军主力集结和迟滞国民党军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湘赣革命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7个师6万人的兵力,保证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湘赣革命根据地又牵制了国民党军12个师10万人兵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奉命先行突围西征,调动了湘桂两省的国民党军,打乱了其围追堵截红军的战略部署,减轻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压力。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湘赣边界的坚持斗争,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点之一。1936年8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后,湘赣革命根据地留下了5个独立团和各县游击队共5000人枪,在谭余保、彭辉明、刘培善等人领导下坚持斗争,吸引了敌人大量兵力,掩护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并保存和锻炼了大批骨干,起到了支援全国革命的作用。1937年11月,历经三年游击战争淬炼的湘赣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由此开启新的革命历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论形势如何险峻、斗争如何复杂,在湘赣边这片土地上燃起的革命火焰始终不曾熄灭,在这片土地上所培塑的精神、锻造的队伍,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书写了新的辉煌。


  (执笔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 徐飞)


  (:人民日)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推荐文章5:湘赣革命根据地

  :中国老区建设画社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在赣江以西,袁水流域以南,大庾以北,攸县、酃县以东地区建立发展起来的,包括赣西南、湘东南的25个县,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该根据地作为拱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侧翼,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迟滞了敌十九路军的行动,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牵制了敌人7个师6万兵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又牵制了敌人12个师10万兵力。湘赣革命根据地以巨大代价,为中央苏区取得反“围剿”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江西省永新县禾川镇湘赣省委机关旧址群


  曾在湘赣革命根据地战斗过的部分同志于1939年在延安合影


  根据地建设


  党的建设


  湘赣革命根据地积极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党组织成为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坚强领导核心。省委辖3个特委、10个县委、600个支部,有党员近3万人。


  193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湘东南、湘南两特委以及赣西南特委的3个分委合并,组成湘赣临时省委。图为吉安县赣西南特委旧址。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省莲花县花塘村召开,选举产生中共湘赣省第一届委员会,中共湘赣省委正式成立。图为花塘村中共湘赣省委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给赣西南特委负责同志的信


  政权建设


  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下辖永新、莲花、酃遂、莲安萍4个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和永安、宁冈、茶陵、莲花、萍乡、安福、分宜、新余、峡江、新峡、分新峡、吉水、吉安、遂万泰、吉泰、上犹、崇义、信丰等县苏维埃政府。


  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西路办事处旧址


  湖南省茶陵县严塘湾里村,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军队建设


  湘赣根据地主力红军主要有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三师(两个师后来改编为红八军)以及新编独立第一师。到1932年11月 ,湘赣革命武装发展到1.3万余人,5400多支枪。


  1933年6月,中革军委决定以湘赣与湘鄂赣两个根据地的主力红军组成红六军团,下辖十六、十七、十八师。红十六师留湘鄂赣根据地坚持斗争,红十七、十八师在湘赣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图为江西省永新县禾川镇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


  红军在遂川设置的工事


  经济建设


  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作出了《关于国民经济建设问题的决议》,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湘赣根据地共有20个工厂,绝大部分为军需工业。图为湖南省攸县漕泊程氏祠堂,东冲兵工厂旧址。


  湘赣根据地兵工厂制造的武器


  为了粉碎敌人经济封锁,改善军民生活,湘赣根据地大力兴办商业,组织消费合作社,仅永新县就建立消费合作社297个。


  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税票


  湘赣根据地设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成立了造币厂。图为湘赣省造币厂制作银元时使用的对花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