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是什么意思
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时空视域下“乌纱帽”演变历史及其文化意蕴研究
“帽子”,在外国人眼里只是服饰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人心里,却是“头等大事”。若被人诬陷了,便会说,让人扣了帽子;若女方出轨,就会有人说男方被戴了“绿帽”。
小小的帽子,本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功能性装束,到底是如何演变成为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的等级标识的呢?这就得从"乌纱帽"说起了。
"乌纱帽",象征着官位。丢了"乌纱帽",即代表着被革职了。不过呢,最早的"乌纱帽"可不是官帽,而是普通老百姓戴的帽子。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仅话不能乱说,衣服不能乱穿,帽子当然也不可以乱戴。但早在周天子时期,被列入“礼制”之中的头上饰物,并不被称之为“帽子”,而是冠或冕。
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佩戴冠冕,在讲述先秦历史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王们头上戴的都是冕旒,通过悬垂下来的丝绳彩玉珠体现其王权的威严,“冠冕堂皇”便由此而来。
王孙贵族一般情况下佩戴“弁”,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戴“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些制度都被打破,普通的王侯也想要享受周天子的待遇,于是,也开始效仿天子的衣着服饰。
许多人以为,“礼崩乐坏”指的是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礼了,恰恰相反,“礼崩乐坏”指的是周天子的礼乐制度下沉到民间,天下人都争着“行礼”,许多皇家的文化也因此被传到了民间。
民间的老百姓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虽不敢效仿天子,但至少可以把自己打扮得象样些,于是,上到天子下到布衣,去到正式场合或举行仪式时,都想戴上一顶象样的帽子。
01 “乌纱帽”,一度引领社会风尚汉朝之后,天下大乱,北方游牧民族趁势崛起。到了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文化也开始与汉人的服饰文化交融在一起,民间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帽子,完全回归实用和美观性,阶层标识慢慢弱化。
刘宋是东晋末期从乱世之中建立起的一个王朝,虽然只坐了59年的江山,却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在皇室贵族之中,也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才华的文人雅士,比如《世说新语》的刘义庆和乌纱帽的发明者刘休仁。
据《宋书》中记载,建安王刘休仁设计出了一种帽子,用乌纱制成,造型非常奇特,瞬间便引领了风尚,成为了京城的流行爆款。
这种帽子戴上去之后,十分有范儿,顶很高,帽沿又很短,整个帽子像个正方形,上面粘有乌黑色的薄纱,故被称为“乌纱帽”。
这个设计确实有些标新立异,若刘休仁生活在今天,没准能成为备受瞩目的国际服装设计大师。
更为神奇的是,这款帽子居然流行了上百年,到了隋朝以后,这种款式的乌纱帽俨然成为了“国帽”,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拥有一顶“乌纱帽”。
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的不同,官员只好在帽子上装点玉器,以示尊贵。一品可挂九块,官降一级则少一块,六品以下不准用玉饰进行装点。
此时,帽子的造型也开始有了些变化,有的像荷叶,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则带上了两只黑纱“小耳朵”。
直到唐代时,普通百姓依然可以戴“乌纱帽”,在《中华古今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唐太宗李世民诏告天下:“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不愧是开放而包容的唐朝,颇有些与民同乐之感。
02 盛世唐人更爱戴“幞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李靖出兵与东突厥会战,结果唐军大败东突厥,唐李世民也因此赢得了“天可汗”之圣誉。李世民不仅英勇善战,且宅心仁厚,在他的治理下,中国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盛世太平的景象。
从那时起,丝绸之路也迎来了它最为鼎盛的时期,“歪果仁”不远万里,不畏艰险穿越大沙漠前来长安朝圣。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反映的,正是当时发生的一件国际外交大事:文成公主要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吐蕃使者禄东赞前来迎亲,唐太宗在九位侍女的簇拥之下,接见了使者。
画家将历史定格于这一时刻,不仅记录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且让我们通过画中人的穿着,窥见当时的服饰发展变化。
唐太宗当时穿着非常休闲随意却不失威严,他头上所戴的,不是乌纱帽,而是“幞头”。
关于“幞头”的来历,我们可以从《大唐新语》中找到,说此乃:“折上巾,戎冠也。” 意思是说,“幞头”原是少数民族戴在头上的头巾。
后来,唐人把这种戎冠进行了改良,成为男女皆爱的一种头上饰物。在周昉的《纨扇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仕女也可以佩戴幞头,同时也反应出唐朝的包容性确实非常强,想必生活在唐代的人,幸福指数一定很高吧。
到了唐中期之后,幞头的两带演变成软脚,为了将帽型和软脚固定,幞头的材质也做了些改良,后期渐渐变成漆纱。五代时期,“幞头”就又慢慢演变为“乌纱帽”了,虽然与刘休仁发明的“乌纱帽”有区别,但还是沿用了这一名称。
但将“乌纱帽”作为官帽,那还是宋代的事儿。
03 “乌纱帽”的小翅膀大妙用时间来到了宋代,宋人喜欢在帽子里面衬以“木山子”,使之造型挺括不变形,而幞头脚里,也配以铜丝或铁丝,于是,今天在电视剧里常看到的宋代官员戴的那种,两边飞出长翅膀的“乌纱帽”便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宋代官帽两边长长的“翅膀”在今天看起来十分的不方便,但这其中,却藏着一个相当智慧的“管理妙招”。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时,被众人黄袍加身而得来的江山。一方面,他很幸运,有一群愿意与之出生入死的兄弟;但另一方面,这群兄弟也是最难管理的。私底下随意些还不打紧,到了朝堂之上,他们依然喜欢交头接耳,这没规没矩的样子,可让赵匡胤伤透了脑筋。
于是,他便想到这一招,将帽子两边的铁翅,各加长到一尺,人与人若走得太近,“铁翅”就会碰到一起,很不方便,久而久之,人们便很难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自然保持好“安全距离”,一言一行也非常严谨了。
你还别说,这一招实在是高,要比今天强制拉隔离线要有效得多。
当然,这样的“乌纱帽”可不是你想戴就能戴的,官位低一些的小吏,戴的便不是这种平脚幞头,而是交脚幞头,也就是把两边的翅膀交叉固定在脑后。
此时,“乌纱帽”便开始出现严格的等级差别,中国“以帽取人”的时代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若选择弃官投林,首先便是把帽子给扔了;若因违法被革职,乌纱帽也会被褫夺。如此一来,民间便有了“丢官就是丢了乌纱帽”的说法。
04 “滴水不漏”的舆服制度1368年,苦孩子出身的朱元璋带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作为汉人来说,他好不容易将胡虏赶出了中华大地,自然想要恢复盛世汉唐时的辉煌。
当时的中国,已经被蒙元统治了98年,许多胡人文化已经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朱元璋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胡化”:禁穿胡服,禁说胡语,禁姓胡姓,一切恢复汉化。
尽管当了皇帝,但朱元璋心里也嘀咕,自己这祖上没什么光辉人物,以后怕不能服众。于是,便把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朱熹搬了出来,一来,两人都姓朱,至少500年前是一家人;二来,朱熹在儒学方面的“礼教思想”颇符合朱元璋当时的“治世需求”,两位朱家人隔空相遇,一拍即合!
朱元璋将朱熹理学的“道统”思想完美地融入到了舆服制度之中,为了能够做到“滴水不漏”,朱元璋可是下足了功夫。他从洪武元年就派人着手研究,一直到洪武24年才得出初步方案,洪武26年又进行了一次补充修改,总算定了下来。
这套舆服制度不仅规定了不同的层级应该穿啥不应该穿啥,更是详细到平民衣服细长尺寸,比如袖长折叠回来的部分,要离肘部三寸。
帽子方面就更有严格要求了,当时男子头巾和帽子的式样繁多,朱元璋也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划分。
官吏们主要戴梁冠,外加貂蝉笼巾,这笼巾的形状呈四方型,前后附有金蝉或玳瑁蝉,但是,一品以下官员,不得使用貂蝉笼巾。
那么平民呢,只能戴四方平定巾,这是一种方形的软帽,也是一种便帽,用黑色纱罗制成,所有人都可以戴。但是,平民不得在帽上装饰金珠玉翠等等,最多可以装饰些银饰。
朱元璋在舆服制度里,将礼教中的“三纲五常”都镶嵌了进去,看似“滴水不漏”的管理方式也极大地束缚了国民的自由,人民审美的权利也因此被无形地剥夺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从明朝开始,慢慢变得固化迂腐。
05 “顶戴花翎”彻底奴役了民众思想如果说,明朝是用“滴水不漏的舆服制度”来体现皇权,那么,清朝便是在此基础之上,更甚一步,不仅加强了阶级体现,还用“顶戴花翎”来实现“奖惩制度”。
清朝问鼎中原之后,便推翻明代的所有规矩,重新制定了一套服饰方案,“乌纱帽”的造型基本上已经不再采用,但“乌纱帽”这个称谓正式成为了官职的代名词。
清朝绝对是史上最爱在“头”上作文章的朝代,将“以帽取人”发挥到了极致。
大清是满人建立的政权,满族亦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他们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生活方式。当他们当权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东西强加给汉人。
这种做法遭到了民间的强烈反对,看看那段历史就知道了,光是让人把头剃成他们那样,就很难让人接受。
《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少人宁愿拼上身家性命,也不肯削发。
为了稳定民心,清王朝退一步采取了“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等政策,总算慢慢平息了民怨。
但你要是为官,那就必须得“从”!
所以,清代的“顶戴”即沿用了游牧民族斗笠的造型,好看与不好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戴上那顶帽子,就意味着“高人一等”,慢慢地也就被读书人接纳了。
通过“顶戴花翎”即能分辨出官员的职位高低,顶戴指的是帽子,而花翎指的是帽子上的羽毛装饰物。
“顶戴”的基础材料都差不多,主要是帽顶上的顶珠不同,从一品到九品,分别为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阴纹缕花金、阳纹镂花金。
而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时代表着权威,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佩戴的,根据羽毛上的眼状圆分为一眼、二眼、三眼,朝廷会根据官员的功绩进行赏赐。
别看只是小小的孔雀羽毛,可千万不能簪越等级随意乱戴,被赐予之后亦不能不戴。若被罚拔去花翎,便可知是触怒了龙颜,犯了相当严重的罪过了。
06 结语从“乌纱帽”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都遵循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服饰文化便是最为直观的体现。
相对来说,在明清之前,服饰虽有等级区分,但百姓在着装上还是可以有自己的一些创意和风格的。
而到了明清之后,“滴水不漏”的舆服制度管理加强了“以帽取人”的外在标准,致使民众的思想完全被束缚住了,局限了整个社会审美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从而使中华民族慢慢走向衰落,差点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历朝历代的文化取向与社会风气,都在这小小的“乌纱帽”的演变过程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小见大,从显微镜中观历史,或许反而会看得更清楚!
参考资料:
《冷门知识大全集》:朱立春
《南京历代服饰》:黄强
《服装:服饰史话》:赵翰生、邢声远
《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江上渔者
|燕晓
编辑|桢桢
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历史百科丨百姓也戴乌纱帽
乌纱帽也叫纱帽,它的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
东晋成帝时,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朝宋明帝时,乌纱帽传到了民间,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皇帝、官员和百姓都戴乌纱帽。但为了区别官位高低,乌纱帽上都配有不同的装饰玉块:一品有9块,二品有8块,三品有7块,四品有6块,五品有5块,六品以下没有装饰玉块。
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大臣在朝廷上交头接耳,下令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长翅,又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来表示官位的高低。明朝皇帝朱元璋规定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必须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但还没有授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便成为官帽。
现在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位的代称,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罢官。
:百科知识
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乌纱帽:古代官员的标志性装饰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类似小心丢了你的乌纱帽之类的说法一般都是拿它来指代官员。那么关于乌纱帽除了这个名字,不知道各位朋友还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乌纱帽的知识。
乌纱帽
1、乌纱帽的发展历史
乌纱帽最早起源于东晋,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皇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上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便是最早的乌纱帽。南朝刘宋时期,宗室刘休仁制作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也叫“乌纱帽”。由于这种制作手法简单,很快便在民间流传开,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所有人都开始戴这种乌纱帽。
乌纱帽
乌纱帽作为正式官服的一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杨坚开皇初年,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唐朝时李世民也曾下过诏书说:“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关于乌纱帽的描述,我们还可以从唐诗中进一步的了解,如白居易的“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说明当时乌纱帽还可以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乌纱帽样式
宋朝赵匡胤时期在帽子的两边加上了“长翅”,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上朝时交头接耳,还在帽子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于区分官阶的大小。这样只要大臣的脑袋一晃动,帽子的翅膀便会颤动,皇帝居高临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宋朝时民间也普遍戴乌纱帽。
宋朝官员的长翅乌纱帽
朱元璋称帝后将乌纱帽定为官帽,规定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取得功名但是还没有授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以佩戴乌纱帽。整个明朝乌纱帽就成了官员特有的标志性服饰。清朝将官员的帽子改成了顶戴花翎,乌纱帽作为官帽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乌纱帽
2、乌纱帽的样式及制作工艺
早期的乌纱帽并没有特定的样式,有的是荷叶形的,有的是像房屋的形状,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宋朝初年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了一个长翅。明朝的乌纱帽则与唐宋时期的“幞头”相近,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位有后山突起,呈前低后高的台阶形,两旁有展角,以纱为外表而涂以黑漆,以便固定成型,可以自由方便地戴上或脱下。
乌纱帽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
3、乌纱帽的等级含义及价值
虽同是乌纱帽,但是也可以从乌纱帽上微小的差异来看出不同的官员等级。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来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明朝规定官阶越大,乌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官阶越小,乌纱帽的双翅越宽。
乌纱帽
虽然乌纱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却在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现在还会将它与官员联系在一起,如某人当官了我们会说:“这人戴上乌纱帽了”;某人被革职了,我们会说:“这人被摘掉乌纱帽了”。
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听专家讲中国传统服饰小知识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19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在暖场活动中,“华夏衣冠——六朝、宋、明华服展演”在泮池——棂星门一带着盛装巡场,展示中国传统的服饰。那么各个朝代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记者采访了专家。
博物馆级复原华服11套参与演出
据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来自应天府五军都督府社团的王熹介绍,他们在制作汉服过程中有幸得到国内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前辈的指导,汉服复原主要由古代服饰复原专家、上海戏剧学院刘永华教授指导。
此次活动,包括复原款汉服11套,涵盖汉、六朝、南唐、宋、明等朝代的汉服形制。
汉、六朝:直裾深衣,外披素纱禅衣,戴通天冠或刘氏冠(男),佩汉仪剑。本搭配系先秦、汉代直至魏晋时期公卿士族男子日常穿搭,参考依据为汉马王堆帛画、汉佚名墓壁画、南京竹林七贤砖画等。
南唐:南唐式圆领袍+交脚幞头(男),五代大袖衫裙(女)。本组服饰均参考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女装同时参考了南唐二陵的仕女俑造型。
宋代:宋公服+展脚幞头(男),交领百褶裙褙子+芙蓉花冠(女) 。宋男装造型复原主要参考了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仁宗画像,女子服饰则参考了福建南宋黄昇墓的出土文物、南京市博物馆宋明服饰展中的宋女装百褶裙的形制,以及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杨贵妃上马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的花冠造型。
明代:白泽魏国公补服+乌纱帽(男),过肩蟒纹诰命夫人长袄+翟冠(女)。男装魏国公补服,形制复原原型为南京市博物馆宋明服饰展中展出的仙鹤补服;补子纹饰,复原自前期展出的麒麟补服;乌纱帽则复原自现藏于山东孔子博物馆的明代乌纱帽。女装过肩蟒袍,复原自山东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诰命夫人蟒袍。
中国历代服饰有什么特点?
我们经常看到大街上有人穿着汉服,它们和历史上的服饰有什么区别呢?据南京服饰学会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强介绍,“汉服”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个朝代的服饰品种不同、样式不一,分别有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我们如今看到的汉服,有不少款式是将不同朝代的特征杂糅在一起的,而有一些专业团队会根据出土文物或资料复原真正属于某一朝代的服饰。
据介绍,深衣(衣、裳一体,包住身子)属于秦汉时期代表性服饰。褒衣博带的大袖衫属于六朝时期。
唐代确定品色制度,即以服饰颜色区别官职高低,黄色成为帝王专属服色,紫红绯色成为高官服色,青色是低品级官员服饰。白居易有云,“江州司马青衫湿”。官员常服有宽袖、窄袖之分,用圆领。
宋代官服沿袭唐制,以服色区别官职大小,幞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是其代表性冠帽。
明代官服出现补服,即胸前与后背有一块方形的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不同图案表示不同的官职。
襦裙是中国古代女性主要服饰,襦裙(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更成为唐代女服的代表。
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
我们今天说的乌纱帽,其实使用的是其引申意义,即官位、官职。“丢了乌纱帽”,表示丢掉了官职;“摘去他的乌纱帽”,意思是免职。那么,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呢?
据黄强介绍,乌纱帽起源于东晋,只是一个普通的帽子,以黑纱为之。到了隋朝,乌纱帽成为官服的配套首服,兴盛于唐朝,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与幞头类似。唐代白居易在《感旧纱帽》诗中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到宋朝时,乌纱帽加上了“双翅”,称为“双翅乌纱帽”。
明朝有多种巾帽,六合一统帽、四方平定巾、飘飘巾、网巾等。《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至此,乌纱帽被确定为官帽,与补服配套。乌纱帽也因此成为官员的标识,乃至成为官的代称。明代乌纱帽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帽身前低后高,左右各插以翅。
清代推行剃发令,改易服制,使用顶戴花翎。乌纱帽“寿终正寝”。
女人的戴冠有什么不一样?
古代妇女和男子一样,也戴冠帽。冠的作用和帽子不同,古人戴帽,主要是为了御寒,而戴冠则为了装饰。那么,女性的戴冠有什么不同呢?
据黄强介绍,女人冠髻并行,礼仪活动戴冠,非礼仪活动梳髻。以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凤冠而言,汉代开始属于皇太后、皇后的最尊贵的礼冠,其名称与形制随时代而变化。自中、晚唐以来,女性戴冠日益多见。五代时有“碧罗冠子”“鹿胎冠子”等名称,宋代此风尤盛。宋代的皇后冠子特别高大,装饰繁复,冠上饰有多条龙、凤,被称为“龙凤珠翠冠”。宋代命妇(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戴花钗冠,民间女性使用元宝冠。明代皇后、嫔妃使用凤冠。明代命妇的礼冠,虽称“凤冠”,实际不是凤冠,而是花钗冠、翟冠、庆云冠、翠云冠等。清代后妃所戴的礼冠,虽然也饰有凤形,但是名称上不再称“凤冠”,而称“朝冠”。
古代民间女性出嫁坐花轿时着凤冠霞帔,其实也只是借“凤冠”之名,让新娘享受一生最为风光的幸福时刻。
新华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文 虞越/摄
编辑: 周娴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是褒是贬
2.乌纱帽是什么意思?
3.乌纱帽是什么意思打一生肖数字
本文标题:乌纱帽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